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与推进策略_校本课程论文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与推进策略_校本课程论文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与推进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课程论文,语文论文,现实论文,策略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

1.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空间有多大——从语文课程说起

(1)语文课程的特点使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必然

语文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开放性与生成性。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需求又是多样化的,而语文学科课程只能给出一个涵盖学生言语经验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内容框架。如何在国家课程统一要求下,既满足学生语文发展的基本要求,又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一方面为学生奠定语文学习的基本功,另一方面从语文课程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角度寻求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生长点,为学有所长、学有所需的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以实现教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2)语文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发展空间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材在编写上为师生留有创造发展的空间。那么,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性的语文课程体系,体现以生为本的有效推进策略,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应特别关注的问题。校本课程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教师最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开发出丰富的语文校本课程才能促进学生的最大化发展,基于学校层面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才最具生命力。

2.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有多大——从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说起

校本课程开发是创造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为此,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应密切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调研中我们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有如下特点。

(1)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领域和量的需求趋向多元化

调查显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领域和量的需求趋向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注重选文的时代性、文化性与哲理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与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在课程容量的选取上“少而精”“广而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2)学生对语文学习方式的选择趋向多元化

调研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语文学习方式有着多样化的需求,愿意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研讨、探究活动或竞赛、论坛、专题讲座、参观等方式学习,希望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创建适合学生的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方式、如何利用好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学习,成为语文课程建设者必须潜心思考的问题。

(3)学生对语文评价方式的选择更加多元化

评价的目的在于建立学习者的长效发展机制,因此,语文课程评价应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学生个体的发展性评价。调查显示,学生希望语文评价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期望采用表演、演讲或辩论赛、论文答辩、团体竞赛等评价方式。为此,打破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指向,客观、公正并富有激励、导向性的学生成长评价已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3.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有多大——从语文教师实施与开发课程说起

(1)因需设课成为语文教师课程实施采取的基本方式

教师普遍认识到,在教学中应依据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作出不同程度的调整,以保证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从已经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学校来看,多数教师都会依据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作出不同程度的调整,如补充相关活动或材料以拓展课程内容,或采取整合课程的形式即为减少知识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而开发出关联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也有部分教师采用课程新编的方式开发出全新的课程项目或单元,以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拓宽视野、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2)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导向是语文教师课程实施的基本指导思想

依据课程标准选择适宜的课程开发内容是语文教师课程实施的主要指导思想。调查显示,教师进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特别需要;其次是本课程领域的发展与具体要求;第三是学校的实施空间有多大,这就需要关注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

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进策略

1.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努力寻求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生长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教师首先应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凡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努力挖掘、开发利用好校内的、当地的、当时的语文课程资源,把它们有计划、及时地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大大加强语文课程与时代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改变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展诗歌朗诵会、诗歌接力赛、读书成果展示会、故事会、才艺大比拼等系列活动,创办“记者站”、期刊,“走近大师”、“走进博物馆”以及专题研究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自然与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会观察思考、学会获取信息,学习恰当地表达,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合理利用传统优势资源,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奠定国民精神的“根底”

每个地区都有特有的传统文化,用好、用足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地域色彩的文化课程显得尤为必要。北京蕴藏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历史名胜、山川园林、琴棋书画、诗词曲赋、民间艺术、民风民俗……无不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独特的文化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尝试开发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目前,有些学校开发的“宣南文化”“民间文化研究”“对联艺术”“品味文化”等校本课程,从京味文学、胡同文化、建筑艺术、民间工艺及服饰文化等不同层面展开了对北京传统文化的系列研究。学生从文化的视角尝试探索、实践与研究,打开了视阈,传承了民族文化,培养了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然、人类与社会的人文情怀,为学生构筑起厚重的精神底蕴。

3.开发形式多样的语文校本课程,满足学习个体的不同发展需要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以下着重探讨主题类和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1)主题类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主题类校本课程开发可以采用横向拓宽的方式整合多方面资源,进行整体性、结构化的持续研发,从而形成可供选择的系列课程。比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军庄小学开发的大主题类“菊文化”校本课程,以文化为主线将语文诵读与鉴赏、写作、英语、科技、德育、美术及音乐等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涉及一至六年级、必修与选修兼有的课程体系。又如,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的“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校本课程,以诵读中华古典诗文为核心的“奠基性阅读”课程、以阅读教材相关读物为核心的“辐射式阅读”课程和以选修专题自主阅读为核心的“个性化阅读”课程,共同构建起网络化、交互式课程体系,极大满足了不同层面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

