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湄公河论文,澜沧江论文,经济合作论文,前景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版图上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它纵贯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六个国家,全长4880公里,流域内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在区位上处于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和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洋的结合部,合作开发潜力巨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冷战格局的结束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逐步成为亚太地区经济、贸易及投资开发的新热点,不仅沿岸国家及东盟积极参与,日、美、欧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发达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也十分关注,纷纷挟资而入。这一次区域合作计划涉及的国家之多(六个)、地域之广(233万平方公里)、人口之众(2.4亿),在中国各地区目前参与的对外经济合作中也是罕见的,是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21世纪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进行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
1992年以来,在有关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共同促进下,逐渐形成了由亚洲开发银行主导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由东盟主导的“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由新湄公河委员会主导,柬、老、泰、越四国参加,中、缅为对话国的“湄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合作”,以及由泰国发起的中、老、缅、泰四国毗邻地区“经济增长四角”等四种主要合作机制并行运作的发展势头。这几种合作机制虽然在范围、层次和程度上有所不同,但都围绕着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展开,其最终目的是要在特定区域内实现最有效的专业化生产,消除不必要的贸易投资障碍,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流域地区各国的共同繁荣。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自1992年至1999年已先后召开了九届部长级会议,合作范围涉及交通、通讯、能源、旅游、环境、人力资源开发、贸易和投资、禁毒等八个领域,筛选出100余个合作项目, 已投入2.8亿美元的贷款。在交通合作方面, 已对曼谷—金边—胡志明市公路进行了工程勘察、设计,对越南境内红河航运和拟建的昆明—清莱公路进行了考察。在能源合作方面,建立了次区域电力论坛,确定了12个能源合作项目。在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合作方面,亚行批准了向次区域环境监督和信息网络提供技术援助,并建立了环境数据库。在旅游合作方面,成立了“湄公河旅游论坛”,并制定了一些旅游合作计划。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亚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就业与培训合作”计划提供了技术援助,并由国际劳工组织作为执行机构进行实施。在贸易与投资和禁毒合作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工作。“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始于1996年6月,当时的东盟七国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中国、 缅甸、老挝、柬埔寨共十一国的部长级代表,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通过了《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基本框架》,旨在加强整个东盟与湄公河流域沿岸各国的经济联系,合作领域包括基础设施、投资与贸易、农业、林业、矿业、工业及中小企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科技等八个方面。该机制的形成表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开发合作已作为东盟经济政治一体化中的一部分纳入东盟的合作框架,其范围已超越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在该合作框架内,首先推出了南起新加坡、北至中国昆明的“泛亚铁路”计划,它将连接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泰国的曼谷、清迈,缅甸的仰光,柬埔寨的波贝、金边,越南的胡志明市、河内,老挝的万象,中国云南省的昆明,还可以从昆明延伸至北京,然后连接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建立起东南亚、东亚、中亚和欧洲之间的铁路网络。该计划得到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赞同和支持。新湄委会主导的“湄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合作”始于1995年4月,当时柬、老、越、 泰四国在泰国清迈签署《湄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合作协定》,其宗旨是要对湄公河流域国家的水资源以及全流域的开发利用进行协调监督和合作,并积极寻求国际援助。现已提出了上百个实施项目,共获得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3730万美元的资助。由中、老、缅、泰主导的“经济增长四角”合作机制在航运合作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工作。1994年,中、老、缅、泰召开了澜沧江—湄公河通航合作技术级会议,之后四国联合考察团对澜沧江—湄公河航运进行了实地考察。中老、中缅已签订了澜沧江—湄公河客货运输协定,四国通航协定正在磋商。此外,四国还在贸易与投资、公路网建设、旅游合作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在1999年2月5日中泰两国外长代表本国政府在曼谷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泰王国关于21世纪合作计划的联合声明》中双方作出承诺,将对中、老、缅、泰毗邻地区经济增长四角“给予更大的重视和支持”。
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1997年始发于泰国的金融危机使东盟国家经济普遍衰退。有的国家还出现了社会动乱和政治危机,从而对东南亚正在蓬勃开展的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一是持续动荡的股市和汇市及货币贬值使融资工作十分困难,许多外商对前往东南亚投资持观望态度,加之危机使一些东南亚国家特别是泰国和印尼债台高筑,使得原定的许多双边和多边合作项目因缺乏资金而无法上马, 一些计划已被搁置。 如1998年3月在曼谷举行的“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研讨会”上, 东盟贸易和经济事务部负责人宣布,部分计划中的湄公河流域建设工程将被推迟两年进行,其中包括连接越南胡志明市、柬埔寨金边、泰国曼谷的公路以及连接中国昆明、老挝和泰国清莱的公路在内;亚洲开发银行也推迟了执行若干合作项目的贷款计划;在航空合作方面,也由于筹不到巨额经费修建各国机场而推迟合作计划的实施。私营部门投资原是预期中次区域经济合作项目投资的主要来源,但金融危机中私营部门受损较大,近期参与投资的可能性较小,合作项目的融资困难就显得十分突出。
(二)各方利益难以协调
由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特殊的地缘经济、政治特点,因而围绕其合作开发,区域内国家和区域外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纷纷以各种方式进入,形成了多方介入、多轮驱动、多种合作机制并存、国际关系复杂、竞争激烈的局面。由于各种利益关系不一,合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协调困难,增加了合作的难度。目前较突出的问题如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问题、上游国家工程影响下游国家用水和生态环境问题、非法移民、走私和毒品问题等。在拟议中的合作项目中也存在一些争议,如“泛亚铁路”计划提出后,缅、老、越、柬等国都要求铁路干线从本国通往中国昆明;滇—泰高等级公路也存在走向之争。此外,各种合作机制的诸多项目是重叠、类似或交叉的,这些项目在吸纳投资和利益分配等方面将会引起纠纷或分歧。如何协调各方面利益是推进次区域合作面临的难题。
