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1]2000年在《生命微量元素硒环境营养背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硒(Selenium)是维持生命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化学微量元素之一。人体缺硒会患多种疾病,摄入硒过量又会引起硒中毒。硒为稀缺资源,地球表面缺硒地区的面积远大于硒毒地区。我国的硒缺乏地区也比较多。因而,对硒环境的研究长期以来多集中在低硒地区或硒过量区。随着硒能够预防克山病等地方性硒反应症,提高免疫力,防癌抗癌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多种“神奇作用”的逐步发现,开发、利用富硒资源将成为热点。因而当前,迫切需要对天然富硒资源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尤其在较小的区域范围内。 环境化学元素对人的作用和影响是错综复杂的。如果仅单独地研究无机环境中岩石、土壤、水中的硒或生命体中粮食、动物或人发中的硒就往往难以完整地说明该环境中硒的分布情况,因而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故本研究采用了生态化学地理学的主导思想,并根据需要融入营养学的思想和原理。其特点:第一,以人与其所处的生态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立足于人体健康,研究它们之间的分布、联系与平衡;第二,环境系统可分为内、外环境两个子系统,其组成一般包括有岩石、风化壳、土壤、植物(作物)、动物(牲畜)和人体等一系列物质(它比饮食链更广泛、下延至岩石—风化壳—土壤等,上延至食者本身);第三,进行环境系物质的匹配采样分析。 本研究在简要介绍硒对人体的作用及硒在内、外环境中的分布特点的基础上,从符合人体健康需要的硒饮食推荐量出发,结合硒生态景观界定值,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标准的食物摄入量为依据,提出硒的营养环境阈值概念,并首次将硒在环境中的分布分为三等六级,即缺乏、适量、过量三等;缺硒、少硒、足硒、富硒、高硒、过量硒六级。其中,每—级别都分别针对表土总硒、表土水溶性硒、稻米硒、人发硒、肉类硒、蛋类硒、鲜奶类硒、奶粉硒、鱼类硒、水果硒、蔬菜硒等指标提出了具体的阈值范围。 根据此环境阈值,本研究选取《中国土壤硒元素环境背景值图》中所反映出的贵州省境内硒含量较高的开阳县作为研究区域进行小区域硒环境的深入综合研究。通过采样测试,结果表明开阳县属于富硒、足硒环境。 本研究又在地理信息系统(CIS)的支持下,主要依据地质、地貌等自然条件,把开阳县硒环境划分为高硒、富高硒、富硒、富足硒、足硒、足富硒六种类型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又对该县进行进一步的硒环境区域综合划分,分为中部低中山丘陵富硒区,西部中中山丘陵富硒区,北部低中山丘陵富硒、足硒区和东南部中低山丘陵足硒区四个区域,为开阳县更好地开发硒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管巍[2]2010年在《糖尿病患者特膳营养食品的研究》文中指出糖尿病是一种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而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的维生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是一种全身慢性终身性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并且呈现上升趋势。药物治疗糖尿病副作用大,费用高,因此饮食治疗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是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特点而专门设计的特膳食品,对产品的生产工艺、活性成分的提取和测定、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该产品是以苦荞粉、脱脂乳粉、大豆分离蛋白、大豆肽、低聚果糖等为原料,添加具有降糖功效的活性成分,按照糖尿病人群的营养特点研制出适合该类人群食用的特膳食品,并且通过试验得出对产品感官品质影响较大的螺旋藻添加量为0.5%、木糖醇为8%、黄原胶0.2%、卡拉胶0.2%。经试验制得的产品组织状态细腻、滋味柔和易于接受。