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明玉
湖南省人民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5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手术患者麻醉复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手术麻醉患者,纳入时间为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将其随机分成2组:常规护理60例作为对照组,预见性护理干预60例作为试验组,评定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5.0%;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低于对照组的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患者在麻醉复苏期间,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具有积极意义,能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手术患者;麻醉复苏;预见性护理;不良反应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foreseeabl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anesthetic resuscitation for patients with surgery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foreseeable nurs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anesthetic resusc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surgery. Methods:120 patients with surgical anesthesia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5 to June 2017. It was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60 cases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as control group,60 cases of foreseeable nursing intervention as experimental group,and evaluation of nursing effect. Results: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6.7%,which was 85%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6.7%,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21.7%).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operation during anesthesia recovery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which can reduce adverse reactions and improve nursing satisfaction,an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surgical patients;anaesthesia resuscitation;foreseeable nursing;adverse reaction
在外科疾病的治疗上,手术是一种常用的医疗手段,其中麻醉是手术操作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手术是否能顺利进行。实践证实,在麻醉药物、患者体质、病情差异的影响下,部分患者在麻醉复苏期会出现麻药残留现象,增加了呕吐、脱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1]。如何加强护理管理,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复苏期,成为护理人员的关注重点。基于此,本文对我院120例患者进行研究,探讨了预见性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手术麻醉患者120例,时间段为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包括男性34例(56.7%),女性26例(43.3%);年龄位于19-70岁,平均(44.3±5.7)岁;临床科室:普外科28例、胸外科13例、妇科10例、其他9例。试验组60例,包括男性32例(53.3%),女性28例(46.7%);年龄位于18-69岁,平均(42.8±5.4)岁;临床科室:普外科31例、胸外科14例、妇科9例、其他6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2]:(1)年龄18-70岁之间;(2)满足手术和麻醉指征,ASA分级为II-III级;(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排除精神病史患者;(2)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患者;(3)排除妊娠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清理呼吸道,对管道进行固定和管理,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1.3.2 试验组 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组建护理小组。由高年资专业护士组建预见性护理小组,经培训和考核后才能上岗,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认识到预见性护理的重要性,保持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2)制定护理方案。进入手术室前,要全面了解患者的资料,关键是疾病史、过敏史、手术方法、麻醉方案等,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预测麻醉复苏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3)护理干预实施。第一,针对肥胖患者、脖颈短粗患者,复苏后容易发生舌后坠,此时护士要加强巡视管理。如果患者正在睡眠,应该将头部偏向一侧,避免舌后坠引起窒息。第二,针对术前用药或禁食不理想的患者,要预防呕吐和误吸,将头部偏向一侧,使用吸引器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再次气管插管,并使用生理盐水对支气管进行冲洗。第三,准备呼吸机,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出现呼吸困难要及时使用呼吸机,并通知医师对症处理。第四,患者如果伴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并发症,拔管前可以适当延长吸氧时间,一般控制在5min以上,当患者意识彻底恢复且没有躁动现象时,再进行拔管。第五,患者在手术麻醉期间,护士要开展心理干预,首先在麻醉前告知注意事项,可以介绍成功治愈案例,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提高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其次在麻醉期间,对于清醒患者要告知手术进程,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尽量满足护理需求,减轻心理和精神压力。最后在麻醉复苏后,第一时间告知患者手术成功完成,指导患者调整呼吸频率;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能关心爱护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操作。
1.4 观察指标
(1)评估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层次,总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率。(2)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做好准确记录,常见如呕吐、脱管、呼吸抑制、低氧血症等。
1.5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输入SPSS18.0软件,计数类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计量类资料用(x±s)表示、t检验。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对于手术患者而言,根据病情、体质、手术方案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剂量,成为保证手术顺利操作的关键。麻醉复苏期指的是术毕到苏醒这一时间段,一方面手术操作具有侵入性,患者机体会出现应激性反应;另一方面患者体内残留部分麻醉药物,因此会造成呼吸抑制、循环代谢紊乱等不良反应[3]。此时护士要采用有效的干预措施,避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往研究显示,外科手术患者的个体差异明显,麻醉复苏期间的不良反应也不相同,因此常规护理的效果不佳,需要创新护理模式。
预见性护理的实施,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分析患者病情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因此针对性更强,目的在于提高麻醉的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风险[4]。文中对120例患者分组对照,其中试验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首先组建护理小组,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最后针对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积极预防。结果显示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7%VS21.7%),患者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96.7%VS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姜莉的研究中[5],选择13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138例研究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低于对照组的22.46%,且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和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手术患者在麻醉复苏期间,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具有积极意义,能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晓梅,何生南.精细化管理在手术麻醉后复苏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7,(26):380-381.
[2]李桂阁.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麻醉恢复室患者中的管理效果对比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5):2278-2280.
[3]崔璐璐.麻醉复苏室的作用与护理要点分析[J].医学信息,2014,(22):322-323.
[4]杨文辉,李娟,吴婧等.神经外科术后病人麻醉复苏期呼吸道的预见性护理[J].全科护理,2014,(14):1289-1290.
[5]姜莉.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手术患者麻醉复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24):136-137.
论文作者:匡明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1
标签:患者论文; 预见性论文; 手术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对照组论文; 满意论文; 效果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