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东北边境“间岛”问题的历史由来
(一)“间岛”问题产生的国际背景及其地理位置
现代韩国的教科书初中《国史》(下)中有记载如下:
“间岛本是高句丽和渤海之地,曾经是我们民族活动过的历史舞台。后来,女真族建立清朝之后,这一地区被作为他们祖先的发祥地禁止了其他民族的活动。但是随着肃宗时清朝要求确定两国的边界线,在长白山立定界碑,确定了间岛是我国的领土。
此后,当我国人民移居到间岛,开垦荒地、拓宽耕地,建立起生活的田地时,清朝要求我国人民撤回并提出间岛的归属问题。但是,我国为了把这一地区治理成我们的领地,派间岛管理使行使主权。
后来,日本为了侵略满洲,以南满铁路的权利为交换条件,签订了把间岛还给清朝的《间岛条约》。”
这里所谓的“间岛”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先进的资本主义列强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列强之间正进入在世界各地不仅输出商品,也要输出资本,为重新划分殖民地、势力范围和权力而激烈争斗的近代帝国主义阶段,而这种帝国主义的竞争,正在集中于中国和朝鲜”。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国门被西方的船坚炮利所打开,西方列强蜂拥而至,腐朽的清王朝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远离中央的边境地区更是首当其冲。发生在中国东北的“间岛”问题便是其代表,它直接关系到东北边境的安全问题。
“间岛”并不是指海岛,刚开始这个地方是没有名字的。自咸丰时因为朝鲜人越过边境开垦该地,故称其为“垦土”。开始“垦土”只是一个普通名词,后来因为到这个地方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开垦的土地也变得越来越广,于是后来又分为几个不同地区,分别为茂山垦土、会宁垦土、钟城垦土、稳城垦土,这其后才变为固有名词。又在当时,钟城以北的豆满江中泥沙淤积,竟逐渐形成一个小岛。在这个岛形成之后,朝鲜人也争相在上面开垦,并称其为“间岛”(中国人称之为江通,亦曰夹江,在钟城与光霁峪之间,宽一里多,长约十里左右,韩人称其为古间岛)。后来由于中朝边界问题的出现,韩国人企图夺得这块地方,于是又称其为“韩土”、“韩岛”、“大韩岛”等以图达到侵占该地的目的。及至后来“至日人至,不知始末,始专以间岛称之。”自此“间岛”二字,就成为该地的通名。
“间岛”的位置在“豆满江之北,长白山附近,而横亘于东北东南之野”。“间岛”这块地方后来并不仅仅只是指它发源时的地域,而是后来韩人开垦之后所占的所有地方,“西起东经约百二十七度五十分,东迄东经约百二十九度五十分,南起北纬四十一度三十分,北迄北纬四十三度五十分。广三百一十里,长四百七十里,面积约十万余方里,较日本四国稍大,较台湾稍小。”
(二)“间岛”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间岛”是东北东南与韩国接壤的一带土地。1677年清康熙帝统一了中国大陆以后,就把长白山和鸭绿江、图们江以北千余里地区定为清廷龙兴之地,其中就包括了后来称之为“间岛”的这块地方。所以“自奠定中原以为发祥重地”而“西徙人民入关,定封禁之制”,“毋许採伐财力雄富之故土”。于是“西起边外,东逮珲春,皆渐变为荒凉之城,其疆界有暗昧不明之势”。在公元1712年,即康熙五十一年时才派乌拉总督穆克登审查边界,与朝鲜委员李善溥、李义复、赵台相等登上白头山探查出山顶水源,“西为鸭绿,东为土门”,于是两国委员就共同“勒碑纪标于分水岭上”。当时所称的土门,亦即图们,就是今天的豆满江。当时以豆满、鸭绿定为两国国界,所以按照当时的规定,豆满江以北的地区,即今日的“间岛”所在地,就应为中国的领土。如图1向我们很好的展示了这个问题。
图1 19世纪1893年西方绘制的亚洲地图
但由于清朝的封禁政策延续的时间太长,将近两百多年,所以这个地方的边界问题丛丛。
那么,清廷为何要对辽东地区实行封禁政策呢?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为了保存和维护满族的“龙兴之地”。清朝虽然已经定都北京,但盛京仍作为当时的陪都,清一直希望满族能够永远独占东北地区。不愿与汉民杂居之后无法保存其风俗习惯。第二、是为了垄断长白山一带的人参、鹿茸和珍贵的野生动物等土特产。人参、鹿茸历为东北官员向清廷进贡的主要贡品,历来为清皇室所独占。第三、为了保护满族旗兵和旗人的养生之地。东北土地曾是满洲八旗的安息处和主要的粮食供应基地。而辽东地区的开垦和汉族老百姓占有其处的土地,在清廷看来会直接威胁其八旗兵和旗人的生计。
