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中观念定位初探--对渤海石油公司基础教育蓬勃发展的思考_基础教育论文

教育改革中观念定位初探--对渤海石油公司基础教育蓬勃发展的思考_基础教育论文

教育改革中观念导向初探——渤海石油公司基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渤海论文,教育改革论文,蓬勃论文,教育事业论文,导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对于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以后的这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渤海石油公司基础教育事业就是在这个改革浪潮中得到发展和壮大的。它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使渤海人自己感到由衷的高兴,而且也为渤海周围社会所称羡。

(一)

渤海石油公司兴办基础教育事业从1969年算起,至今已有22个年头了。六十年代末期,做为年轻的海洋石油企业还正处于初创时期。当时的基础教育虽不能说是一个“空白”,但也只能算是企业当中不能没有的“点缀”。作为这个企业的“教育基地”,只有一个“复式班”,几名教师,20余名学生。“横不成格局,纵不成系统”,管理没要求,教学无计划,纵然在干部、教师当中并不乏有雄心抱负之士,但在那时的环境下也只能“望洋兴叹”。难怪有人形容当时教育事业是“浩瀚渤海中的一条船”。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由于企业领导“企业办社会,教育要先行”的远见卓识,随着石油勘探开发事业的迅速发展,也同步地把基础教育工作推向前进。纵观20多年历程,渤海石油基础教育事业经过了三个阶段,即:1970年到1978年的开创建设期,1978年到1985年的巩固发展期,1986年到现在的稳步提高期,三个阶段,呈一条“递增函数”曲线,向前延伸,向上发展。如将这条曲线放在“量”、“质”、“能”三维空间去进行分解,那么不难发现:渤海石油公司基础教育事业20年的发展确实是令人鼓舞的。

1、在基础教育“量”的发展上,过去企业内只有一个“复式班”,而现在1万6千名职工的企业内,已发展为有7所小学,5所中学(其中1所完中),600多名教职员工,6000多名学生的规模适当,结构合理,配套衔接的基础教育体系。各个学校,环境优雅,校舍整齐,装备完善,设施先进,为师生学习、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从1980年到现在,共培养了小学毕业生6079名,初中毕业生4581名,高中毕业生1104名,分别比前10年增长598.9%和706.9%。

2、在基础教育“质”的提高上,从“六五”到“七五”期间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小学毕业生合格率由98.3%提高到99.7%,初中毕业生合格率由77.9%提高到98%,特别从1988年起,每年近700名应届初中毕业生中,不能毕业的人数由108名降到1990年的14名。在1990年初中毕业生高分数段(600分以上)的学生数达35人,这个高分段的比例超过天津市平均比例近4倍,为南开中学、市一中、区一中等重点高中输送了多名“尖子生”。这些年来,反映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高中生合格率及高考升学率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合格率始终保持100%,而高考升学率由第一届的33.3%提高到1990年的78.8%。升入重点大学的人数达1/3。从1980年到1990年,1096名高中毕业生中累计升入高等学校的有589名。平均升学率达60%。高考个人成绩总分或学科成绩达到市级优秀水平的人数逐渐增多。从学校的整体素质看,经过努力和多方面审评,一中被列入天津市22所重点中学之一,成为天津市企业办学唯一跻身于市重点的学校,二中初评为市级先进达标初中校。

3、在基础教育“能”的效果上,近些年来取得了累累硕果。不少初、高中学生在区、市和全国各种学科、科技竞争中取得了好名次。1988年到1990年三年中在区级20项的各类竞赛中,有350人次获奖:市级6项竞赛中、有12人次获奖。其中在全国初、高中教学联赛(竞赛)中3名学生分获两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在“美国第六届初中数学竞赛”中,渤海一中就有三个年级分获团体一、三、四名。为渤海石油企业争得了荣誉,为渤海石油基础教育事业增添了光彩。

做为企业办学,在一个不长时期内,能取得如此的效果,得到较快的发展,就必然成为人们极感兴趣并为之议论的现象和话题而引起大家的关注。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与思考,正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二)

