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新闻报道中的“数字陷阱”及其规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闻报道论文,精确论文,陷阱论文,数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精确新闻报道,是指运用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结果来报道新闻,分析新闻事件。这种报道方式始于美国,一诞生就以确切的数据统计和严谨的研究方法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1973年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写作的《精确新闻学》奠定了它的理论地位,20世纪80年代全美几乎所有的新闻院校都开设了“精确新闻报道”的课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民意调查的兴起,一些媒体也开始采用精确新闻的报道方法,在新闻报道中大量采用社会调查数据来说明新闻事实。1996年《北京青年报》的《1995年,北京人你过得好吗?》被视为我国最早冠以“精确新闻”的报道,此后有许多媒体开辟专门版面定期刊登这种报道,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青年报》的“公众调查”(曾有一段时间叫“精确新闻”)、《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观察”(现改名“舆情”)、《解放日报》的“百分比新闻”等,《中国青年报》还为此成立了自己的社会调查中心。
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相比,精确新闻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首先,由于它是以量化的数字语言描述新闻事实,所以显得更加客观、公正;其次,它更能反映大众的态度和意见;此外,精确新闻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涉及面较广,排除了个别的、偶然性的事件,更具有普遍性、说服力。
精确新闻出现的初衷是为了让新闻报道更客观,更准确,尽可能地排除记者的主观干扰。但是,看似刚正不阿的数字如果应用不当,反而更具有欺骗性,更容易误导读者。报刊上发表的一些“精确新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非但不精确,反而使读者落入了“数字陷阱”。
数字陷阱之一:非概率抽样得出问题数据
精确新闻必须建立在准确可靠的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而要获得准确可靠的调查结果,离不开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抽样调查,就是从研究对象的整体中选出一部分代表加以调查研究,然后用所得的结果推论和说明总体的特性。其中的关键在于选取的样本要具有代表性,即每一个个体被选择作为样本的概率是一样的。
2004年10月下旬,许多媒体报道了杜蕾斯公司宣布的“2004杜蕾斯全球性调查报告”。这份报,告的结论称:“世界范围内,每人平均拥有10.5个性伴侣。中国人的平均性伴侣数最多,为19.3人。”引起一片哗然。人们不禁会问,他们的调查结果从何而来?据杜蕾斯中国合资公司介绍,来自41个国家的超过35万人参加了这次调查,其中有108720名中国人参与了这项调查。在参与调查的中国人当中,男性为87304人,女性为21416人。在年龄分布上,以25岁至34岁年龄段的人为主,调查是通过被调查者填写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进行的。这种“完全依靠参与调查人员的个人自觉”的调查方式在社会调查中叫做“自愿者抽样”,已有研究者对自愿者抽样的缺点进行了阐述:“在报道民意调查结果时,自愿者调查经常被认为是假冒调查,一般认为自愿者抽样调查是无价值的、无用的甚至会误导受众的。”
现在,随报(刊)调查、网上调查非常流行。这两种调查方式虽然方便,但因为调查的对象没有涉及非读者或非网民,所以调查结果只能代表接受调查的部分人口的意见,不能做更大范围的推论。然而,许多新闻报道在引用这些数据时,却不加区别,根据一家小网站的网上调查数据,就可以下结论说“四成女性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1/3以上的人用手机短信息方式聊天”,等等。
规避方法:
相对准确性是社会调查存在的全部意义,要做到结论的相对准确性,调查方法和调查范围首先必须做到准确和规范。非概率抽样得出的数据是有问题的,它使精确新闻的优势走向了反面,误导了读者。抽样调查方法是在欧美实证主义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对于习惯定性研究的中国记者来说还有些陌生。要写好精确新闻,记者有必要学习一些抽样调查的知识,在报道中学会辨别数据的有效性,尽量避免引用有问题的数据。