由此可见,当时清廷对中国东北地区采取的封禁政策是满洲贵族对东北地区进行统治的一种特殊政策。但是清廷推行的封禁政策违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对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尤为严重的是,对中朝边境地带的封禁,使边境地带长期荒芜,未能及时开垦,未能大量驻兵和广泛设置行政机构,使边境的国防建设遭到严重损失。
到清咸丰帝时,清廷与俄在1858年5月28日签订《瑷珲条约》,割弃吉林省东南部给俄罗斯。但俄国仍不满足既得利益,而是变本加厉不断蚕食我国东北领土,他们利用“暗移界碑”的手段以达到侵占的目的。例如“‘拉’字界碑原立于兴凯湖及穆棱河流域之间的分水岭平坡上,后竟被俄人移到大顶子南岗二里处,据原地点北移十八里余”,而且其他界碑也是这样。俄国人侵占了这块地方后,开始招徕朝鲜人民开垦豆满江外的荒地。于是渡江移居的朝鲜移民年年增加,而且开垦的范围也变得更加广阔,竟渐渐渗入到中国珲春山谷之间,慢慢流入海兰河两岸,在这些地区他们到处开垦土地,修建房屋,并且定居下来,于是慢慢的就形成了村落。这样大面积的移民垦土,而清朝官员对此却一无所知,直到公元1881年吉林将军铭安任命知府李金镛去办理珲春招垦事宜,解除清对该地的封禁政策,招徕人口开垦这块荒地时才发现韩人这么长时间以来越江开垦之事。当时韩人已经开垦了八区,所开垦的面积达八千余晌(一晌为15亩),当地人口由朝鲜咸镜道刺史发给地券并且载入册籍,称当地为“垦土”,又叫“间岛”。
对于俄的侵略和朝鲜移民的问题,清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派出大员协助吉林将军筹办边防,用来增强防御力量,派遣了吴大澂协助铭安办理吉林边务。为了有更多的人居住在边界协助军队守卫边疆,铭、吴奏请荒地试办招垦实行移民实边政策。铭安与边务督办吴大澂准备将这些朝鲜移民编入珲春及敦化县民籍,但后来因朝鲜国王上书清廷,愿自行收还朝鲜人民,清廷才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没有将朝鲜移民编入民籍。但由于已经定居在该地的朝鲜人民安土重迁,他们纠集钟、稳、会、茂四郡人共同向钟城府使上书,称“国界之土门非豆满江,豆满江北地非中国领土”,“豆满源出于本国界内,非清国之所知也”。钟城府使李正来则照会敦化知县说:“本国只知豆满以外,更有土门江别派……土门江与分界江间,有不相属处,曾以为疑,今此遣人踏勘又如此……”遂请其审查两国边界。这就是中朝边界问题之争的开始。
公元1885年时,朝鲜派遣安边府使李重夏,清廷派委员德玉、秦煐等一同勘察分水岭的边界及豆满江发源的源头,但因双方意见不一而不了了之。没过多久,清吉林将军长顺奏请在局子街设立垦务局,丈量朝鲜人民所开垦土地的面积并征收其租税,对于那些不愿意回国的朝鲜民收编入中国民籍,并且照会朝鲜国官员告知其以后不得移居此地开垦。公元1886年吴大澂又奉命与珲春副都统伊克唐阿连同俄国使者巴拉诺夫勘察边界。勘界的过程中,吴大澂根据原约据理力争,收回珲春黑顶子被俄方侵占的地方,勘界结束后一同在边界立铜柱,上面刻有:“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于是侵界复归中国,而船之出入图们江者,率以通行无阻”。公元1888年,又在豆满江沿岸设立界碑十座,上书“华夏金汤固河山带砺长”等字样。于是到这时边界问题才得一时的解决。
但由于当时清廷政令腐败,颁布的禁止朝鲜人民越垦只是一时之策,政令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而且北朝鲜土地贫瘠,人民生活困难,所以朝鲜人民越江开垦者仍然很多,比当时中国移居的人更众,中国官员竟然到了无法抑制的程度。当时清廷官员对朝鲜人也总是表现出一贯的傲慢,朝鲜人民怨声载道,不希望该地属于清廷管理而是希望其归朝鲜所有,于是该地的归属问题又再次兴起。后来问题变的更复杂了,是由于俄国人也开始插足该问题,俄国的移民也甚多,俄国竟也派遣官员驻扎该地进行管理。朝鲜看俄国这样做,于是也派遣官员视察保护朝鲜人民。于是俄国官员和朝鲜官员就与中国官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后来清廷迫使朝鲜收回其派遣的官员,但朝鲜的使者李范允不仅不听从反而兴兵抵抗,但最终还是抵挡不了清军的进攻,他的反抗失败了只得收兵回国。在后来的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给了日本,于是也收回了其在该地的驻官。