主题类校本课程开发也可以采取针对某一领域的课程内容进行纵向深层次的课程开发,以满足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深入学习与发展。如,有学校开发了《唐诗鉴赏》校本课程,以开展主题鉴赏活动让学生走进初唐、盛唐、中唐与晚唐,走进杰出诗人与经典诗作,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盛唐气象,领略到唐诗的精髓与真谛。又如,北京市崇文区回民小学将民间文学“藏头诗”引入学校课程,学生通过诵读、表演和学写等阶段的学习,了解藏头诗的基础知识、训练藏头诗的基本功,在欣赏与学写藏头诗中,激发出学生对藏头诗的兴趣,进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类似的课程如“名作赏析”“北京的历史文化”“经典影视欣赏”“阅读与鉴赏”“文学创作”“中华世界文化遗产”“中华汉字古诗词文化”等也在不同的学校开设着,满足了不同层面学生发展的需要。

(2)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开发是以语文教科书为基点向外辐射形成的系列课程,这类课程往往是依据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认知发展的需要,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而开发出来的,对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夯实基础、拓宽视野、提升研究能力,培养人文与科学精神,学会富有哲理性地思考有着积极的作用。如北京十一学校语文组在寻找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生长点上,尝试选取:①针对教材教学内容的整合方式(如,在学生学习朱自清散文《春》时,增开了同一格调的散文《绿》,使学生更进一步体味到朱自清散文“清新隽永”的风格);②针对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的课内外整合方式(使课内教学阅读方法的理解与运用有效迁移到课外读书活动中);③针对语文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整合方式(开发出学生、家庭、社会类语文教育资源),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实现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多重构建。又如,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围绕语文常规课程辐射开发出“语言表达”(重在培养学生言语表达与写作能力)、“阶梯阅读”(侧重于学习方法指导,重在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基本技能)、“阅览”(侧重于阅读指导,重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量)等系列校本课程。也有一些学校如首都师范大学附中在语文教材单元主题与校本课程“博识课”中努力寻找校本课程的生发点而开发出“走近鲁迅”“北京建筑”及“红楼寻梦”等主题系列研究课,提升了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与研究品质,奠定了学生深厚的文化素养。再如,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研制出《语文阅读多水平资源》校本课程,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开发涉及基础阅读、多水平阅读资源(三个水平层级)、学习策略与综合活动四方面的课程内容。如小学中年级(2)第十二单元分别选取屠格涅夫的《麻雀》、列夫·托尔斯泰的《鲨鱼》、都德的《塞根先生德山羊》和艾德里安德的《为我唱首歌吧》四篇文章共同反映“勇气”这一(单元)主题,从不同侧面揭示出勇气产生的动力基础,为教师有效引导与训练以及对学生哲学启蒙教育搭建了一个多层级课程资源平台,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连接课内、课外的桥梁和纽带,完善和深化了语文教育中的人文与科学精神,提升了学生的智慧(思辨能力)与审美情趣。

语文类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了选择与发展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①的能力,实现了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未知领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的过程。

4.努力创设和谐发展的空间,提供必要的时间与制度保障,让课程充满生命的张力。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行动研究项目,不仅规划、实施总项目需要时间,个体参与课程开发同样需要时间。调研中我们发现,开发过程中由于教师投入时间与精力不足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品质。语文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使他们有很大的负担和压力。一方面,学校应提供必要的时间与制度保障,通过建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学生家长委员会”“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以及“发展性评价制度”“激励机制”等相关配套改革措施,保证课程建设向着规范有序、富有内涵品质、充满生机活力的方向稳步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从我国目前学校整体状况来看,只有适当减少国家必修课的科目总数,精选课程内容,增加课程的弹性和灵活性,②改革评价制度,缩小高考与新课程改革方案之间的距离,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宽松、和谐的发展空间,③才能从根本上为校本课程开发赢得时间与质量。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6-7页。

②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85页。

③杨平等主编:《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05页。

标签:;  ;  ;  ;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与推进策略_校本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