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发展历程中的显著发展成就--改革开放30年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独立学院论文

非凡发展历程中的显著发展成就--改革开放30年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独立学院论文

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令人瞩目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不平凡论文,改革开放论文,发展历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我们在总结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成就和成功经验时,有一个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重要领域,就是民办高等教育。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晚,底子薄,但发展较快,现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现状、作用、趋势等进行回顾和分析,并提出新时期民办高等教育值得重点研究和关注的若干问题。

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兴起,迄今大致经历了恢复发展、鼓励与规范并重、注重内涵建设三个发展阶段。

1、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及其对科技、教育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民办高等教育迎来了恢复发展的历史机遇。1981年,国家创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训机构实际成为我国第一批以助学为主要教学任务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① 1982年3月,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所具有民办性质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华社会大学在北京成立。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1987年7月,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发布了《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这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改革开放后对民办教育制定的第一个基本规章,为民办高等教育走上依法办学轨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一时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处于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民办高校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举办者提供的初始资金和学费结余;办学层次较低,主要进行高考复习辅导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教师队伍不稳定,主要是聘请一些公办大学的教师。因此,起点较低,底子较薄,以学养学,滚动推进,发展较为缓慢。

2、鼓励与规范并重阶段(1992—2005)。

1992年10月,国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有不少社会资金进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领域,民办高等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从1993年开始,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先后批准一些省(市、自治区)开展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的试点工作,成立了一批具有学历文凭考试资格的民办高等学校。② 1993年,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了《民办高校设置暂行规定》,明确了民办普通高校的设置条件和程序,为规范民办高校发展提供了新的依据。1993年10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设置浙江树人学院等四所民办高校的设置申请。这是《民办高校设置暂行规定》发布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第一批民办普通高校,它标志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重要阶段。③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为了适应扩招的需要,国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民办高校(含助学机构)在激烈竞争中优胜劣汰,有的被淘汰,有的则得到了持续发展和壮大。2000年以来,陆续有黄河科技学院等一批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民办高等教育的层次得以提升。20世纪90年代末浙江、江苏等率先探索和试办公办高校和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由于起点高、机制新、应用性强等优势,独立学院得到快速发展。④ 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有独立学院236所,承担了我国高校30%以上本科生的培养任务,即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一”。⑤

然而,在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加强引导和规范管理,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第一部专门规范民办教育的行政法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把民办高等教育进一步纳入法制轨道,推动了民办高等教育积极、有序的发展。2002年12月和2004年2月,国家先后颁布《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国家对民办教育“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十六字方针。2003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2004年6月,教育部停止审批新的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并从2005年起停止原有试点学校的招生,以规范民办教育的办学形式。

《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实施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4年,国家集中审批了17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并在民办高校招生计划上连续几年给予政策倾斜,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目前,民办高校教师和学生正在逐步取得一系列与公办高校师生同等的待遇,如:教师纳入省级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工作范围,学生纳入国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助学贷款工作范围等。

这一时期,由于企业资金支持、政策法制环境改善等原因,我国民办高校获得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学校数量、招生规模、专业建设、硬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增长和发展。这一阶段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主要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民办普通高校以及各种助学机构相互之间竞争激烈,并在竞争中涌现了一批教育质量较高、办学特色较为鲜明、社会声誉较好的民办高校,其中包括一批已经被升格为本科的民办普通高校;另一个特征是独立学院依托公办母体高校的资源优势和社会资金的支持,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快速发展。

3、注重内涵建设阶段(2006- )。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许多高校认识到,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是民办高等教育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必由之路,是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之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更是为民办高校加强内涵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从而,民办高等教育进入了注重内涵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

200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民办高校的规范管理工作,把民办高校发展的重点转移到稳定规模、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的轨道上来。这标志着“提高质量”成为我国民办高校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关键目标。2007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以维护民办高校举办者和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引导民办高校健康发展。2008年2月,教育部发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提出“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2008年5月,经有关部门批准,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成立。该协会将面向社会开展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行业自律和其他行业服务活动。它的成立,对于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关于“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为民办学校提供服务”的规定,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积极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阶段,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内涵建设。政府正进一步转变职能,所出台的公共教育政策重点强调的是对民办高校的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的引导。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民办高校更加注重自身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回顾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它经历了一个作为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到获得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地位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程中,政府的政策驱动、市场的需求拉动和民办高校的积极进取,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民办高校及其所在地政府或挂靠单位积极探索和创新,中央政府则进行宏观的规范、引导和鼓励,自下而上、上下互动,成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动力机制的基本模式。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发展与国家政策设计和管理框架密切相关,几乎每个重大的发展时期,都是以法律和政策的颁布为标志和推动力的。这就使政策驱动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经过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不懈探索,我国民办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和有机组成部分,并呈现着蓬勃的发展势头。下面分办学格局、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和办学条件四个方面,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1、多样化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了多样化的办学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教育类型多样化。民办高等教育的教育类型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先是非学历的高等教育考试助学,再到过渡性的学历文凭考试,最后发展为独立的学历学位教育。后来,还出现了独立学院在发展初期依托母体高校颁发学历学位的特殊形式。2004年取消学历文凭考试后,目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学历教育主要为普通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非学历教育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试辅导及自学考试助学。