在喷雾干燥试验中,考查了喷雾干燥进风温度在170℃、180℃、190℃、200℃、210℃、220℃,出风温度在60℃、70℃、80℃、90℃、100℃时对产品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含量随着进风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当进风温度一定时,水分随出风温度上升而下降。适宜干燥的温度为进风200℃,出风90℃。建立了本产品的质量标准,对产品的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感官指标的检验结果均应符合所制定的标准。6个月的贮藏试验表明,产品在贮藏期内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规定的结论,说明产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贮藏条件为:温度20 5℃,相对湿度为60%。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葛根中的总黄酮,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对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固液比进行考察,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了提取葛根总黄酮的影响因素主次为: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固液比。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溶剂乙醇的浓度为80%,在80℃下,回流提取1.5小时,固液比为1:8,总提取率达84.36%。研究了碱性蛋白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的条件,以DH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对影响酶解反应的pH、温度、时间、底物浓度、酶与底物比等条件进行了研究。应用正交试验,确定了碱性蛋白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的各因素影响的主次为:底物浓度>水解时间>酶与底物比>温度,最佳工艺条件为:pH值为8.0,温度55℃,底物浓度为6%,酶与底物比为3%,水解时间为3小时。为了使活性肽的生理活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持,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对水解液进行干燥。最终产物活性肽为淡黄色粉末,较细腻,微有苦味。采用邻苯二胺法测定产品中硒的含量,和3,3-二氨基联苯胺相比,邻苯二胺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选择性好的特点。试验进行了精密度检验,相对标准偏差2.02%,加标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为97.75%。
于振[3]2013年在《陕西汉阴富硒地区主要农作物硒富集能力及其农产品中硒赋存形态和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硒会引发机体一系列的疾病。汉阴县地处中国分布最广的天然富硒区——安康硒谷的核心区,境内土壤硒元素含量高、分布广,生物多样性保持良好,是生产优质天然富硒农产品的理想之地。本研究优化了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测定微量硒的条件,并采用HG-AFS测定了汉阴县富硒地区一系列农作物及对应土壤样品中的硒含量;通过比较不同农作物对硒的富集系数,筛选出硒富集能力相对较强的农作物;以所筛选出的硒富集能力较强的农作物对应的农产品为原料,分别提取测定其中的无机硒和蛋白硒、多糖硒及核酸硒等有机硒,研究硒在不同富硒农产品中的赋存形态及分布规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优化了HG-AFS测定微量硒的条件。最佳测量条件为:盐酸载流浓度为15%(v/v),还原剂KBH4浓度为20g/L,光电倍增管负高压为270V,灯电流为80mA,载气流速为300ml/min,屏蔽气流速800ml/min,注入量为0.50m1,读数时间为10s,延时时间为0.50s,测定方法为标准曲线法,读数方式为峰面积。对检测方法进行性能评价,方法精密度为0.71%,方法的检出限为0.08μg/L。样品加标回收实验得样品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7.32%-103.46%,测定方法可靠。