公元1905年日本成为朝鲜的保护国,日本驻朝长官长谷川在巡视中调查得知间岛“形势便利,物产丰富,于经营东韩北满大有所资益”,于是假借受朝鲜政府的托付,在该地设统监派出所,并在1907年7月妄称中朝国界还未确定,以保护朝鲜人民为借口派遣官员越境到达“间岛”。就这样,中朝之间的领土纠纷问题转变为中日的问题。
正如宋教仁所言:“要而言之,间岛问题,始则其源于清廷之放任,继则导其流于朝鲜人民之北渡,而扬其波于俄人之南下,终则综其汇于日本之越俎代庖,是其起源也。”
二、日本据争“间岛”的具体缘由
(一)日本并吞东亚政策的由来
日本僻处东海之上,国土中大部分是火山岛屿,土地的面积往往不够人口的需求,生产的物品常常不能自给。其国的人民自汉魏以来就一直都受到华夏文明的影响,在国家制度、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皆力图上进,日本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固步自封,所以一直努力向大国学习,但当其看到中国的锦绣河山、灿烂文化及物阜民丰时,依然起了垂涎之念。而且由于其民族的岛国性,所以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再加上其崇尚武力不能永远偏安于一隅的民族性。自明治维新以来,他们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制度,实行立宪政治,国势蒸蒸日上,与世界潮流同时并进,于是开始对外大规模的扩张。
日本先开始人口增率不大,所以该国领土还算足够本国人民居住,但后来其国每年人口增加三十万以上,不得不向外扩展。再说其先前的经济供需不多可以基本自给,基本不需要与外界进行经济往来,但后来工商业为其国家的经济命脉,必须向外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输出地,才能满足国内经济的需求。但环顾周边国家,只有脆弱的韩国与衰弱的中国尚有可乘之机,这就是日本并吞东亚政策的由来。
(二)日俄战后日本对“间岛”的舆论渲染
日本并吞东亚的大政策,既然是以朝鲜为发轫地,那么经营朝鲜则成为其刻不容缓的事情。朝鲜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已经五百年了。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虽不是在世界上有强大的竞争力,然而仍然对东亚有一定的震慑力,日本人自然不敢侵犯朝鲜来得罪中国。于是日本就想方设法使朝鲜独立脱离清朝的势力范围,使清朝不能干涉其国,然后煽动朝鲜内乱进而实行干涉。
日俄战后,取胜的日本在签订的《朴茨茅斯条约》中取得了很多有利的权益,其重要内容如下:(1)沙俄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政治、经济及军事特权,俄国不得干涉。(2)俄国将从中国取得的旅顺口、大连湾的租界权及其附属特权,转让给日本。(3)俄国将其所获之中国南满铁路及其支路、利权、煤矿等,无偿地转让给日本。(4)俄国将库页岛北纬50度以南割让给日本,并同意日民在俄国沿岸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经营渔业。使得日本的势力侵入了我国东北南部地区。并且迅速扩展开来,以“日本特殊权益的重心”满铁公司以及关东都督府及各领事馆的设立为标志,整个辽东半岛遂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随后,日本通过《日韩议定书》以及《日韩协约》,掠夺了朝鲜的各项主权,并开始介入中朝之间的“间岛”问题。
1907年9月10日东京《报知新闻》报道称:“间岛者,全然韩国之属地也……清国虽主张土门江与豆满江字音相同,而欲以豆满为国界,然土门江者,俗称吉林土门,发源于白头山下,稍稍东流,折而西北,合于松花江,与豆满江全异流域……故清国以之混同于土门江,实牵强附会之说也。无论名义上实际上,二水皆全然各别者也……由实力观之,此地自白七十年来,已全离清国之支配……成为无人之境。迨韩人移入,始建村落,设氏邑,至于今日。其二十五万之人口中,韩人已占二十万,土地财产之所有权,亦多归于韩人,其实为韩人割据占有……”。
