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大三角”当好“小配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配角论文,当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入世,面对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正值吴江撤县设市十周年之际,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尽快富民强市,实现新世纪初的跨越式发展,夺取本世纪内的可持续进步,笔者认为:江苏省吴江市必须淡化行政区划观念,主动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中去,巧当“小配角”。
吴江地处江苏省最南端,分别与上海青浦区和浙江嘉兴、湖州市接壤,且位于长三角腹地头、江浙沪交汇处、苏杭两市的中间。由于区位优越,无论经济建设还是社会事业,都从长三角大中城市的辐射中获益匪浅。在2001年,该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3.4亿元,财政收入1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2%、43.4%,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2002年1-7月又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42.88亿元、财政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14.2%、32.4%。
90年代末以来,长三角日趋紧密发展,吴江市积极参与区域内交通同接、水利共享、旅游连线、金融票据交换和科教文卫体事业联办。和江浙沪联成产业、资源、科技及市场诸网,结为利益共同体。
目前,长江三角洲一个以建全球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又已呈国际大都市雏形的上海为龙头,以浙江、江苏省会杭州、南京为南北两翼的实行区域联合、促进共同繁荣、体现整体优势的新格局与日推进。长三角现占全国2.2%的土地、10.6%的人口,产出22%的国内生产总值。经过20余年改革开放,随着海陆空域立体交通、铁公水路高速运输的新建以及现代物流业的方兴,长三角正向城市化、现代化迈进,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位于长三角的“大三角”内,仅“十龄童”的县级市吴江如何根据富民强市、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总目标,应以水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的沪苏杭“小三角”为交融突破口,先配合把她建成“金三角”;进而融入“大三角”,甘当“小配角”,和千余座小城镇一起为把她建成国内外一流区域而作出较大的贡献,并为自己争占其发展的一席之地而不懈努力。
一、尽快改善区域观念
入世以来,长三角随国内外形势纷拆省市及部门界限“樊篱”,区域合作活动紧锣密鼓,2002年春苏浙沪首脑又就交通、市场、环保、信息、金融、人才等融合达成共识。
位于江浙沪交界这一独特区位的吴江市,更应上行下效,淡化行政区域观念,强化经济区域观念,改变重对外、轻对内开放的做法,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
先说全域:该市除了北受省、苏州市政经双重领导外,东靠全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上海及面向全球开发开放的浦东,西毗目前国内发展势头强劲且最具活力的浙江,十分有利于就近学东效西集大成,诚然不仅仅是经济范畴,还有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制度创新的成功做法,进而既接上海、浦东外资经济高强度辐射,又受温州台州等地个私经济强有力带动,促使国有、集体、私营和外资经济四轮齐动,把吴江“变”成一个聪颖出众的经济、社会区域,与他们共生共长共赢;再看局域:苏南浙北结合部纷呈的苏嘉杭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和环太湖城市圈,既是“老邻”又是“近居”,吴江市应继养蚕织绸同源之往,开竞合利益俱亨之来,再融合苏北皖南,走社会化大生产、大分工、大协作新路,为齐兴周边经济而有所作为。
二、科学设计长期发展
以上海为龙头带动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整条龙的腾飞,这对吴江来说是个良机。如何进行自我定位、产业定位,并勾画蓝图,突围而出,开拓与大都市相匹配的吴江发展新格局,这成为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
为充当像大上海旁一颗闪亮的小卫星,吴江市以“二三一”为产业方针,外吸辐射内整资源,配合“大三角”:①小而高的工技园。吴江市开发区近获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称号之机,强磁般地把沪宁杭的高新技术吸引过来,为吴江IT产业、电缆光缆、轻工纺织、新型建材、缝纫机和新兴产业等所用。②小而快的物贸园。历来重商、现有众类工业的该市,边扬国内县级“出口大户”及其功能之长,利用周边便捷的交通网络和上海大通关、苏州大物流工程,加快机电、轻纺及农产品出口;边凭两省一市交汇之利、会商之便,发挥市内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江苏大发电器、副食品、有色金属、花卉苗木诸市场作用,烧热省市边贸,并朝着现代商埠目标进军。③小而特的水乐园。迎合四周市民玩乐、游乐和居乐“三热”,颇具水乡魅力的该市继夺江南古镇中头块世界级金牌——同里退思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应快马加鞭地振兴古镇、太湖、运河、丝绸、生态、休闲等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和房地产业。④小而优的农林园。瞄准大中城市的绿色建设和市民的米袋、菜篮、庭院,擅长种养业的鱼米之乡吴江人应调优农业结构,为他们产供优质的苗木、花卉、鱼米、蔬果和畜禽。
三、努力创造特色环境
吴江的优势就在区位紧邻上海,2001年吴江虽在台商评价大陆44座城市中获投资环境最佳、投资风险最小的“双料冠军”,但要居安思危,视环境为重中之重建设,竭力在江浙沪交界中拓宽发展空间,营造鲜明个性化的环境。政务环境,以“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思路转变政府职能,接轨沪浙政策,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法制环境,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并按世贸组织规则提供法制服务。人文环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前几年科教文卫体分获国家省先进县市称号,文明城市正从省级向国家级冲刺。生态环境,在建国省级环模、园林城市中,狠治水环境,还太湖美水,使人居创业两相宜。气候环境,天然的气温适宜,雨丰土肥、无霜期长、物种繁茂的“太湖小气候”,有利于兴建多形式、多层次、多品种的现代大农业。金融环境,以全省金融安全区七都镇为先进典型,给内外客商提供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和融资条件。交通环境,边畅通干支线航道,边形成苏嘉杭高速、205省道、苏震桃、苏同黎公路和沪苏浙高速、318国道、市域南环线的“四纵三横”干线公路主骨架。这样,“巢”出众,“凤”自来。
四、奋勇提供优质服务
该市虽与江浙沪都交界,可换言之,都处其“角落里”,区位条件相对差。怎么办?应服务上海,发展吴江。
先及时、全面地掌握信息,再举全市资源、产业和技术诸优势“打进去”“吆喝”,自告奋勇地为“结好”的静安区乃至全上海量身定做各种服务:比如上海在东西南北方向分布集成电路、汽车、化工和钢铁四大产业基地,那么县级工业实力雄厚、乡镇工业甚为发达的吴江市或拾遗补缺,或配套成龙;比如上海申办世博会,改造浦江两岸,开建东方水都、国际洋水港和郊区百镇等工程,那么贸工农各业并进的吴江市或直供建材,或竞标参战;比如上海各项社会事业都在突飞猛进,可扩盘有难,那么也在加速物质精神双文明建设的吴江市或招“亲”落户,或联合兴办;比如上海源源不断云集海内外大批高知、尖才,亟需安居乐业,那么位于世人理想居住地、风景如画的天堂苏杭中间的该市或提供便利,或引来休乐,还可借智兴吴。从而,在服务中发展“配角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