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融合 保护与传承并举
致力于打造包容开放创新时尚的博物馆
徐州博物馆馆长 李晓军
一座博物馆的文化表达和特性彰显,是由其区域文明特征和城市文化特色决定的。徐州,古称彭城,自古为华夏九州之一,是一座拥有60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是“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是西汉楚国、东汉彭城国的都城所在,享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徐州博物馆是一座以汉代文物收藏展示为主体、以弘扬传承两汉文化为历史使命的地方性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始建于1959年4月,伴随着改革开放4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徐州博物馆也即将迎来60华诞。徐州博物馆历经1999年、2012年、2018年三次改扩建和提升改造,已形成由陈列主楼、西汉采石场遗址、东汉土山彭城王墓、清高宗乾隆行宫及碑园等四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陈列面积6500平方米,建成了一座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于一体,国保、省保、市保单位于一身,在全国范围内特色独具的综合性博物馆。
一、彰显地域文明和文化特色的馆藏文物
徐州博物馆藏品体系完整,数量众多,品类丰富,特点突出,藏品总量现达32000余件(套),珍贵文物1000件(套),主要有陶瓷器、玉石器、金银器、铜铁器、陶俑、玺印、书画、杂项等多个门类,其中以新石器时代、汉代和明代文物为多,呈现出时代集中、珍品迭出的特点,凸显了徐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代表了本地区古代艺术水准,且一部分文物代表国内一定历史时期的最高科技与艺术水平。此外,馆藏文物主体除书画外,绝大多数为本地区古遗址或古墓葬科学发掘出土,时代明确,来源清楚,可以系统综合地反映徐州地域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风土人情全貌。最具代表性的有三个方面:
徐州博物馆主陈列楼
陶绕襟衣舞俑
龙凤纹玉环
一是代表地域文明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徐州地理位置优越,东襟黄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人类世代居住于此,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物。早在一万年前,徐州境内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在距今6000多年已经出现规模较大的原始村落,距今5000多年徐州已经成为黄河流域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交汇之地。在距今4000年左右,徐州地区已经有了人类居住、生活和繁衍。夏代这里的大彭部落建立了“彭国”,并在汴、泗水的交汇之地筑城,其他方国和后世称这座城为彭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徐州地区一些重要古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行,今人逐渐揭开了古代徐州的“美人”面纱。其中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邳州大墩子遗址、刘林、梁王城遗址和新沂花厅、小徐庄等众多史前遗址出土的绚烂夺目的史前彩陶、造型精巧的黑陶白陶、精雕细琢的良渚玉器、锋利精致的骨器石器等文化遗物,极具代表性,反映了徐淮地区的文明曙光。
这种保护与建立模式在各个传统高校中经常可以见到。有的社团组织最初由自觉性较高的学生自发成立,随着影响范围的扩大,最终发展成校级社团和组织。也有的组织直接有学校率先领导成立,直接由学校安排部署和管理,目标任务更加明确,精神建设更加凸显。
二是代表古代玉器工业巅峰的汉代美玉。徐州博物馆藏品享有盛誉的非汉代玉器莫属。徐州汉玉主要特点是数量众多,种类齐全,仅狮子山楚王墓就出土200余件,这批出土的玉器被誉为“天工汉玉”,如玉卮、龙凤纹玉璜、各式“S”形龙佩、玉熊、玉豹等,反映出汉代楚国制玉业已十分发达,代表了中国汉代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馆藏汉玉有礼仪、装饰、生活、丧葬等多个种类,其中葬玉特别丰富,国内各地无出其右者。玉衣、镶玉漆棺、玉面罩、玉枕、玉握等数量众多。其中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是目前中国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的玉衣;火山出土的西汉刘和银缕玉衣也是全国仅有完整的两件银缕玉衣之一。
许多业务部门缺乏归档意识和全过程管理意识,不够重视元数据采集,只对电子文件最终结果进行归档,对业务活动中电子文件的形成,以及业务办理过程中的申报、审批及办理过程文件材料没有制定电子文件归档范围、元数据采集标准和要求,造成许多电子文件和元数据归档流程不明确,以至于大量的电子文件一直未能归档或归档不完全,且没有建立关联,存在损坏、遗失的风险,也对后期档案大数据的应用带来数据缺失的隐患。
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后墓镶玉漆棺保护修复
2018中国·徐州汉代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天工汉玉”展厅
博物馆之夜文化惠民活动
体验互动——鹦鹉螺的色彩体验、恐龙彩泥制作体验
(2)绍兴合田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封装好的电池板:每块18V、2.2A、38W,长×宽×高为67.5cm×39cm×5cm。购置5块串联后为90V,可以为60V的蓄电池组充电(太阳能电池板给蓄电池充电的电压一般为蓄电池额定电压的1.5倍)。