日本政府谬称间岛为朝鲜领土的原因也在东京《报知新闻》的报道中详细说明了,文中称间岛对于日本军事、经济上,都有重大的裨益。该文着重论述了经济上对于日本的益处,这块土地平坦,金矿特别丰富,适合牧畜,在日俄战争之时也曾做过补养地。且“其地势东邻海参崴,北近吉林,出北满洲最为便利,天下有事之日,其重要固不俟论,即在承平之际,运用满洲的经营政策时,亦于我国发展之势力范围”。这样就可以利用延吉沃饶的土地,长白山丰茂的森林,夹皮沟美富的金矿,并且可以联接北朝鲜、南满为一条直线,并且可以阻隔海参崴。于是日本的政治家、文学家著书立说的人特别多,并且都以经营延吉为拓地殖民的良策。
在同年八月二十日《报知新闻》也曾称“鸭绿江上流长白山间有一地方,自昔不属清国,亦不属韩国,而为土豪韩登举所统辖,已形造一种之独立国王……以画策之进步,终决定该地为韩领,为我邦之势力范围”。
日政府致中国外务部答辩书中言:“…..间岛属韩之说,虽不十分有据,然谓为所属不明之地域,则无不可者也。”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方面众论纷纭,对于具体哪里是中朝边界线,以及“间岛”所属何国也是莫衷一是,但是最终都以种种谬误认为其属于日本。从这我们也可以得出日本方面拿不出确凿的史料来证实间岛归其所有,仅只是他们抱着侵略之心对间岛问题的一种臆测。
三、“间岛”与东亚政局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战略地位
“间岛”介于中日俄三国势力圈之间,其对于中亚政局关系的重要影响可想而知。日本之所以强词夺理,宁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必取间岛为其所有的原因就在于“半在间岛,半不在间岛”。日本是岛国,是太平洋交通的要道,其最需要担心的就是南北两方的国防。北边可以控制朝鲜,与俄国人相毗邻,是其安危所系之地,如果经营不好北面则俄人可以直接扼住其咽喉。朝鲜与东北的关系则如唇齿相依,经营好朝鲜但是不经营东北,且不以东北为屏障则日本仍受到俄国的威胁。但日本国不仅面积小而且资源又贫乏,且已经人满为患,希望能够找到其他的领土来安置日益增长的人口,但是经常是寻求不到理想的地方。周边国家只有弱小的朝鲜与日趋衰落的中国是其实行海外政策的理想之地。所以日本政府竭力打赢日俄战争就是为了驱逐俄人在辽东半岛的势力,以达到其并吞韩满的政策进而实现其“大陆政策”。
日俄战后,于1905年12月22日,中日全权大臣订立《东三省事宜条约》和《附约》,“清政府承认俄国将过去所霸占的南满各项权利让与日本;安奉铁路由日本管理,以十五年为限,免征南满铁路各项材料的一切捐税厘金;在鸭绿江设立中日合办木植公司等”。其中还包含有“禁止在吉林省内由日本以外的外国人与中国人合办铺设铁路(第一条),禁止铺设和满铁平行的铁路线及损害满铁利益的支线(第二条),制定满洲新开辟市场和规章时,要由中日两国协议(第八条),中国政府维持满洲的治安,‘兴利除弊,进行切实的整顿’,保障国内和外国人生活和营业安全(第十条)等”,这些都是为了日本独占中国东北三省南部的条款。特别是第十条,成为日本干涉中国东三省内政的武器。
日本由此据有“南满”并且也占据了朝鲜,但东三省南部土地贫瘠,物产匮乏,所以日本开始觊觎沃野千里、粟资十年的东三省北部。“以北满洲资济东朝鲜,为朝鲜半岛东部吐纳日本海,再以日本海维系日本本国之国防经济,夫然后东亚之大势,乃在掌握之中,而可以为所欲为,此亦形格势禁之理”。日本人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一直按照这个方案在实行。但朝鲜半岛东部沿岸一带土地贫瘠、物产匮乏,虽然有良港但是物源不济。东三省北部的松花江虽流域甚广但距离东朝鲜又很远,即使有会宁清津铁路但是一旦过了豆满江,除了险恶的道路以及粗笨的马车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交通可言,运输货物以及与外界联络特别的不方便。于是日本想在朝鲜与东三省北部之间寻求一条可以南北相通的枢纽,使东三省北部的货物可以流通,朝鲜半岛东部沿岸的商务能发达,进而充实日本北面海上的国防经济。基于以上原因,那么“间岛”就成为日本侵略东北的不二之选。
宋教仁认为日人经营间岛问题的原因有四点:一是交通,二是产业,三是殖民,四是军事。交通不外乎是为了缩短日本国与东三省北部之间的距离,使其三处成为一线,畅行无阻。产业上则是间岛的物产丰富,以救济日本国内急需的工业原料。殖民则是间岛地广人稀,又气候温和,适于居住,为殖民的良好地方,则可便于日本进行移民事业,正好可以缓解国内的土地紧张的局面。所谓军事上的目的则是间岛的优势地理位置。间岛是东三省北部的后门,是日本海的捷径,足够可以使日本出奇制胜。日本得间岛,则屯重兵于其上,则“近与朝鲜之屯军相提携,远与南满之守备队相呼应,平时可用以捍御北韩,镇压叛乱,一旦有事,则西出吉林,可以捣哈尔滨之冲,南到珲春”,并可抑制俄人的进攻。可见其重要的军事作用就是用来控制东三省,进而侵略全中国。