(2)采用HG-AFS测定了汉阴县富硒地区一系列农作物及对应土壤样品中的硒含量。结果表明,汉阴县城关镇及平梁镇富硒地区土壤样品硒含量范围为524.17~14324.75μg/kg,全部达到了富硒水平,有些地区甚至达到高硒水平。不同地区土壤硒含量不同,采样地区土壤硒含量大小排序为平梁镇沐浴河村三组>平梁镇义河村七组>平梁镇蔡家河村二组>城关镇平安村六组>平梁镇沐浴河村五组>城关镇平安村七组>平梁镇蔡家河村七组。农作物样品硒含量范围为6.62~902.04μg/kg,大多数作物硒含量达到足硒甚至富硒水平,只有极少数作物硒含量处于少硒或缺硒水平。同一地区不同作物硒含量不同,不同地区同种作物硒含量有差别。水培作物硒含量普遍高于旱地作物。农作物样品硒含量排序如下:大豆>大米>油菜籽>南瓜>大蒜>红薯>马铃薯>魔芋>玉米。(3)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硒的多少,通常用生物吸收系数(Ax),即硒富集系数来表示。它反映了不同农作物富集硒的能力,是筛选和评价农作物硒富集能力的主要参数。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农作物的Ax不同,同种作物在不同土壤生长环境下的Ax也有差别。农作物样品硒富集能力大小排序为大豆>大米>油菜籽>南瓜>大蒜>魔芋>马铃薯>红薯>玉米,筛选出富硒大豆、富硒大米和富硒油菜籽等三种硒富集能力较强的农作物。(4)分别采集了汉阴县茶园的春茶和秋茶样品,测定硒含量。结果表明,春茶硒含量略高于秋茶,茶叶对硒富集能力高于其他农作物;茶树各器官对硒的累积能力不相同,排序为毛尖>第一叶>老叶>第二叶>茎,毛尖具有顶端优势,硒含量最高。(5)研究了硒在富硒大米中的主要赋存形态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富硒糙米中硒主要存在于精米中,占糙米总含硒量的80.33%;蛋白硒是富硒大米中硒的主要存在形态,占样品总硒的64.59%。其次是无机态游离存在的硒,占样品总硒的9.27%。还有部分硒与多糖和核酸结合存在;富硒大米蛋白提取率为75.90%,分级提取的大米蛋白组分中碱溶蛋白所占比例最高,占样品总量的4.15%,清蛋白所占比例最低,占样品总量的0.47%。碱溶蛋白含硒量最多,占样品总硒的32.91%;盐溶蛋白含硒量最少,占样品总硒的9.21%。(6)研究了硒在富硒大豆中的主要赋存形态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蛋白硒是富硒大豆中硒的主要存在形态,占样品总硒的44.06%。其次为多糖硒,占样品总硒的23.58%。还有无机态游离存在的硒,以及部分与核酸结合存在的硒。富硒大豆蛋白提取率为43.37%,分级提取的各组分蛋白中碱溶蛋白所占比例最高,占样品总量的9.66%;醇溶蛋白所占比例最低,占样品总量的1.87%。碱溶蛋白中含硒量最高,占到样品总硒的21.85%;醇溶蛋白含硒量最少,占样品总硒的3.20%。(7)研究了硒在富硒油菜籽中的主要赋存形态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富硒油菜籽硒主要存在于油菜籽粕中,占油菜籽总含硒量的97.63%。蛋白硒是油菜籽粕中硒的主要存在形态,占样品总硒的45.92%。其次为核酸硒,占样品总硒的20.49%。还有部分与多糖结合存在的硒以及无机态游离存在的硒。油菜籽粕中蛋白提取率48.97%,分级提取的各组分蛋白中碱溶蛋白所占比例最高,占样品总量的10.97%;盐溶蛋白所占比例最低,占样品总量的2.09%。碱溶蛋白中含硒量最高,占样品总硒的22.75%;盐溶蛋白含硒量最少,占样品总硒的6.91%。
宋明义[4]2009年在《浙西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硒与重金属的表生地球化学及环境效应》文中认为随着黑色岩系中石煤等矿产资源被广泛地开发利用,赋存其中的重金属和稀散元素在表生条件下释放出来,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潜在威胁,已引起政府和众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浙西地区广泛分布着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丰富的石煤、黄铁矿、磷块岩等矿产资源被开采利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因此,研究矿化黑色岩系在开采和表生作用过程中元素的释放迁移、转化对土壤环境造成的深刻影响,为土地科学利用和提高当地居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大量和细致的野外工作