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土地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河论文,土地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土地结构是土地各构成成分及构成部分的组合搭配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类别、质量、数量等方面,并且具有时空和层次的特点。因此,研究土地结构,可以从土地类型结构、土地资源(质量等级及适宜性)结构、土地空间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等方面展开,从而搞清区域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其分布演替规律,为土地的合理规划和持续利用、大农业方向及区域发展战略的确定提供依据[1~4]。本文即着眼于以上方面,在土地类型划分和土地评价的基础上,对黄河三角洲的土地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作为自然地理概念的黄河三角洲,一般指以宁海为顶点,西北起套尔河口,东南到淄脉沟口的近代三角洲,并包括以渔洼为顶点的现代三角洲。为了使本项研究与区域开发相结合,便于今后的规划管理,本文采用国务院确认的“黄河三角洲区”的范围,该区包括山东省东营市全部五个县区和滨洲地区的沾化县和无棣县,以近代、现代黄河三角洲为主体,还包括部分古代黄河三角洲的洲间洼地,小部分黄河冲积平原和山前冲洪积平原。
1 土地类型结构
本区土地类型可以分为岗阶地(A)、河滩地(H)、河成高地(G)、平地(P)、低洼地(W)、滩涂地(T)6类和38型[5]。现将区内土地分类及其面积统计列入表1,反映了黄河三角洲的土地类型结构,概括其特点如下:
(1)近代、现代黄河三角洲共有土地5类22型。其中河成高地(G)占全三角洲土地的15.14%,河滩地(H)占7.46%,二者共占全三角洲土地约22.60%,无论在面积和全区土地格局的控制作用上都占重要地位;平地类(P)面积占40.30%,是黄河三角洲的主要土类;低洼地(W)零星分布于河成高地之间,镶嵌于平地上,占14.88%;处于外围的滩涂地(T)占全三角洲土地的22%以上。从种类和数量的对比关系中反映出黄河三角洲土地类型的独特性,体现了黄河的造陆过程和河海动力的相互作用。从全区看,6类38型土地的面积比率和分布也体现了本区受河海两大主导因素影响的平原特征。
表1 黄河三角洲区土地分类及其面积统计
Tab.1 Land classification and area statistics in theYellow River delta region
(2)各种土地类型的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因素相关性很强。本区地貌形态影响处境,从而引起其他要素的分异,并导致形成不同的土地类型。这种分异是在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控制下的一种典型的中尺度分异(图1)
图1 黄河三角洲土地类型分异框图
Fig.1 Land typ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deltaregion
黄河三角洲区土地类型结构及其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揭示了该区土地的自然性状和形成机制。
2 土地资源结构
土地作为资源有质量高低和生产的适宜性之分。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6],得到以下土地评价结果及土地资源图(表2、图2)。进而将区内土地评价结果按质量等级和主宜性进行面积比率统计如下(表3)。
表2 黄河三角洲区土地评价结果
Tab.2 Result of land evalu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deltaregion
注释:* 等级:1(2)——一等二级
** 适宜性:N——农、种植业,L——林业,M——畜牧业,Y——渔业,B——自然保护;Q——其他用地。( )表示易改造地,脚注数字为相应适宜性的级别。
∴
限制因素:s——盐碱,f——土壤肥力、养分,m——土壤质地或障碍层,p——潜水埋深浅矿化度高,i——灌溉、淡水水源,w——洪涝积水,t——潮汐及风暴潮,d——极易退化。
分析以上图表所反映的质与量的对比关系,可知本区土地资源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1)从近代三角洲的土地质量等级看,质量较好的1~3等地仅占三角洲面积的37.67%,而质量差的7~8等地也占了37.93%,说明土地总体质量不佳。从整个黄河三角洲区看,土地质量虽然稍好,但前三等地也仅占总面积的47.13%。可见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改造、治理、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非常重要。
(2)从土地适宜性面积统计看,黄河三角洲适宜农用的土地占34.04%;适宜发展畜牧业的各类草地占32.54%,沿海大面积滩涂及光板地占20.97%,为发展滩涂海洋水产养殖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加上适宜发展淡水渔业的河流、水库、坑塘、洼地,渔业发展前景也非常可观。所以,本区大农业土地利用的主宜方向是农牧渔业。
