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伟 张廷峰
郑州人民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3
摘要: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肢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运动疗法,治疗组加以生物反馈治疗。对每例患者在入组时和治疗12周后分别测定足背屈时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足背屈时肌肉最大收缩时肌电(EMG)幅值和用Fugl—Meyer评估表(FMA)对患侧下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12周AROM、EMG幅值和FMA积分恢复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关键词:生物反馈;脑卒中;偏瘫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高,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物理治疗、针灸治疗、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等方法对中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为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入选标准:选择2013年03月至2015年03月住院的脑卒中患者96例。①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②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无感觉性失语及严重抑郁状态,能配合治疗;③偏瘫下肢肌力在Ⅱ级以上,电刺激部位局部肌肉的自发肌电信号大于10V。
1.1.2一般资料:将患者按随机顺序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①治疗组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平均年龄(53.5±11.2)岁;脑梗死患者32列,脑出血患者16例;右侧偏瘫30例,左侧偏瘫18例。②对照组48例,其中男24例、女24例,平均年龄(56.3±14.8)岁;脑梗死患者28例,脑出血患者20例;右侧偏瘫32例,左侧偏瘫16例。两组问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1.2.1常规治疗:两组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同时采用生物反馈治疗。
1.2.2生物反馈治疗:采用AMl000神经网络重建仪。患者采用自然坐位放松状态,充分暴露患侧小腿,应用生理盐水局部擦拭以减少局部皮肤电阻,以达到最佳电刺激效果。在胫前肌肌腹位置取运动点作为电极刺激点,将2块刺激电极黏附在肌肉丰厚处的皮肤表面,同时将参考电极黏附在临近的骨突位置。调节刺激强度及阈值等治疗参数。胫前肌刺激参数:刺激方式为自动触发,波形为双向方波,频率35 Hz,刺激持续时间4s,刺激间歇时间12s,刺激强度0~50 mA可调,一般以患者可耐受为度。治疗前向患者说明治疗目的、疗程、治疗时间以及治疗时的皮肤感受。对于首次治疗的患者,另外完成3次胫前肌重复最大自主收缩,取3次的平均值作为最大自主收缩值。通过显示器实时观察胫前肌主动收缩时的肌电变化,根据患者的最大自主收缩电压平均值的60%作为电刺激的阈值。嘱患者在音响的提示下,必须经过自身努力达到或超过阈值位置后,治疗仪才会发出刺激,以加强胫前肌收缩完成踝背屈动作。治疗时间20分钟/次,1次/天,6次/周,4周为一个疗程。
1.3评定方法
1.3.1运动功能评定:下肢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满分34分。接受治疗前进行首次评定,治疗后12周进行再次评定,由康复评定师负责。
1.3.2用量角器测定患肢腕背伸时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由康复评定师负责。
1.3.3胫前肌重复最大自主收缩时肌电(EMG)幅值,以治疗软件显示为主。
1.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和两组内采用f检验;
计数资料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处理。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最大自主收缩电位、主动踝背屈角度以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踝背屈角度和下肢Fugl—Meyer量表评分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治疗前后比较(n,?±s)
注:两组治疗后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目前,生物反馈疗法已经广泛的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治疗。通过对功能障碍的肢体进行低频电刺激产生即时效应来代替或矫正已经丧失的肢体功能。生物反馈疗法将反馈过程不断反复,形成环路建立正常的运动序列,并通过反复治疗不断强化纠正异常的运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常规运动疗法基础上加用生物反馈治疗能更好地促进下肢踝背屈功能恢复,改善主动运动中的胫前肌肌力和主动关节活动度,促进下肢分离运动产生,有效减少运动功能缺损。生物反馈疗法通过协助患者完成反复的、自主的、单关节的分离运动,同时提供大量的经皮、本体感觉刺激,形成一种个体化的本体感觉 运动反馈环路,达到肌肉一神经功能的重建,诱发单一的踝背屈分离运动,可有效减少偏瘫肢体代偿运动产生,提高患侧肢体的运动控制。
总之,在有意识训练的同时给予生物反馈刺激以帮助病人完成关节活动,不仅可以防止肌肉失用性萎缩,而且可以把正确的关节运动感觉和肌肉收缩信号冲动传到大脑,这样大脑就能得到正确反馈,同样可以促进脑功能的重组以及激活被封闭的神经通路。近年来,发展的生物反馈疗法,已经被证实是一种无创、安全的诊疗技术,并已经广泛的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赵定鳞.现代骨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902-906
论文作者:冯学伟,张廷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患者论文; 反馈论文; 下肢论文; 生物论文; 功能论文; 两组论文; 脑卒中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