和室内分析研究,对西石煤矿山废煤堆、矿坑废水、土壤、农作物等的环境地球化学以及对东带龙游、诸暨地区和西带安吉、开化地区等代表性石煤矿山风化剖面的特征进行研究,揭示了Hg、Cd、Cr、Pb、Ni、As、Cu、Zn等重金属以及有益元素硒在矿山废煤堆的释放、迁移和转化规律,重金属在土壤剖面各层次的赋存形态和生物活性,研究了重金属和硒元素在废煤堆、地表水、沉积物和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征,系统分析和评价了石煤矿山开采给浙西地区带来的环境影响,并对石煤中硒的迁移规律以及富硒土壤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建立了重金属和硒在不同介质中的释放、迁移和转化模式。在风化剖面上,与新鲜石煤成分相比,西带SiO_2、Al_2O_3、K_2O、Na_2O、TFe_2O_3变化不大,MnO在表层明显减少;东带风化剖面显示出SiO_2在表层发生富集,K_2O在中间层发生富集,CaO、MgO在中间层富集和在表层亏损十分明显。在不同的剖面上,Mn、Co、Mo的富集达到最高,部分元素REE、Cr、Cu、Th、Pb、Ba以及Ti也有一定的富集。其中以Mo最为典型,在各个剖面上的富集都是很高的。研究表明,常量元素在岩—土界面之间变化明显,表明风化淋溶作用常量元素的减少主要发生在岩—土界面附近。浙西地区黑色岩系微量、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①Sr/Ba0.00427-0.041,Co/Ni在0.054-0.371,均<1,P_2O_5与Y、La-Ce、U-Th以及Co/Zn-(CO+Ni+Cu)等关系图均显示正常海水和热水混合的沉积特征;②不同地区风化剖面自下而上,从弱风化层到强弱风化层直至表土层,∑REE逐渐升高,向上迁移明显,表现出较强的表层富集能力。③从稀土模式上可以看出,上述三个碳质硅质岩剖面LREE/HREE>1,稀土元素北美页岩的标准化配分模式表现为左倾,轻稀土元素表现为中度富集;而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则出现明显右倾,轻稀土相对于重稀土表现为富集,反映了典型的热水沉积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不同剖面的稀土数据在球粒陨石标准化和北美页岩标准化的分布型式,均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说明具有相同的沉积环境和密切的成因联系。淋溶实验研究发现,大多数重金属淋溶初始阶段都是快速的,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慢。其中在酸性条件下Cd、As、Cr、Cu、Zn、Ni滤出率很快达到最高,以后很快减少,尤其是Cd、Zn、Ni起始阶段速度较高,很快地速度便降下来,7天的淋出量分别占淋溶柱对应元素总量的10.40%,9.66%,9.19%;而Hg、Pb滤出速度缓慢,以后逐渐增多,但总量并不高,如Hg的7天淋出量仅占总量的0.11%。Se在碱性条件下7天的滤出量占总量的0.69%,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升高,具有较大的潜在利用价值。通过对工作区岩相古地理研究,认为造成东西两带富硒土壤pH和土壤地球化学成分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东西两带地质背景、沉积环境和沉积相不同。其中西带荷塘期沉积环境属于台沟相,石煤层厚度大,碳酸盐层所占比例较少,石英/粘土比值为0.65,P_2O_5、CaO含量较低,黄铁矿含量高达9.3%;而东带荷塘期沉积环境属于台地相,石煤层厚度小,碳酸盐层夹层较多,石英/粘土比值为0.30,P_2O_5、CaO含量高,黄铁矿含量为4%。风化削面对比研究发现,重金属在剖面上迁移的表现形式,与地形地貌、风化沉积作用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源岩地区,石煤层主要发育风化剖面,富阳、常山、龙游以及诸暨等地石煤矿山风化剖面,重金属元素以迁出为主,表土层多数元素出现贫化,其中以Cd、Zn、Ni的贫化率最为明显,表明这些元素化学性质活泼,在表生条件下迁移性极强,大部分随水、风等介质在重力作用下发生迁移。而在沉积区主要发育土壤剖面,如西带的安吉、开化,东带的龙游等河谷平原黑色岩系风化物堆积区,重金属元素以累积形式为主,与剖面C层相比,Cd、Cu表层富集程度为最高,前者富集系数2.07~9.91,后者0.65~4.74;其次为As、Hg、Ni、Pb、Cr,表层出现富集明显。剖面分析和元素形态分析发现,东、西两带土壤重金属活性组分的含量有较大的差别,具体表现在:(1)西带活性组分含量高,其中Cd的水溶态、离子交换态占总量的46.13%,Ni水溶态和离子交换态占总量的4.48%。