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经济转轨理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乌克兰论文,理论研究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乌克兰经济转轨理论是指从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乌克兰根据本国经济转轨的初始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有制结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演变和政治力量对比),适应时代要求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勾画出经济转轨的总体构架,确定转轨的任务、实施方案、步骤、政策、完成总任务的方法和时间期限的理论依据。经济转轨理论研究对于转轨国家制定适宜的经济政策和顺利实现经济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没有任何东西会比深入的理论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注:〔乌〕阿·阿·丘赫诺:《乌克兰经济转轨时期的理论问题》,载《基辅大学学报》(经济版)1999年第40期。)。独立后的乌克兰“确定了发展市场经济的主导方向”,其目的是“建立民主、团结、统一的社会”(注:〔乌〕库奇马:《改革的基本方针》,基辅1994年版,第49页。)。经过十余年的经济改革,乌克兰政治、经济形势基本趋于稳定,出现好转,但成效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概述乌克兰学者近期就乌克兰转轨阶段的基本特征、规律和实质的研究情况,对乌克兰经济转轨理论研究做初步尝试。
一 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和乌克兰的转轨时期
乌克兰向市场经济转轨就是要冲破原(苏联)联盟的禁锢和自我封闭,融入世界经济浪潮,步入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航道。要深刻认识乌克兰转轨时期,必须搞清其与世界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内在关系,以及这一趋势对乌克兰转轨时期的决定性影响。
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方面看,乌克兰将实现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当今世界和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乌克兰将实现由工业社会向人类社会进步新的更高阶段——后工业化时代转变。随着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社会劳动分工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不断深化,社会生产水平、社会生产结构以及社会发展的性质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众所周知,工业时代的显著标志是实现了劳动机械化,出现了能利用自然能源再生动力、蒸汽及电力的机械设备。劳动工具促进了人的发展,提高了人的教育、技能及文化水平。这里所说的人是“经济的人”,因为他的活动完全服从于他所处时代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因素。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是工业时代的特点,与发达国家不同,乌克兰经济尚处于工业化时代,80年代末期在物质生产部门从业人员占就业人数72%,社会服务业发展缓慢,从业人员仅占就业人数的28%。随着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开始,这一比例关系更加恶化。在民主自由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存在着人们对物质的依赖性,因为人们的一切活动、动机以至于自身的生存都要求生产新的物质财富。
后工业时代的显著特点是全新的生产方式,在新的生产方式中,信息、知识、创造性劳动具有决定意义。新的生产方式在质量上决定着新的生产力水平。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国家、私有、集体和其他所有制形式。第三产业将取代物质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数的2/3,而物质生产部门的从业人员不足1/3。这表明,在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由物质生产向第三产业的转型。这一全新的生产方式的基础是它可以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和需求,消除物质财富对人的统治,改革人的价值观念。劳动者不再只是单一的执行者,他从直接生产中解放出来,对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进行监控、管理。服务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保健、体育领域服务水平的提高,可促进人智能和体能的全面发展,丰富人的情趣,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社会经济生活的社会化和人性化趋势正在不断扩大。因此,第三产业不仅仅是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科学技术进步、开发人的潜能、从整体上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强大动因,所有这一切将对实现科技进步成果的转换、经济增长产生巨大影响。由工业时代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变决定了乌克兰转轨阶段的主要特点,乌克兰危机的本质特征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从乌克兰市场经济的特点看,乌克兰的经济危机不是周期性的,而是阶段性的,战胜危机必须搞一场科技革命。在由指令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危机具有十分深刻和复杂的性质。首先它并不是通常的周期性危机,尽管也具备周期性危机的所有征候——生产下降、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的实质是,周期性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内部特有的,是使生产适应社会需求,使经济处于稳定平衡状态的特有方式。生产力自身发展和定期更新固定资本的需要引发周期性经济危机,这也是走出危机的物质基础。在向市场经济转轨时,经济结构改革和技术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即使这样,也不能说乌克兰的经济危机是周期性危机。因为在乌克兰这并不是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而是发生在经济转轨时期,具有特殊的深刻的改革性质,经济危机会带来质的变革,是一次革命。