二是学校的办学形式多样化。民办高校的办学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公办普通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但依托母体高校颁发文凭的独立学院(现逐步改为独立颁发)、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联合办学、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2004年起取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考学校、高等职业双证书教育以及国际合作举办学历教育等⑥,基本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体系。民办高校多类型、多功能的发展,满足了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

三是办学模式多样化。以经费构成与运作方式为标准,可以将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模式是靠自主筹款和学费结余渐进式滚动发展的民办高校;第二种模式是实业家投资办学,短期内实现快速发展的民办高校;第三种模式是公办高校和社会资金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这是一种公办资源与民办机制结合的新型办学模式。此外,还有一种地方政府与公办高校合作举办、以民办机制运营的模式。

四是投资主体的多样化。我国民办高校基本形成了多样化的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投资主体有公民个人、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投资方式有资金、实物等有形资产和一些无形资产。大批社会力量支持、参与举办民办高等教育,使民办高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五是办学层次有所提高。近些年,长期以来只能在专科层次办学的格局被打破,一些质量高、声誉好、办学条件较完善的民办普通高校开始提升办学层次,实施本科教育。2000年之后,黄河科技学院等多所民办高校先后升格为本科。2004年,国家又集中审批了17所民办本科高校。2007年,全国共有30所普通民办本科高校,另有主要为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318所。2007年,民办本科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的增幅都超过专科,民办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有所提高。研究生教育虽未正式起步,但近年来有的民办高校开始与其他教育机构合作举办研究生教育。

2、办学规模持续增长,但总体规模不大。

首先,民办高等教育的机构数量增长较快。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908所,其中民办普通高校297所(本科30所,专科267所)。此外,还有独立学院318所。至此,全国民办高校共615所,已经占到全国普通高校的32.2%。此外,还有其他民办高等教育机构906所。⑦

其次,民办高校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获得了较大幅度增长。2002—2007年,民办高校招生数、在校生数持续增长。以2007年为例,全国民办普通本专科招生121万(民办普通高校61.9万、独立学院59.1万),占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565.9万人的21.4%;全国民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349.7万(民办普通高校163.1万、独立学院186.6万),占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884.9万的18.6%。⑧

3、专业设置灵活多样,但结构不够合理。

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较为灵活,一些学校的专业类型较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较强,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但同时,一些学校也存在盲目设置和重复设置社会热门专业的现象。民办普通高校在发展之初,专业结构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文科和个别应用性广泛的学科领域,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办了计算机类、外语外贸类、经济管理类以及旅游类等专业。⑨ 随着民办普通高校的发展,专业设置逐渐多样化。根据万建明2005年对20所民办专科高校专业设置情况的抽样统计结果,专科层次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为:一方面除了哲学、历史学、农科类的专业没有、工科和医科类的专业极少外,其他科类的专业都有所设置;另一方面特别倾向于设置一些社会热门专业,如外语、财经、信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以及法律专业最为“走红”。根据对当时的9所民办本科高校专业设置情况的统计结果,这些学校经济学类的专业有11个,工学和管理类的专业超过20个,文学类的专业最多,有34个,但教育学、管理学和法学类的专业较少,哲学、历史学、农学和医学的专业则没有设置。⑩ 相比而言,独立学院由于可以依托母体高校的学科优势,专业类型在发展之初就较为多样。

4、办学条件持续改善,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民办高等学校的硬件建设和校园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资金来源结构单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目前许多学校资金结构中接受社会捐资、公共财政投入以及科研收入和资产运作等所占比例仍然较小,学费仍然是主要收入来源。师资队伍方面,专兼职并存,兼职居多;年龄上两头大中间小,即新毕业和已退休的多,中年教师比较少;学历上本科居多,研究生和博士生占少数,但最近几年也有增多之势。(11)

总体上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以下宏观图景:民办普通高校与独立学院并行发展,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它们共同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齐头并进,但研究生教育尚未正式起步;学生规模快速发展,但在高等教育整体规模中比重较小;专业类型多样,但结构不够合理;学校硬件设施发展较快,但质量、特色、教师队伍、学校文化等软件建设相对滞后。总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格局和发展模式,可以提升的发展空间较广,可以挖掘的办学潜力较大。

