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_大学论文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少数民族论文,情况论文,大学毕业生就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之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显突出,特别是2000年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是日趋严重,矛盾越发突出。占据新疆大学毕业生46%左右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新疆少数民族群体的切身利益,关系新疆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有必要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我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具体状况,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少数民族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参考。

从这一目的出发,笔者在新疆财经学院汉教部的配合下,采用统一问卷、访问员直接面访的方式,对与被调查者有关的家人、亲戚、朋友和同乡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5份,其中,南疆166份、北疆189份;回收问卷355份,其中,344份为合格问卷、11份为无效问卷,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6.9%。

一、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明显缩小。

某一群体就业比例与待业比例的高低可明显反映其就业空间的大小。此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比例为66.24%,待业比例为28.30%。但我们若将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前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比例进行对比分析,便可发现两者之间的较大差距。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之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比例为78.33%,待业比例为16.66%;但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之后,其就业比例下降了25.14%,待业比例上升了1.14倍。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显著下降,待业比例大幅度提高,这表明随着高校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正在不断缩小。

表1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一览表①

就业状况

就业

待业 无回答

时间段 (%)

(%)(%)

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 78.33 16.66

5

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 58.64 35.61 5.76

平均

66.24 28.30 5.47

表2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一览表②

就业去向行政 事业 企业 个体 务农

时间段 单位 单位

(%)

(%) (%)

(%)(%)

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

改革以前32.50 35.83 105.83

O

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

改革以后18.85 28.27 11.52 5.24 2.62

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的变化是导致其就业比例增加或减少的直接原因,而就业空间的大小又可通过大学生就业去向来显现。因此,为了进一步分析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的缩小,本次调查特以近15年来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就业去向进行了分析。调查分析的数据显示,55.31%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主要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10%的毕业生从业于企业。因此,行政、事业单位是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但通过对国家取消大学毕业生统包分配政策前后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去向进行进一步对比分析,可发现,大学毕业生统包分配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就业比例高达68.33%,而取消大学毕业生统包分配政策后,这一比例下降到了47.12%,比大学毕业生统包分配时的就业比例降低了21.21%。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表明,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及国家取消大学毕业生统包分配政策是导致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减小的主要原因。

2.南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比例明显高于北疆。

在被有效调查的344人中,南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占46.8%,北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占52.33%,无回答占0.87%。从南、北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南疆的就业比例高于北疆的近8个百分点,其待业比例明显低于北疆,低近4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表明,南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好于北疆。同时,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对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南疆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南疆的就业空间较北疆的就业空间大。当然,这一数据也是新疆少数民族人才在地区分布上处于不平衡状态的佐证。

不同地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图

当我们进一步对不同地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南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明显高于北疆,是由于南疆行政单位的就业比例明显高于北疆。今后,随着自治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行政单位职能的转变,南疆行政单位这一就业空间将会进一步缩小,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越发严重。

表3 不同地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一览表③

就业去向

行政 事业 企业 个体 务农

地区

单位 单位

(%)

(%)

(%)

(%)(%)

南疆 38.28 37.5

11.7210.16 2.34

北疆 27.87 45.08 17.21 8.2

1.64

3.高学历者就业障碍较小,低学历者就业障碍较大。

在被有效调查的344人中,研究生学历的占1.74%,大学本科学历的占53.78%,专科学历的占26.16%,其他的占13.95%,无回答的占4.36%。从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其他毕业生就业率依次为100%、75.14%、70%和66.67%,这表明,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学历水平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即学历越高,就业比例越高,就业限制越少;学历越低,就业比例越低,就业障碍越大。

学历越高就业障碍越小,学历越低就业障碍越大,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问题是新疆并不属于经济发达地区,而是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按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应具有较高的就业水平,即具有大、中专学历的毕业生就业障碍应较小,但我区的实际就业状况并非如此。这表明:(1)我区的教育结构不合理,即现有的教育结构不能满足现有经济发展的需求;(2)我区存在人才过剩问题,即高学历者就业低层次化,其原因在于不同学历的就业者其工资水平基本一致,差别不大;(3)我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学历水平与其能力不相匹配。以上三方面是导致我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现阶段学历越高就业障碍越小、学历越低就业障碍越大的主要原因。