二、科技手段运用下的文物保护与修复
当前,文物保护已迈入预防性与抢救性保护并重的新阶段。2015年徐州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一期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通过该项目建设,已建立了一整套环境监测系统,实现对全部文物库房、展厅、重点展柜和遗址等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测及数据记录分析;建成地市级文物无酸纸囊匣制作室,文物预防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徐州博物馆申报江苏省文物局科研实验室建设项目并获批复立项,目前各项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年内将建成仪器检测分析室、化学实验室、文物综合修复室等功能分区,进一步提升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融合。同时,多年来,徐州博物馆注重与南京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及中国矿业大学现代分析与计算中心等文博单位、高校开展项目合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解决文物保护修复问题;并积极探索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科研联盟、教研实习基地等开放、合作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培养文物保护修复人才。
加强文物保护与修复是博物馆推进藏品管理和科学利用的基础和关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徐州博物馆重视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1987聘请原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徐毓明先生指导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彩绘陶俑保护工作。20世纪90年代,组织开展系列出土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先后完成驮篮山楚王墓乐舞俑、内华北朝墓彩绘陶俑、火山刘和墓西汉银缕玉衣、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镶玉漆棺及玉枕等一批重要文物,先后承担国家文物局、江苏省文化厅课题2项,完成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金缕玉衣及铁甲胄、羊鬼山楚王(后)墓陪葬坑出土文物、明代徐州卫遗址出土文物等保护修复项目,并于2008年7月获首批国家文物局“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乙级资质”“可移动文物修复二级资质”。近十年来,徐州博物馆先后承担本馆及南京博物院、淮安市博物馆、睢宁县博物馆、丰县博物馆、新沂市博物馆等文博单位10余项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方案编制及实施。其中徐州拉犁山东汉墓出土铜缕玉衣保护修复、馆藏金缕玉衣复原修复、盱眙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M2)出土镶玉漆棺的复原研究,使徐州博物馆在葬玉复原修复方面积累了更多经验。目前,配合徐州博物馆提升改造工程,正全力加快实施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镶玉漆棺二次复原修复工作,综合运用科技检测、文献研究、遗迹推理、专家咨询等手段,力争复原、修复工作更加科学合理;通过植入实验室公众考古理念,提升公众的参与性、体验性。
三、满足公众美好生活期待的文物传承与利用
一是推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原创性公共文化产品。坚持原创性、艺术性、观赏性,年均举办各类临展、特展、外展等近20个。2017年“洪荒印记——辽西古生物化石科普特展”,首次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举办、首次实行低票价制收费办展、首次采用团队策展机制。近五年来,以“谱汉风新韵,讲徐州故事”为主题,独立或合作在境内外推出展览14个。2017年在美国举办“楚王梦:玉衣与永生——徐州博物馆汉代珍藏展”,有力提升了徐州汉文化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响做亮品牌文化活动,年均举办“徐博讲坛”“古彭寻踪”“公众考古”及徐州宝藏“来串门”——徐博志愿服务社区行等社会教育活动近百场次,参与人数逾30万人次。持续开展“博物馆之夜”惠民活动,2018年5月18日联合南京博物院、南通博物苑、苏州博物馆举办“舞动一座博物馆”夜场活动,吸引千余名观众夜游博物馆,线上线下观众达65万人。坚持“文化+创意+生活”理念,以被省文化厅(省文物局)授予全市唯一一家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为契机,与社会力量深度合作,打造“彭博堂”“徐博文创”“文博斋”等商标品牌,现已推出七大类文创产品近500余种,努力实现让游客把博物馆“带回家”。
三是代表馆藏最具造型艺术魅力的历代陶俑。徐州博物馆藏品体系和展览体系中,陶俑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考古发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时代序列,包括两汉、北朝、隋唐、元、明等多个时期,以汉俑最为突出,徐州汉墓出土的陶俑有5000件之巨,狮子山的兵马俑、驮篮山的乐舞俑、北洞山的彩绘仪卫俑早已名闻遐迩,成为徐州汉文化的重要代表文物。此外,东甸子的北朝俑、花马庄的唐代三彩俑别具一格,有浓郁的文化交融和地域文化特色;馆内旧藏的元代黑陶官吏俑、明代绿釉仪仗俑栩栩如生,憨态可掬。2018年徐州博物馆从馆藏历代陶俑中甄选出180件精品文物,策划推出“古俑焕彩——徐州博物馆馆藏历代陶俑特展”,被江苏省文物局确定为2018年江苏省馆藏文物巡回展项目,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