做为我国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的骨干企业,渤海石油公司20多年来,创业维艰、困难重重,但却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排除干扰,同心协力办学校,兴教育;尤其是在远离城市、静寂的盐滩海边,把企业的基础教育事业办得如此红火、繁荣、兴盛,无疑,这是党的正确领导,党的发展教育事业方针政策的无比威力和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奋斗的结果。与此同时,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我们也深切地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改革大潮进一步触发了人们的思想,帮助大家提高认识,理顺思路,更新观念,适应形势,这更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搞好基础教育事业的直接原因,实际上,渤海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正是渤海人在思维定势上转变思想观念的结果。那么,转变了哪些观念呢?概括讲,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传统行业地域思维向大社会人才开发思维的转变

回顾二十年渤海教育发展,后十年的速度显然要比前十年快了很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改革开放冲决了人们的思想束缚,打破了过去行业性、地域性旧的格局,变条条的约束和制约、块块的局限和封闭为向大社会的开放和拓展。行业、地域观念的实质就是囿于旧的传统和模式,与社会隔绝而自我封闭,这就必然导致目光短浅、视角狭窄,思想重负而畏葸不前,从而使人们即缺乏开拓进取的自信心,钳制自身办学的能动作用和主观积极性,又阻滞了与社会大天地的渗透与交流。影响限制了广纳社会经验,吸取丰富营养为我所用。因此,在改革之初企业领导果断提出:企业的基础教育事业,要“立足渤海、走向社会,提高质量,参与竞争”,继而进一步明确办学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端正方向,奋发努力,冲出塘沽,走向天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观念的变化,渤海教育要走向社会这个方针导向的确立,极大地鼓舞了企业开放办学的积极性,从而使渤海的基础教育迎来了绚丽的春天。

第二、短期效益原则向长远战略原则的转变

基础教育在企业中占据什么地位?是企业建设的负担,还是事业进步的基础,是企业的累赘,还是企业发展的潜能?能否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以什么原则去办学校、搞教育。过去在渤海曾有人说,企业办教育,给职工解决后顾之忧,有三条就够了:一是考学能进校门,二是在校拢得住人,三是毕业招得了工。因此,不必费大力气,用不着出大的人力物力,能跟上趟就不错了。而这些年,企业坚定不移地走着一条“事业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的路子。因为各级领导深刻认识到:基础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而科技又是企业发展进步的第一生产力。他们说:“学校的今天,就是海洋石油的明天”,把力量下到基础教育工作上,这是企业决策者应当具有的战略眼光和气魄。所以这些年来公司在办教育上大开绿灯,实行“政策倾斜。”教育经费优先投入,年年递增。即使企业在负债经营时期,也予以充分保证。如仅“七五”期间就投入100万元为学校购置计算机房、语音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渤油一中在全国同类学校大部分还没有计算机时,他们的30台计算机又实现了换代。根据需要,公司投资400多万元,为学校增建教学楼,完善实验室、图书馆(室)等,其设施先进程度,有的已达到市区一流水平。为了鼓励支持教育,从1989年开始,公司设立了教育基金,明确各二级单位从职工奖金中提取3.5%支持教育,这是对教育事业强有力的促进和推动。

