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师范类院校的建设探索
——以广西教育学院为例
何婵娟
(广西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是目前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之下,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各门课程教学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重。师范类高校在这一文化建设工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广西教育学院因其校情所限,目前尚未开设有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如何衔接社会的需求,跟进中央及教育部的部署,这是我们要去探索并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据;现状;构想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时代均涌现了不少优秀的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经过历代读者的审美鉴赏评价,渐而经典化,以此累积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久以来,优秀传统文化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师范类高等院校在这传承过程中扮演着培养师资的重要角色,其相关课程的建设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一 政策依据与背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谋篇布局。在此背景之下,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纲要》强调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纲要》就“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做出了明确要求。对大学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2)从modelA所产生的数据中,挑选治愈概率较大的(Pi>0.5),同时满足将其协变量带入modelB所得治愈概率较小(Pi<0.5)的患者n/3例,获得数据集dataA+B-,这些是对处理组A敏感的亚组,Subgroup=A。产生二分类结局变量Yi=rbinom(1,1,A_Pi)。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意见》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明显提升。[2]
在此背景之下,近几年来教育部以及各地学校都加紧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探索。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占比要相应提升。在语文教材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文所占比例超过30%。中小学品德课程内容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历史、音乐、体育课程也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列为学习要点。
目前在这四大平台的课程当中,并没有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成人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没有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可以说,目前为止,广西教育学院并没有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这与目前的中小学教学要求明显有脱节之处,不利于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以此,极有必要探索我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不过,对于文学院教师来说,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师生比的失衡,近1:40的师生比,使得文学院教师常年来承担着非常大的教学工作量。这也是这些年来古代文学教师并不乐意去开设新课的主要原因。
二 校情与现状
广西教育学院2018级普通专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共分四个板块:通识教育平台、教师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平台。其通识教育平台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模块、外语与信息素养模块、身心素质模块、创新创业模块、人文艺术素养模块、关键能力模块。教师教育平台包括:教育基础模块、教育技能模块、教育拓展模块、教育实践模块。专业教育平台包括: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实践平台包括:社会实践模块。
混凝土桥面板分为预制部分和现浇部分,预制部分采用C50混凝土,现浇部分采用C50补偿收缩混凝土,预制板纵横梁均设置剪力键,在钢梁支撑处设置厚5mm的橡胶垫片。
另外,从学生角度来考察,增设新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以普通专科生为例,从广西教育学院各院系2018级普通专科人才培养方案来考察,在校学生学业负担比较重。目前普通专科生6个学期的课程,基本是在前5个学期内完成,以方便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实习以及就业。其每周学时数量可以告知我们在校生学业大体情况,笔者统计出如表1所示的分布表。
广西教育学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教师培养基地,在六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广西教育学院为广西各地培养了大批的师资力量,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可以说,广西教育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密切。
普通专科课内总学时为1600-1800,学分为110-130。其中教务处统一设置课程学时学分为:师范类专业940学时,70学分;非师范类专业524学时,40学分。各院系自主设置的专业基础、核心课学时学分为:师范类专业660-960学时,40-50学分;非师范类专业1076-1276学时,70-90学分。
在本课时教材的末尾,还安排了两道指向明确的练习.教学时,可通过两题的即时训练,巩固本节课所获新知,并夯实下节课探究基础.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新课改为教师提供了很多的新式教学方法,教师要抓住契机灵活运用。第一,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教学法在数学教学课堂上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能力。第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和智力水平来进行分层教学,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度。第三,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做题时、课下或放学时间对部分学生的知识点进行二次讲解,让学生能充分掌握该章知识。第四,教师可以逐层布置教学作业,在基础知识上深入知识点,让学生尽可能的去思考、去探究。
三 建设困难与课程优化构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提供了方法指导。[3]
任何课程的设置,首先都要有相应的师资。目前广西教育学院共有六个二级学院,专任教师239人。在现任教师队伍中,并没有专门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结合当下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直接招聘,另增新人也难于一蹴而就。目前最妥当的办法就是现有师资的调整。以文学院为例,文学院是广西教育学院中办学最早的院系。其教师队伍较为合理,副高以上职称超过50%。文学院各学科中,古代文学学科历史悠久又极具现实意义。刘勇强认为:“古代文学既是古代社会状态,古人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写照,又以各种方式参与当代精神文化的建设,并成为后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4]
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共有6名教师,6人中,4人拥有博士学位,1人在读博士。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教龄均在6年以上。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承担着文学院普通专科核心专业课程古代文学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着成人本科专业必修课——先秦两汉散文专题、唐诗宋词专题、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专题的教学。从教育背景来看,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分别毕业于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完全有能力承担文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工作。
爸妈一惊,而我的心情已经和眼里的泪水一样汹涌澎湃:“看漫画的人是我,不务正业画画的人也是我。你们应该来训我才对吧!哦,我忘了,你们才没有兴趣来训我呢!”
