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习指导: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课教学论文,方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课这门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一门综合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多,教学中除了有知识传授的目标任务,还有树立正确的理想及价值观的目标任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指出:“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因此,基于思想政治课的特殊目标和性质,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教师要加强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指导。
一、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的概念
学习指导,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传授有关学习的知识,指导学习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点、较强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使学生懂学习、爱学习、会学习。
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就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帮助,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能力,并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
针对思想政治课的具体内容,传统的学习方式已不能完成其任务,我们有必要研究思想政治课的新的学习方式:
第一,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指导,强调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确定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指导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师生关系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基本形式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学习的基本内容是“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
第二,自主性学习。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和方法有了明确的认识,并在其指导下进行的学习称为自主性学习。积极的、自觉的、有主见的学习是自主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指导,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长期的关注与养成培养。首先是通过学习与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增进学生知识并形成能力。最后上升为对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成为自觉性、自主性学习。
第三,探究性学习。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所进行的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
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指导,强调教师对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一旦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转变为在事业心驱使下的意志自由、为追求超越所进行的学习,学生即进入了学习最佳境界——创造性学习。实现这种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实践。
第四,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是指通过教师设计、布置教学任务,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进行学习,互助合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从而获得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合作学习是一个学习小组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共同进行的学习活动。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分工协作,对学习结果共同承担责任,以小组的学习成绩为自己个人的学习成绩。
合作性学习的学习指导,需要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创设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谐互助的学习气氛,满足学生展示自己能力和获得自尊感需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第五,体验性学习。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思想和意识。
体验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消化后,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是在教育过程中认知、情感和意志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涉及对自然事物,社会现象及人自身的认识和评价。强调身体性参与,重视直接经验。
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是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三、思想政治课新的学习方式的共同特性
学习的协作性。以前的教学情境主要是个体学习活动和竞争。考试是检验知识掌握与否的主要途径,学生的竞争意识被扭曲,认为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思想政治课的新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上的互助协作。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必须通力合作、一起研究,才能完成分派的任务。最后学生的成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体评价。学生深信从本组的集体利益出发,在“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利益共同体中,所有组员都会从别人那里受益,拥有一个共同的命运。因此,小组成员积极协作,相互帮助。
知识与情感交融性。思想政治课的新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伴随在情感产生的过程之中,使知识学习带有浓厚的情感,达到了知情交融的程度。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多向的思想交流,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使学生觉得学习思想政治课是愉快而充满情趣的事。
个体效能的展示性。个体效能指集体学习中每个成员,对集体任务的完成所做的贡献以及个人特长的充分发挥。在集体学习活动中,学习的集体是由不同能力和不同个性的成员组成,根据成员的不同能力,在主课题下承担不同的子课题,因此,他们能够在各自的任务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大家为了共同的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而独立地学习。这样,个体成员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和学生的互动性。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社会交往的实践。新的学习方式所呈现的学习活动,好比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在教师指导下,变以往师生之间的单向传导教学模式为学生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讨论和完成所分配的学习任务,彼此相互合作、沟通,在互助学习中学会了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和关心他人等好品质。
四、思想政治课新的学习方式的指导
第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处理信息。这是信息社会的客观要求。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激增的社会,身处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需要人们进行有选择性地学习,选择有用信息进行学习处理。如果人们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面对大量的信息就容易茫然失措。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假设与验证结论,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在一个开放环境中如何收集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主动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习和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教师要指导学生更新信息。这是终身学习的需要。信息社会的特点是更新快,知识、技术、职业、观念都在迅速的更新。它对人们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面对这种形式,一个人必须要会学习,并且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思想、能力的更新速度,才可能跟得上日新月异、变换迅速的现代社会。因此,加强学习指导,就成了帮助学生应对现代社会需要的当务之急。
第三,教师要指导学生独立学习。这是主体性教育的客观要求。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尊重并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主体性的特征主要的有主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等等。作为学生,其主体性首先表现学习中的主体性。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能力和自主性、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切实的保障。它同时也体现出了学生的自我建构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独立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尽量减少教师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第四,教师要指导学生快乐学习。这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的需要。学生以学为主,学习构成学生的主要生活内容。学习上的成功与愉快,标志着学生的生活质量,影响其一生的成长。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不到快乐,就会出现厌学情绪,教师无论怎么努力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通过组建课题小组,按照一定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研究,最终达到研究目标。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的情境和途径,与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十分相似,使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快乐。通过课题小组中学生的主动探究,共同努力,求得结论,使他们能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第五,教师要指导学生热爱学习。这是排除学生学习障碍的需要。尽管学习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当前还是未来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在学习过程中,相当多的学生并体味不到学习的乐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会学习的情况,也大大降低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实效。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使得很多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时,根本就不知该如何学习。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才能实现。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学习中会遇到很多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课题,特别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问题,如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等。这些问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实际、关注人类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带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去学习,会对学习产生热爱,提高兴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总之,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新的学习方式的指导。对新的学习方式的指导应遵循以下要求:全员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任务驱动,要向学生提出有明确具体要求的任务,发挥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作用;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形式上灵活多样,强调课内外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