四、间岛问题的解决
(一)日本对“间岛”问题的片面做法
对于“间岛”问题中国该如何解决呢?对于这个问题,当时有的主张调停,即局外中立或共同协同治理。宋认为这是不符合事实的立论,“间岛”是中国的领土,从始至终都应该使其不沦为他国的领土才是正确的。宋教仁对该问题从国际间外交的理论解释是:当国家间发生领土主权的纠纷,除非其中一国欲以武力强行解决外,都应该以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事实为标准来解决。而且国际之间的问题,主动发起国都是有既有的政策目的隐藏在其中的,那么被动国应根据其目的来应付,使其对于自己没有特别大的损害,这是外交上的“恒术”。
日人欲谋间岛的目的已经昭然若揭,即侵略东三省北部。那么中国即使提不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其属于中国,也应用外交的手段来保护我国的领土。更何况中国能拿出确凿的证据,则更应该据理力争,收回本应属于我国的领土主权。
日人侵略“间岛”的具体计划是在1907年7月2日召开的“第20次关于改善韩国施政协议会”上面确定的,会上是以保护朝鲜人民为托词,决定在“间岛”设立有关机构。当时清外交部接到阿部守太郎以外交照会的形式发出的告知,称:间岛为中国领土还是为韩国领土久未解决,而该处朝鲜人民受马贼及无赖凌虐,遂拟定由统监派员到间岛保护朝鲜人民。
其实自7月,日本借口保护朝鲜人民越境进入“间岛”地区,清政府就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边界问题,清政府催促令日本派遣官员勘察国界,对方竟借词延缓。且当时日本和俄国都在清政府周边屯兵,并且都在两万以上。当日本得知在该地的朝鲜人民多达一二十万而清廷人民却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时,日本便开始觊觎地处朝鲜西边的土地,欲达到侵占的目的来更改旧日的国家版图。
可以说日俄战争前日本人所绘制的地图不下百种,并且全都没有所谓“间岛”这个地方,其报刊、著述也都没有“间岛”这个名称,如图2,1876年日本陆军参谋局绘制的朝鲜地图,图中明显表明中朝边境线就是以豆满江为分界线的事实。
图2 1876年日本陆军参谋局绘制的朝鲜地图节略图
直到日俄战争后,“间岛”这个名字才在日本的各种著述中层出不穷,而且也在报刊中达到沸腾的状态,接着就是地图学家们们对于地图形状的更改。而其始作俑者则为守田利远,在日俄战后抛出其所谓“间岛”谬说,妄指我海兰江南、图门江北,纵横方一千多里的东北大陆为所谓的“间岛”,并称其为“东亚之独立国、世界之秘密藏”。他的谬说一出,日本其他报纸杂志则更有煽风点火之势,且有愈烧愈烈之势,竟说“如此广大之版图,属中属韩,尚难断定”。当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后,延吉地区就成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首选目标,他们叫嚣“旅大是正门,延吉是后门,满洲问题的关键是间岛问题。”
1907年8月19日,斋藤季志郎领着61人组成的一行队伍非法越江入侵到龙井,并于23日正式成立“朝鲜统监府间岛派出所”。此后日本就在“间岛”问题的归属上和其“领事裁判权”与清政府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二)日本就“间岛”领事权与清朝激烈的角逐
1907年8月24日,“徐世昌、唐绍仪致电外务部:日人所称‘间岛’及延吉厅和龙峪、光霁峪等地,在图们江北,确系中国领土,务希严拒日人派员至延吉保护韩人”。派出所成立后不久,朝鲜统监伊藤博文遂向派出所发出五条训令:“一、间岛为韩国之领土。二、韩人不可服清国之裁判。三、清国官宪所征一切租税,派出所皆不承认,视为因清国官宪压迫朝鲜人民不得已缴纳者。四、清国官宪所发之一切法令,亦非派出所所能承认。五、对于清国官宪所命都乡约、乡约等,予以与韩人相同之看待。”