作为师范类高等院校如何紧跟中央以及教育部的部署,如何密切配合目前中小学教学的实际需要,培养出能承担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需求的师资,这是摆在每一所师范院校面前的紧迫课题。
笔者翻阅了广西教育学院近十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2008-2018年期间广西教育学院未开设过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这涵盖普通专科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成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这十余年间,国内各高校普遍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也未在广西教育学院作为通识课普遍开设,只有部分院系(如文化传播系,已撤销)开设过。自2014年开始,广西教育学院普通专科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了一系列大调整,删除了通识课、选修课板块,增加了教师教育课、教师技能课,明显了加强了教师技能的培养,但这一调整却导致了各院系核心专业课课时占比下降。
从表1来看,广西教育学院各院系普通专科学生第一、二、三学期周课时均较多,第四、五、六学期相对少些。其中第五学期多是进行实习工作,因广西教育学院为师范类院校,大多数院系将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五个学期,因此第五个学期一般开课较少。而第六个学期基本上是留出来让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自主找工作,或者继续实习。因此第六个学期基本上不开设教学课程。从此表来看,普通专科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都比较忙碌。广西教育学院成人本科生课时也相对集中在第一学年,此处不再赘述。在这样的时间分配中,要增设当下急切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则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一定的优化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范围较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具有突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5]目前教育部对中小学各门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突出了“融合”的指导思想。如中小学品德课程要求将课程内容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介绍传统节日、民歌民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借鉴“融合”的指导思想,我们的课程也可以进行适当的优化调整。如通识教育平台中:思想道德素质模块、身心素质模块、人文艺术素养模块中的部分课程可以参考这一做法。如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能有机的融合传统文化。“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在课程目标、内容等层面的专指性,使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盖带有断面化和潜隐性的特点。”[6]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一定的调整,适当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向倾斜。在课程内容上进行局部调整,这样并不增加课时,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课程更能切合当下需求,增加影响力。
同时,各院系可以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以及具体的课时安排,适当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或者必修课程。任何课程的设置都需从整体上来考虑其合理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既可以结合目前已有的课程来开设,也可以作为新课增设。但总的而言,从全校层面来看,广西教育学院有必要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也有必要举办相关的讲座活动,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并进而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表1 广西教育学院2018级普通专科各专业周学时分布表
从学生活动层面来看,近些年来,广西教育学院团委、学生会以及各院系的学生分会均举办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相关的活动,如:中华诗词经典诵读、书法比赛、汉字听写大赛等。这些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好的反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高校有效传承并创新发展,学生课外活动如何与课堂内容有机衔接,融合发展,这也是我们教师要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目前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与之相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是我校目前迫切需要探索的问题。与时俱进,传承创新,这是时代交予我们师范类院校的任务,这需要我们去切实思考、努力探索并积极践行。
目前,竞争性民主选举在我国基层民主中表现为大势所趋。基层社会民主的核心,村(居)委会直选主任和委员的工作已经进行了20多年,现在主要应在提高选举的质量上求突破;党内基层民主的重要标志——“两票制”选举村党支部的工作亦在部分地区试点,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现在应该进一步总结提升,使之制度化并逐步推广。当前需要努力推动的是,竞争性民主选举制度随着基层民主空间的拓展需要逐步占领新的阵地,不断拓宽实践空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参看百度百科。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通知,参看百度百科。
[3]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4] 刘勇强.发现性研究:沟通古代文学与当代精神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8-22.
[5] 邵子华,张绪平.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课程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1):143-147.
[6] 郭海军,张旭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181-184.
本文引用格式: 何婵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师范类院校的建设探索——以广西教育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27):177-179.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27.059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教师职业能力导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群建设研究与实践”(GXGZJG2017B118)阶段性成果;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何婵娟,女,湖南益阳人,文学博士,广西教育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标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依据论文; 现状论文; 构想论文; 广西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