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总部经济”与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_总部经济论文

论“总部经济”与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_总部经济论文

论“总部经济”与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现代论文,制造业论文,总部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总部经济”的提出

从扩充北京经济总量和2008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出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的重大战略。北京提出发展制造业虽然有其客观必要性,但在北京这样的首都城市如何发展制造业,通过什么方式发展制造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

北京制造业曾经有过辉煌:从20世纪50-60年代以重型机械、内燃机械、印刷机械、机床、化工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产品为主的制造业,到70年代以缝纫机、手表等为代表的以轻工产品为主的制造业,再到80年代以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家电制造业,再到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手机等为代表的IT产品制造业,每一轮制造业的兴起北京都曾“领风骚”若干年。非常遗憾的是,在制造业结构转换和技术升级过程中,北京制造业却未能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能够保持较长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并不多。

对北京发展制造业69某些劣势必须正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成本劣势,北京的空间成本,人力成本都比较高。2001年北京房地产价估均价4771元/平方米,在全国最高,是上海3297元/平方米的近1.5倍,是全国均价2137元/平方米的2.2倍。成本因素反映到制造业产品上,必然影响产品的竞争力和盈利空间;二是制造业人才短缺,北京在人才方面虽然具有绝对优势,但缺乏高素质和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高级蓝领技工;三是产业环境不够优越,北京产业门类较多,但具有规模和优势、与产业链的前向、后向相关的产业集群少,产业配套能力不强。

当然,北京发展制造业也具有不少优势:

一是技术优势,北京科技资源丰富,研发人才充裕;二是营销优势,北京具有较强的市场辐射力,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三是信息优势。北京是全国的信息中心,对于企业了解全国和全球行业发展动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四是资本优势,北京是北方资本中心,可以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提供完善的服务;五是首都优势,北京作为首都,在城市基础设施和生存环境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此,如何才能最终实现市委、市政府“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的战略目标,北京制造业的发展如何能够充分利用优势而避开其劣势,我认为,关键是要根据首都区域经济的特点,实现制造业组织创新,我将创新的基本思路概括为发展“总部经济”。

二、“总部经济”及其三种“经济效应”

所谓“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住,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企业总部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统称。在总部经济中,总部集中的区域一般具有区位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向该区域流动,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地位,获取更高的利润回报,不但能够补偿其较高的费用成本,而且能够提升本区域的产业水平,扩大本地区经济总量,提高区域经济竞争能力。

我认为,按照“总部经济”的发展思路,能够比较好地回避了北京制造业发展中的劣势,而充分利用北京的优势,是一种扬长避短的产业组织创新。那么,作为吸引总部入住的区域,其经济增长点在哪里呢?换一句话说,北京发展“总部经济”,能够对北京的经济发展提供哪些支撑呢?我认为,“总部经济”的发展,至少可以为“总部”所在区域带来三种“经济效应”。

第一,税收贡献效应

总部对于所在区域的税收贡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税收贡献效应。无论采取那种组织方式,总部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都要向总部所在地方上缴所得税,在我国现行税率之下一般为33%。如果企业采取“总公司—分公司”或者“公司—分厂”组织形式,整个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以及城建税、教育税附加等都在企业注册地,即总部所在地上缴。二是公司总部员工的个人税收贡献效应。在总部工作的高级白领,其丰厚的个人收入,必然要通过个人所得税形式为总部所在区域经济做出贡献。目前,在北京地区,个人所得税已经成为地方税收的第二大税种,2002年占地方税收总额的1/5强。

第二,产业乘数效应

评价一个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第三产业的总量,更要看第三产业的结构。厂商服务的知识型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越高,该区域的第三产业水平也就越高。一般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总是与一、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如果第二产业不发达,第三产业也难以有效发展。制造业总部所在的区域,知识型服务业往往都比较发达,形成为制造业总部服务的知识型服务业产业链:一是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二是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组成的金融服务业;三是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组成的中介服务业;四是由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实证研究表明,一个制造业跨国公司总部向一个区域迁移,都会带动几个、甚至是十几个与其有紧密业务关联的知识型服务公司随之迁移。通过制造业总部这种“乘数效应”可以扩大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提升第三产业结构水平、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第三,消费带动效应

总部对于所在区域的消费带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总部的商务活动、研发活动以及保障商务活动和研发活动所必需的各种配套消费。企业总部云集,必然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企业的研发活动,必然带动实验设备、仪器仪表以及各种实验材料的消费;企业的商务活动。必然带动办公设备、通讯设施、交通设备等的消费和酒店餐饮娱乐业的发展。二是总部高级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包括住宅、交通、子女教育、健身、旅游。购物等等,这种消费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总部经济”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