(三)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性市场经济、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高科技的迅速进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风险。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它们在经济上和科技上拥有的雄厚实力和巨大优势,力图维护历史上形成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保持经济、贸易、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主导权,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从而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带来诸多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在该区域成为世界投资热点之一、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纷纷挟资而入的背景下进行合作开发,必然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压力和挑战。
推进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与前景
(一)和平稳定、谋求发展、睦邻友好的次区域国际环境
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和世界格局的变化,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地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各国政局稳定,都致力于改善国际投资环境、发展本国经济,都奉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及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都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和经济贸易往来,为次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中国在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积极帮助受金融危机打击的东南亚国家缓解困难,并采取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等一系列措施,为稳定亚太乃至世界经济形势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作为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进一步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1998年以来,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和缅甸的主要领导人陆续访问中国,达成建设面向21世纪睦邻友好伙伴关系的共识,并签订了一批加强双边经贸合作的协议。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密切,有利于加快次区域合作的进程。
(二)金融危机后区域合作意识加强
尽管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各国造成了严重冲击,但同时也激发了各国的区域合作意识,即通过合作化解危机,走出困境,发展东南亚经济乃至整个东亚经济、维护地区经济安全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最具代表性的是于1998年9月底10 月初在马尼拉召开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强调“亚洲金融危机增强了各国对次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和从次区域合作中受益的认识”。此次会议还提出了对付亚洲金融危机的对策,即将次区域合作的资金近期集中于以交通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的“三纵两横”经济走廊,同时要求次区域成员国减少过境物流和人流的障碍。泰国是次区域受危机打击最大的国家,仍然保持了合作的积极性,于1998年与中国签署了《关于泰王国从中国购电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合资开发澜沧江的水力资源。泰国还继续推进“黄金三角区旅游合作计划”,通过加强与缅甸和老挝的合作,发展三国毗邻地区的旅游业。
(三)东南亚国家经济开始进入恢复期,经济增长前景看好
虽然金融危机使东盟国家的经济出现严重衰退,但其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要素,如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灵活和开放的政策等都仍然存在。从各方迹象看,1999年东盟大部分成员国的经济衰退已达到谷底,开始进入缓慢复苏期。其表现是:各国的货币币值稳定或小幅回升,各国股市正在恢复;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改善,国际资本开始回流,经济秩序趋向稳定;受打击最重的印尼和泰国已实现微弱的增长。据估计,东南亚国家经济的恢复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年至2003年,增长率从接近零增长恢复到4%~5%左右;第二阶段是较高增长阶段,整体增长率有望达到6%以上。 东南亚经济的复苏将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新的动力和保障。
(四)中国加大对次区域合作的支持力度
中国自1992年就参加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并出席了历届部长级会议;1996年6 月参加了在吉隆坡召开的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第一次部长会议,成为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的核心国;1996年7月中国和缅甸与湄委会在曼谷举行了第一次对话会议, 中缅两国成为湄委会的对话国;1999年2月5日中泰两国签署《关于21世纪合作计划的联合声明》,承诺双方将对中、老、缅、泰四国经济合作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给予更大重视和支持。云南作为中国直接参与次区域合作的省份,在合作开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进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以及能源、旅游、环保、经贸、科技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为进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为逐步缩小地区差距,近来中国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把经济开发的重点转移到西部,以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为投资重点,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重大措施的出台为云南发挥资源区位优势,提高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面向21世纪的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已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一是次区域合作更具战略性和复杂性,合作不仅要共谋发展,还要以新的安全观共同创建安全的经济环境。二是更具竞争性和挑战性,资源优势的竞争变成了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的竞争,双边贸易的竞争变成了多边贸易和贸易自由化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变成了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的竞争。三是次区域合作进程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危机也使得次区域合作的愿望更加强烈,信心更加坚定。目前次区域合作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澜湄次区域经济合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总的来说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合作开发前景广阔。相关各国和国际组织应抓住机遇,趋利避害,积极参与,将次区域合作继续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