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及“辐射教学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法论文,地理论文,环境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传统的课堂中,总是老师高高在上地讲,学生带着耳朵去“听”,甚至有些学生只能作为其他同学的“陪坐生”。长此以往,即使在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数也会随着年级的增长成反比例减少。相信很多老师都经历过这种尴尬:当提问题的时候,没有学生回答,沉默,像冰山一样深沉。而本来重要的地理,因为被冠以“副科”的名称而长期被打入冷宫,更显无奈和寂寞,所以改进地理教学的方法已经势在必行。下面我们将集中谈一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一、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的原因及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Rechel Casson)女士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这本书好像警钟一样,敲醒了人们的环境意识,从此环境问题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
环境教育是一个涉及整个教育过程的教育领域,在个人和社会的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借助所有教育手段和形式在整个课程体系(它包括隐性课程)的实践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形成关注环境质量的责任感和把握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新型价值观,并以此支配他们的行为模式,从而在根本上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
由于地理与环境的息息相关性,所以地理课程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环境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这跟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意识有关。由于对环境问题的忽视,我们已经看到了昔日清清的河水已经臭不可闻,我们孩童时期河中抓鱼、嬉戏等童趣已不再现,所以现在的小孩子已经没有了我们那样的福气。绿树惨遭砍伐,空气也不如以前那么清新等一系列的变化。从自己身边的环境看,的确看到了自己的责任,有义务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接受环境教育。
地理学与环境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地理课上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认识地球、自然现象、山川湖泊等等。杜威说:“地理体现了自然界的事实和社会的实践及其后果联系起来。地理的经典定义是作为人类老家的地球的纪事。”所以说地理可以让学生了解很多的现象,但仅是地理知识的学习完成不了地理学的意义,传统的地理教学虽然也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却带给不了学生更深的感悟,也不会让他们在这一课堂上学习到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但是如果从环境教育出发,我认为就可以让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受到更深远的教育。
人们终于体会到了“天人合一”古老思想的智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我把环境教育作为灵魂贯彻其中,力争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环境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从而在行动中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改善。
二、“辐射教学法”
以上是地理教学的灵魂,如何贯彻在教学中,很显然,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完成这一使命。我知道这一切不可能通过直接教学,就把这种思想意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而且即使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也并不一定就会消化运用这些知识。在研读教育学和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在实践的摸索中,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这就是利用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引出一个板块,进行集体学习和讨论,我称之为“辐射教学法”。
具体做法如下:
1.首先打乱地理课本知识的先后顺序,合理地利用教材,把“死”的教材用活。从身边的地理开始讲起。比如2006年4月份北京的沙尘暴,在华北地区的德州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地理课就从沙尘暴开始讲起。首先让学生采用调查、采访等形式了解市民对沙尘暴的认识,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收集材料认识沙尘暴。把收集的材料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讨论,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真切体会到沙尘暴的危害,也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不是为了老师也不是为了父母学习,体会到这种学习中的快乐。
2.从学生的讨论和调查出发,让他们自己探究沙尘暴的原因,了解沙尘暴对人民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鼓励大家查找和思考沙尘暴对人民生活有哪些坏处。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并且让他们在此过程中学会如何采用比较全面的辩证思维方式。
3.学生在调查和讨论后,我要求他们每人都要写出一篇研究论文。在这个写作过程中,学生都比较积极,因为是他们自己研究出来的,也是他们主动选择和学习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怎么写小论文,而这些能力是很多大学生都没有具备的能力。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评价,以前不敢放手让他们做,他们反而显得畏首畏尾,而现在看着很多以前在课堂上不太积极的学生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论文也写得像模像样,我知道是我以前的教学方法有问题了。其实,每个学生都可以绽放出自己的光彩。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很多其他科目的老师也说我教的那两个班学生很积极活跃,不像以前那般沉闷了。很多学生找回了失去的自信,变得很热爱学习,很喜欢钻研了,有的孩子还说以后要继续学习地理学。
4.因为有了前面的探究,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我接着就继续与学生探讨学习和研究相关的地理知识。比如泥石流、火山爆发、海啸、沙漠化等等问题。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不是以老师讲述为主,而是从小故事或一些影像资料中,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故事增加了地理课的人文气息,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还有很多小故事是学生自己编写或找到的,他们为了寻找这些故事,或者编写付出了很多,但这些活动都是学生主动参与和选择的,所以学生们非但没有觉得增加了负担,反而觉得学习“成了很有意思的事情”,复燃了他们追求知识的天性,还原了学习的本来面貌,这是让我最高兴的事情。
所以说环境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传授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环境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与道德感,从而以有益于环境的行为模式积极参与到保护与改善环境,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活动中,为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关系发展做出贡献。
三、“辐射教学法”的教学结果
伴随着学习知识的过程,学生也有了要为周围自己的环境作贡献的冲动,他们在家里会劝自己的父母少用塑料袋,不浪费粮食等等。他们在学校做了很多黑板报来向同学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在其他学校展出自己的成果,还在社区主动做了许多环保宣传,这所有的行动都是同学们与我一起商量进行的。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自己的学生这么做,但我知道最重要的是他们真的想去这么做。在这个把自己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中,他们也体会到了学习的价值。他们在这种学习之后,春天时同学们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绿化周围的环境中去,还会劝说自己的父母和亲戚多种树、种花,并且能大胆制止行人折花毁树的行为。
很多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还学会了关心别人,与同学合作学习,这也许可以作为这种教学方式的副产品。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将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另外,很多学生竟然开始自学起了化学。为了治理现在日益严重的污染,还有学生用童话的形式写了很多关于环境被破坏方面的文章,他们的想象力、写作能力和同情心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培养。这些都让我感到这种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在这个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责任感得到了提高,而且公德意识也提高了。虽然这些都是潜在的,但是这恰恰就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由于这种教学是从身边的环境做起,所以学生的参与非常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自己可以亲自参与这些活动,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
由于把环境教育作为地理教学的主线,采用“辐射教学法”这种形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了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注重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最终使学生的品质和能力,以及合作意识、追求知识的热情、公德意识等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些不正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