针对东北出现的边疆危机,清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来解决这一危机。对于日本设立间岛派出所,清政府于1907年9月在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的奏请下,批准在局子街成立吉林边务公署,任命陈昭常为吉林边务督办,吴禄贞为吉林边务帮办。1907年9月30日,吴禄贞就赴六道沟统监府“间岛派出所”向斋藤提出严正交涉,令其撤走间岛派出所,并发布公告申明中国主权,揭露日本非法设置朝鲜统监府“间岛派出所”。
围绕间岛问题,中日之间进行了多次交涉。1908年9月25日,日本内阁制定《关于满洲对清诸问题解决方针》把“间岛问题”纳入“东三省六案”之一,将其与其他五案一同与清政府进行交涉。
1909年1月6日,日本新任驻华公使伊集院彦吉向清政府外务部第一次提出所谓东三省六案交涉。这是日本政府试图借“间岛”问题谋求其“东北五案”权益的开始。经过多次交涉后,在中方作出“在商埠外者,由中国处分,惟命盗大案,判定后知照日本领事,并到堂观审,并准领事馆附设司法警察。”这两点重大让步后,中日交涉基本达成一致,后又经过几次交涉,最终于1909年7月20日中日签订了《图们江中日韩界务条款》。其主要内容是:以图们江为中朝两国国界,其江源地方自定界碑起至石乙水为界”,日本统监府间岛派出所及文武人员,在缔约后两个月内应由江北撤尽;中国开放龙井村、局子街、头道沟、百草沟四处为商埠,缔约后两个月日本即可在各商埠设立领事馆;中国将来按吉长铁路办法将该路展造至延吉南边界,在会宁与朝鲜铁路连接。
中日“间岛”问题最终随着条约的签订而解决了,但是其间日人为了攫取其领土主权而采取行动的野心已昭然若揭。即使在最后条约的签订上也已经达到了日人侵略该地的野心。但无论如何清政府最终还是坚守了间岛的领土主权,这已经是最大的胜利了。
结语
由于清廷将辽东南设为龙兴之地而不允许内地人进入开垦,再加上没有有效的管理措施,最终使边疆荒芜,才使朝鲜人民有机可趁,进入我国边疆开垦种植。也由于潜入的人口众多加上时间过长,才导致问题的难以解决。
问题本可以按照它原本的步骤一步步解决,但最终又由于第三方势力——日本的插足,而使问题变得错综复杂。
日本由于它本民族的利益而故意歪曲事实,肆意介入中朝领土纠纷,继而达到侵占的目的以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并可以将其作为跳板达到侵占整个中国的目的,以实现其“大陆政策”。
但是不论日本怎样利用媒介任意渲染,或者采取实际的军事行动以妄图侵占该地,清廷最终还是采取了比较正确的措施以使该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这一最终成果的取得是与爱国将领的艰苦努力和顽强抗争是分不开的,也与如宋教仁等的热心人士的竭诚帮助息息相关。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在二十世纪初,对日本极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下,霸占中国东北延吉地区的阴谋最终破产了。同样,长达数十年的中朝两国边界问题也最终得到了解决。虽然最终是打了折扣的保全,但是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亦实属不易。
这次边界外交纠纷,纵观它的产生、形成、发展到最后的解决,也给了我们许多教训,对以后的国防也有许多的借鉴意义。第一,国家的贫穷落后则难保国防的安全,以及领土主权的完整。第二,疆界划分一定要清晰明确,有确切的标志和记载,如遇到纠纷应尽早解决,以免留下后患。第三,边疆地区应努力发展经济,使其经济与内地的经济连为一体,只有边疆地区的经济发达了,才能有能力保存自己,而不是一味地靠援助,只有这样,才能不给他人以可乘之机。第四,移民实边,开发边疆。清王朝之所以会有这次危机,就是由于其“封疆”政策,造成东北地区长期荒芜,才有朝鲜人民的越垦,以及日本的借口保护朝鲜人民,才导致这场争端的。
参考文献
[1]陈旭麓.宋教仁集[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井上清.日本历史[M].天津市历史研究所译校.第一版.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
[3]李鸿文.张本政.东北大事记[M](上卷).第一版.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
[4]王魁喜、吴文衔等.近代东北史[M].第一版.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5]徐世昌等.东三省政略·边务·延吉篇[M].第一版.辽宁:辽宁社会科学院,1988.