近年来,徐州博物馆以馆藏文物的整理、挖掘、研究、利用为主线,以“博物馆让生活更美好”为目标追求,着力摈弃保守、固化和守摊子思想,厚植“打开围墙,开门办馆”理念,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积极吸纳社会资源,推动博物馆跨界融合,不断丰富和活化公共服务内容和样式,努力将高冷的文物“殿堂”转变为温热的文化“学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有学者曾对20个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冤案进行研究,最终统计其中95%的案件存在刑讯逼供的现象,而只有一起案件没有刑讯逼供,但该案侦查人员采取了引诱的方法使被害人进行了错误的指认[2]。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时确立了犯罪嫌疑人在看守所羁押并讯问、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规定。有学者指出,“这些措施客观上确实在遏制刑讯逼供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目前刑讯特别是表现为肉刑的刑讯现象已经明显减少”[3]。但是,有关部门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刑讯逼供现象仍未完全杜绝,而且侦查或调查人员还可能采取威胁、引诱、欺骗等方法收集证据,这些方法也侵犯到被讯问人员的相关权利。
二是推出弘扬传承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成果。坚持“学术立馆、科研强馆”的发展理念,建立“以人为本、正向激励”的导向机制,以汉文化资源为核心要素,全力加强汉文化学术研究。近年来,徐州博物馆先后承担了“徐州西汉楚王墓”“西汉玉衣片表面彩绘的保护研究”“西汉楚王研究”“江苏省汉画像石保护现状调查与研究”“徐州汉文化专题研究”等国家和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编辑出版了《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西汉楚王与楚王墓》《古彭遗珍》《大汉楚王》《徐州文物考古文集》《揽珍》《溯源——“十二五”徐州考古》《汉风物语》等学术著作,发表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多次荣获江苏省、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奖;先后组织举办了汉代陵墓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徐州汉代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9年将策划举办中国徐州汉代封泥玺印国际学术研讨会,积极打造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汉文化研究基地。
三是推出满足社会公众多样性文化需求的数字化服务。近年来,徐州博物馆以馆藏文物为基础,坚持数字化保护、管理和利用,不断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内涵。建立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2018年《徐州博物馆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方案》获江苏省文物局批复立项,目前已完成开发建设并投入使用,基本实现了藏品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促进文物库房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徐州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能力。组织实施馆藏汉代精品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2018年《徐州博物馆汉代精品文物数字化保护方案》通过了国家文物局批复,正在有序实施,年内将全面完成。该项目综合利用多媒体展陈展示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传播手段,使徐州博物馆汉代精品文物得到多维度的深入诠释,能实现馆内文物数字资源的共享,向公众展示文物蕴藏的历史文化,提升陈列展览质量,拓展公共服务深度。组织实施智慧博物馆建设工程。2018年、2019年“智慧徐州博物馆”项目,均被徐州市委市政府列为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项目建设周期为三年,2018年一期工程完成了馆区、展厅及部分精品文物3D扫描与建模,初步建成了徐州博物馆数字资源系统。2019年将联合中国知网建设徐州汉文化专题数据库、汉文化知识服务平台。同时,借助博物馆提升改造工程,同步建成开放博物馆数字体验区,全面实现数字化展示、智能化管理、互动性体验,满足公共多元化文化需求。
在新的起点上,徐州博物馆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强化使命担当,持续推陈出新,让文物资源在更大程度上释放活力、展现魅力、增添动力,真正让文物“活起来”,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积极探索实施“博物馆+”行动,致力于打造既守正又创新,既传统又现代,既文明又时尚的无边界博物馆,不断让博物馆“火起来”,真正把博物馆建成人们共享的精神文化家园。
(责任编辑:阮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