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十年来的实践表明,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对于扩大教育供给、满足教育需求、拓展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体制改革、提升整体教育水平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扩大教育供给,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扩大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模,加快了国家教育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二十多年来,民办高校已经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适用性人才。以2007年为例,民办高校本专科毕业生达57.8万(民办普通高校36.7万,独立学院21.1万),占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447.8万的12.9%。(12)

2、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对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办高等教育以较为丰富的教育类型、较为多样的专业设置和较为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选择性的教育需求,对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早期具有助学性质的民办高等教育,通过高考辅导、自学考试助学等方式,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服务。后来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多样化发展,民办高校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发挥了更加积极、重要的作用。

3、增加高等教育资源总量,弥补了政府教育投入的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众多,但国家财力有限,公办高等教育难以满足大量适龄人口的学习需求。民办高等教育吸纳了来自企业、社会团体、学生家长等各种来源的资金或其他形式的投入,开辟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有效渠道,扩大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总规模,缓解了国家公共财政的办学压力。同时,民办高校还在推进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促进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推动了高等教育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民办高校的发展,深化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使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同时,民办高校具有体制灵活、发展内驱力强劲等特点,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做了许多大胆的改革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5、提高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涌现了一批教育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民办高校。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坚持走具有自身特色的探索和发展道路,在法制建设、政策扶持、管理模式、治理结构、资金筹措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从而提高了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涌现出了一批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富有特色、进入良性循环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民办高校,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民办高校举办者和办学者,他们为整个教育体系注入了勃勃生机与充沛活力,促进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初步形成。这些学校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形成了一些特色较为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实行市场化的专业设置和“订单式”人才培养;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个别高校实现了校企合一;强调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结合;立足区域和行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

回顾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我国民办高校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以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吸纳社会资源,探索办学道路,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需求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取得的经验中,有三点值得我们总结和关注:

一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给予积极的鼓励、支持并加强规范管理,逐步为民办高等教育创设了较为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体系。《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等,就是一批指导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法律法规。在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给予了积极的政策扶持乃至财政支持。

二是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一批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各界有识之士的支持和参与。从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到参与办学的企业家,以及热心支持民办教育的老领导、老专家等许多社会资深人士,以自己有形和无形的资产,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初创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和动力源泉。

三是一批富有教育理想和开拓精神的校长们成为领导、推动民办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知名校长中,有的是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的开拓者和实践家,有的是从公办高校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老校长、老专家。他们胸怀教育理想,心无旁骛、潜心办学,勇于探索、积极进取,有志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赢得了学校师生的爱戴和社会的尊重。

在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中也存在和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如:一些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不够稳定、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与人民群众教育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法人财产权未落实,办学行为不规范;《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税收、福利等方面的扶持和优惠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等文件的贯彻实施情况需进一步深入调研;各级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宏观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等。这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必将在今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同样,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得越好,这些问题解决得也越好,这是相辅相成的。

四、新时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面临重大的机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将继续坚持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在这一大格局下,民办高等教育正呈现如下基本趋势:

1、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办学空间更为广阔。

首先,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长。以2008年为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计划招生599万人,全国高考实际报名1050万,还有约451万考生没能进入大学学习,这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生源市场。第二,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宏观政治、经济环境,以及日益改善的政策、制度环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国家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和谐社会”等重大发展战略,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民办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大,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第三,民办高校将会发挥自身特有的体制机制优势,把握自身的发展机遇,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所需人才。

2、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加强内涵建设。

2007年,我国高等学校在学总规模超过2700万,居世界第一。我国高等教育跨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就是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因此,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等更加符合民办高校发展实际的针对性措施,促进对民办高校的分类指导和质量管理。民办高校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教学管理,着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3、坚持特色多元办学,功能作用日益凸显。

要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尊重与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多种办学模式。只要有利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利于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有利于人才的多样化成长,无论哪种办学模式,都应鼓励和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涌现出更多富有特色的高水平民办高校,民办高等教育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并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发挥出更为积极重要的作用。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民办高等教育要坚持走内涵建设和特色多元发展之路。2008年5月17日,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成立大会上讲话时指出,要“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快”是对发展速度的强调,“好”是对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又好又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全面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不仅要抓好硬件建设,更要提高软实力,关键是要在“好”字上做文章,也就是要在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上做文章。民办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强化特色,注重内涵建设,全力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实现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本质要求,也是在客观分析民办高校发展现状基础上作出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民办高校应总结推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内涵建设的做法和经验:①创新学校发展理念,明确学校发展定位,树立正确的学校办学思想;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办学特色,加强课程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④加强制度创新,着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产权制度、组织体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加强自我约束,规范办学行为;⑤拓展办学资金来源,扩大个人和企业捐助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的公共财政投入。

