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角观照《淮南子》的可行性思辨
管 宗 昌
(汕头大学 文学院,广东 汕头515063)
摘 要 :中国的生态美学理论源于西方相关哲学思想,有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积极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资源;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以改善人类的生存处境为学术责任。中国的生态美学虽然还不成熟,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一理论不可用,只要解决好在何种意义上用、如何用的问题,它就能为《淮南子》研究提供研究视角和启发。《淮南子》本身也具有与生态美学理论的内在互通性和特殊价值。以生态美学视角观照《淮南子》,既可以为《淮南子》研究提供新的学术可能,同时也可为生态美学理论的丰富成熟提供重要滋养。
关键词 :生态美学;《淮南子》;可行性
生态美学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美学界的主流话语之一。1987年鲍昌主编《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收录“文艺生态学”词条,若把此时看作中国生态美学的发生,中国的生态美学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生态美学经过三十几年的经营,已经构建了较为成形的理论体系,确立了一些核心的理论内涵,建立了一系列核心概念。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生态美学研究之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利用生态美学作为视角方法,可以说这个成就是可观的。
但不可否认,生态美学仍然没有完全建构起成熟的理论体系,还处于一个不断锤炼与打磨的过程中。程相占说:“生态美学尚未成熟,世界各地的学者提出的不同立场都有助于生态美学的健康发展。”[1]86就中国的生态美学而言,也仍然处于建设与成熟过程之中。从学术认可看,它也没有完全取得学界的一致认同。那么,这一美学话语是否可用?以其作为研究视角是否可行?再具体而言,以其观照《淮南子》的研究是否可行?这些问题都是面临生态美学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
毫无疑问,今天人类已经步入了生态文明的时代,这是不以个人喜好与意志为转移的事实。这既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同时也缘于工业文明时代给人类所带来的严峻生存压力,人类无法逃避这种压力,只能改变路径迎接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二分的思维方式,极大突出了人类的认知和主宰功能,“我思故我在”的理性精神将任何事物都置于对象性的地位加以认知和处置。不可否认,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人类的认知与征服能力得以空前彰显。但是,忽视生态、忽视环境,同样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温室效应、沙漠化、气候变暖等愈多的自然报复迫使人类必须重新考虑人的生存问题。生态问题业已进入人类视野,生态文明时代业已开始。早在20世纪中期,法国哲学家福柯就已经宣布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终结:“在我们今天,并且尼采仍然从远处表明了转折点,已被断言的,并不是上帝的不在场或死亡,而是人的终结。”[2]503“1972年6月5日世界第一次环境大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发表人类环境宣言宣告环境问题成为人类共同的重要问题,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生态文明时代。”[3]
由于西方工业文明进程更早,因而西方发达国家比我们更早认识到生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当前的中国也已经全面迎来了生态文明的时代。党和国家业已从战略高度定位了这一时代的到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这一时代的到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4]20他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4]3正如上文所述,这个时代的到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建设生态文明也是我党我国在巨大的时代背景和时代洪流下的主动选择。习总书记讲:“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4]6
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发源于西方,中国的生态美学又是受到西方相关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但是无论东西,生态哲学的出现都是这一时代背景的产物,生态美学也是这一洪流之下的产物之一。“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5]