乌克兰某些学者认为,体制转轨危机是由指令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的必然。这种观点确实反映了乌克兰危机的本质特点以及危机的主要内容,因为这是由一种经济体制向另一种经济体制转型,即由指令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笔者认为,这种评价是不全面的,因为体制的更替并不能解决转轨阶段的内容问题,乌克兰转轨发生在发达国家由工业时代向后工业发展时代转变的时候。前面已经谈到,乌克兰正处在工业发展时代。为了能够进入国际社会,使人们拥有良好的劳动生产条件,必须战胜落后,采用全新的生产方式,转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因此有理由说,乌克兰的危机是阶段性的,因为危机与技术革命紧密相关,与转向全新的生产方式紧密相关,与转向新的后工业发展时代紧密相关。阶段性危机的复杂性说明走出危机必须有一个相互适应的措施体制,首先,遏止住生产下滑和通货膨胀,保障金融和社会经济稳定,这是经济增长、更新固定资本的前提条件。不难看出,这些措施也被用于克服周期性危机。
同时还应改革与指令体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实现非国有化、私有化、反经济垄断。现在讲的还是克服体制危机、完全由指令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一些方法。除上述因素外,阶段性危机还包括在向新生产方式转变、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工业时代转变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改革。
因此,打破经济封闭,进入国际劳动社会分工,建立开放的民族经济市场决定了普遍与特殊、世界与国家的深刻的相互作用关系。这是转轨阶段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其任务是,根据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规律,结合乌克兰的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实现乌克兰经济转轨。乌克兰还处在工业时代,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了整整一个时代。因此乌克兰要成为具有同等权利的国际社会成员,在国际社会中占有应有的位置,必须在最新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改造。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提供全面发展的条件,才能保障第三产业的优先发展,创造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劳动生产条件。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变,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质的改革。这些国家已不再是19世纪或20世纪上半叶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全新的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深刻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雇佣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合作组织和集体所有制形式的广泛普及以及个体私人占有的相应减少促进了新型社会的形成,建立起具有竞争优势又能有效地进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公民社会”在制定国家战略方针中的作用得到了确定,并日益增强,表现在公民广泛参与群众性生态保护运动、消费运动、爱好和平运动等。无论在乌克兰国内还是在国际社会,人道主义基本原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正因为如此,乌克兰学者认为,发达国家要比自称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更具有社会主义色彩。也有人把发达国家称为“社会主义化了的资本主义”。当然,把这种社会形态理想化也是不正确的。在发达国家社会中仍然存在不公正、不人道。然而如果我们对在提高并保障人们高水平的生活以及在民主、自由、人权方面正在发生的变化,视而不见则是不理智的,是不利于实现经济转轨的。
从后工业时代的特点上看,所有制形式是多元化的,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很重要。向后工业社会转型不仅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资本主义愈来愈淡化,而且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正逐渐形成,且势不可挡。安·谢·费利宾科院士指出,如果说工业时代的特征是单一所有制形式,即资本主义国家是私有制,社会主义国家是公有制,那么,后工业时代的特点则是所有制形式多元化,即国家所有制、私有制、集体所有制以及所有制的其他演化形式并存。以前市场经济被视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形式,计划经济则被视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形式,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高级形式。实际上,统一的指令性国民经济计划的本质是计划性,作为发挥行政命令体制职能的一种方式其最大的缺点是“为生产而生产”、长期赤字、严重的比例失调、不利于科技成果转换,即效率低下。经验表明,当今市场不再是自发市场,因为国家会采取灵活的指导性计划调控影响市场发展。市场经济与国家调控及国家计划的有机结合,可确保经济高效率发展。
综上所述,不可以将任何一种形式绝对化。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和单一的社会发展形态已经被多种形式和多种结构形态所取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日见增强。乌克兰总统库奇马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将乌克兰建成一个民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团结一致的国家。我们的国家应建立在历史传统和我国人民民族精神的基础之上,建立在现代文明所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我们的国家将逐步摆脱传统的阶级意识形态,将劳动、才智和资本有机结合。我们的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充分实现自己的个性和潜能。我们的国家将切实保障每一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注:〔乌〕《乌克兰经济》,1996年第4期。)。
二 转轨经济的特点
