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学:回顾、反思与重构_经济学论文

商业经济学:回顾、反思与重构_经济学论文

商业经济学:回顾、反思与重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构论文,经济学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建国初期的《苏维埃贸易经济》引进以来,中国的商业经济学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程。在这四十多年中,商业经济学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政策汇编到理论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然而,我们冷静思考时,就会发现: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模式的要求,商业经济学理论滞后于实践,未能为中国的商业改革发展提供清晰的思路。本文将对我国商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作简要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构建思路,以期抛砖引玉。

一、回顾:商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主义商业经济学是建国初期在学习苏联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那时起到现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建国初期——七十年代末

这是我国商业经济学的初创阶段。建国初期,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直接学习《苏维埃贸易经济》,边学边译,后来译成中文,就作为我国财经院校的指定教材,当时商业部也把它作为业务理论教材。经过一段学习之后,中国人民大学参照《苏维埃贸易经济》,结合中国的一些情况,充实了一些新内容,编写了《贸易经济学讲义》。它为我国商业经济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1957年,中南财经学院贸易系的学生代表曾到北京商业部座谈过商业经济学教材问题,当时商业部的领导同志在接见时指出:“在贸易经济学方面,我们一时还没有可能编写出一本适合我国国情的教科书,只能从目前商业政策中找出若干专题进行讲授与讨论,这样做的缺点是系统性不够,但好处是能阐明目前商业政策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建议采取这种做法”。这个讲话,在当时对商业经济学的研究有重大影响。以后,中国商业干部学校按这个精神,写成了《商业政策》教材,为后来商业部所属院校所采用,通过专题讲授的道路逐步形成中国商业经济学讲义。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在《贸易经济学》讲义的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社会主义商业经济》在校内使用,并于1962年公开出版,成为我国商业经济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随后,各院校也陆续编写了各种版本的《商业经济学》教材和讲义。

不久,中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财经院校相继停办,在“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口号声中,使我国处于初创阶段的商业经济学研究遭到灾难性破坏。

第一阶段的重大收获是:初步确立了商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体系结构,认定了商业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即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支,是一门部门经济学。

然而,商业经济学在其发展的初期便打上了历史的烙印。这门学科从苏联一经引入,便带着浓厚的产品经济的印记,加上我国实行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短缺经济的现实,使得我国商业经济学先天不足,不去研究如何发展商品经济,而是想方设法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去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商业的作用,而是寻找现阶段消灭商业的途径;不研究如何按商品经济的要求组织商品流通,而是考虑如何以更彻底分配方式去取代商品交换;不是研究流通规律,而是阐释商业政策。

(二)第二阶段:八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初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理论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广大商业经济理论和教育工作者,从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基点出发,重新阐述商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体系和内容,探索商品流通的内在规律,开始涉及一些过去认为禁区的商业研究领域,如商业风险、商业竞争、期货交易等问题,并结合改革的进程,对租赁、股票、兼并、联合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大大丰富了商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初步确立了以商业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商品流通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商业经济学科体系。这是对原有商业经济学的更新和突破,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经济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在于:(1)突破了交换被动论观点,克服了“左”的影响,重新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为基础,明确了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确定了生产与交换互为条件、互相决定的基本理论,对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有了新的认识。(2)突破了单一消费品市场的传统观念,还生产资料商品的本来面目,扩大了对生产要素商品和服务商品市场的研究,扩大了商业经济研究的范围。(3)突破了单一计划调控体系,加强了对市场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4)突破了单纯研究国合商业的传统体系,增加了对社会商业的研究内容。(5)突破了研究对象的时空限制,即不仅要研究商业的特殊性,研究在中国这个特定的环境、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特定的条件和1949年以来特定的时期中,商品流通的条件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而且要研究在一般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业经济运动的共同规律和普遍形式。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主义商业经济》(1980年版、1987年修订版,刘福园等著)、安徽财贸学院《中国社会主义商业经济学》(1985年版,左宪棠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社会主义商业经济学》(1989年版,西南财大商业经济教研室编)、中国商业出版社《商业经济学》(1988年版,林文益等主编)、中国展望出版社《商品流通经济学》(1989年版,周肇先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现代商业经济学》(1988年版,黄国雄主编)

(三)第三阶段:九十年代初期以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得以确立,并且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流通领域改革开放的实践,催化了商业经济理论的重大转折。以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为转折点,商业经济学研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时期跨度较短,并且还将继续下去。