第三、静态单一管理模式向动态综合目标管理模式的转变

基础教育工作同其它事物一样,也有其内在发展的规律性。虽然外部表现上是简单的“教”与“学”,但若使这两者不是机械地相加,而是有机地结合,那么它就表现为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动态组合体系。不按照其内在规律办事,年复一年只是个“环”,永远跳不出这个圆圈;反之,“圆环”就可以变成“螺旋”,使教育事业盘旋上升,波浪前进。过去,由于对基础教育工作的内在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认识不足,表现在实践工作就形成了一种简单的被动单打一的管理。近年来,经过不断摸索和反复思考,开始悟出了一个道理,认识到: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使指导思想、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也随之出现了新的格局和变化。基础教育管理,已经由一般的行政管理纳入到人才开发战略方针轨道:由单纯的“三元”(德、智、体)、“三率”(入学率、合格率、升学率)拓展到管理体系合理、教学结构科学、社会需求适应、队伍素质提高上来;在管理方法上也由过去的互相孤立的单项管理转向不同层次的方针目标管理。因此从“七五”开始,就逐步在普教系统实行方针目标管理。首先,在公司、教育培训管理部、学校三个层次分别制订出各自的方针目标,从宏观战略、中观督导推动和微观保证实现,提出各自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措施,并逐级对上用任务书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在确定各级方针目标中,强调三个原则:(1)整体性功能优化原则;(2)适度性原则,积极可靠,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3)参与原则,教职员工充分协商制定,使目标内在化,激励责任感。在此基础上,三级管理部门按照各自承担的任务进行层层目标分解,把工作任务分到各部门,各学校,各科室,各教研组;定时间,定措施、定人员以确保落实。同时并建立自上而下或横向结合的检查监督机构,从而形成了整个公司基础教育、方针目标管理网。几年来,这种管理办法使我们尝到了甜头,各学校坚持短期目标和长远设想相结合,不仅使工作增强了计划性和预见性,而且为企业基础教育工作总的目标、总的任务很好落实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第四、常规管理方式向动力激励机制的转变

由人们对需求不满足到导致追求满足的行为,这是运用动力激励手段去调动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核心问题。过去,“老师教,学生学”,“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似乎是天经地义,在管理上,只要按照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有内容、有步骤、有进度地安排、实施教学、就算是正常教学秩序了。而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这种常规管理方式则显得疲软无力了,因为它缺乏一种激励人们内在动力的因素,难以引发大家为发展教育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七五”期间,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我们又着手对管理方式的改革进行摸索,从1988年开始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以教师为主要对象的动力激励机制。首先进行了结构工资改革,使教师工效挂勾,用这种工资重新分配的形式,激发大家多劳多得,注重效率和质量的工作热情。同时,实行了以校长负责制为主的教师聘任制,提出了“政策透明、条件公开,机会均等,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原则,在教师中出现了“比勤奋、比贡献、比能力、比水平”的局面,使各学校展现一派生机和活力。此外还全面落实教育督导制度,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各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进行评估督导。并把评估结果做为学校和教师成绩予以记载和考核。今后一、二年内还将设立教育科研成果奖,以资鼓励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或教学科研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教育工作者。总之,内部激励机制的建立,增强了办学的活力,激发了教书育人的动力,促进了三级方针目标的落实,已经成为搞好渤海基础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第五、办学主体因素由“量”到“质”观念的转变

企业办学主体因素是人。一是学生,这是学校的主人;二是教师,这是教学的关键。企业创业之始也即学校开办之初,学生与教师的“量”是能办学、办成学、办好学的主要矛盾。当时强调的是三个“千方百计”:千方百计扩大生源、千方百计征聘教师、千方百计给毕业生寻找出路。学生能进校门,进校后有老师教,毕业后能有地方要,就是企业办教育的重要任务。尽管这是个低层次的标准,但用唯物主义观点看,确实为企业解决了大问题,但是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些年来,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竞争机制的建立,教学水平的增长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把教育眼光只停留在“量”上显然是远远落后形势了。为了改革这种情况,企业领导曾多次组织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深入学习讨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理顺思路,转轨定向。决定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双“管”齐下,把办学着眼点和落脚点由“量”迅速转到提高“质”的水平上来。在建设教师队伍上,按照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和“三个面向”出发,着重在提高他们政治业务素质上下功夫。近十年来,我们采取函授、半脱产轮训和定向培养等多种形式进行师德教育和鼓励教师达标进修,使660名教职工中有255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199人为中师(中专)学历。其中高级教师62人(中学32人,小学30人)、一级教师172人(中学97人,小学75人),二级教师59人(中学152人、小学7人),中学三级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就有91人分别获得全国、市级、区级和校级的荣誉称号。同时针对青年教师多的特点,从长远战略目标考虑制订了“新竹计划”,为他们的发展努力创造条件。精心培养、严格要求、大胆使用,目前已有14名“新竹”教师成为教学的骨干力量。在培养学生成才上,除了在学业上严格教育之外,并注重强化德育,努力使毕业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做到教书育人,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加强了对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检查、协调、服务。在对学生德育上,由以往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走上了以学科渗透为主的思想教育,“五爱教育”;全面实行了德育的量化管理和量化评估;加之企业职工普遍重视子女教育,他们对子女的期望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因此学校工作能够赢得家长的关心、支持、理解和配合,形成了校内校外协调一致的德育工作网络。现在各学校基本都开创了一个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这也是教育事业能够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六、学校领导体制由“分工负责制”向“校长负责制”的转变

