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忙与放纵:现代阅读时代的悖论_现代性论文

匆忙与放纵:现代阅读时代的悖论_现代性论文

匆忙与耽溺——现代性阅读时间悖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性论文,悖论论文,匆忙论文,时间论文,耽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文学—文化阅读呈现为相反的两极心态:匆忙掠过每一单元文本的急切结束阅读的心态,同时又无休止地耽溺于这种匆忙心态中。这两种阅读心态集中体现为两种对立的阅读时间:前者趋向于最快最短的瞬间,后者则延伸为漫长无际的巨量时间。

本文将从作为现代性核心的时间观角度,描述与分析两种阅读时间的起源背景,并揭示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同时考察现代性阅读时间与现代文本双向制约生成的关系;最后将以传统阅读与现象学背景下的绘画为例,探索一种新的阅读时间的可能性。由于现代性时间观是现代人行动意向深层结构,同时,艺术文本不仅是文化文本的集中代表,而且是教化培育现代人感知方式的示范文本,因此,对于艺术文本现代性症候的揭示与新型阅读时间的建设性探索,都势必指向更为普遍的“人生文本”:“阅读”成为建构人与世界关系的行为。在此建构中,阅读时间并非阅读行为的外在流程标记,而不仅是主体性感知对象的基础条件,并且是攸关人与对象(文本)在何种质量水平上显现一生存。

1

现代人日益依赖电脑阅读。电脑处理信息的速度不断以惊人的数字更新加快,代表电脑、通讯业首要标志的“超高速发展”(hyperprogress)同时成为一个象征:现代人不仅在数量上空前扩大着阅读的对象与范围,而且相应地阅读每一单元文本的时间也空前缩短。

个体阅读在使用电脑检索文献时只体会到快捷与效率,电脑阅读超出于个体直观体验之外。但对检索结果的进一步快速浏览选择却是人的行为,它正显示了现代性阅读主体凌驾于电脑之上追求高速的意志。

栏目分类、关键词与提要在现代文献阅读中的首要位置表明,现代阅读已没有耐性与时间详细阅读。现代阅读把文本简约化了。它体现为个体阅读者浏览化的阅读倾向。“浏览”凭借扫描关键词把握文本。提要及关键词群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几乎类似于方便消费者选择的导购指南,因而浏览化阅读强化了阅读固有的同化文本的倾向。这意味着现代阅读主体自我中心化的立场:只在文本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余皆不感兴趣。

上述阅读心态印证着现代性心态的两个习惯:

1.平面化。即以目的性需要与理性化规律构成平面思维框架。事物在特定角度的平面思维框架中定位,原本多方面的涵义及意义被限定而获得界定。动态的深层思维则成为反常态(注:参见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44-145页。)。

2.约简化。以上述平面思维框架剪裁事物对象的丰富现象,把任何新的感知内容习惯地纳入自己熟悉的旧平面思维框架(“这不过是……罢了”)理解。

平面化、约简化的现代性阅读压抑并排斥两种阅读心态:沉思与凝视。沉思打破平面思维而趋向无功利目标的深层究极,凝视伫望习惯性视野边缘呈现出的新现象。沉思纵深究极,凝视原地不动:它们都忘记了时间。

排斥沉思的极端是消解思维。思维所依托的语言文字及其艺术形态的文学因而处于被消解位置:从流行视听文化到漫画的现代崛起,从图解哲学到文学经典影视改编热,直观性的视听形象取代想象性思维性的文学已是显性大势。这一被概括为“图像化时代”的趋势,其深层动力机制正是现代性阅读时间的快速化要求:直观反应的形象感知在接受时间上快于语言文字的思维—想象。

市场化机制下的出版格局,使“买方市场”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快速阅读要求塑造了现代文本。现代阅读已不堪卒读巴尔扎克笔下伏盖太太公寓那长镜头式的环境描述。“冗长”、“沉闷”、“晦涩”成为现代批评严重的指责用语。相反地,“明快”、“简捷”则是现代文本通行的赞词。当代中国“第一刊”《故事会》发行量高达400万册,短小的“三分钟故事”正是其品牌栏目。在这种快速阅读的需求下,名著缩写、文摘遂成潮流。电视制作的一个人门式告诫,即是“必须在一分钟内抓住观众”。实际上,观众摁遥控板转换频道的间隔时间一般仅十几秒。快速阅读的现代读者(观众)“已经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任何一件不能迅速提供满足感的事物上面”(注:戴尔:《阅读习惯研究》,http://www.bookoo.com,2000-09-07。)。这种阅读心态或者将“文本”约简为“信息”,“阅读”成为认知类“扫描”;或者将文本作为新鲜刺激物,为避免刺激强度因重复而递减,阅读趋向求新。因而快速阅读已排除了回味吟咏的欣赏。严格讲,这种毁弃欣赏心态的“阅读”已不能称为阅读。