这一阶段代表性著作有以下几类:(1)人民日报出版社《现代商学通论》(1994年版,黄国雄等著)。这本著作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重新安排了体系结构,充实了不少新的内容。(2)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贸易经济学》(1995年版,林文益主编)。这本教材中提出了建立不同于商业经济学的《贸易经济学》体系。(3)中国商业出版社《商业产业论》(1995年版,徐从才等著)。这本著作中对商业经济学研究对象进行了重新确定,他们把商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商业资本的人格化与产业化,并提出了主要研究的五大块内容:商业资本人格化理论、商人活动论、商人活动规律论、商业分工理论、商业产业理论。

二、反思:在繁荣的表象背后

综观四十多年我国商业经济学发展历程,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商业经济学的发展,可以看到一种繁荣的景象。但是,在这种繁荣的表象背后,隐藏着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不明确

现有的各种《商业经济学》版本,对于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表述各不相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关系论”与“规律论”。

“关系论”者认为,商业源于交换,商业是交换的发达形式,研究商业经济首先要从研究交换开始;商业在社会的商品交换中处于中介地位,因而以商业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就成了商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按照这种设计,商业经济学一方面应研究外部关系,即由商业的中介地位而发生的商业与生产、分配、消费等再生产各环节的经济关系,另一方面是内部关系,即在组织商品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商业内部的经济形式、流通组织、劳动占用、劳动耗费、经济效益等综合考察社会主义商业为媒介的商品流通的各种经济规律。

“规律论”者认为,在商业这个特殊的经济领域内起作用的是两类规律:第一类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第二类是商业自身特有的规律。这两类规律的研究必须有机地在一起,研究后一类规律才是商业经济学的本份。正因为有这一类规律存在,以阐明这类规律为己任的商业经济学才有存在的价值。因而,商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商业领域起支配作用的规律。

无论是“关系论”还是“规律论”,都没有摆脱与《苏维埃贸易经济》一脉相承的政策江编模式。即使在最新版本的教科书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以政策取代理论的现象。所谓的“理论”主要是中央文件和领导讲话的注释和说明,这样严重颠倒理论与政策的关系,相反,商业经济运行结构和运行机制在这些教科书中只占有很小的篇幅,有的甚至根本未提及。

除了上述两类之外,对于商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还有其它多种不同的表述,如商业资本人格化与产业化、商业经济运动及其发展规律等等。

(二)研究思路单向化

在经济科学研究中,有两类重要的研究方法,即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然而现有的商业经济学却比较注意规范分析而忽视实证的分析。在这一点上,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性质、作用、优越性等讲得多,比如“社会主义商业是最节约的商业”、“社会主义商业的地位与作用”等命题。

商业经济学不能没有规范分析,但对于商业经济问题尤其是研究商业经济运行来说,实证分析相应来说应该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第一,规范分析注重价值判断,注重原则,但原则不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实践的产物,并应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充实和发展。因此,进行实证分析,一方面是对商业经济运行的新现象、新特点进行认识、分析并加以概括,另一方面又是产生新理论和形成新规范的过程。第二,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标准与原则,来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但实证分析的重要作用在于预测所提出的政策的行动效果,而后者对目前来说尤为重要。

当然,仅有实证分析,没有规范分析是行不通的。但目前商业经济学在规范分析方面是否做得很好呢?回答也是否定的。

(三)研究方法简单化

目前,无论是商业经济学教材还是专著,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而定量分析几乎完全被排斥在这门学科之外。即使在定性分析中,也是现象描述多,运行分析少,使得研究表面化,真正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不多。

(四)研究内容空心化

现有的商业经济学由于强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因而在研究内容上绝大部分是对政治经济学部分内容的重复,在研究过程中,生搬硬套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和范畴,重复政治经济学中结论。

研究内容空心化的另一现象是,将商业常识和具体业务细节作为商业经济学的内容吸纳到课程和教材中去,冲淡了研究气氛和学术味道。而真正属于这门学科的内容,则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包括进去。商业经济学内容空心化的结果,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感到内容空洞乏味,尤其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感触颇深的方面之一。

(五)无视西方经济学的存在和发展

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目前已达到了世人所共知的高度,尤其是其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的研究相对成熟。撇开意识形态的差别,西方经济学研究结论和研究方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运行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和适用性。然而,我国的商业经济学研究,基本无视这一客观事实,不去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看不到资本主义国家在组织市场、流通、商业及宏观管理方面的经验,仍然恪守着研究“商品流通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信条,不将重点转移到研究商业运行机制上去。