学校领导班子实行“分工负责制”,要求领导成员按照分工各负其责,这在实施简单教学任务时是能够适应的,但按照目标管理这个大系统的要求看,这样的领导体制就远远不够了。“分工负责制”往往造成政出多门、指挥不统一,相互掣肘的现象,不利于工作目标的统一与实现。

对此,从1984年开始,普遍推行和完善“校长负责制”,在各个学校形成了以校长为主的由一批事业心强、文化层次高,懂教育、有干劲、会管理,结构合理的人组成的领导班子。实践证明:这支队伍的领导意识、服务意识、超前意识、竞争和自我实现意识较强,互相依存、协调配合的观念浓厚,他们工作有特色、各具特点,在各个学校逐步树立了“团结、严谨、勤奋、上进”的好作风、好传统。他们小事上互相通气,大事集体讨论决策,对确定的工作任务,认真贯彻执行,严格监督检查。在群众中不摆个人威风、树立集体威信。每个学校的领导班子都以其出色的工作在学校树立起独有的形象和权威,这也是企业基础教育工作能取得成绩的可靠支柱和保证。

(三)

综上所述,渤海教育的今天,实质上是显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演化,改变了人们观念上的固有认识而给渤海石油公司基础教育工作带来的可喜成果。在这些丰硕成果面前,渤海人并不昏昏然,而是清醒地认识到:成绩说明过去,改革的路程更远更艰巨,仍需深化认识,更新观念,引导企业的基础教育事业继续前进。中共中央在关于制订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设中就教育事业明确指出:“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还进一步提出:“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继续深化教育改革,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根据企业的发展,渤海基础教育事业在“八五”期间:

——按国家教委要求的总的原则,“适当发展数量,大力提高质量”。我们将继续贯彻“两加强一减轻”的指导思想,使学校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具有未来意识,向企业、向社会、向未来培养输送合格人才。

——进一步提高办学能力和学校教育功能。巩固一中办学水平,努力在全市重点中学中站稳脚跟,使单项教学跨进天津市优秀学校行列;其它学校总体水平居区内先进行列,达到天津市内六区水平。

——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按照国家教委“两个增长”的要求,教育经费与人均教育经费都高于国家同期零售物价增长的指数。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下放权力,使学校形成一个独立的办学实体;继续完善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目标管理,健全教职员工的“结构工资制”和“全员聘任制”,以启动学校内部活力。

——加强学校基础管理工作,理顺教育培训管理部对行政和督学两条线的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量化。发挥对教师工作及学生质量评估工作的导向作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提高。

——优化教师队伍,大力实施旨在提高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新竹计划”,继续做好教师学历达标工作和骨干教师继续教育。

——广泛深入开展和指导学校教研活动,扩充教科研人员队伍(专兼结合),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开展工作,向科学要效益、要提高、要水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渤海基础教育事业在“八五”期间必定得到新发展。

标签:;  ;  ;  ;  

教育改革中观念定位初探--对渤海石油公司基础教育蓬勃发展的思考_基础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