新时期,引导和支持民办教育科学发展,将始终是各级政府公共管理的一种重要职责。要继续完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①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②加强对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分类指导,为民办高校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③依法规范民办高校的办学行为和内部管理;④依法落实税收、福利等民办高校的有关扶持政策。

五、加强新时期民办高等教育宏观问题研究

如何增强民办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管理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是一个需要政府、学者和学校共同关注、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教育研究是提高认识、加强交流、改进政策、促进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关部门可以依托相关力量,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经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进一步创设、完善符合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的政策法规体系。民办高校之间要加强交流研讨,相互学习借鉴有益经验,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积累,目前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正逐步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势头。如:在研究内容上,以2007年为例,有关方面和专家学者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民办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内涵建设和规范管理、教育质量与教育评价、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经费筹措(融资、税收与政府资助)、党建工作及独立学院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13);在研究队伍和机构建设上,2007年9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民办教育科学研究基地”成立,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正得到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和支持。但同时,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结合来自民办高校一线管理者的反馈和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宏观考察,本文认为,今后的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要兼顾宏观与微观、前瞻性与现实指导性的结合,要注重学校内部管理研究与教育宏观管理研究、重大实践问题研究和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结合。从宏观层面来看,近期有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1、应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宏观发展战略研究。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中,已经把民办高等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这体现了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如前所述,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鉴于这种状况,希望有关方面在国家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下,进一步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宏观层面问题的研究,为国家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献计献策,贡献力量。在相关研究中应当看到,民办高等教育内部客观上已经形成民办普通高校和独立学院共同发展的局面,但两类高校之间确实有不同的特征,应分别仔细深入地加以研究,并从全局角度统筹考虑其发展规划问题。

2、应加强对民办高校进行分类指导的研究。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特征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与公办高校之间就更是存在很大的不同。对此,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应在对这些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对民办高校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的具体措施,从而推动民办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和符合市场法则的优胜劣汰,最终提升民办高校的整体水平并形成一批示范性的民办骨干高等学校。

3、应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重大政策法律法规实施和完善问题的研究。

近些年,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重大的民办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如《民办教育促进法》、《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等,但对这些重大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正如一些民办高校的校长所反映的,进一步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重大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效实施问题研究,并针对存在问题完善相关措施,是目前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

4、应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和机制的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地方政府统筹为主;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但是,如何针对民办普通高校和独立学院的特点,实行有针对性的宏观管理和分类管理、高校依法自主管理以及行业自律,以避免出现一些可能的“管理真空”现象,还需要进行深入探索。

5、对民办高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

校长及其领导集体是民办高校办学和管理的骨干力量,一个好的校长对民办高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富有教育理想和开创精神的优秀民办高校校长,其所领导的民办高校成为国内富有一定特色、办学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学校。因此,可以以这些优秀校长为案例和切入点,对民办高校校长素质提高和能力成长的途径、机制及制度、政策环境等问题进行研究。2008年12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将与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合作,共同组织全国首期民办普通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这是以干部培训方式推动民办高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积极探索。

综合上述回顾和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走过了一个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体系,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展望未来,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但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政策制度环境的完善和民办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必将迎来新的更大发展。

注释:

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指学生自学并参加国家考试。当时出现了一些为自学考试者提供辅导的教育机构,称为“中心”或“大学”。这些机构是最初一批实施高等教育的民办教育机构。

② 学历文凭考试是对尚不具备颁发学历资格的民办高校组织的学历认定考试,为三年制专科层次,规定课程的70%由政府考试机构组织考试,30%由学校组织考试,国家承认其学历。因此,学历文凭考试试点是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种扶持政策。2004年国家停止这一政策。

③⑨ 徐绪卿.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0.21.

④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合作举办的主要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发展初期在教学资源、学历学位颁发等方面依托母体高校,后来逐步改为独立授予学历学位,因此是一种不同于民办普通高校的新的民办高校形式。独立学院最初称为“二级学院”,2003年之后改为现名。2008年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 转引自陈笃彬.两岸四地私立(民办)高等教育比较研究[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⑥ 参见陈宝瑜.探析民办高等教育新格局[N].中国教育报,2003-06-24.转引自徐绪卿.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⑦⑧(1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2007)[Z].2008-3.

⑩ 万建明.我国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A].载陈笃彬.两岸四地私立(民办)高等教育比较研究[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11) 卢彩晨、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回顾与前瞻[J].教育发展研究,2007(3).

(13) 孔颖等.2007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3).

标签:;  ;  ;  ;  ;  ;  ;  ;  

非凡发展历程中的显著发展成就--改革开放30年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独立学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