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入手进行课程改革
1.反思学校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是一个充满问题的专业领域,“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是其中的四大核心问题。然而,我们一直以来对“教什么”和“怎么教”关注较多,而对“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关注较少。如果我们把教学置于“课程”范围内,整体而一致地关注同样重要的上述四个问题,就能为全面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提供帮助。当前,学校课程改革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部分教师仍然依据教材来实施课程。教师的课程实施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就是教师凭借自身所具备的理念和知识开展教学,将经验转化成课程内容,教师的素养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这样就造成教学随意性很大,更不要说优化教学内容了。第二种是基于教材的课程实施,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教教材”。这种课程实施的特征集中体现在:“课程”几乎等于教材,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几乎完全决定于教材;学生成为被灌输的容器,视教材的内容为定论的知识。例如,在语文教学中,一册教材学下来,学生只学到三四十个“故事”,而学不到多少语文知识。教师重内容分析,轻方法指导,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第三种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限定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非教学内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教师整体思考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所以,这应该成为教师逐步努力的方向。
(2)课程实施过程中难度拔高现象严重。由于现行课程标准描述精度不够,导致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要求被明显拔高,学生和家长直接感受到的并都不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而是通过教师的上课、作业布置和考试要求等等所综合反映出来的东西,同时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教师把握不住“课程标准”,甚至只知教材,不知“课程标准”。现行课程标准描述精度不够还会产生另一个弊病,即教师对课程标准把握不住。有人戏称现在的课程标准像“橡皮筋”,宽窄度大,可以自由拉升。容易导致解读的不恰当,甚至随意解读。有的教师,包括教了多年的教师,只知教材,不知“课程标准”;只能上课,不知“为什么教”。
总之,针对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层面来讲,必须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突破口,提升学校领导课程规划能力和实施能力;从教师层面来讲,必须从把握“课程标准”入手,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从学生层面来讲,必须减轻过重作业负担,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2.何谓“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1]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教师整体而一致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这四个问题出发,我们认为这种教学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就是需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将课程标准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并据此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第二,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教学是为了去证明“教到什么程度”,评估是为了证明“教到什么程度”。关于这些后面还会谈到。第三,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否成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来判断。如果证据表明学生没有适当的表现,教师就应当提供额外的教学。[2]
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基本内涵
(1)细化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在教学实施与评价中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提高其描述精度,尤其要加强对基本要求的描述。第一,要填补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之间的空缺。从目前看,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中间存在着一段比较大的空缺。所以,两者之间必须经过多重转换:课程标准-学年(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教师必须在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再在具体的学情、教学资源以及环境下,对课程标准进行解构,形成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第二,要填补课程标准到教材之间的空缺。由于有的学科《课程标准》,例如语文学科,就没有明确、清晰的课程内容,教师手里只有教材,导致教师“教教材”现象严重,而不是“用教材”。为了填补课程标准到教材之间的空缺,必须确定课程内容及其内容标准。
(2)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指“应该教学什么”,必须服务于课程目标,而课程目标则需要通过课程内容去达成。
(3)确定内容标准和行为标准示例。内容标准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化、明确化和标准化。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基本性,即基本要求;基础性,即反映学生的基本经验和生活实际;目标性,即课程内容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标准化,即体现在规范、具体、普适和可测。也就是说,内容标准规定的是最基本的、应该学习并掌握的课程内容。行为标准是指教师在落实内容标准中的教学行为。要用清晰的行为动词或准确概念、规范的术语和明确的数据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对一些重点、难点内容,可以采用“示例”,来补充说明内容标准的内涵,进一步提高对课程标准的描述精度。[3]
(4)预设评估设计。预设评估设计是指将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教师的教学先要思考、构想、明确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质量要求是什么。第二步,教师设计教学过程,要尽力让每个学生在班级中有出色的表现。第三步,精心预设评估设计,进而获得“教到什么程度”的证据。
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通过教学学生必须知道什么、能做什么、标准达成中应有怎样的表现质量,这些问题对于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课程内容设计、课程计划和节奏的安排,指导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估。明确学生在结束时能做什么,最终判断表现的指标又是什么,做到事先心中有数。所以说,相应的教学评估设计必须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预设评估设计要遵循哪些原则?一是正确性,要正确反映课程标准以及它的内容标准和行为标准示例。二是适切性,要正确反映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的知识基础,不要由于预设的评估设计缺乏适切性而影响了评估的正确性。三是相关性,要正确反映“年级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之间的相关性,正确体现从课程标准到课时目标之间的多重转换。四是积极性,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支持所有学生做出的出色表现,要鼓励学生和促进学生努力达到预设的评估要求。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1.单元学科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
在第一阶段,应以教研组、备课组为研究主体,专家引领与团队协作并重,在各学科各年级进行一个教学单元课程实施方案设计的试点。教研组(备课组)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从研究教材出发,在教研组活动时,共同学习学科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理清试点单元中相关课目所涉及到的“课程标准——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单元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角度梳理本学科本学期课程目标,确定一个单元课程目标,然后围绕单元课程目标制定每一课的课程目标。经过这样自上至下、由总到分的课程目标梳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便能对所教教材内容的目标了然于胸,这样,他们在设计单元课程实施方案的环节时目的性就十分明确,教学步骤也更加清晰紧凑,哪些内容该教、哪些知识点不用加深,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也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预设评估设计”
