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1997年上海工业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发展战略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市有关部门,最近制定了1995-1997年上海工业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表明,1995-1997年,上海工业发展将以汽车、电子信息设备、电站成套设备、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钢铁、家用电器六大支柱产业全面腾飞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为先导,以传统工业产业第二次创业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工业内部行业结构,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工业对全市国民经济的牵动力和支撑力。1995-1997年,上海工业将继续保持15%左右的发展速度,到1997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将继续保持50%以上的水平。
支柱产业
1995-1997年,上海汽车、电子信息设备、电站成套设备、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钢铁和家用电器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将以二“大”(大企业、大项目)、二“高”(高新技术产品、高速度)的态势,呈现全面腾飞的局面。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加快组建和发展10家年销售产值在10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支柱产业的规模生产、经营能力,尽快缩短与国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通过与著名国际跨国大公司合资合作500项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不断培育支柱产业新的生长点和增长点,提高支柱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开发5000项新产品,提高支柱产业主要产品和相关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1995-1997年,上海工业支柱产业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发展速度,到1997年,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将提高到50%左右。
高新技术产业
1995-1997年,上海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战略、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战略、高起点大跨度的赶超战略、引进开发研制扩散的创新战略,“条、块、面”相结合,全方位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条”:加快发展计算机应用与产业、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前者,以“金卡工程”和家用电脑为突破口,重点抓金融电子化、商业电子化、机电一体化、办公自动化、家用电脑和计算机的推广和应用;后者,生物药物以重组DNA技术、细胞融合技术、酶技术、发酵工程技术四大领域为突破口,重点发展干扰素,EPO、白细胞介素等基因工程药物,医药产业以合成药物、生物半合成、生物合成三大领域为突破口,重点发展心血管药物、维生素、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生育调节药物、抗衰老药物、助消化药物、高效低毒农药与杀虫剂等八大类药物。1995-1997年,计算机应用与产业、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将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发展,到1997年,这两者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将达到5%左右。“块”:加快发展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一区多园,融科研(开发、中试)、生产、销售、培训、服务为一体,多层次、多方位、整体性发展高新技术的新模式。重点发展漕河泾新兴技术园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大学工业园、青浦高新技术纺织产业城等高新技术开发区。到1997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年产值可达200亿元。“面”:全面推进以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为主体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计划,重点是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1997年产值将突破150亿元。同时,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到1997年,争取突破500家,年产值突破400亿元。另外,每年完成100项重点工业科技攻关项目,还要积极组织实施“信息港工程”。
传统工业
1995-1997年,上海将加大传统工业第二次创业的步伐,通过深化各项改革,实现传统工业的大改组、大改造、大转移、大提高。传统产业比较集中的纺织、轻工、二轻系统,3年创业蓝图已经绘就。纺织:以三资(企业)为纽带,以三名(名人、名厂、名牌)为依托,以三优(优秀企业家、优秀科技管理干部、优秀青年干部)为中坚,以三创(创汇、创利润、创国资保值增值)为目标,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重点发展化纤行业、纺机行业、中高档服装行业,提高纺织、针织行业后整理技术,提高产品档次。轻工:按照“起点高、功能多、造型新、包装精、质量好”的要求,加快“新产品、新品种、新花样、新包装”四新产品开发;采取“竣工投产一批,抓紧建设一批、前期准备一批”的滚动方法,抓好大项目、大合资,提高行业整体素质;走好“扩大三产、发展房产、壮大二产”产业置换这步棋,推动经济均衡发展。二轻:立足市场竞争,改革不合理机制(体制),优化行业经济结构,开发十大产品,通过投入数十亿资金,发展汽车配套系列产品、新型建材和室内装璜用品、健身娱乐器材、超市商品、海派旅游用品等。1995-1997年,纺织、轻工、二轻系统将以10%左右的速度发展,到1997年,这三者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约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