现代阅读的快速性往往被解释为现代人工作忙、“没有时间”。诸多社会学调查统计显示,“没有时间”是现代人“读书少”的首要原因。然而,事实上现代人凭藉高速发展的生产力已拥有比古代人更多的自由时间。更为深刻的一个矛盾现象是,“没有功夫看闲书”的现代人却毫不顾惜地将时光整夜消磨于电视、“泡吧”与网络。

因而,与其说现代人“没有时间”阅读,毋宁说是“没有心情”阅读。外在的客观时间度量在此转换为主体的心性探究,阅读社会学须回溯现代性论域。而揭示现代性阅读结构的重要契机,则是关注并描述现代性阅读矛盾的另一构成方面:耽溺。

2

现代阅读的耽溺特性比匆忙的快速特性处于现代性更深层面。由于耽溺越出了单元文本的阅读经验——它不是如匆忙的快速阅读那样当下即可觉察,而是作为总体特性在一页页单元文本阅读所积累的长时段过程中才呈现出来,因而它要求更进一步的反思眼光。

耽溺与匆忙是现代性阅读关联一体的两个方面。匆忙的快速阅读是对于每一单元文本而言,孤立考察单元阅读,只能感受到快速后面的匆忙心态,却看不到耽溺性。只有当每一单元阅读的匆忙结束同时成为新一单元快速阅读的开端,周而复始、绵延无边时,无穷量的快速匆忙阅读才在宏观总体上呈现为痴迷忘返的耽溺。

看电视与网络漫游是现代阅读耽溺特性最日常化的体现。晚饭后依偎在沙发中看过“焦点访谈”,就开始频频转换频道,对那些做作平庸的节目百无聊赖地轮番打开,在几十个电视台中流水般出而复入,不满却又无奈地怀着一丝希望:希望能看到一点“有意思的”或“提神的”,至少是使感官获得片刻抚摸的镜头。直至终于在这种希望加失望的身心困倦中将要入睡,才关闭电视。这种电视漫游,耗时往往超过半个工作日。与慵懒的电视耽溺相比,网络漫游则是强势的痴迷进军。与不耐烦地转换频道的电视漫游一样,网虫闪击鼠标转换网页时的口头语总是“太慢了!”“速度快”是网虫对电脑的第一要求。当网虫目光炯炯点击鼠标、依靠手边矿泉水与面包数天数夜不下网线、乃至瘁死在这网络长征途中时,他们确已忘记了日常时间。

心理科学业已揭示,痴迷状态的主观时间随痴迷度强化而加速,同时发生相对论的时间度量变换:一切常态的客观时间都显得太慢了(注:克雷奇等:《心理学纲要》下册,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486-496页。)。因而,耽溺与痴迷的现代阅读愈是急切掠过每一页文本,便愈加被这种主观的急进速度擒获,而失去对所经历时光的客观感知。此即“山中才数日,世上已千年”。

由此显示出现代性阅读匆忙快速特性的一个结构性原因:由于耽溺痴迷于某种追寻,每一页文本阅读才“显得”太慢。换言之,耽溺痴迷的意向先于每一页文本的匆忙阅读行为,前者是后者隐性的催促者。

耽溺痴迷者急奔向前追寻什么?