表4 不同学历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去向一览表④

就业去向 行政事业企业个体务农

学历 单位单位(%) (%) (%)

(%) (%)

研究生

33.33 50 16.67 00

本科 35.97

42.4515.11

5.04 1.43

专科 26.98

39.6812.71 15.87 4.76

其他 31.25

46.8812.59.37

0

我们对不同学历的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分析,发现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和其他类型的毕业生74%就业于行政和事业单位、14%就业于企业、9%干个体、2%务农。少数民族毕业生选择行政、事业单位就业,随学历层次的降低而减少,个体和务农的就业比例随就业者的学历层次的降低而提高。这充分说明行政、事业单位为我区少数民族毕业生高学历者的就业主渠道,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我区行政、事业单位聚集了大量的少数民族高学历人才,即少数民族人才在行业分布上存在着不均衡性。这对于我区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才的浪费。

4.内地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比率明显高于疆内院校。

在被有效调查的344人中,内地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占6.69%,疆内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占90.11%,无回答占3.2%。从毕业生的来源看,内地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比例高于疆内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比例,内地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2.61%,待业的仅为18.04%;而我区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68.86%,与内地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差近14个百分点。我区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与内地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和待业方面的巨大差异,一方面反映出我区院校在少数民族教育水平方面与内地存在着差距,另一方面表明我区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能力与内地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存在着差异,同样,这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我区少数民族教育中专业结构存在着不合理性。

新疆院校与内地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看,内地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有34.78%就业于企业,30.43%就业于行政单位、17.39%就业于事业单位、8.7%干个体;而疆内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有30.97%就业于事业单位、24.19%就业于行政单位、8.39%就业于企业单位、6.45%干个体、1.61%务农。内地院校与新疆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巨大差距显示了两者就业观念的差距、两者能力素质的差距,以及企业对内地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认知程度远高于对疆内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认知程度这一状况。

表5 新疆院校与内地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⑤

就业去向 行政 事业 企业 个体 务农

毕业生生源单位 单位

(%)

(%)

(%)

(%)

(%)

内地院校少数民族 30.43 17.39 34.78 8.7 0

大学毕业生

新疆院校少数民族 24.19 30.97 8.39 6.45

1.61

大学毕业生

二、我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通过上述对我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我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一些就业主体缺乏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认知。

调查数据显示,我区近七成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即使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之后,仍有近六成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一方面这说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偏见。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及其家长已形成了大学毕业后国家分配工作的观念,大学生毕业分配政策改变后,部分家长和学生对毕业不包分配的政策不理解,仍抱着希望,等待国家分配工作,从而影响了他们自主择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也有不少是优秀的,但他们依然很难找到工作,其中,部分是由于社会偏见造成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和行业部门有先入为主的思想,认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不如汉族大学毕业生。这种社会偏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即使再努力学习也没有出路,从而对学习丧失信心,失去追求理想的信念,甚至产生怨恨,自主择业当然也就无从谈起。

2.内地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与疆内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相差较大。

调查数据显示,内地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明显高于疆内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两者教学质量存在着差异。造成内地院校与疆内院校教学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有:首先,疆内疆外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不同。我们知道,内地的教育环境明显优于疆内,疆外学生接触现代文明最新成果的机会明显地多于疆内学生。因此,疆内少数民族学生所受到的文明熏陶低于内地少数民族学生。其次,内地院校与疆内院校教师素质的差距,这是造成两者教学质量有差异的原因之一。疆内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基本上是由少数民族教师承担的,而内地少数民族学生所面对的教师则完全与汉族学生相同,因此疆内与内地教师素质的差异是造成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相差较大的原因之一。第三,疆内与内地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差异,这是造成两者就业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学习汉语的质量长期没有明显改进,是导致其他学科质量无法提高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少数民族学生不能很好地与主流社会沟通的主要障碍。因此,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教学质量和汉语水平,是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治本之道。