重金属含量超标如此严重,Cd、Ni对生态环境应具有较大的危害。(2)东带重金属活性组分低,Cd离子交换态(含水溶态)占总量的17.9%,Ni离子交换态(含水溶态)仅占1.79%,有效态的绝对含量不高,对环境的危害很小。通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和利用高精度测试手段,首次在浙西地区发现大规模的富硒土壤,分布在龙游、安吉、诸暨等地区。该地区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土壤肥沃,总面积506.8km~2。根据现代沉积学理论分析,确认浙西地区富硒区硒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荷塘组黑色岩系。其中东带富硒土壤形成特点:第四系沉积区与源岩风化区距离较远,沉积区为一长条形盆地,土壤类型为潴育型水稻土,呈弱碱性—碱性,土层厚,土壤质地为重壤,Cd、Hg含量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三级标准,Ca、Mg、Se含量较高为特征。该区农产品富硒程度高,重金属含量低。西带富硒土壤形成特点:第四系沉积区与源岩风化区距离较近,地形坡度较陡,沉积区为一开放的河谷地带,土壤类型为渗育型水稻土,土层薄,呈弱酸性—酸性,颗粒相对较粗,地球化学以富Cd、Ni、Se、Zn、As、S、Fe,低Ca、Mg为特征。通过系统对比,首次发现,浙西富硒土壤中S、Org.C、CaO、MgO、Cd、Zn、Ni、Hg、As、Se与源区石煤相比具有较高的继承性。其中,S、Org.C、CaO、MgO对土壤的酸碱度和理化性质等具有深刻的影响。安吉富硒土壤中S、Org.C含量仍高于龙游,而龙游土壤中CaO含量仍高于安吉,显示出龙游土壤呈碱性,安吉土壤呈酸性的差别,表明两地区土壤中的氧化物和微量元素等与其源岩地质背景仍有较密切的联系。相关分析发现,在浙西富硒区不同母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有效硒含量与土壤pH密切相关;在相同母质和相同类型的土壤中,有效硒含量与土壤硒总量极显著相关。根据因子分析原理,应用最大正交旋转求得该区土壤中指标的最终因子载荷,F_1、F_3分别反映了沉积区富硒土壤中Se与Cd、Cu、Zn以及与MgO的原生共生组合特征。研究发现,龙游富硒区土壤偏碱性,P、Ca、Zn、Mn含量丰富,由于磷酸盐、碱性环境对Se活化的促进作用,Ca、Zn、Mn对Cd的拮抗作用以及碱性环境对Cd的固化作用,使作物根部对Se的吸收增加,对Cd等重金属的吸收大大减少,使得该区农产品成为低镉高硒的天然富硒农产品。而安吉富硒区由于S、Org.C等地质高背景,土壤呈酸性,Se多被土壤粘粒吸附活性较低,加上Ca、Mn含量较低对Cd、Ni拮抗作用不明显,因此,导致农产品中Cd、Ni超标而Se含量相对不高的现象。通过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发现东西两带土壤元素的活性组分含量、农产品硒与重金属的含量和生态效应三者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其中,西带富硒区稻米中硒含量仅达到富硒临界值,与农业部粮食卫生限量标准值相比,农产品Cd、Ni含量超标严重(Cd 0.26~0.63mg/kg,Ni 0.5~1.0mg/kg),但同时也达富锌、富硒水平。实地调查发现,当地居民健康状况良好,并未出现“痛痛病”等地方性疾病。由此推断是人体内部Se、Zn对Cd、Ni的拮抗屏蔽作用,影响了人体对Cd、Ni的吸收。相反,东带稻米、莲子等农产品中Se含量高,Cd、Ni低,表现出高硒低重金属的特点。首次在东带发现龙游天然优质富硒大米和富硒莲子。这些农产品硒含量高,重金属在农业部食品卫生限量范围之内,体现出富硒农产品的保健性与安全性的统一。富硒土壤研究成果,经过近年来富硒农产品规模开发利用,已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长期食用这些农产品的当地居民,表现为精力充沛、健康长寿,发硒含量是正常人发硒0.28mg/kg的1.79~3.75倍。综合上述黑色岩系风化剖面研究、淋溶实验研究、土壤剖面研究以及元素形态分析研究等,表明浙西下寒武统荷塘组黑色岩系地区Cd、Zn、Ni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但在碱性环境相对固定;而Se在碱性条件下迁移能力强,在酸性环境较为稳定。根据这一特点,选择相对碱性地区开发富硒土壤,为贫瘠山区生产天然优质富硒农产品提供科学依据。