为什么会出现“总部经济”这样的经济现象?我认为,这归根结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具体来说,是市场竞争白热化、资本流动国际化、经济发展知识化、产业分工精细化的结果。

首先,地价竞租机制是“总部经济”产生的内在动力。所谓地价竞租机制,是指地价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主要支出项目,对于企业区位选择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作用机制。在区域中心区,如商务中心区(CBD),由于地价昂贵,一旦企业的边际成本高于企业的边际经济附加值(EVA),就会导致企业外迁,让位于经济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企业,在这种作用机制下,区域的核心地段,往往成为经济附加值最高的研发中心和商务管理总部的聚集地;区域的相对核心地段则成为经济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商业区聚集地;区域的相对外围地段则成为经济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低污染制造业聚集地;区域的外围地段则成为经济附加值最低的传统工业聚集地。在这种地价竞租机制作用下,如果一个区域的中心区域土地需求大于供给,就会导致地价急剧膨胀:一方面促使区域中心外围的产业布局进行新一轮的“优胜劣汰”,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则促使区域中心逐渐向外围区域蔓延,最后使得整个区域都成为“中心区域”,成为企业研发中心,商务管理中心以及与其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聚集地,整个区域也就演变为依靠“总部经济”而发展的区域。

其次,中心外围效应促使“总部经济”的最终形成。中心外围效应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Fried-man)(1966年)提出的,之后其他学者不断丰富其理论。所谓中心,指的是区域体系的增长推动中心,如都会区等,而外围指的是其周围的腹地或边缘区域。这一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人口、产业和资本会集中于中心区,主要是因为该区的各项基本设施较完善且费用较低,具有外部经济;到了发展中期,这种情形会逐渐地趋于缓慢,到了发展后期,因中心区出现外部不经济的现象,地价逐渐高涨、交通阻塞、噪音、空气污染及其它问题,人们便渐渐地转向外围区域发展,区域不均衡因此缩小,进而达到更大区域的均衡发展。借用中心外围效应理论,如果我们把“中心”定义为由于投资环境相对优越而演变成先发优势地位的区域,把“外围”定义为投资环境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区域,在中心外围效应的作用下,区域资源在空间上重新优化配置,中心区域吸引区域外围的各种优势资源(包括资本、技术、人才等),而将内部的劣势资源向外围区域排斥。在这种极化效应的作用下,中心区域形成独特的资源优势,各大企业集团将研发中心和商务总部迁至该区域,逐渐形成聚集经济,为了节省企业的信息交易成本和培训成本,其他企业纷纷效仿,从而使得某个区域成为总部聚集的中心,“总部经济”也就因此而产生。

第三,“总部经济”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在不同价值链区段上的产业分工模式。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全球化外化为市场的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又明显地表现为价值链的重组。由于跨国公司一般具有技术创新和营销方面的比较优势,借助于这些优势,跨国公司能够获取价值链中利润最丰厚、附加值最大的区段,而不具有研发和营销竞争优势的企业只能从事价值链中利润较薄但收入比较稳定的加工制造区段,这样,通过激烈市场竞争,价值链的重组最终表现为企业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在不同价值区段上进行高度的专业分工。世界软件业的发展轨迹是跨国公司依据自身优势在价值链中进行重组定位的极好例子。以微软为代表的美国软件企业凭借对软件核心技术的垄断地位,频频将战略触角延伸到其他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设立研发和营销总部,而将生产制造等经营环节外包,通过这种不同价值区段高度专业分工,跨国公司得以赚取高额利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当今世界没有企业愿意在技术开发、制造和销售各方面全面发展;企业也不需要大而全,而是要在价值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产业链条的某些区段上获得成功。这实际上是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产业分工精细化的一种要求和表现。

四、纽约是全球范围发展“总部经济”的成功范例

在纽约,制造业公司有1.2万家,不过由于在纽约只集中了一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的生产,而且采用的都是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的设备,因而所使用的生产工人只有25万人。相比之下,北京市2000年制造业近1.56万户,产业工人却多达158万人。纽约集中了美国许多大公司的总部,在财富500强中就有46家公司总部选在纽约,而美国其他任何大城市都不能与其相比,如芝加哥和休斯顿分别只有15家,只及纽约的1/3,其它大城市更不能与纽约相比。纽约制造业总部云集,与其发展形成了配套的新型服务业。在纽约,有法律服务机构5346个,管理和公关机构4297个,计算机数据加工机构3120个,财会机构1874个,广告服务机构1351个,研究机构757个。纽约“总部经济”的发展,与纽约的城市资源特点有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纽约具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纽约的市民文化素质很高,平均每4个市区居民中有一个具有4年大学学士学位。1997年,该市所有高等院校招生入校学生37万人。在这里,移民汇聚、人才聚集。1990-1994年期间各国移民高达56万人,外商社团220个。纽约有91所可授予学位的研究院所,147所非学士授予院所。