转轨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旧的指令性体制的消亡和新的市场体制的生成。这一进程的特点是渐进性,新体制不可能一下子代替现行体制,更不可以先行将整个旧体制打破,然后再建立新体制。换言之,在转轨经济条件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要保留旧体制的某些形式,并与此同时生成新的形式和关系。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继承性,其转化也是渐进的。私有化是转轨时期社会经济改革的主要方法之一。私有化进程就是用新的所有制形式代替旧的所有制形式(见表1)。
私有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进程会受到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由上表可见,乌克兰的私有化进程是向前发展的。国有经济在缩小,而非国有经济在扩大。1997年私有企业数量已占74.1%,生产规模占63.6%(注:参见〔乌〕《乌克兰经济发展趋势》,载《乌克兰宏观研究中心月刊》,基辅,1997年第10期。)。
在工业部门大刀阔斧地进行私有化变革的同时,其他经济部门的私有化也在积极推进。到1997年年底已有4350万人获得私有化证券,住房私有化发展迅速。从1992年至1997年农场主的人数扩大了1.5倍,农场耕地面积的增加则更快。所有这些都表明,非国有成分的比重和作用在日益增大。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社会经济改革的渐进过程表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新旧所有制形式和生产组织形式将并存,这是经济生产方式结构决定的。领导层在做决策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两种体制共存这一特点,最大限度挖掘国有企业的潜力,积极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增长。新的所有制形式的发展优势形成了向新体制转型的机制。因此,随着非国有经济成分的产生,在改革初期阶段便已出现对商业银行、商品证券交易所的市场需求。同时,新旧经济形式和经济关系的内容也在发生着更替,内容包括货币、财政、信贷、税收、预算等。在行政指令经济条件下,政府将所有收入纳入预算,并将其用于国民经济优先发展项目和满足社会文化需求。最主要的是通过统一调配、限额、调拨以实物的形式来分配物质资源。货币资金流动随物质产品而动。没有资金,没有财力,计划管理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扼杀了企业和人们的积极性,助长了坐享其成的依赖思想,政府养成了一言堂的家长作风,所有这些都给经济效益带来了负面影响。
转轨时期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得到了恢复,提高了财政、信贷、货币的作用,财政、信贷、货币的决定作用在乌克兰社会经济发展中重现。国家预算逐步与不属于它的职能剥离。建立货币、金融、外汇市场。旧体制中所谓次要的经济范畴变成越来越活跃的市场经济成分。
新旧体制的不断更替,决定了转轨经济是不同经济体制成分的融合经济,是不同所有制形式和经营形式共存的经济。在转轨时期会不断发生经济变革、所有权和所有制的变革。在非国有化过程中会出现诸如股份制、集体所有制、合作所有制等新的所有制形式。与此同时产生的私有制在某种程度上会深入到所有制的其他形式中去(购买股票、参股集体农业企业等)。在转轨时期会不断地重新划分所有权和财产权。因此,非国有化是转轨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转轨时期劳动关系同样处在新旧体制交替的矛盾中。一方面行政指令体制的劳动关系还在,非经济强制手段残余还有(户口登记、住房属单位或国家、排队等待福利分配住房、劳动力流动少),工会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劳动市场的雏形已经形成,就业机制也在改革。“铁饭碗”和“隐性失业”逐步被失业和下岗待业所取代。劳动者的这种状况使得他们加强了团结,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斗争。他们必将转变成新的社会力量,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必然会出现贫民阶层,同时也会形成另一社会阶层,即新贵阶层。中产阶级处在新贵和雇佣劳动者之间,在发达国家中产阶级一般由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专业技能人员、工程师和小私有者构成。遗憾的是在转轨经济条件下,这些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都非常差,不能独立创业,因此转轨时期的中产阶级则是为新贵阶层工作的人员。
转轨时期的生产关系充满着矛盾,不能保障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不能为全面实现人的创造潜能创造良好的条件。经济权利集中在新贵阶层手中、国家没有能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限制了对人的教育、对创造劳动、高级技能工人和工程师的培养,科学家、作家、画家以及所有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创作积极性。雇佣劳动者的境遇更糟糕,他们受教育的机会在减少,这将影响社会的发展。所有这些表明,要为市场经济改革重新进行社会定位,经济要以人为本。
可以说乌克兰的私有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笔者认为,首先,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私有化并非惟一选择。庞大的、大一统的固有产权固然不适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也不能走到另一极端,认为只有将产权一律私有化,才是走向市经济的惟一出路。现代市场经济对所有制的基本要求是产权结构分散化,而私有化只是产权结构分散化的一种形式,并非惟一形式。事实上,一律“私有化”同一律“国有化”的口号一样不合理、不科学,过于极端化和绝对化。况且,实行私有化以适应市场经济也并非易事。因此,所有制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其次,所有制改革应是建立竞争的、多元的所有制结构,而不是法律意义的私有化。如果仅仅在法律上把国有企业变成私营企业或股份公司,而企业的经营机制却不变,这样的私有化既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会提高经济效益。相反,如果在竞争的条件下,对国有企业的改造和硬化预算约束也会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向市场经济过渡。在乌克兰的所有制改革过程中,过分强调了法律上的私有化,却忽略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结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私有化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国有资产民营化,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二是建立和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包括个体和私营企业。这两者是不可或缺的,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何根据本国情况选择这两者之间的最佳组合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表1 乌克兰的私有化(注:参见〔乌〕《乌克兰经济发展趋势》,载《乌克兰宏观研究中心月刊》,基辅1997年第12期。)