严洪泽[5]2017年在《福建龙海杨梅产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杨梅适生区划》文中研究说明福建是我国杨梅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中尤以龙海市浮宫镇杨梅最为有名,浮宫镇也被冠以“福建省杨梅第一镇”的美名。浮宫杨梅作为当地的名特优农产品,先后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地理证明商标”和“福建省著名商标”,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名特优农产品的特殊品质除了与品种、气候、管理技术等因素有关外,还与特定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有关,表现出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关性。针对杨梅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地形地貌、施肥等方面,有关杨梅产地地质条件和地球化学背景的研究较少,认识尚不清晰。本文针对该问题,以龙海浮宫杨梅产地为研究区,系统采集了31套岩石-土壤-杨梅果实样品;分析测定了各类样品元素含量,以查明杨梅产地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开展了龙海市杨梅适生区划。龙海杨梅产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1)浮宫镇及其周边杨梅产地的基岩类型主要是花岗岩类,岩石中各元素含量适中,风化形成的土壤中K含量丰富,其他微量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也较高,适合杨梅生长,果实品质优于以凝灰岩和砂岩为成土母岩的东泗镇杨梅;(2)研究区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P、Mn、Cu、Zn、S有效态含量与其全量显著正相关;(3)研究区岩石、土壤Se含量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采集的31件杨梅果实样品富硒率高达77.42%,浮宫杨梅具有补硒功能;(4)植物营养有益元素的富集系数明显高于有害元素,显示出杨梅对营养有益元素的选择性吸收以及对有害元素的阻遏作用。根据本次研究得到的认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考虑可利用的数据资料,最终选择以下条件对龙海杨梅进行适生区划:(1)成土母岩:花岗岩等酸性侵入岩;(2)地形地貌:低山缓坡、丘岭地貌;(3)土壤类型:红壤、赤红壤;(4)土壤环境质量:综合等级为一级和二级;(5)土壤K含量:K含量等级为一级和二级;(6)土壤Se含量:Se含量水平在中等及以上(>0.175mg/Kg)。综合考虑以上条件,在龙海市圈定了杨梅的最适种植区和适宜种植区。
陈宏伟[6]2010年在《蛹拟青霉对三种重要微量元素的有机转化及有机转化物的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利用蛹虫草无性型——蛹拟青霉(Paecilomyces militaris)为载体,采用液体深层发酵法对硒、锌、锗三种重要微量元素进行富集和有机转化,探索了蛹虫草菌丝体对三种微量元素的富集、有机转化情况、蛹虫草菌丝体活性成分变化情况、微量元素与蛹虫草菌丝体代谢物的结合形式、微量元素在菌丝体内的分布以及有机转化物的生物活性和功能等问题,为更好地研制和开发对人体有益,且安全、高效,既能补充微量元素又具有生理活性的功能性食品和医用药物奠定基础。1、以生物量和微量元素硒、锌、锗的富集能力为指标,对本实验室已有的30株蛹拟青霉进行了筛选。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硒、锌、锗的富集能力各不相同,富集能力的高低基本上与菌丝体生物量和硒、锌、锗有机转化率有关。菌丝体的耐硒能力最弱,耐锌能力较好,耐锗能力最强;从有机转化率来看,硒最高,锌次之,锗最低。(1)富硒能力最强的菌株为PM14号菌株,在Na2Se03浓度为20μg/mL条件下,有机硒转化率达到31.6%。其生物量在相同浓度下也最高,达到17.0 mg/mL。(2)富锌能力较好的菌株为PM28号和PM14号菌株,在ZnS04浓度为200μg/mL条件下,有机锌转化率分别达到6.65%和5.78%。在相同浓度下,其生物量达到最大分别为19.5 mg/mL,17.6 mg/mL(3)富锗最佳菌株为PM28号菌株和PM14号菌株,在锗浓度为500μg/mL条件,有机锗转化率分别达到2.3%和1.9%。在相同浓度下,其生物量分别为15.1 mg/mL,13.8 mg/mL。从总体上衡量,由于PM14号菌株富集硒、锌、锗的能力都很强,因此,确定PM14号菌株为进一步研究的菌株。