本区的林业主要起防护作用,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林业的生态意义也不能忽视。
土地适宜性评价有“主宜性”和“多宜性”之说,表2将二者均列出以供参考。土地的主宜性具有相对性,但其统计所揭示的本区适宜以农、牧、渔业作为大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确定无疑的,这也是本区可以建立农、牧、渔业基地的依据。当然,在实际规划时应考虑土地的多宜性,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土地改造的可能性加以利用。
(3)本区不少土地类型质量存在着不稳定性,防止滥垦滥牧是保护本区土地质量的起码措施。由于土地质量的不稳定性,其结构也具有不稳定性,因而开发利用改造必须得当,才能保证土地整体结构向好的方向发展。
图2 黄河三角洲区土地资源图
Fig.2 Map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region
表3 黄河三角洲区土地资源面积比率统计
Tab.3 Land resourc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region
* 土地适宜性,按主宜性统计。
* * 淡水面积为现有坑塘水库面积,包括在土地总面积中,该行括号中为海淡水渔业总面积比例。
3 土地空间结构
土地空间结构是指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组合形式,在三度空间中表现为水平分布组合图式和垂直带谱。黄河三角洲区系海拔低、高差小的广阔平原,没有垂直带谱的分异,但它的水平组合图式却极有特征。尤其在近代、现代三角洲,将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与土地适宜性作相关分析,直接就勾勒了土地开发利用的理想格局图式(图3)。
本区土地空间结构的特点是:
(1)黄河三角洲土地类型独特,各类土地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强的规律性:河成高地类分别从近代、现代三角洲扇顶呈掌状向外辐射,构成扇面脉络;平地类的P[,7]、P[,8]、P[,9]呈环带状依次由中心向外延展,与最外面的带状滩涂地相接;河滩地贯穿近、现代三角洲,将二者连为一体;低洼地分布于河成高地之间的平地上。由于有近代和现代两个相联而又独立的三角洲体系,各带的两个半环形重迭交错,故得到图上所显示的重迭扇状趋势。
(2)这种递变性很强的土地空间结构,使得土地利用可以形成梯级开发模式:靠近三角洲扇顶及向外辐射的河成高地为粮食作物区,主要发展小麦、玉米等旱作水浇地,远处可发展旱地及林带;由扇顶向外的扇面平地为经济作物带,因土壤轻度盐化,主要以植棉为主,也可种植大豆等;向外第三带为盐碱地改造带,可根据水源条件进行种稻改盐或建设人工草场;再向外第四带为滨海草场开发带;最外面第五带为海岸滩涂开发带,其间又依次为对虾养殖和盐业带,贝类增养殖带及浅海区的海洋捕捞带。在扇面上镶嵌多种低洼地类型,可根据不同情况改造为稻田、苇田、藕池、渔塘、牧场;加上胜利油田星罗棋布的工矿用地及城乡居民点,四通八达的交通用地,构成综合开发的土地利用理想格局。
图3 近代、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地空间结构及土地开发利用格局图
Fig.3 Land space structure and an ideal land-use pattern in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3)作为整个黄河三角洲区,土地空间结构也颇有规律。西部的古代黄河三角洲,其主体是洲间洼地。W[,10]、W[,11]、W[,12]、W[,13]以内凹带状形态由陆向海推进,与滩涂地的T[,1]、T[,2]、T[,3]、T[,4]相接,因此土地利用也呈农—牧—渔业梯级开发格局。黄河冲积平原区主要为农业用地,靠近莱州湾沿岸向海过渡处可发展牧草和盐业,低洼地经改造可以发展一部分淡水渔业。本区南端的鲁中山前冲洪积平原,以南北纵向排列的岗阶地为骨架,斜平地成为一种基底。由于土地质量好,这里成为主要农业区。山前和交接洼地大部分也用于发展农业,这里的牧业是以农区饲养的形式出现。
可见,在水热气候条件变化不大的平原地区,土地结构决定了大农业的总体发展方向和土地利用理想格局,成为制定地区农业发展战略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3]
4 土地演替结构
土地演替结构是指土地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地段处境及物质能量交换强度的差别,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会同时存在处于演替过程不同阶段的土地类型。把各种土地类型按演替的顺序联系起来,再现土地演替过程,就是土地演替结构分析。[4]
黄河三角洲是一块陆进海退之地,总的演替结果是海退时间早晚的反映,但由于黄河造就了岗平洼相间的地貌形态,而地貌又控制了水文、土壤、植被的分异,实际上在高低形态系列上土地也存在着一种演替规律。两种演替规律迭加,加上人类的影响,形成了区内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地类型交错分布的状况。
通过绘制土地综合剖面图可知,尽管土地类型交错分布,但如果把土地分类高地、平地、洼地三种层面或三大类来看,各类内部都显示了随距海远近不同而有规律地过渡的趋势,缓平地类最为明显,呈连续演替。另外,同一土壤类型,随地貌的岗、平、洼而土地质量降低;同一地貌类型,随土壤变差而土地质量变差;植被起着指示作用。
