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抢走父亲的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父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即使夫妻感情很好的家庭,也存在着玩笑式的对孩子感情的争夺。尤其是母亲们,普遍比她们的丈夫更喜欢孩子的依恋和缠绕,更喜欢孩子用初谙世事的语言说出对母亲的感情偏向。孩子环抱着孩子母亲的脖子,发着人之初最鲜活的“奶声”时,母亲也忍不住放下手中的一切来应和他。
常听到年轻妈妈满脸骄傲地抱怨道:我儿子自小“粘”我,跟他爸爸倒敬而远之。星期天也不跟爸爸和爷爷,只跟外婆和姨妈们亲。孩子的恋母情结受到母亲有意识地引导后,甚至加剧了大城市里普遍存在的“小家庭亲情关系向母性群倾斜”的趋势。这种趋势每被短视者津津乐道,但有识之士却从中看出了儿童教育的潜在危机。
儿童疏远父亲的“后遗症”将在孩子的成长中显露出来,这种后果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我国某位感情纤细的女作家,所写文章多为风花雪月类,她的多愁善感和迎风洒泪的癖好,也传染给了与之形影相随的儿子。儿子6岁,不敢走夜路,关了灯不敢入睡,喜欢积木及“小猫钓鱼”之类的女孩子常玩的玩具,喜欢奶声奶气地认母亲的好友做干妈,喜欢穿绣花衣服,为了衣裳干净,他不喜欢“野小子”们的游戏:拍画片、爬树、堆沙、玩泥巴……女作家发现她儿子从不闯祸,从不踢球,“像女孩一样乖”。几年以后,女作家终于忧愁起来了,她说:“他哪像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呢?他的身体发育和他的性情多不相称啊。”女作家终于意识到,自己有意要把儿子从丈夫身边拉开,要儿子单对自己一人感恩亲密,已经把孩子导入儿童发展的误区。寒假,她主动请创作假去了外地,将儿子留给丈夫,任他们父子玩个“人仰马翻”!
父亲的教育方式与母亲全然两样。一些刚入学的学童普遍反映,每次考试结束后,母亲关心的往往是分数,是孩子在班里的名次,父亲关心的则是孩子的考试水平,有没有受到紧张心理的影响。孩子考得不理想时,母亲的常见反应是要孩子缩减游戏活动时间,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功课上,父亲则建议孩子暂时通过游戏和远足来释放自己的沮丧心理,后一种建议往往摸准了孩子在功课高压下孤独的心思,从而使孩子第一次萌生了与父亲接近的自觉。
事实证明,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已经逐步认识到“妈妈好,爸爸也好”的真正内涵。父亲做儿女们的“最高统帅”时,他所倡导的游戏方式亦明显有别于母亲。一位6岁的女孩,在生日那天,父亲赠予的礼物是一柄放大镜。父亲教她用这柄放大镜认真观察花园里的一些幼虫的活动,还教她用这柄放大镜去观察蕨类植物的“孢子”。父亲用十分生动的“儿童语言”告诉女儿,“这种植物正在生娃娃呢,他们的娃娃被风带到阴湿的地方,就会长得绿茸茸的。”父亲一般不喜欢讲童话,与他接近的孩子将来很可能不会幻想自己当明星当演员,但他会成为卓有见地的科学工作者。通过父亲的指点,儿童在他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可能发现新天地。
此外,跟父亲亲近的孩子一般懂得沉默的好处,懂得别人的隐私值得敬而远之,好孩子从小不该“软耳朵”和“长嘴巴”。这一点正是母亲教育的薄弱环节。一些在素质不高的姨妈堆里滚大的孩子,自小懂得享用别人在非议中忐忑不安的快意,从小成了“家长里短的传声筒”。这种毛病,绵延至孩子的未来,很可能对他的交友及信用产生坏影响。而跟父亲亲近的孩子,多少革除了传播熟人隐私的毛病,因为男人世界的原则是“不随便议人短长。”这一点保证了孩子们将来不滥施同情不轻信传言,避免伤害他人以至自己也被流言击伤。
与父亲相处的益处很多,当然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位7岁的男孩每天清晨跟父亲长跑,他们往往在近郊新村,早晨一面享受鲜洁的空气,一面默默地跑着。父亲冲了一段后做了一阵子“原地跑”默默地看儿子超过自己,消失在小树林中;而后,父亲再迈开大步追儿子……这位儿子长大后成了高考状元,他在作文里说:“父亲擅于在平淡无奇的长跑中,制造一种你追我赶的波澜,他在多年前体力那样充沛的条件下让我享受‘赢’的兴奋……父亲在我前面领跑,风雨无阻。冬天,母亲心疼我,说天还没亮呢,孩子肚里没食跑得多苦。父亲却说,现在的孩子太绵软太温吞了,我要把他打磨得粗糙些。一夜大雪,清晨5点钟我换好了跑鞋发现父亲已将我们的‘跑道’扫出来了,父亲的眉毛上都凝了冰霜……”
看到这段文字,我们很难否认父亲的“无情”在儿女成长中所起的作用。母亲太爱孩子了,这种绵软的爱很容易失去理智。有些母亲承认说:“我在平时,也曾想过如何教育孩子,成理成章;可与孩子腻在一起,马上就变得盲目起来。”既然女性爱孩子时容易失去理智,何不把教育之责分出去一半呢?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里,父母的教育方式完全各有各的风格,仅让孩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是有失偏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