三 转轨时期的阶段和期限
当代转轨时期的基本特点是,这一时期始于20世纪末,正值发达国家转向后工业社会的全球化进程。发展中国家也在坚定地进行着由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些转轨国家在经营管理实践中积极吸收、引进发达国家在后工业时代取得的成果。由行政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国家必须将生产提高到现代水平,否则就无法使人民的生活与世界发展处于同一水平。这是转轨时期应达到的上限目标。
在转轨时期的任务中,向市场经济转型远比克服经济危机要艰巨得多,所需时间长,所涉及的范围也广。换言之,战胜经济危机只是转轨时期初起阶段的任务,向市场经济转型才是从一种经济体制转向另一种经济体制的总任务。
其原因是,当物质因素占主导地位时,社会发展中该阶段的特点是商品市场关系。与此同时,具有市场关系性质的工业社会向新的后工业社会过渡创造条件:发展知识、信息经济,并使其居于主导地位。摆脱发达社会人们对物质的依附关系,以人们之间的人性关系取代人们之间的物质关系。
从这一观点看,具有工业化社会特点的市场和市场经济,有必要的条件转向第三阶段,即后工业社会时代。所以,乌克兰学者强调,市场是必要的方面,但不是转轨经济的最终目的。换言之,转轨经济的实质并不局限于由命令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世界进步证明,高质量的新时代——后工业时代已经来临。
乌克兰经济理论界权威人士将乌克兰经济转轨时期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注:根据2001年9月6日乌克兰总统经济顾问安·斯·费科宾科院士在基辅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召开的“乌克兰经济转轨理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第一阶段,可能是最短的,其主要任务是与摆脱危机、遏止生产下滑、稳定经济、保证经济增长相联系。显然,这一阶段在近年内便可完成。
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关系的改革,实现非国有化、私有化和反经济垄断(即由行政命令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而且,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完成,而是要求理顺和积极发挥已转入新主人手中企业的效率。这一进程在转轨时期的第一阶段已经开始,为了完成上述任务,结束这一进程,保证经营效益的提高需要数年时间。换言之,第二阶段可能不会更多地超出第一阶段的范围。
此外,第三阶段主要是在转向新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的改造和经济结构改革。这一阶段在第一、第二阶段已逐渐开始,显然,至少需要20~30年时间,是一个复杂的重要过程。笔者赞同乌克兰经济转轨时期的“三阶段论”理论。因为它符合乌克兰经济转轨的实际。东西德合并的历史经验表明,西部向东部连续5年大规模投入资金,每年超过1000亿马克,仍未能使东部彻底摆脱原来的状况;直至今日东部在生产发展和收入水平上仍然与西部存在实质性的差别。乌克兰所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乌克兰落后于发达国家整整一个历史时代(这一观点在乌克兰理论界基本达成共识)。为了转入新的生产方式,应当在新的技术基础上重新装备整个国民经济。为此需要巨大的投资。有理由认为,与德国东部不同,乌克兰不可能指望像德国西部对东部经济那样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所以,乌克兰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所需要的时间要大大超过德国。
就上述转轨时期的各个阶段的特点,试想乌克兰正处于哪个阶段?理论界认为,乌克兰经济及其改革处于第一阶段的结束期,并已进入解决第二阶段实质任务时期。比如,在稳定财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根本上减少了通货膨胀,外汇汇率逐步趋稳,国家预算的改革取得进展,国家预算放弃了不属于它的权限。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优化对外经济关系。汇率统一化,发展外汇市场,完成银行体系的工作。与此同时,所有制改革取得成效,非国有化、公司化、私有化和反经济垄断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非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乌克兰制定并正在实现60项旨在完成国民经济改革任务的一系列纲领。
理论先行,政策随后。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在国会咨文中指出,在经济危机的年代(1990~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了59.2%,工业产值减少48.9%,农业产值减少51.5%。实际工资收入减少近70%,实际养老金减少75%(注:伊·鲁基诺夫院士于2001年5月4~5日在基辅举行的“乌克兰经济科学院全体会议”上所做的报告,载《乌克兰经济》2001年第6期。)。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的根本转变,乌克兰政府以转轨理论为依据,根据乌克兰经济转轨的实际制定出《五年发展纲要》,即2000~2004年乌克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注:〔乌〕《乌克兰经济》2001年第6期。)。首先提出2001年乌克兰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将不低于4%,2002~2004年年均增长速度为6%~7%。完成上述战略任务分两步走:第一步(2000~2001)保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001年——4%;第二步(2002~2004)年均增长6%~7%。《五年发展纲要》中特别强调,开展积极的工作,使影子经济合法化,使其走出“影子经济关系”范围。笔者认为,乌克兰国内生产总值如果加上影子经济的收入,可以说第一步的任务已基本完成。
其次,增强国家的知识潜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改革生产和市场的供需规模、结构和质量。总统国会咨文中指出,乌克兰有能力保留和加强基础领域中的科技和生产潜力,如飞机的设计制造、航天技术、造船、坦克生产、机器制造和黑色、有色金属冶金生产等。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今天,当我们对乌克兰经济转轨理论进行初步探讨之时,它所内涵的哲理是如此深刻地显现出来。但愿这一领域的研究能够开展起来。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所有制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乌克兰危机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经济学论文; 生产方式论文; 乌克兰东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