数字陷阱之二:正确数据解读出的错误结论
即使调查数据准确无误,也有可能被解读出错误的结论。2004年9月26日,某报发表了这样一则新闻:“新闻从业人员的平均寿命只有45.7岁。”后来有人经过查证,找到了这则数据的原始出处,早在2000年,上海市就对10家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进行了一次健康调查,结果发现已死亡的在职职工平均年龄仅为45.7岁,其中患癌致死者的比例高达72.7%。
一个常识问题是,45.7岁的已死亡记者的平均年龄,绝不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平均寿命,这完全是两个概念;同时,上海市10家媒体的正式职工能否代表中国所有的新闻从业人员,本身也是问题。用一个城市部分媒体死亡者的平均年龄来作为全国同业人员的平均寿命指标,明显是一种偷换概念。同时,公布这一数据的媒体既没有说明数据来源,也没有说明这一调查的局限性,结果造成这一数据的谬种流传。
即便统计数字十分精确、十分可靠,但如果采用了错误的逻辑推理,就不能得出正确的因果关系。几年前北京一些媒体报道了家庭装修可能引发儿童白血病的消息。消息的根据是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科医生一年多来对患者的统计,统计数字表明,来医院看白血病的儿童中,十分之九的家庭半年内曾进行装修。报道发表后,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人心惶惶。但是有专家提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对于诱发白血病的病因还没有明确说法,家庭装修与患白血病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很难认定。为稳定舆情,相关媒体不得不又做了更正性报道,才平息了这一风波。
规避方法:
精确新闻报道需要严肃的科学研究方法,其结论的得出,不但要建筑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而且要进行横向、纵向的相关比较,同时还要尽量排除写作者的个人偏见。因此,报刊在发表精确新闻的时候,切不可为追求卖点哗众取宠,犯了主观武断的错误。而且,媒体在引用调查结果时,应该公布得出这一结果的调查过程的相关技术参数,包括执行调查的单位、样本量、样本选择方法、样本构成、调查时间等,让读者从中判断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数字陷阱之三:商业利益驱动下的软性广告
一些媒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客观数据”的幌子下,屈从于商家的商业利益需求,以精确新闻的名义为商家和产品进行软性广告宣传。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现代“王婆”往往通过媒体提供一份精美的市场调研数据,证明自己的瓜如何好,吃瓜如何有益健康等等。
南京某报曾发表“太阳能热水器市场”系列调查,罗列数据时开门见山地说:“根据对全部调查问卷的汇总,××品牌在已拥有太阳能热水器家庭中的占有比例为19.64%,位居行业第一。而在市民的消费意向调查中,有20.71%的读者将其列为首选品牌。”这是一篇标明新闻媒体与调查公司合作的精确新闻报道,有效问卷191份,而且都是该报读者,这样少的样本量、又都局限在某份报纸读者之中,显然不足以代表南京地区的市民,其调查结果不能推论到全体南京市民。可是该报不惜版面,连续刊登以此调查结果为依据的系列调查报道。这实际上已经是在打着科学调查的幌子,进行商业广告宣传,以“消费者最满意”“顾客首选”等名目繁多的头衔吸引受众视线,为某一特定的商品销售服务。
前不久,一家报纸刊发消息《不发文凭备受青睐,学费不菲门庭若市 短训班走俏申城教育市场》,文中引用的某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认为,“上海的短期培训已进入预热阶段”,“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参加短期培训作为一种投资,不少企业的负责人也将参加各种短期培训看作自我提升的方式。中国CEO创新管理研修班240多名学员中大部分是企业总裁,其中80%是上海的企业家,60%以上是民营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但后来有人指出,提供这个数据的某公司,其主要业务就是从事企业员工短期培训,报纸上的报道等于给这家公司做了免费广告。
规避方法:
媒体在根据调查数据改写精确新闻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调查者的背景,研究调查方与调查结论是否有利害关系,避免充当商业宣传的工具。对样本量偏少、抽样随意、问卷带有暗示性的调查报告严格审查,对明显为某类商品或某个企业进行广告宣传的调查结果应当拒绝刊登,保证大众媒体的权威性和精确新闻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