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复习课中的应用——以“内环境及稳态”专题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稳态论文,为例论文,教学模式论文,内环境论文,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高考生物学复习课的组织一直是教师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复习课教学存在2个方面的难点:一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远不如新课;二是学生对旧知识的重组或知识之间的联系缺乏认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以经典案例为依托,使枯燥的专题复习情境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了理论知识,锻炼了多种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1]。 二、专题背景 “内环境及稳态”是整合了必修3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后重新梳理和构建的专题内容。该专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稳态的调节机制;稳态的生理意义。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脑的高级功能;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3)动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激素调节的机制;相关激素间的作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4)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5)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笔者以案例作为契合点,将以上知识进行“串联”。案例所呈现的情境使学生感到复习课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条条框框。教师精心设计案例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旧知识的再现和应用。 三、案例教学实践 1.教学思路 以虚构人物小明某天参加运动会的经历为线索,串联本节课的复习。选取小明在一天当中的几个情境引出所要复习的知识,每个知识点复习的策略又有所不同。 情境1:复习内环境,采取套图法逐步展开。 情境2:复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以问题串的形式进行。 情境3:复习体温调节,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而体会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情境4:复习水盐平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构建概念图。 情境5:复习血糖平衡,利用填空题构建概念图。 情境6:复习免疫调节,学生将教师给定的概念名词连接成概念图。 小结:①下丘脑的功能;②内环境的稳态。最后,布置一些课后思考题。 2.教学过程 引入:生物体进行各种代谢的目的是实现自身的稳态。稳态的实现离不开生命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前几天小明参加了运动会长跑比赛,让我们一起分析小明的身体发生的变化。 情境1:早上小明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外界环境中的这些营养物质,经过人体消化后通过什么媒介进入细胞? 图1复习细胞外液的3部分,图2复习各部分内的细胞,图3复习内环境各部分间动态的有机联系,图4复习内环境的物质更新。 利用情境1复习内环境,采取套图法的方式进行。教师边讲解边画图,画图时采取由一般到具体的顺序,即先在黑板上画“大的图画”,呈现最笼统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添加,最后形成一张完整的概念图。这种“图中套图”的呈现方式层次分明,有利于学生直观地发现内容间的联系[2]。 情境2:小明站在起跑线上,非常紧张,心跳加快;听到发令枪响,他迅速冲了出去;还剩最后一圈了,小明实在跑不动了,同学们高声给他加油,听到同学们的助威声,小明奋力向前跑去。 问题:①这些生理活动主要是什么调节的结果?②学生的助威声能够激励小明继续向前跑,写出相应的神经传导通路。③“小明在准备起跑时,非常紧张,心跳加快”,这完全是神经调节的结果吗?④哪一种激素与这些生理反应密切相关?⑤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它的分泌受到神经的直接支配,兴奋在神经细胞—肾上腺髓质细胞间是如何传递的?⑥尝试总结神经系统对内分泌腺的控制,并举例说明。⑦神经递质与激素有什么相似之处? 利用情境2复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案例只是为教学提供了原始素材,教师要搭建案例与教材知识间的桥梁,需设置问题。应注意2点:①教师所选择的问题必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重建与应用。②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以利于启发诱导。 这里的7个问题是有难度梯度的。问题①较易回答,目的是引出问题②。问题②有一定难度,首先学生要知道反射弧的一般结构,又要学会结合具体问题回答(需要教师加以提示:这个实例中感受器是什么?神经中枢有哪些?效应器有哪些?) 问题③也容易回答,目的是引出下面的问题。之所以选择肾上腺素,是因为学生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三级调控较熟悉(神经系统对内分泌腺的间接调控),再补充介绍髓质激素的分泌(神经系统对内分泌腺的直接调控),这样就可以总结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控制的2种方式(问题⑥)。 问题⑤有一定新意。这是因为学生容易误认为突触只位于神经细胞之间,而对于神经细胞与腺体细胞之间的突触较陌生。 问题⑦对能力的要求更高。学生对教材列举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较熟悉,而对神经递质和激素这2种物质的相似点较陌生。本题需要对2种调节方式有深刻的认识才能解答。 情境3:小明在跑步过程中,面色发红,浑身流汗。他顺手擦了一下脸上的汗水。 问题:①小明为什么会面色发红,浑身流汗?这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②小明随手擦了一下脸上的汗水,这属于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 利用情境3复习体温调节。有了情境2的复习基础,没有必要全面复习体温调节机制,而是抓住核心:产热=散热,机体的一切反应围绕此进行。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是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的地方,在此借助具体情境让学生辨析。 情境4:比赛后,小明上厕所,发现尿液变黄。 问题:①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是什么?②它作用的靶细胞是什么?引起的生理效应是什么?③它在什么情况下释放增多?④它是什么细胞分泌的?⑤画出水盐平衡的概念图。 利用情境4复习水盐平衡。教师将概念间的内在联系设计成问题,串联主要的关键点,然后让学生构建概念图。这样设计的原因是,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能够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意义的探索,避免无效的活动。 情境5:正常人血糖浓度为0.8~1.2g/L,全身血量约5L;跑步时1min至少消耗5g糖。整个比赛小明一共跑了4min,而他体内的血糖并没有明显降低。 问题:①在比赛过程中,维持小明体内血糖稳态的激素有哪些?②这些激素的作用机理是什么?③将概念图中括号处的空白补充完整(图5)。 利用情境5复习血糖稳态。血糖稳态的实现主要靠激素调节。血糖稳态的概念图比较复杂,如果让学生画完整的概念图,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学生会感到难以下手。因此采取了填空的方式,让学生补充概念图中空缺的若干概念、连接词。这样既复习了重点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完成。 情境6:跑步过程中,空气中的一些细菌、病毒进入小明体内,但是小明并不会因此而发病,这有赖于机体的免疫调节。根据列举的概念名词,构建概念图。这些概念名词有:风湿性心脏病、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细胞免疫、免疫调节、体液免疫、过敏反应、荨麻疹、艾滋病、效应B细胞及效应T细胞。 免疫部分的复习是采用群概念构建式(即学习者用给出的、有内在联系的若干个概念构建成概念图)。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免疫调节部分名词概念比较多,学生往往不容易搞清楚它们的从属关系,因此制作概念图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辨析、理解概念的过程,而且有助于学习如何画概念图。 小结1:下丘脑的作用。 感受:含有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分泌:具有分泌抗利尿激素和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 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等; 传导:可产生并传导兴奋,例如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 小结2:内环境的稳态[3]。 本节课多次提到下丘脑,因此有必要予以总结。小结2“内环境的稳态”是对各种具体的稳态调节,例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在“内环境稳态”高度上的一个梳理和概括。图6(见下页)是对内环境套图的补充,图7(见下页)是在图5基础上更深入一步,是为了说明不仅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对内环境稳态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它们之间还可以相互调节,以期让学生对“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课后思考: 运动会的一天充实而有趣,小明还经历了身体的其他变化。请尝试解释。 ①跑步过程中,小明的呼吸越来越急促,机体是如何调节呼吸运动的? ②小明去厕所排尿,哪些神经中枢参与排尿活动? ③比赛后,小明发现脚上磨起水泡,水泡的成分是什么?为什么会起水泡? 这部分内容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 四、教学反思 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选择案例要与教学内容密切配合,同时又要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性、典型性、教育性。同时,设置的问题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应具备“三性”,即具有难易和数量上的适度性、层次上的梯度性和能力培养上的潜在性,做到寓“理”于“题”中[4]。 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是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但它不可能替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案例教学法只是诸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只有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标签:内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