以曾繁仁先生为代表的学人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本体特色的生态美学体系,他将之称为生态存在论美学或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经过30年左右的发展和研究,中国的生态美学已经初具规模,但不可否认,它还没有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同。本文认为,这一理论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用性并不取决于是否得到大家一致认同。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一定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猜疑和质疑,这是普遍规律,我们不必因此而否定它的合理性。更何况这一理论还没有最终成型固定,曾繁仁早在2003年就说:“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目前仍在探索与形成当中,而它作为当代西方哲学—美学理论形态之一,自身具有不可免的片面性,因而其局限是十分明显的。”[6]66现在的生态美学已有长足发展,但仍未成熟。处于建设阶段的理论被这样那样的质疑更是情理之中的。况且,曾繁仁的生态美学始终坚持开放的学术态度,积极吸收人类创造的各种优秀的思想资源,同时也对各种批评和质疑采取欢迎态度,将之视作完善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所以,我们不应该因为存在质疑而彻底否定它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一个理论体系是否成熟,需要检视的是它是否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圆融的理论体系。而这一理论体系是否可用、可行,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这一理论的成熟固然很重要,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还没有达到成熟,是否可用呢?现在中国生态美学的不成熟主要表现在片面性和局限性上,未能达到广泛的圆融,那么这一理论是否可用?本文认为,这应该取决于三点:第一,这一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否牢固;第二,它是否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第三,在使用中对这一理论的使用程度,也即在什么意义与层面上使用它。
如上所说的三个方面,其中第一、第三两条在后文将逐步展开,这里对第二点也即它是否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进行辨析。
而对于其中给定的模糊线性变换的内容TR:TR=A·R,如果其中A∈F(U),就可以确定其中相对反应的模糊矩阵的内容,
中国的生态美学在产生之初就带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责任感。它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产物,在西方相关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之下产生,同时,它也以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的存在关系为己任,曾繁仁先生曾说:“我个人赞成广义的生态美学,认为它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崭新的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与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最后落脚到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的存在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7]
所以,对于我们而言,在生态文明时代业已到来的时代背景下,更重要的任务不是否定生态美学存在的合理性,而是积极建设中国本土特色的生态美学理论体系,构建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使之不断成熟和完善。一方面借鉴西方优秀的理论资源,另一方面更应该看到我们自身具有的先天优势——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资源。构建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体系,我们不仅有先天的优势,而且也只能由我们自己完成,我们应该加强此方面的文化自信。至此,关于中国当前的生态美学理论是否具有观照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与可能,基本得以解答。
所以,中国的生态美学应时代而生,虽导源于西方相关哲学理念,但是与中国本土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备学理的互通性。以之观照《淮南子》也存在可行性。
二
中国生态美学的产生导源于西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工业文明的进程早于中国,其生态挑战出现更早,与之伴随的现代生态哲学、生态理念也出现较早。中国的生态美学最初是受到西方相关哲学、理念的影响而产生的,但它自产生之初就抱持开放积极的学术心态,广泛吸纳各种有效积极的哲学理念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大致说来,中国的生态美学主要接纳了如下几种典型的哲学观点:
Local recurrence was found to be 8.9% after a mean duration of 71.1 ± 2.3 mo in group Ⅰ. Group Ⅱ had a local recurrence rate of 7.1% after a mean duration of 72.4 ± 4.6 mo. The interval time did not show any association with local recurrence (P = 0.79) (Figure 5).