耽溺痴迷同匆忙快速的结构关系在现代呈现为流行现象,表明这一阅读结构不专属于私人个体,而植根于作为现代人心性结构的现代性。由于现代性的核心乃是时间观(注:参见尤西林《现代性与时间》,载《学术月刊》2003年第8期。),因而,从现代性阅读时间追溯现代性根源结构,既是现代性阅读时间研究的深化,同时是从特定角度对现代性研究的深化。

3

现代性作为现代人的心性结构(注:参见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页;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一章第四节。),以一种不同于古代循环时间观的面向未来的线性时间观为核心。这一时间观历史地渊源于弥赛亚主义盼望运动,并在基督教中成熟为面向未来的“末世观”(注:参见莫尔特曼《来临中的上帝》,香港道风书社2002年版。)。现代性(modernus)以优位于异教徒的“新纪元”,使追求“新天地”的时间流程获得了终极价值意义。在经历过作为现代主义意识形态代表的启蒙运动洗礼之后,现代性时间观转化为追求光明未来的人类进步主义历史信念(注:参见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香港道风书社1997年版。)。救赎—进步主义时间—历史观支撑了无限扩张的现代科技认知—制造生产—市场交换,这一现代化的社会生产方式核心则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数百年来愈来愈缩短(加速)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仅是现代化进步的核心,同时是支撑现代性时间一历史观的基础(注:参见尤西林《现代性与时间》,载《学术月刊》2003年第8期。)。此核心直接或间接地规范要求、制约影响着现代人形形色色的快速生活节奏:从微软软件到护肤膏的日新月异换代、从摩登(modern)时装变幻到起跑点提前至幼儿阶段的教育竞争……现代人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深广驱动下身不由己地加快着速度。

这就是包括阅读时间在内的现代个体加速习性无意识的策源背景。这一背景结合社会科学分析尚不难辨识。真正朦胧的是救赎—进步主义历史观“性存体匿”的无形影响:它关乎现代人的意义信念。但问题是:如果说,现代性兴起时代的基督教以刻不容缓的“加入”姿态仰望奔赴,尚有明确的动机意义,那么,在早已淘空“未来”信念内涵的物欲享乐时代,现代性阅读在快速掠过一页页文本之后为何仍然痴迷不返?那些不由自主地瘁死于寻求途中者难道无缘无故?耽溺与痴迷被何种力量牵引?其追寻意向有何意义?

高速竞争的现代性时间压抑并强行改塑着人的自然生命节律(注:参见尤西林《现代性与时间》,载《学术月刊》2003年第8期。)。现代个体生命抗衡这一自然生态失调,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统治的工作之外发展出与之抗衡的业余文化。现代性遂分裂为工作心态与日常心态。尽管双方形态特征两极对立,但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轴心的工作心态在根本上制约着日常文化心态:

1.后者的感性化、多样变化、舒适刺激性,恰是对前者的抽象理性、机械化匀速、单调乏味性的反应。前者的畸形决定着后者对应性的反向畸形:“白天工作越是匀速乏味,夜晚的娱乐便越是原始与刺激——反自然的技术工作对生命生理—心理生态的压缩积蓄了反弹的能量,这种积蓄越超常,则生命节律时间的自然补偿或身心调适越易畸变为现代人的发泄。现代文化层出不穷的感官刺激形态,从重节奏轻旋律的音乐、重欲望轻抽象的舞蹈,到屡禁不止的色情、武打、凶杀文化,乃至纵欲与吸毒,其根子即在于此矛盾。”(注:参见尤西林《现代性与时间》,载《学术月刊》2003年第8期。)

2.尽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未来扬弃现在,而追求感官刺激的肉体时间却只知“当下”,“当下”因收摄未来而充溢为满足的瞬间,但此“当下”高峰体验却因希望持存而悖论地依靠“未来”(“下一个‘当下’”)。从而,现代性分裂双方的内容特性不仅具有前述互补互动的因果关联性,而且根本上统一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驱动的工作时间结构:双方都被“未来”所牵引。

只有看清了现代性上述对立统一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明白现代性阅读时间“匆忙与耽溺”的悖论。

“好看”与“没意思”作为现代阅读流行的正负评语,明显地透露着前述现代性的一系列需要:赏心悦目的文字与色彩、不用费脑思索的有趣故事,或者可使紧张困顿的工作心态以另样刺激焕然一新的狂歌劲舞与厮杀猎艳……它们基本是感性娱乐。