[6]迟云飞.宋教仁的边疆史地研究—以<间岛问题>为中心[J].求索,2008,6.
[7]刁书仁.康熙年间穆克登查边定界考辨[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13(13).
[8]都首锋、孔春艳.试析日俄战后日本队我国延吉地区的侵略[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20(6).
[9]樊建莹.吴禄贞与“间岛交涉”[J].许昌师专学报,1991,4.
[10]樊明方.宋教仁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1991,21(73).
[11]费驰.20世纪初延边地区开埠与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变化[J].东疆学刊,2011,26(3).
[12]郭汉民.杨慧婷.宋教仁对清末边境问题的考察[J].云梦学刊,2009,30(3).
[13]韩香兰.论清代中朝边务纠纷与“间岛案”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1).
[14]关俊鹏.略论“间岛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3,3.
[15]金元山、王晓兵.中日“间岛交涉”与宋教仁、吴禄贞[J].日本研究,1993,1.
[16]姜龙范.日本介入“间岛问题”的战略构想探讨[J].延边大学学报,1999,1.
[17]姜龙范.崔永哲.“日韩合并”与间岛朝鲜人的国籍问题[J].东疆学刊,1999,16(4).
[18]姜龙范.日本对间岛朝鲜人的“保护”政策[J].延边大学学报,1999,2.
[19]姜维公.李凤莲.关于处理历史时期中朝边界问题的几点建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22(1).
[20]廉松心.清代对鸭绿江北岸朝鲜移民的政策[J].社会科学战线,2009,8.
[21]梁小进.宋教仁〈间岛问题〉略论[J].武陵学刊,1996,2.
[22]朴庆辉.吴禄贞与<光绪丁未延吉边务报告>[J].东疆学刊,1993,1.
[23]Sang Wook Danied Han.The dispute over the legal status of Gando.A reflection of distorte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Northesat Asia[J]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8,10。
[24]孙春日.清末中朝日“间岛问题”交涉之原委[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12(4).
[25]孙春日.论清政府对犯禁朝鲜垦民的土地政策[J].满族研究,2002,3.
[26]严亚明.“间岛”交涉与国民外交的兴起[J].孝感师专学报,1999,19(1).
[27]严亚明.“间岛”交涉与清末日本对华主张[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0(3).
[28]严亚明.“间岛”交涉与清政府外交形象的转变[J].社会科学,2000,8.
[29]严亚明.清末中日“间岛”交涉述论[J].枣庄师专学报,2000,17(1).
[30]严志梁.关于〈间岛〉问题[J].历史教学,1997,5.
[31]衣保中.刘洁.“间岛问题”的历史真相及中日交涉的历史经验[J].史学月刊,2005,7.
[32]张伟.吴禄贞与中日“间岛”交涉[J].辽宁大学学报,2005,33(2).
[33]赵卫华、金东黎.延边地区的历史变迁及其主权归属[J].黑龙江史志,2010,17.
[34]赵兴元.“间岛”问题的由来及演变[J].北华大学学报,2000,1(3).
[35]赵兴元.清政府对越境朝民的政策[J].北华大学学报,2003,4(3).
[36]宋教仁.东亚最近二十年时局论[N].民立报,1911年2月8、9、11、13日、3月25、27日.
作者简介:梁利华(1988.10-),女,安徽省阜阳市人,当前职务:校长,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历史学科教学。
论文作者:梁利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日本论文; 朝鲜论文; 中国论文; 俄国论文; 清廷论文; 延吉论文; 满洲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