第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生态哲学。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是20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理念,他所阐述的“此在”与“世界”的关系彻底打破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严苛挑战。存在主义哲学为中国生态美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中国的生态美学仍然没有完全定型和成熟,但是这不意味着它不可用。它有坚实的哲学基础,并以开放的学术视野吸纳古今中外的相关优秀思想资源;它还是一种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与时代要求和国家形势相吻合。它作为一种已经拥有了核心内涵和基本理论框架、主要概念范畴的理论,虽然还未成熟与定型,但是辨明其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如何使用,是完全可以将之运用到研究实践之中的。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2018年11月16日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简称《报告》),《阅江学刊》再次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2018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
除此之外,中国生态美学还积极借鉴更广范围内的优秀文化和思想资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还致力于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而且这已经成为中国生态美学学者有意识的自主行为。曾繁仁曾多次提到“在生态美学建设中有机地注入中国元素与中国资源”[8]18。
所以,中国的生态美学应时代潮流而生,有着较为坚实深厚的哲学根基,同时也能采取积极开放的态度,积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资源为我所用。不可否认,它还没有完全定型和成熟,但是这种未定型也是这一理论构建过程中足够开放的表现。未定型、未成熟不等于不合理、不正确。
三
具体到今天讨论的话题,以中国当前的生态美学理论观照《淮南子》研究是否可行?这个问题的实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中国当前的生态美学理论是否具有观照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与可能;第二,《淮南子》是否具有被观照的特质。
先看第一方面,中国生态美学理论导源于西方,这使得相当数量的学者对此“避之不及”。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从“西学东渐”以来,西方思想、学说大量涌入中国,风云一时,但是当我们最终沉静下来时往往发现,这些西方学说落地实践时“水土不服”。西方文学理论之于中国文学实践即是典型。于是,一部分人也由此走向另一个极端:但凡西方学说一定不能用于中国的实践,包括有西方背景的学说。这一方面可以说是学术的谨慎,但另一方面这种“一刀切”“一棍子打死”的做法显然有失偏颇。
中国的生态美学虽导源于西方相关哲学思想,但是它在构建之初就有着鲜明的中国化的构建目的。曾繁仁说:“生态美学毕竟是借鉴西方资源的产物,作为以人的生存状况与经验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必然应该是普适性与本土性的统一……目前,在生态美学的建设中,特别要强调的正是其本土性的强化——坚持生态美学建设的中国化之路。”[8]474事实证明,以曾繁仁为代表的学人没有一味进行西方学说的贩卖,而是结合中国实际,积极构建中国的生态美学话语体系,对相关的西方学说进行了一定的扬弃,继承了其中优秀的、符合国情的思想资源,如“场所意识”“家园意识”等,而放弃了其中较为绝对化和不合国情的内容,如对科学技术的彻底否定等。可以说,中国的生态美学导源于西方,走的却是立足国情的中国化之路。
中国的生态美学理论用以观照传统文化经典具有可行性,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学理依据:西方生态理论有不少都积极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二者存在理论互通。“从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西方真正的生态哲学与美学话语大多受到了东方儒道佛文化的影响。因此,探索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不仅是发掘中国文化宝藏的需要,还是真正弄清西方生态美学真谛的需要。”[9]67事实正是如此,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者——海德格尔就是典型。“海德格尔起码在1930年10月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就已经认真阅读过《庄子》、《老子》,并与之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和交流。”[10]234“早在1930年,海德格尔就已经能在学术研讨会中随机地援引《庄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了。”[10]233既然中国的生态美学所赖以导源的西方哲学理念也曾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影响,与中国古代生态智慧密切关联,我们更没有必要因为它导源于西方而彻底否定它在中国存在的合理性,否定它用于中国本土的认识实践。
利用这些普遍认同的理论作为视角,使得对于《淮南子》的解读能够聚焦。在这一视角之下,能聚集大量的相关研究资料,形成系统关联的思考,从而为全新的《淮南子》解读提供可能。从这种意义上说,以生态美学为研究视角,更多提供的是一种研究启发。