2、研究了有机硒、锌、锗在蛹拟青霉菌丝体内蛋白质、多糖和核酸等大分子物质中的含量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有机硒、锌、锗含量在蛋白质中最多,其次是多糖,最少的是核酸。硒、锌、锗浓度对其含量有影响,当浓度过高或过低时其含量均降低。(1)当培养基中Na2Se03浓度为20μg/mL时,蛋白质、多糖、核酸中有机硒含量均达到最多,分别为221.5μg/g、86.2μg/g和0.6μg/g;当Na2Se03浓度为10μg/mL时,蛋白硒、多糖硒和核酸硒分别占菌丝体总有机硒的比例最大,分别为菌丝体总有机硒的65.8%、28.1%和0.2%,分别是空白的2.7倍、3.9倍和3.8倍。蛋白、多糖、核酸中总的有机硒含量在培养基Na2Se03浓度为20μg/mL时最多为308.4μg/g。在培养基Na2Se03浓度为10μg/mL时,蛋白硒、多糖硒、核酸硒在菌丝体总有机硒中占的比例最大,达到94.1%。(2)在实验锌浓度范围内,随着培养基中锌浓度的增加,蛋白质、多糖、核酸中有机锌的含量不断增加,蛋白质、多糖中有机锌占菌丝体总有机锌的比例都随着培养基中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核酸中有机锌比例却不断减少,但变化不明显。当ZnSO4浓度为200μg/mL时,有机锌含量最多,其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是,蛋白质最多占菌丝体总有机锌的65.6%,其次是多糖有机锌占7.2%,核酸中有机锌最少,只占0.8%。此时蛋白锌和多糖锌分别是空白的2.2倍和1.1倍,而核酸锌却比空白少了33.9%。由此可见锌对蛋白质和多糖中有机锌合成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3)实验表明,低浓度锗对蛋白质、多糖、核酸中有机锗的含量有促进作用,高浓度锗对有机锗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Ge02浓度为500μg/mL时,蛋白质、多糖、核酸中有机锗含量均达到最大,分别达到284.0μg/g、261.5μg/g和137.6μg/g,分别是空白组的4.4倍、5.4倍和8.3倍。蛋白锗和多糖锗所占菌丝体总有机锗比例相似。当Ge02浓度在100μg/mL时,蛋白质、多糖和核酸中的有机锗含量占菌丝体总有机锗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39.8%,36.8%和18.2%。蛋白、多糖和核酸中有机锗之和在Ge02浓度为100μg/mL时,所占菌丝体总有机锗比例最大,达到94.8%。3、探讨了硒、锌、锗浓度对蛹拟青霉菌丝体的生物量和主要活性成分(胞内多糖、微量元素含量、虫草素、菌丝体SOD、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硒、锌、锗在适宜浓度范围内,对菌丝体的主要活性成分有促进作用,浓度过大,对相关活性成分有抑制作用,不同的生物学指标所需的硒、锌、锗浓度各不相同。硒、锌、锗的适宜浓度分别为:10-20μg/mL,100μg/mL和200μg/mL-300μg/mL。4、抗氧化作用实验表明,富硒、锌、锗多糖均具有较好的清除超氧自由基、羟自由基和有机自由基DPPH的能力,硒、锌多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与空白多糖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从清除自由基的种类来看,它们清除DPPH的能力最强,其次是羟自由基,最后是氧自由基。总体来看,硒多糖清除自由基能力最好,其次是锌多糖,最后是锗多糖。5、果蝇寿命实验表明,硒、锌、锗多糖对果蝇的半数死亡时间、平均寿命和最高寿命都有显著影响,对果蝇具有明显的延缓衰老作用。多糖对半数死亡时间的延长最好,而且是雄性好于雌性;硒多糖对最高寿命和平均寿命的影响无显著差异,锌、锗多糖对之的影响是最高寿命好于平均寿命,从性别差异来看,基本上是雌性优于雄性。硒多糖对于增加体弱果蝇的寿命效果显著,锌、锗多糖对于延长体魄强壮果蝇的寿命较好。6、小鼠负重游泳力竭实验、血乳酸含量和血尿素氮含量测定以及小鼠常压耐缺氧实验结果表明,富硒、锌、锗这三种蛹虫草菌丝体不同浓度对小鼠不同生理时期具有不同的耐疲劳能力。它们可以显著延长小鼠负重游泳力竭实验时间,具有明显减少小鼠在疲劳状态下体内产生乳酸的作用,对疲劳过程中产生的血尿素氮也有显著的减少或清除作用。然而,它们的耐缺氧效果不够明显。7、蚕豆微核实验表明,富硒、锌、锗多糖没有致突变作用,对抑制丝裂霉素和紫外线诱发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产生具有显著作用,多糖浓度与微核抑制率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微核抑制率随着多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多糖浓度为100μg/mL时,富硒、锌、锗多糖对丝裂霉素和紫外线诱发微核的抑制率分别为46.5%、37.2%、34.1%和53.3%、48.6%、43.8%。