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新课程高考教学复习模式_高考论文

针对新课程高考,优化教学复习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高考已经结束,黑龙江省第一年参加新课程改革的高考,从试题分析中可以发现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总的趋势: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立足课标,整合教材,资源更新,突出能力。这些可以作为我们教师日常的教学与复习备考中的指导依据和参考,让广大教师能更好地针对新课程进行教学与备考,通过探索和优化找到合适的教学与复习模式。

一、比照新、旧高考,提高改革意识

针对黑龙江省今年参加的新课程卷与2009年参加的全国卷二进行比照(见表1)。

表1 新、旧课程卷知识点比照(理科综合试卷化学部分)

通过表1的比较可以看出:

1.考试形式上的变化

新课程卷和旧教材的全国卷相比,形式上选择题减少一题,在Ⅱ卷的试题上将有机的推断转为选修模块的考核(在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有机化学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模块,但黑龙江省只是在物质结构和有机化学两个模块中选择),化学学科所占的分数也由108分变为100分,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使学生个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

2.考试内容上的改变

在新课程的考试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其中计算的比重大大增加,这些改变一方面是新课标中引入有关平衡常数、燃烧热、中和热及电离过程中热量变化等有关用定量的思维方式考虑化学问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课程中对学生能力的较高要求,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化学学科作为理科的魅力所在。

3.考试形式上的传承

新课程卷和旧教材卷形式上的相同之处很多,都采用单项选择的模式,增加了试卷的稳定性,没有解答题,将化学问题分解成单个小问题,便于学生逐步深入,设置知识台阶,给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思维空间。利用实验装置图、平衡图像、框图推断、图表等增加试卷中的知识容量,使化学知识的考查更加全面、翔实。

4.考试内容上的共性

无论是哪套考卷,都是以考查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为目的,如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的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与书写,常见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建立在元素基础性质上的元素之间的转化,并由此建立的框图推断,有关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的基本内容并由此建立的有关计算等。可见虽然是新课程的高考,但在知识的考查方面仍然保持了高考的稳定性。

二、研究新高考,探索新规律

将2007年至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宁夏卷)加以比照(见下页表2)。

表2 2007年至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宁夏卷)知识点比照(理科综合试卷化学部分)

通过表2的比照可以看出:

1.新课程高考中注重对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考核

从这四年的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有关化学计算方面的试题每年都占很大的比重。如在必考内容中,2007年的12、13、26(2)、27(3)(4)(6)等共有近26分,2008年的12、13、25等26分的题目,并且在27题实验中也涉及定量的关系。2009年13、26(1)、28等接近20分的题目中涉及化学计算。2010年的7、10、11、26(4)、28(5)也有20多分有关化学计算的考核。可见新课程的高考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

2.实验知识的考核在注重基本实验能力的基础上和理论中的定量计算相结合

从2007至2010年的新课程高考实验试题上可以感觉到:实验的考查从基本实验要求入手,2007年的实验基本用品、实验步骤的纠正,2008年的滴定管的选择,2009年的实验装置连接到今年的实验的基本操作与现象的描述,这些实验基本能力的考查都体现出新课标中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的要求。在注重对学生探究精神和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核的同时,注重将定量实验的思想引入实验的考核内容上来。2007年的硫酸钠晶体中结晶水含量测定本身就是定量实验,2008年铁片中铁含量测定的实验设计评价,也要在实验能获得精确数据上做文章。2009年在实验题目直接考查化学计算的能力。2010年在数据表格的处理上,注重实验中药品用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通过数据计算控制反应的相同外界条件,这应是在平时的实验设计中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的。

3.在知识能力的考查上既有旧热点的继续又有新热点的出现

在这几年的新课程高考中仍然延续地考查了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同分异构体的数目等等过去高考的热点问题,在考查这些热点的同时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增加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化学知识与化学工业生产相结合等新的热点问题,并将其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核。如2010年的题13在离子方程式的考核中题目的呈现方式有所变化,并将物质的定量关系引入到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中,使旧有题型和热点有了新的活力。

4.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相互融合

在这四年的高考试题中选择题中一般会有一至两道有机化学的题目,在一些年份的考试中也有关于物质结构知识的考查,2007年的题7、8,2008年的题8、9、11,2009年的题8、9,2010年的题7、8、9,这些题目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考查的,学生如果对此部分的选修模块进行了学习,将更加有利于此部分知识的解答,但2010年的第9题的考查中,有关有机反应的类型中一些反应并不是必修模块中的内容,这对于有些选修物质结构模块的考生就有些棘手了。

三、针对新高考,建立更优化的教学备考模式

通过对新旧高考的比较以及对新课程卷几年的分析,我们应该将过去的教学复习备考模式加以改革,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新模式。

1.更加注重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化

在日常的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特别是学生的实验与计算能力,结合新课程中的思考与交流、资料卡片等课程资源初步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评价实验、论述实验过程、描述实验步骤及现象等多种实验能力,并尽量多的引入定量实验使学生了解定量实验的基本流程及方法。从学生开始接触化学计算,就开始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用数据说明化学问题的能力,体现理科思想,并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从量的角度考虑各种平衡问题,并在备考中建立关于化学实验与化学计算的知识框架。

2.注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转化关系

近三年的新课程试题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都是以框图推断的形式呈现的,于是在教学和备考中应更加注意建立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利用框图描述物质之间的转化,并且注意将一些有关化工生产的知识融于其中,特别是新课程中新出现的有关方程式,建立有关物质的相应转化,比如2010年的题26便是将必修2的金属冶炼与必修1的硫酸性质相结合的框图推断。

3.注重对于新教材的使用与挖掘

新教材作为新课程的重要课程资源,我们在利用的时候不但要利用它呈现知识点的方面,更要利用其设置问题,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功能,使学生不但把教材作为查找知识的工具书,更把它看成指导学习的学法书,注意书中提到的各个方面的知识,挖掘其隐含的知识点,在2009年的考试题中便是将选修2中有关思考与交流的内容在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中加以呈现的。

4.处理好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关系

必修模块的知识在教学和备考中一定要夯实,在选修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等指导其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模块,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必修中的知识做适当的扩展,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为完整,能够适应新课程的高考选拔。

当然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备考模式,使其达到最优化。

标签:;  ;  

优化新课程高考教学复习模式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