第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曾繁仁在《生态美学导论》中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作为生态美学的理论指导,详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基本特征,认为“马克思的唯物实践观不仅包含着明显的生态意识,而且也包含着明显的生态审美意识”[8]122。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中国生态美学坚实的哲学基础。
我国外贸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销售中,没有获得消费者的喜爱,从产品质量、品牌、企业服务等各方面都没有拥有很好的竞争力。尤其在网络技术日渐发展的当前时代,商场自建方面呈现不足,很多传统外贸企业或者没有自己的网站,或者有自己的网站,但是网站建设存在极大问题,其中的重要产品都没有能够很好予以展示,产品的质量、品牌都没有让客户予以全面认识,很多对产品有所需要的客户都无法从网站中获得更好的产品选择。部分外贸企业通过第三方平台方式进行产品宣传,但是极容易受到第三方平台的控制和限制,对于跨境产品宣传出售产生阻碍限制。
第二方面,关于《淮南子》是否具有被观照的特质。这一问题关系到中国现有的生态美学理论与《淮南子》是否具有学术共通性。其实,这一问题并不难回答。这里只举三处用以说明:第一,《时则训》《地形训》中有大量物物相生的描写,不仅有“羽嘉生飞龙”等按类相生的描写,《泛论训》中还有井生坟羊的怪事,“鹰化为鸠”则是物间互化,这与生态美学的生态环链理论相通。第二,《地形训》中有“共工,景风之所生”等,神和人同为天道自然所生,人与自然不是主客两立,而是人在“之中”的共融。这与生态美学的人与自然共生、家园意识相通。第三,《淮南子》充分赞扬生命力和生命之美。其中对生命之美的描写表现为多种形态,既有自然物秉持本性自在生存、“各便其性”的常态生命样式,又有百围大木等雄壮的生命形态,还表现出对珠玉等润泽生命的美学书写。这都是生态美学的核心精神。作为杂家作品的《淮南子》融合各家的倾向十分明显,以之作为研究对象,有利于全面把握相关思想资源。
可以说,中国的生态美学是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为目的而产生的美学理论体系,这与当下中国乃至世界人类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是正向吻合的。曾繁仁也将发展生态文化视为我国重要的历史责任:“生态文化就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发展生态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之所在。”[8]45从这一点上讲,生态美学符合时代要求,也顺应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号召,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
【案例2】2018年1月15日,洪福商贸采购部叶敏与富光事业有限公司签订购销合同(合同编号:cg0001),采购100个富光500mL太空杯(不含税单价8元,专门用于销售赠送),货已验收入库。取得原始单据:购销合同、采购专用发票 (发票编号:42345172)、采购入库单。
四
第三,生态现象学。现象学派是以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为代表所创立的哲学流派,其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态哲学内涵,也是对长期以来唯科技主义哲学与文化的反击。这也为中国的生态美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后来,羊的叫声和牧儿的歌声不仅吸引了鱼儿,在林中睁大眼睛侧耳细听的鸟儿,也在空中盘旋不愿离去,连那树和花儿,都静止了,好似在听牧儿和羊儿,被他们的生活感动。这也吸引了那怀春的女儿,那怀春的女儿,就是草儿,她是被羊儿的叫声和牧儿的歌声吸引了去的。
首先,就现阶段的生态美学而言,它完全可以为研究实践提供一种视角。如果说全套的理论体系还不成熟,那么生态美学的视角却是真实而合理的。它的合理性来源于它所赖以建立的哲学基础,来源于它顺应时代要求的属性。我们可以避开这一理论的片面性与局限性,使用其合理而被普遍认同的部分,这一部分提供给我们的正是研究的视角。具体说来,生态美学理论中以生命为美的主张、生态环链的理论、人与自然共处的理论等均是被普遍认同的,而且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
再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看,其中包含了太多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的理论资源,可以说是生态美学建设的重要资源库。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对自然的敬畏思想、和而不同的共生思想、物物相生理念等,西方的生态哲学与中国的生态美学理论都有着深层的一致性。多位学者都曾表达过类似观点:“在这个传统中,渗透着许多带有古朴而神秘色彩但又非常深刻的生态直觉。有的思想已经引起了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的重视,并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甚至被视为指导人类克服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精神支柱。”[11]1“东方古代素朴而深邃的生态智慧,来源于一种对宇宙本体的直觉体悟。”[11]29
M1-M2分别检验的是非国企和国企样本其现金冗余与研发投入的关系,发现两组回归结果均支持H1。非国企(β=0.0094,p<0.01)的斜率明显大于国企(β=0.0028,p<0.05),意味着现金冗余对研发投入的支持作用在非国企中更为明显。非国企处于融资劣势地位,其在获取银行贷款等外部现金资源方面存在较高约束,故其会更依赖现金冗余进行研发。