二是纽约具有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纽约是世界级的天然良港,港口货运总量相当于美国北大西洋集装箱货运市场运输量的55%。纽约市区机场国际货运服务占全国的20%。纽约不间断地修建高速公路、路桥和隧道,形成了一个综合的交通运输体系,现已有15条州际高速公路,9条收税干道,5条海底隧道,861座架空桥路。

三是纽约金融、保险业非常发达。除有美国和其他主要国家的280家银行外,美国10大银行中的4大银行总部设于纽约,1997年,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交易额高达5.7万亿美元,而日本不到1万亿美元。纽约的交易额占当年全世界股票交易量的27.8%,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世界上最大10家安全公司中的9家、美国10家最大生命保险公司中的4家公司的总部在纽约。美国10大金融服务公司中的3家设于纽约。

四是纽约新型服务业发达,能够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配套服务。美国6家最大会计公司中的4家、10家最大咨询公司中的6家在纽约,10大公共关系公司中的8家设在纽约,每天产生和发布几乎所有重要公司和产品的信息。

五是纽约文化、生活环境优越。纽约有36家百老汇剧院、300家演出场所、500多家书店、400多家画廊、150多家博物馆、9座体育场馆、273家夜总会式俱乐部、50家音乐俱乐都,纽约拥有6.5万间旅馆,1.7万家饭店或酒吧。这些文化、体育和娱乐设施为聚集在纽约的公司总部的高级员工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服务。

五、北京初步具备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

北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际化大都市,“总部经济”的雏形初步显现,一些“总部经济”发展的条件也正在趋于完善。

第一,北京市已经成为大型跨国公司集聚之地,“总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初步表现出先发竞争优势。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目前,全球82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119家,其中有49家设立在北京,占41.2%。同时,还有87家外埠大企业在北京设立了103家研发机构,另有8家即将要建立驻京研发机构,而且这一数量在继续增长。另据有关资料,目前有4000多家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了办事机构,外省、市及外埠企业在北京设立的办事处有1000多家,初步显现出“总部经济”的雏形。

第二,北京的人才、教育、科技资源优势,能够为“总部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撑。截止2000年末,北京常住户籍人口1107.5万人,流动人口近300万人。在北京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就业人数的比例为19.44%,在全国名列第一。北京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教育基地,根据最近完成的北京R&D资源清查资料,2000年首都地区有高校61所,其中,重点高校23所,占全国重点高校的1/4,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20所。北京高校中有500个博士培养点,博士培养规模占全国的1/3;有1081个硕士培养点,硕士生规模占全国的1/5。2000年,北京科技活动的单位数3353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6.1万人,科技活动经费372.9亿元,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155.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6.3%。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半以上分布在北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其中科研院所373个;北京地区每年开展科技课题3万多项,取得科技成果1万多项,获国家级奖的约占全国的30%左右;2000年申请专利数2846项,在全国名列第一。

第三,北京发达的知识型服务业,可以为“总部经济”提供配套服务。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共有7个门类,3个大类,30个中类涉及到知识型服务业。知识型服务业不同于商业、房地产、饭店等传统服务业,具有知识要素投入密集,增值度高,附加值高等特点。知识型服务业是知识经济的组成部分,是首都经济的重要内涵之一。北京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具有优势和基础。2000年,北京市主要7大知识型服务业增加值为605.9亿元,其中,会展与机构服务业136亿元;现代金融服务业126.3亿元;研发与技术服务产业102.9亿元;教育培训产业82.9亿元;文化传媒产业74.9亿元;专业服务业43.6亿元;医疗保健产业39.3亿元。由此可见,较为发达的知识型服务业,为北京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一个重要条件。

第四,CBD和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优越的空间区位。实践表明,中央商务区对于强化中心城市的综合商务功能,形成商务活动的集中领域,产生聚集、辐射效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总部经济”,往往需要有自己的中央商务区(英文简称CBD)作为空间支撑。美国纽约的曼哈顿、法国巴黎的拉德方斯、日本东京的新宿、我国香港的铜锣湾等,都是世界著名的中央商务区。北京市朝阳区作为北京的传统商贸区,以其占尽优势的商业实力和基础设施构成了传统CBD的基本要素,特别是近两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加快朝阳CBD建设、迅速拓展了CBD的商务空间,完善了其服务功能,抢占先机,发展“总部经济”的硬件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与此同时,近两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取得重大发展,软、硬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企业入住园区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条件,为“总部经济”的发展拓展了又一广阔空间。

标签:;  ;  

论“总部经济”与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_总部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