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中职”教育的新路子_三个面向论文

突破“中职”教育的新路子_三个面向论文

在“职高”教育中闯出一条新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高论文,新路论文,闯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校创建于1982年,1989年被团中央、农业部、国家科委联合表彰为“全国实践教育先进单位”,1990年成为江苏省首批、淮阴市第一所国标省属重点职中,1992年被省教委等五个部门联合授予“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目前,我校占地130余亩,建筑面积30050m[2,],有12个实验室,7个实习工厂,6个校外实习基地,在校生近2000人,教职工190人。办学以来,我校始终以“抓质量、抓内改、抓科研、抓创收”为工作方针,以“办学上规模,管理上水平,创收上效益,学校上台阶”为奋斗目标,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办学特色逐步形成,办学效益日趋显著。特别是近两年,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投资1500多万元,学校出现了超常规的发展变化。我们的努力,归结为一句,就是要在职业高中教育中闯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

一、办学方向:“三个面向”

1.面向县情,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县建县迟,处于城乡经济工业化、商品化的过渡时期。一方面工业起步晚,发展缓,急需大量初、中级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县小财政收入少,教育投资少,学校不能完全依赖县财政来发展。为此,我校主动与县有关企事业单位联办机械、财会、农机、化工、缫丝、玻璃、制药、计量等13届29个专业班,为机械、化工、缫丝等主体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同时,借助社会力量,围绕所设专业,大办校办企业,探索自我发展的道路,并以校办企业带动社会产业的发展。为加快我县城乡经济工业化、商品化进程,加快“小康”目标的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

2.面向学生,主动适应青年人成才的需要

我县是义务教育合格县,每年有3000多名初中毕业生,他们求学、求知、求技、求富心切,但多数学生进不了普高、中专、中师,进厂无技做工,回乡不会务农。为满足他们的需求,我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招生数量,仅1995年就招进700余名新生,使大批青年学到了真才实学,受到了创业教育,掌握了一技之长,找到了致富门路。

3.面向市场,主动适应人才、劳务市场的需求

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提高了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按需培养,学生才有出路,学校才有活力。我校主动介入市场,不但研究金湖的人才、劳务市场,还走出金湖,走向苏南,研究发达地区的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强化质量管理,努力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结构、素质等各方面符合市场需求。

二、办学途径:“创三业”

近年,我校在坚持三个面向的前提下,放眼社会、放眼未来,改革办学模式,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努力探索“校企结合,教产结合,科技推广与应用结合,经营与服务结合”的发展新路,努力使专业、企业、产业同步发展,互相促进,逐步走出“创三业”的发展途径。

1.办好专业

首先在改革上做文章。改革办学思想,在专业设置上坚持“三个围绕、两个结合”,即围绕地方主体产业,设置了机械、财会、服装等长线骨干专业;围绕人才、劳务市场的需要,设置宾服、烹饪、装璜等短线走俏专业;围绕新时期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超前设置办公自动化、会计电算化、机电一体化等新技术专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结合;长班与短班结合。其次,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在分科办学的基础上,全面实行校长负责制、全员聘用制、结构工资制、岗位考评制。第三,改革教学管理体系,提出“三化”(教学计划的科学化、教师配备的系列化、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四配套”(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实习课配套,课堂教学和实验、实习配套,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配套,文化课、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配套)的管理目标,形成了“六抓”(抓备课、抓课堂教学、抓作业批改、抓课后辅导、抓考试规范、抓教学总结)“七管”(教学计划管理、教材管理、教学环节管理、教师队伍管理、基本技能训练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档案资料管理)的教学管理体系。第四,改革德育管理体系,成立校内外德育领导小组,建立6个校外德育基地,强化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在学生中普遍开展入党启蒙教育。第五,改革毕业生就业机制,成立劳务输出办公室,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开辟人才、劳务市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其次在投入做文章。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扶持下,我校进行了大规模的基建投入,高标准的设施配置,高质量的师资充实,多层次的科研开发。目前,我校校园建筑面积增至3万多m[2,],新建了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实验大楼、图书大楼、学生公寓、学生饭厅;装备了一流的多媒体语言室、微机室、电工实验室、财会模拟室等12个实验室;配置了50000余册图书;建立了6个校外实习基地,创办了7个校内实习工厂;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高级教师达30%,一级教师达60%;成立了教科室,承担了省、市、县级6个课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系列改革,一笔笔投入,给学校带来了无限生机。专业建设已逐步向“专业设置科学化、办学条件现代化、教学管理规范化、思想教育系列化”迈进。

2.搞活企业

利用专业优势,大办校办企业,以厂养校,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我校的思路是:上挂横联下辐射,加强外引内联,不断扩大校办企业的规模,不断提高校办企业的竞争能力,努力实现“围绕专业办企业,发展企业成产业”的目标,切实为教学服务,为地方产业服务。

近几年来,我校抽调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专业教师,招聘一些熟悉教学业务的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组织人马,依靠有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联办单位的支持,利用贷款和有关优惠政策,围绕化工、机械、服装、工艺美术、建筑装璜等专业,先后建起了文教印刷厂、化工塑脂厂、江苏华鼎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宏达轻工机械厂、宏达渔业设备厂、宏达装璜公司、宏达纺织品实业公司和一个境外企业。其中,华鼎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是和南化、港商联办的,纸业公司是与农行深圳分公司在越南合办的。目前,这些企业年总产值达4800万元,利税达420万元。