感性娱乐的刺激性只有不断转向新的刺激才不因重复而麻木。现代阅读只有匆忙地尽快翻动文本网页,才能维持新奇感所带来的刺激效应。现代阅读的典型极致状态是:敏锐挑剔的眼光捕捉每一页文本最能满足欲望刺激的那一“点”,这一“点”之外的部分几乎不进入阅读主体的视野;在贪婪吸噬这一“点”之后旋即抛弃而转向新的一页。这样,抗衡工商竞争职业异化态的现代文化阅读,正采取了与之同样畸形的主体自我中心立场:同片面化平面化利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工商技术一样,它也对精神资料进行了片面化平面化的消费。如同前者极端贪婪自私地从自然界选取占有角度而糟踏浪费自然资源一样,现代阅读匆忙占有与消费文本的结果也糟踏浪费了精神资源。那被打开旋即关闭的网页与被时尚潮流抛弃的“过时”衣服,分别被称作回收站的垃圾与处理品。如同现代消费文化中“一次性用品”、“一夜情”一样,那些不再被反复(更不用说一代代)阅读的作品成为了“一次性文本”。这意味着现代文化已难产生出“经典”。

匆忙快速地掠过一页页文本的现代阅读只有不停息地搜寻新的兴奋点,才能不断激活感官;只有保持搜寻的匆忙快速,才能保持高水平的持续兴奋刺激感。如前所述,现代阅读从而被迫耽溺于前进不已的现代性时间之流中。现代阅读耽溺于快速翻页行为而不能休止,一方面是对业已从新奇变为平淡的当前文本页的逃离(否则将陷入麻木无聊),另一方面是对“新的”新奇点的追求。

现代阅读所呈现的“追求”意向,是现代性最值得注意的精神现象之一。如果说,工商领域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愈趋加速(缩短)因其直接明确的利润涵义,已毋需现代性终极意义目标在场,那么,包括阅读在内的现代文化行为却由于根本上无法定位为利益手段(注:参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第四卷,另见《1857-1858经济学手稿》)关于“非生产性劳动”难以纳入剩余价值创造的研究。),则必须面对现代性所承诺过的终极意义。然而,如果21世纪的今天已难让现代阅读将这终极意义理解为末日救赎与启蒙进步理想,现代性终极意义目标是否还存在?从尼采到后现代主义,都曾大声宣布现代性线性进步时间—历史目标的消亡与虚妄,并同时宣布了现代性的终结。如果确实如此,现代社会为何比19世纪更富于竞争性紧张?不管现代性进步向前的历史信念是否清晰,现代人实际上仍在竞争向前。现代阅读耽溺于快速匆忙翻页,乃至忘怀瘁死于中途——这些夜以继日点击鼠标的孩子被简单地归咎于网络漫游的蛊惑,但是,这些孩子难道不正是为逃离捆绑在现代化工作战车的教育而托庇于虚拟世界吗?不惜瘁死表明,这不仅是逃避,而且有不顾一切的追求。作为现代阅读耽溺极端形态的阅读瘁死,以畸形的方式体现出现代人仍在追求终极感受这一深层动向。

阅读瘁死当然不是崇高,而毋宁是悲剧:在虚无主义时代寻求意义的悲剧。持续寻求意义的耽溺或可视为执著,但不曾驻足的匆忙翻页,却表明了每一页的无意义。“厌倦”阴影笼罩着病态的匆忙阅读者。匆忙与耽溺悖论式现代阅读结构,代表着意义远逝时代更为普泛的现代性症候:前方有无终极意义已不再重要,实质意义只在于依托超越向前的现代性结构保持当下瞬间快感的不间断——至少也可维持翻页之际的期待感。耽溺于这种期待感或快感,正是神经生理学关于毒瘾特性的描述:持续不断地追求快感。现代性及其文化患有强弱不等而普泛的毒瘾症?联想到炒股、摸彩票、麻将热与诸类泡吧、巫风式追星热……现代性确实有病。

4

被视作现代人典型的浮士德,以“停一停吧!你真美丽!”结束了他匆忙而耽溺的人生阅历。朱光潜先生则以“慢慢走,欣赏啊!”作结《论美》。现代性及其耽溺于匆忙翻页的阅读时间,包含有不利于审美的性质。这一特性在与非现代性心态相比中更加彰显。