现把黄河三角洲的土地类型分层(类)按照演替顺序进行排列,得到如下土地演替结构示意图(图4)。
图4 黄河三角洲区土地演替结构示意图
Fig.4 Land succession structure in the Yellow Riverdelta region
黄河三角洲1855年海岸线以外的土地都是近130年以来黄河泥沙淤积成的,陆进海退,土地演替相对来说比较迅速。如果修筑好防潮坝,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耕作、养护与改良,还能促进这一顺向演替;反之,任风暴潮侵袭,施以强垦滥牧等不合理的人为干扰都会加重土地的盐渍化,则形成逆向演替。
地面抬高,或潜水位下降使地面相对抬高能改善土地质量,形成顺向演替。所以我们可以采取引黄放淤改土并加高地面,挖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等方法促进顺向演替。而大水漫灌,洪涝积水都会使潜水位上升,引起盐渍化,从而发生土地的逆向演替。
掌握这些演替规律,有助于我们确定合理,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主动地促进土地走上良性循环,防止土地的退化和破坏。
5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黄河三角洲区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具有以下特点:[1]
(1)本区土地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水平,开发潜力大。区内人均土地0.5hm[2,]/人,人均占有耕地0.19hm[2,]/农业人口;在靠近沿海的河口区,人均土地1.33hm[2,]/人,人均耕地达0.45hm[2,]/农业人口,远远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全区土地农业利用率[2]为50.87%,垦殖率为31.7%,其中河口区和垦利县的垦殖率只有20%,有37%的土地还未开发利用。
(2)从各种土地的构成来看,耕地占土地的31.7%,其中水田占5%,水浇地占50.8%,旱地占43.7%,菜地只占0.5%,与本区为石油基地的性质极不相称。区内园地只占0.3%,林地只占1.7%,不仅果品不能满足本区需要,也不能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应有的作用。虽然草场广阔,但真正利用的草地才占土地的3.8%,从整体看,本区农业主要集中于种植业,远未全面开发。区内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土地的7.2%,其中城镇用地占7.8%;独立工矿用地占14.0%,主要为油田用地;农村居民地占57.1%,盐田占20%。交通用地占土地的1.5%。水域占土地的30.9%,包括了河流、水库、坑塘、沟渠、滩涂等类型。未利用土地中荒草地占39.1%,盐荒地占50.9%,说明开发潜力大,改造难度也大。
(3)本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集约化程度低,广种薄收。历史上形成的随黄河尾闾而迁移的“游垦”农业和“撂荒”方式严重破坏土地资源和生态平衡,某些地段的土地利用方式不符合土地顺向演替的规律。第二,对土地不够珍惜,依仗地广人稀,乱占滥用土地,许多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地大面积圈用原本就贫乏的宜农地,致使耕地减少。第三,土地权属界线不清。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区内各县都有许多插花地和“飞地”,不便于统一规划,给土地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以上特点说明,本区土地利用结构还需调整。调整的依据就是前面提到的土地适宜性,土地利用的合理空间格局,土地顺向演替规律现阶段及今后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等。
注释:
[1] 统计数据根据土地管理系统土地详查及本人土地利用卫片解译结果得出。
[2]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打谷场+农村道路+养殖坑塘水面+苇地+沟渠+水库)/土地总面积。片解译结果得出。
[2]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打谷场+农村道路+养殖坑塘水面+苇地+沟渠+水库)/土地总面积。 CK
1 Mcrae SG,Burnham CP.Land Evaluation.Oxford,clarendon,1981.
2 Naren Z,Lieberman AS.Landscape Ecology:Theory andApplication.Springer-Verlag,1984,6.
3 陈传康.农业发展的区域性战略.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4).
4 蔡运龙.土地结构分析的方法及应用.地理学报,1992,47(2).
5 许学工.黄河三角洲土地类型及其开发利用.见:陈传康,李寿深,刘继韩主编.自然地理学的回顾与进展.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
6 许学工.黄河三角洲土地质量模糊综合评价.自然资源学报,19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