搞活校办企业,一要靠扩大规模,二要靠技术投入。我校随着专业的发展,及时扩大投资,壮大企业规模,逐步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仅华鼎精细有限公司1995年产值可达2500万元,利税280万元,三年内,可望年产值达亿元。同时,我们重视开发新项目,引进高科技,努力提高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并引导教师凭借专业技术优势,参予企业技改。教师们参考日本、韩国的产品,帮助轻工机械厂改进了卫生巾生产设备的原有电路和机械结构,使产品更新换代,申报了国家专利。近几年由于重视产品技术开发,产品竞争能力不断增强,渔业设备厂生产的国家铜牌奖产品渔业增氧机远销河北、河南、山东、吉林、江苏等数十省;纺织公司加工的出口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法国;化工原料3-5二碘水扬酸、八羟基奎林畅销到日、韩、泰、美等国。

规模宏大的校办企业为学校开辟了重要的经费渠道,学校每年可通过学生生产性实习及企业上交利润,获得100多万元的收入。同时,校办企业也为教学提供了300多个实习工位,成为我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基地。在我校,学生、教师可随时介入企业生产过程,观摩或参予生产操作,工厂既是生产企业,又是实习基地;厂长既是企业经营者,又是学生实习负责人;教师既是指导学生实习操作师傅,又是工厂技术员;学生既是学艺的徒弟,又是生产的工人,产教、工学得到了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校办企业又为毕业生创造了优先就业的机会。办班以来,已有200余名优秀毕业生被留在校办企业,这有力地推动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3.发展产业

职业教育必须为地方经济服务。我们打开校门,靠专业发展产业,以企业带动产业,振兴了地方经济,带动了人民致富。

以专业发展产业。办学13年,开设机械、财会、化工、建筑等86个专业班,为城乡各地输送了大批初、中级建设人才,传递了大量科技信息,推动了各种产业的发展,使许多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我校建筑班每年向县建筑公司输送近50名技术工,该公司其中70%的技术工出自我校建筑班。

以企业带产业。我校在不断增强校办企业实力的同时,不断加强与企业的纵横联系,充分发挥辐射功能,传递新技术,开发新项目和新产业,发展集团产业。宏达纺织品公司多方接洽内、外贸易加工任务,生产规模从校内发展到全县教育系统,从教育系统发展到乡镇企业,从本县发展到邻县,现已成为一个包括金湖、洪泽、淮安等10多个县市拥有40多个加工点的中型联合企业,使我县形成了新的珩缝被加工产业。卫生巾设备厂通过技术开发,用碎浆板代替片浆板,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质量,增加了效益,并迅速推动其它卫生巾生产企业的发展,在我县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卫生巾集团产业。

三、办学目标:“出三效”

在1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始终把教育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作为检验办学成败得失的标准。这几年,由于我校能在专业中扎根,在企业中成长,在产业中开花,办学效益日趋显著。

1.教育效益

13年来,我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生素质不断提高,突出表现在:①学生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在淮阴市历次文化课统考、历年对口升学考试中,我校成绩均名列榜首。②学生操作技能不断提高。技能等级考核三级工达100%,四级工达85.5%。在淮阴市组织的机械制图竞赛中保持六连冠,钳工操作竞赛中三次名列第一,服装制作竞赛获团体总分第一,还代表淮阴市参加省级珠算竞赛。③学生劳动观念不断增强。服装班学生在假期中主动帮助学校制做统一的校服、被套、床单、蚊帐。工美班学生主动帮助学校制做标牌、沙盘。机械班学生主动为校办工厂加班等等,为学校节约了教万元,创收近30万元。④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至1995年6月底已有60余名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⑤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不断增强。89届工美班学生王东祥毕业后,利用工余时间钻研绘画,在1991年抗洪义卖活动中,有一幅画被香港人士重金购买。

2.经济效益

近两年,为创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我校新征土地63亩,添置120万元的数学设备,新建1万多m[2,]校舍和500m[2,]厂房,投资32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总投入1500多万元,其中650万元由校办企业筹集。同时,校办企业每年上交20多万元,用于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

3.社会效益

办学13年来,我校培养了近4000名合格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他们技术好、素质高、能实干、肯吃苦,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要招工,到职中”这一在金湖主体产业部门中流传的佳话,充分显示了我校在推动金湖地方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方面所起的作用。1991年我校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兴农先进学校。同时,我校先后向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输送了400余名毕业生,把我校的文明风范推向了全社会,推动了社会产业的发展。

经过风风雨雨、曲曲折折的探索,我校逐步形成了“五个一”(办好一个专业、搞好一个企业、发展一种产业、带动一方致富、振兴一处经济)的办学特色,走出了以“三个面向”为方向,以“创三业”为途径,以“出三效”为目标的发展道路。明确的办学方向、鲜明的办学特色、显著的办学效益,为我校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几年来,来我校参观、学习、交流的外省、市、县同志达3000余人。早在1990年,国家教委督导司郑启明司长视察我校时,就对我校作出了较高的评价。如今,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大投入,在近年内,建实训大楼、综合大楼、体育馆、艺术宫,力争用较短时间把我校建成有特色、有影响的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

标签:;  

突破“中职”教育的新路子_三个面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