与将时间意义外化为拓殖空间的现代性对立,古代人强调“守一”及其“小宇宙”的自足完满与内在深度:“博溺心”(《庄子·缮性》),“我守其一”(《庄子·在宥》),“守约而施博”(《孟子·尽心下》),“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谢灵运《题庐山东林寺》)“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楞严经》卷四)“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识得根源去。”(《大慧语录》)卷一七)“若一句下悟去,如饮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宗门武库》)……“守一”将外在追求的耽溺内化为对每一文本的充分“咀嚼”与“品味”:“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口。”(欧阳修《六一诗话》)“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郑板桥《题画》)

“历久弥新”是与外驰求新的现代性阅读相反的视野境界。对象在与时光相互推移中不断展示其丰富性。经典文本所包含的意境感召着一代代读者与之对话,同时被差异性的阅读经验丰富发展。时间的无限延伸与对象无限可能的更新融合为一种超出认知的伦理关系。与现代广告“每天给你一个新太太”的外在求新迥异,相守一生的恩爱夫妻经历着不断深入对方心灵的“历久弥新”结合,因而他们未陷入现代性阅读态度下厌倦与骛奇的恶性循环。

与恶性消费对象却又全然罔顾对象的现代自我中心阅读相反,“历久弥新”包含着对对象(从一页文本、一事一物到一个人)的爱心关注与无限期待。这也是一切深刻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基点之一。

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原则及其针对现代性思维约简化习性重新学习“观看”的教学方向,正指向这种深刻的批判与扭转。它代表了反省现代性的诸种文化探索。文学创作中的日本“新感觉派”、文学批评中的“新批评”,都力图重新发现被现代性熟视无睹习性遮蔽了的熟悉事物。在后现代主义及大众商业艺术时尚流变中屹立不动的现代具象表现画家,一反耽溺于匆忙求新的现代性阅读心态,而视任何一幅作品为未完成也永不可能完成的对象。他们反复凝视作品,在全新的含义下不断“加工”、“修改”(实乃“刷新”)作品。这种刷新性“修改”费时短至几年,长达几十年。这种“历久弥新”的审美眼光特别关注于现代性司空见惯的熟悉事物。森·山方(San Szafran)把家中的楼梯画了三十年,仍不断从中发现新的“未看到过的”(注:参见司徒立《再论贾克梅第和他之后的具象表现画家》,载《二十一世纪》(香港)1998年6月号。另参见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45;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18-422页。)。在这种深度行为中,时间与历史凝冻在作品中,阅读时间内化为展示文本深度的历程,作者(读者)则在此历程中实践并养成了一种对待事物的崭新态度:他不再耽溺于跑马占地,而将与这幅作品终生相守,并与自己环境中的草木鸡犬人物器具终生相守。

在“历久弥新”的时间结构中,“新”仍系于“未来”,即文本向未来开放的不可穷尽性。但对“弥”之强调,并非骛新求异的抛弃。“弥新”是同一文本自身的发展,因而是对“过去”及“现在”的继承肯定。“未来”与“现在”所带来的新颖感,包含着对“过去”时态的同一文本丰富潜能的重新发现与惊喜。“过去”、“现在”、“未来”从独尊“未来”的现代性对抗分裂关系转变为亲和的统一性,因而既区别于囿守“过去”的复古派,又区别于只求“当下”痛快的颓废派。时间三维的亲和还意味着独尊“未来”的现代性优位等级观的失效,由此可能产生的平等信念是:每一物(文本)都可能在“历久”的专一关注之爱(阅读)中“弥新”,每一物都可能是安徒生笔下的灰姑娘或丑小鸭。“可能”的实现系于“阅读”。专一关注性阅读成为爱的探索与唤醒,它在本质上区别于自我中心主义的实用消费式阅读。它成为读者与文本“我—你”主体间性的对话,“历久”呈现为时间的自然流淌、涓细融渗、依恋徘徊与激情急进的变奏。无论结构或情调已完全不同于作为现代性阅读畸形产物的匆忙—耽溺恶性循环。

在这种逆转现代性阅读时间的专一关注之爱与“历久弥新”时态中,是否有着现代性阅读耽溺瘁死者所寻求的“意义”?“历久弥新”时态能否从文化阅读扩展为日常心态,进而影响促生出一种不以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竞争为尺度的新型生产—交往节奏?

标签:;  ;  ;  ;  ;  ;  ;  

匆忙与放纵:现代阅读时代的悖论_现代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