3.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正在减小。

调查数据显示,随着我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吸纳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正在逐渐减小。究其原因,主要有:首先,无论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前还是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始终是吸纳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主体。在新疆,行政、事业单位是一个宠大的体系,从业者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 33.48%,拥有近208亿国有资产,其经费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84.6%。然而,相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所拥有的资源.它对社会的贡献较少,其所占资源与对社会的贡献很不成比例。2004年,行政、事业单位对新疆GDP的贡献只有14.2%。投入与产出相比,其效率之低显而易见。因此,随着新疆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精简势在必行。这一结果势必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对劳动者的吸纳程度不断减弱。其次,随着新疆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对其新进入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大专生、本科生已不能满足其需要。以上两种原因导致本来就处于就业弱势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艰难。

三、解决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1.抓住机遇,解决汉语言问题和重视小学启蒙教育。

解决新疆少数民族的汉语言问题,是突破其教育瓶颈的关键,也是扩大其就业空间的根本。在此次调研中,我们看到,目前无论是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还是广大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抓汉语教学都表现出一致的赞同。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抓住机遇、当机立断,制定有效措施,加快实施汉语教学。

由于新疆少数民族居住地远离内地汉族聚集区域,用汉语交流的机会少;在教育系统内部,由于种种原因,汉语教学的质量始终没有质的突破。因此,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无论在用汉语言交流上还是利用汉语进行各类专业学习上与实际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这一差距使得他们不能适应新疆经济形势的变化,汉语水平普遍不能达到文化交流和高等教育对汉语言的要求。要解决新疆少数民族的就业问题,就要解决其教育质量问题,要解决其教育质量问题就要先解决汉语言问题,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也无需忌讳的。

大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与中小学教育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素质,就要重视少数民族尤其是贫困、边远地区小学生的现代启蒙教育。这些地区的学生很少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大多从所学习的现代教科书中和所接受的现代教育中获取信息,因此对这些的接收和理解上都是有限的。因此,必须重视少数民族小学启蒙教育,通过提高小学、中学的教育质量,为大学教育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其就业的竞争力。

2.逐渐将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目标纳入全国统一的标准范畴。

目前,由于语言和基础教育质量的原因,新疆是全国少数几个少数民族高考包括考试内容和录取标准未完全纳入全国统一标准的地区之一。这种长期的高考标准不一,使得中、高阶段的少数民族教育的教学质量标准与高校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相差甚远,并进而使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质量及其毕业水准也大打折扣,这势必严重削弱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择业竞争力。当然,该目标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必须有一个指挥棒,使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质量标准逐渐与全国的统一标准一致。

由于语言的原因,新疆高校客观存在着高校教师中少数民族教师所占比例必须与民族学生相一致的现实,这些少数民族教师专门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教学服务,这在过去有一定的合理性。现在,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其汉语能力提高,高校这种按比例聘用教师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高校教师的质量标准,从而对少数民族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

新疆今后要努力做到少数民族考生高考试题的逐渐统一、大学录取标准的逐渐统一、高校任课教师标准的逐渐统一、大学毕业标准的逐渐同一、社会聘用大学生标准的逐渐统一。只有实现了这“五个统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才能真正具有就业的竞争力。

3.选择人文关怀方式。

新疆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及现实状况的影响,发展较为滞后,边缘化、弱势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中,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就是突出的反映。因此,维护和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帮助其摆脱困境,尽快使他们得到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富裕,这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

让新疆的少数民族完全在市场上自由竞争是困难的,给予少数民族特殊帮助和照顾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观念。但对少数民族的帮助和照顾存在两种不同的方式,即情感关怀方式和理性帮助方式。当然,在一个特定的困难时期,对少数民族提供直接的物质帮助,如对处于弱势地位和困境的人们给予救济和采取保护措施,解决困难群体的温饱问题是完全必要的,这种基于情感关怀,可以解决当时的困难,但不能解决少数民族群体的发展问题。理性帮助就是从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出发,帮助他们提高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

就政府职责而言,对少数民族更应关心其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在这一领域里政府应有较高的决策智慧,这是考验其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已为发达国家所验证的经验,那就是在既尊重少数民族意愿的同时,又要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将少数民族融入国家统一的教育体系,使他们获得标准一致的现代教育的机会,进而促使他们进入现代社会文明的大舞台,共享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及经济增长的成果。

注释:

①②③④⑤根据调查问卷整理。

标签:;  ;  ;  ;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