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步,居民的住宅以及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在以往的建筑设计中由于人们对防震的意识比较薄弱,随着人们防震意识的不但提高以及近几年来地震的频繁发生,使得人们对建筑物的抗震要求逐渐提高。在建筑的抗震功能中,抗震的设计是重要的环节之一,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这是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结构;结构设计;抗震措施;技术研究
1.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1.1不能科学设计建筑结构
现在不少建筑公司的建筑结构设计师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就导致设计出来的建筑结构不够恰当,并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有一些设计师的安全意识不佳,只看重建筑设计的外观美,不重视建筑质量问题。也有些设计师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不提反对意见。这就说明建筑结构设计的设计师一定要有危机意识,要站在广大消费者的立场上为他们考虑。建筑结构设计的设计师一定要考虑各个方面的问题和需求,设计出安全、美观、经济的建筑物。
1.2缺乏足够的抗震度
近些年来,我国连续发生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地震,这些地震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无可弥补的损失,使得人们痛苦万分。这些结果都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建筑物缺乏足够的抗震性所造成的。因此,当建筑结构设计的设计人员在给建筑物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必须要全面的去考虑怎样能最大限度的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从而以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可还是有一些建筑公司的指挥者在指挥设计和施工不重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性,最后导致设计师乃至整个公司都不重视,就出现了豆腐渣工程。这种情况在一些大中城市中尤为普遍。因此,这就要求工程师在设计建筑结构的时候,要严格遵守抗震原则和施工地区的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抗震级别;同时也要求施工队在施工的过程中要认真负责。
1.3偷工减料问题严重
很多的建筑公司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为了尽可能的节约支出,减少成本,就会过多的节约钢材。本来要用到五根钢筋的地方只使用三根,这样做所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得建筑物的质量完全没有保证,这就会使得建筑物的抗震效果大幅度削减,从而使得建筑物的质量完全没有保障。我国在建筑物钢筋配筋率中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配筋率,因此建筑设计公司的设计师要很大程度的重视配筋率,做好监督工作。
2.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2.1要结合建筑结构与性能进行设计
大部分的现代建筑中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通过控制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截面和配筋达到抗震的最终目的。在进行建筑施工时,可以在建筑的内外墙上设置钢筋混凝土构件,并且再在墙上安装一些特殊的减震材料等。尤其是对于建筑中的构造柱的要求要更加的用严格,他必须要延伸到建筑的顶部,而且还需要与圈梁进行连接,进一步保证整个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增加建筑的抗震能力。同时,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建筑抗震的性能。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有不同的抗震防震的要求,只有充分考虑到建筑结构的性能才能为设计提供更为准确的实际数据,从而达到抗震的最佳效果。在我国一些地区是地震的多发地区,而有些地区地震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小,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设计人员来进行不同的抗震设计。在发生大地震可能性较高的地区要以该地区最大的地震强度来设计,不仅仅如此,还要考虑建筑自身的结构类型来最终确定他的抗震能力。一般情况下,建筑的基础部位以及内部结构的设置需要进行抗震设计,在发生大地震时能够很好的保护建筑物,进而保证建筑中内部人员的生命安全。
2.2要结合建筑规划以及建筑环境进行设计
要使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就需要在建筑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所在的周围环境,选择地基比较稳定的环境。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到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过近,在地震发生时造成的伤害就可能越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建筑设计之前还应该详细了解当地的地质、水文条件,尽量将建筑物建设在地质结构条件稳定的地方。对于建筑其他方面的规划,比如说地震逃生通道的设立,它能够保证地震发生时人员及时疏散。
2.3提高建筑抗震的设计质量
地震是一种对人类威胁较大的自然灾害,它不仅会对建筑物造成破坏,严重时还会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但是,造成人类伤亡一般是因为建筑物的倒塌,所以,对于建筑设计人员来说,建筑抗震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今我国的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水平还比较低下,许多设计施工人员对相关法律和规定的忽视,施工操作不规范,现场管理混乱等等。所以要提高建筑的抗震设计质量就要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要根据相应的设计数据以及结合建筑本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建筑从业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素质,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积极地贡献。
2.4地基施工要用特殊隔震材料
建筑的地基是整个建筑的关键部位,它的质量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物的抗震水平和抗震能力,所以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施工时,最好使用特殊的隔震材料。在地基的建设中,通常要对它进行特殊处理,进而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和损害。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就有对地基抗震的特殊处理,比如,在进行建筑设计施工时,他们在建筑地基中铺上砂子以及粘土,在中国的南方的建筑中还发现了糯米这种减震的材料。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的抗震技术的不断提高,相应的抗震的特殊材料也越来越多。在地基的施工中铺设相应的建筑材料,能够有效的降低地震波的冲击,从基础上来保护整个建筑物,起到较好的抗震效果。但是,在市场中,一些材料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所以企业在选择防震材料时,要特别注意材料的生产质量,必要时可以对材料进行相应的检测,以确保施工建筑的整体质量。
2.5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
抗震建筑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场地、地基、基础、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条件比较综合确定。首先宜有多道抗震防线,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裁能力。所谓多道抗震防线,是指在一个抗震结构体系中,一部分延性好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首先达到屈服,充分发挥其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即担负起第一道抗震防线的作用,其他构件则在第一道抗震防线屈服后才依次屈服,从而形成第二、第三或更多道抗震防线,这样的结构体系对保证结构的抗震安全性是非常有效的。同时底框建筑底层高度不宜太高,应控制在4.5m以下。高度加大,底层刚度减小,重心提高,使框架柱的长细比增大,更容易产生失稳现象。而且由于高度较大,很多建筑房间被业主一层改成了两层,造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2.6刚度、承载力和延性的匹配
当结构具有较高的抗力时,其总体延性的要求可有所降低;反之,较低的抗力需要较高的延性要求相配合。地震时建筑物所受地震作用的大小与其动力特性密切相关,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以及与之匹配的延性。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往往是以提高工程造价及降低结构延性指标为代价的。要使建筑物具有很强的抗倒塌能力,最理想的是使结构中的所有构件都具有较高的延性,然而实际工程中很难做到。有选择地提高结构中的重要构件以及关键杆件的延性是比较经济有效的办法。因此,在确定建筑结构体系时,需要在结构刚度、承载力及延性之间寻找一种较好的匹配关系。
3.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衡量建筑结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准确、合理的运用不同的抗震设计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不同的建筑、不同的情况应区别对待,从而寻求最合理的抗震设计。
参考文献:
[1]袁建龙,石军辉.谈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J].陕西建筑,2015,(04).
[2]苏迎社.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J].建设科技,2016,(22).
[3]李若冰.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主要措施探究[J].建筑术,2014(2):65-60.
论文作者:刘密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5
标签:建筑论文; 建筑物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延性论文; 结构论文; 地基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