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新技术(Web技术、Java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的出现,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架构发生了变化,开始使用客户端/服务器计算模型[7],并模块化地集成各类图书馆业务功能,允许用户通过OPAC、基于Web的在线门户网站等使用图书馆的服务[8]。 Aleph 500、Horizon、Voyager、Millennium、U-nicorn等知名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雏形在这一时期形成,并于随后的十年间逐渐成熟。
其次,使用生态美学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在方法上应坚持适度原则。所谓适度,指的是在运用生态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同时,要避免直接将理论和概念套用在研究对象上,避免单纯以研究对象对生态美学的印证与重述。适度原则的目的在于保证研究对象的文本实际,避免被理论所宰割而脱离实际。
保证这一适度原则的意义还在于为生态美学的建构提供可能。这一理论自身具有吸收传统文化思想资源以自滋的内在需求和学术自觉,我们在运用这一理论作为视角的时候,对此理论持开放式学术态度就更加必要。我们也期望通过研究,以生态美学理论作为视角和启发,从文本实际出发,挖掘其更为丰富生动的相关资源,最终在与当前理论形态的对照中,形成对这一理论的合理补充。我相信这也是生态美学理论建构所乐见的情况。
5)在此次交易得到6次确认之后,攻击者顺利地造成了交易得到确认而主链上并没有此笔交易的情况,此时攻击者停止奖励;
具体到《淮南子》研究,在以普遍接受的理论为指导的同时,《淮南子》的确展现出较为丰富生动的文本形态。比如以生态美学的生态环链相互关联理论作为视角观照《淮南子》时会发现,其中除了普通意义上的相互关联外,还有物间感应的描写。《淮南子》的物间感应理论丰富深刻,其中的五行观、类属观都是对既有的生态美学理论的有益补充。
至此,基本可以确定,以生态美学理论为视角观照《淮南子》,坚持的仍然是以文本研究为主,保证文本实际不被宰割变形。至于生态美学理论,其提供的是一种视角与启发。这样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生态美学理论建构做一点贡献。
五
利用生态美学进行《淮南子》研究,还需要提高认识水平和自觉意识,秉持谨慎的原则,同时也要避免偏狭和畏首畏尾,以更加开放包容和审慎的态度加以对待。
首先,对待中国特色生态美学理论的建设应采取更加包容的态度。生态美学理论虽导源于西方,但是不能因有西方背景就彻底否定它在中国存在的合理性。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向创新。”[12]338-339他还说:“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12]340可以说,中国的生态美学正是在这三个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
其次,要合理认知传统文化经典的现代视角。传统文化特别是经典研究,要保证文本解读的客观性,也就是“本义”问题。但是,以现代视角观照它是否可行?实际在这一问题上不少学者显得过分谨慎。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具有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2]340我们必须保证忠实于“本义”,但是仅仅如此也不能很好地实现古为今用、与现代社会协调,对此我们应该更审慎而积极地接受。
生态美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资源,以开放融合的态度构建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虽然这一体系还不成熟,但是其核心内涵与基本概念可以为《淮南子》的研究提供视角和启发,一方面为《淮南子》的解读提供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学术契机,另一方面也为生态美学的建构提供滋养。这是当前此类研究合理的、可行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
[1]程相占.生态美学的八种立场及其生态实在论整合[J].社会科学辑刊,2019(1):186-194.
[2]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3]曾繁仁.生态美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0.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439.
[6]曾繁仁.试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J].文学评论,2003(3):57-68.
[7]曾繁仁,谭好哲.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
[8]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9]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探索:兼论中国古代“中和论生态—生命”美学[J].中国文化研究,2013(1):66-71.
[10]张祥龙.海德格尔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11]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中图分类号 :B83-0;I2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6-5261(2019)06-0074-06
收稿日期 :2019-05-09
作者简介 :管宗昌(1979―),男,山东潍坊人,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