三、改造还是重构:一种思路

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经济学的不足才造成了现实的商业经济学的这些问题。因而,改造商业经济学的直接动机就应该是发展新理论,吸收相关学科的营养,重新构造原有的理论。但是,对于改造还是重构这门学科,却有不同的主张。

有人认为以上所有的问题都只是研究内容上的问题,主张在商业经济学原有的体系结构基础上充实新内容,不必作根本性的变动;有人认为应该建立流通经济学以取代商业经济学;也有人认为在商业经济学之外,再建立一门能够系统地阐明商品市场、商品流通和这个领域内活动主体——流通产业组织的结构、运行和发展的领域经济学——贸易经济学。

我们认为,无论是改造还是重构,都离不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要求。离开了这一点,所有的探讨都只能是空谈。因此,首要的问题是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对商业经济(贸易经济)学科建设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谈得上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对学科建设的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对我国商业经济(贸易经济)学科建设的新要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

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归根结底是要求打破所有制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专业商业与工业自销之间的界限,扩充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

2.内外贸一体化的大趋势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内贸与外贸分治的体制,这种体制在世界上只有很少的几个国家仍在实行。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的接轨,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这种体制必将进行进一步的改革。这也要求我们学科建设必须考虑到内外贸一体化的未来体制的特点。

3.国际服务贸易的兴起与发展

近年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从总量上看,目前世界服务贸易额已超过9000亿美元,占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总额的1/5强,尤其是《乌拉圭回合》之后,这一领域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而我国这方面发展十分落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4.经济学教育中“双基础”课程

过去,我国经济学专业教学中,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专业理论基础。现在,在绝大多数院校,经济学各专业都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共同作为专业理论基础课。这对本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

5.学生就业方向的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招生分配体制的改革,学生就业市场化。经贸专业学生就业绝大多数是去企业工作。企业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商科教育必须适应这一特点。

结论:在原有的商业经济学框架内修修补补,难以适应这些要求,因而有必要重新构建一门与原有商业经济学相关但又完全不同的新学科——贸易经济学。

(二)构造贸易经济学的基本思路

这里我们并不奢求刻画出未来贸易经济学的宏大蓝图,只是提出一种构建贸易经济学的基本思路。

1.关于研究对象

我们认为,经济学的本质是研究产品的供给与需求;贸易活动为社会新提供的产品是一种无形产品——流通中介服务。因此,贸易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就应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中介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及其运行机制。这一研究对象的确立,才是真正抓住了贸易经济学的本质,从而有可能引发出一个完全区别于现有商业经济学的全新的贸易经济学体系。首先,研究流通中介服务的供求及其运行,无疑决定了本学科的经济科学性质。它完全符合现代经济学的目的,从而解决了现有商业经济学存在的偏重经济关系而忽视经济运行的缺陷。其次,现代西方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研究市场经济运行的方法和某些有效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为贸易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又一块营养沃土(这并不是说可以不加改造地利用现有西方经济学的成果)。再次,以流通中介服务的供求及其运行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可避免现有商业经济学的空心化现象,从而与现实密切结合,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商业经济学研究所积累的大量成果与资料。

2.关于研究内容

拟议中的贸易经济学的内容,可以由以下几大块构成。(1)基本范畴:包括交换、分工、专业化、贸易、贸易职能、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2)贸易活动的供给与需求:包括对贸易活动供给的产生、对贸易活动需求的产生、供求结构等。(3)贸易主体与客体:包括贸易主体组织、贸易主体结构、贸易主体规模、贸易客体等。(4)贸易运行机制:包括贸易竞争、贸易风险、贸易条件、贸易成本、贸易方式、贸易效率等。(5)贸易管理:包括贸易扩张、贸易保护的方式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效应。

3.需要处理的关系

建立拟议中的贸易经济学,需要处理好与现有几门学科的关系。包括:(1)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2)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3)与现有商业经济学的关系;(4)与销售学(或市场营销学)的关系;(5)与商业政策学的关系;(6)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对于这些问题,限于篇幅与思路的不成熟,这里不作详细的讨论。

总之,我们的思路是粗略的。成熟的思路一时还没能拿出来,但把它提到议事日程,现在就着手研究,开始探索,应该是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收稿日期 1996年10月21日

标签:;  ;  ;  ;  ;  ;  

商业经济学:回顾、反思与重构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