在第二阶段,为了避免题海战术,更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单元学科课程实施方案设计的试点后,应根据教师和学生实际,围绕确定的课程目标来进行“预设评估设计”的撰写,从三维角度预设具体、可检测的学习结果,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在制定教学活动方案前进行具体化表述,然后再进行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在有“预设评估设计”的前提下,还应统一书写格式,围绕评估设计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过程设计,然后各学科组织开展相关的试点单元一课的实践课教学和观摩,真正体现预设的学习结果的执行和测定。最后为体现评估设计的可行性,要从课堂和课后两方面考虑,以书面、口头等形式精心设计作业和练习,使评估设计真正落到实处。
在梳理教学单元(主题)单课教学目标,即将学生学习结果具体化的过程中,我们提炼、归纳出了教学单元(主题)中一课或多课的“课程内容”,特别是语文学科。当然,这些“课程内容”肯定是非常不成熟、不系统、不完善的。但是,教师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围绕课程内容制定的课程目标与原先实施改革前的教学目标有重叠。为了走出困惑,我们又重新学习专家们的理论文章,寻求新的理论支撑点,在评估设计前置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细化课程标准成为了大家思考的重点。
3.“细化课程标准”和“确定课程主要内容”
在第三阶段,可以在中层班子与专家引领下再次重新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的单元与一课的教学目标,发现要落实单元和一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在确定课程主要内容的前提下将课程标准进行细化才具有可操作性。于是,我们根据单元和一课教学目标,将相关的课程标准细化为内容标准和行为标准示例:内容标准紧扣单元和一课教学目标,是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或学习能力的“底线”;行为标准则是内容标准的细化。通过这样的研究,教师对心中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有底了,前置的评估设计也就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有了共同认识后,就能形成实施“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实践”方案,重新解读课程标准,并用新的统一书写格式进行解释说明,使教师们明白要做些什么和怎么做。教师们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进行个人智慧、团体思维的碰撞,依托教材,再次理清“课程标准——细化课程标准——确定课程内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单元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
然后根据确定的主要课程内容,围绕细化的内容标准和行为标准示例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设计。预设具体、可检测的学习结果,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各学科根据重新制定的统一书写格式,围绕细化的内容标准和行为标准示例以及预设评估设计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真正体现预设的学习结果的执行和测定。教学方案设计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定期组织开展体现不同研究内容的实践课教学和观摩。
4.实施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七步流程”
在第四阶段,我们初步形成了“七步流程”操作方法。一是相关目标陈述(课程标准-本册教材教学要求-单元/主题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结果具体化的表述,即教师教什么内容)。二是提炼主要课程内容(教师该教什么,学生学习什么)。三是预设评估设计(预计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度,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四是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五是本课教学设计方案(围绕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度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检测学习结果的达成度)的形成。六是作业设计(二次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度,即教师教得怎样)。七是教学反思与补救(从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度的差异来反思与补救教学)。通过这七步流程的操作,教师能初步形成从研究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出发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理念和行为。
通过试点实验,要达到如下目标:培养教师整体思考“课程目标、学生学情、教材、教学、评价的一致性”的意识与课程行为,并使“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教学理念基本上能为教师所接受;教师能主动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及单元目标,从确定课程内容出发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给予学生“自由”的目标的主动性增强;教师在实施“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七步流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进行主要课程内容的确定和预设评估设计的意识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以及对教材的处理能力不断提高;积累一定数量的有关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案例和事例,为教师后续研究工作提供思路。
三、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
1.加强课程领导,规划学校课程
为了加强学校课程领导,学校可以针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拓展型课程计划,包括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限定拓展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按市教委规定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另外在每学期开展1-3个主题活动。而自主拓展课程列入学校课表(时间定在每周五下午),学生们采取年级内走班,按各自的兴趣进入学校统筹安排的20多个班级内开展活动,并要确保全校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覆盖率达到100%。拓展性课程是在学校教师解读课程标准后,依据自身特点和优势,自主申报后由学校统筹安排开设的。在开展拓展性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大幅提高,同时教师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展现。学校对课程的全面实施的把握,既使教师明确了教学方向,又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综合发展。
2.细化课程标准,提高课堂实效
随着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研究的主动性增强,他们还能从教材实际出发,对课程标准进行细化,使之更具操作性,更符合学生实际,同时也转变了自己的课程观念,学会从纵向对课程内容进行比较,明确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
3.以学生为中心,预设评估设计
为保证学生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必须意识到成就的展示包括学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应达成怎样的质量。通过学习与实践,教师们理解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评估设计必须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
4.减轻学生负担,确保基本要求
目前,基于教师经验和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仍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的现状十分明显,学习负担仍然比较沉重。“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能明确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难易程度掌控恰当,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负担,为形成崭新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可能。
5.指导学习方法,拓展学生思路
学生学习结果的呈现,最终体现在是否能够运用教师所指导的学习方法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是否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我们进行的“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实践研究,进行细化课程标准,确定课程内容,进行预设评估设计,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