对微核的抑制效果是富硒多糖>富锌多糖>富锗多糖。8、体外抗肿瘤实验表明,硒多糖、锌多糖对肺腺癌A549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具有极显著差异,可以显著提高对肺腺癌A549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当多糖浓度为4 mg/mL时,硒多糖和锌多糖对肺腺癌A549细胞株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54.2%和53.9%,分别比空白菌丝体多糖的抑制率提高38.8%和38.0%。硒、锌、锗多糖对鼻咽癌CNE-1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均具有极显著差异,当多糖在浓度为4 mg/mL时,硒、锌、锗多糖对鼻咽癌CNE-1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40.2%,32.1%和39.56%,分别比空白对照提高128.8%、82.4%和125.2%。硒、锌、锗多糖可以显著提高鼻咽癌CNE-1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9、小鼠急性经口毒理实验表明,蛹拟青霉富硒、锌、锗菌丝体属于无毒级产品。本研究表明,蛹拟青霉液体培养菌丝体具有较好的富集硒、锌、锗的能力,在适当的微量元素浓度时,富集微量元素后的菌丝体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有明显提高,富硒、锌、锗菌丝体及微量元素有机物的抗氧化、抗疲劳、抗突变和抗肿瘤能力有显著增强,小鼠急性经口毒理实验和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实验表明,富硒、锌、锗蛹拟青霉菌丝体没有致突变作用,对小鼠无毒性。
刘宁[7]2009年在《河北省金丝小枣主产区土壤地球化学背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丝小枣是河北省的名优特色果品之一,而沧州金丝小枣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产区遍及沧州地区的沧县、献县、泊头、交河、盐山、河间等县(市)。其中,沧县已被誉为中国的“金丝小枣之乡”。沧州金丝小枣又名河西红枣,因干枣剥开时有金黄丝相连,入口甜如蜜,外形如珠似玑,故称金丝小枣。沧州金丝小枣因其香甜的味道和较高的营养价值而畅销于国内外,成为沧州地区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本文选取金丝小枣种植面积较大的沧县、献县和泊头作为研究区,在研究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地质背景资料和地球化学背景资料,对金丝小枣区土壤质量进行了地球化学评价,对金丝小枣区的金丝小枣进行了安全性评估,并对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分布特征进行了重点研究。旨在为优质无公害金丝小枣种植基地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期达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通过系统研究获得如下主要成果:1、运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综合品质评价中指标的权重更能切实的反映出金丝小枣品质的现状。2、通过对金丝小枣品质指标和土壤元素全量之间的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并结合金丝小枣较优质区和相对劣质区土壤元素含量的对比,最终得出影响金丝小枣品质的元素组合为Fe、Cu、U、Mn、Co、Cl、Na。且金丝小枣品质与土壤全量Fe、Cu、U、Mn、Co呈正相关,与土壤全量Cl和Na呈负相关。3、通过对研究区表层土壤靶标元素分布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区土壤表层元素含量明显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尤其是Cl和Na元素,越接近滨海地区其含量越高。4、通过对研究区土壤环境地球化学条件进行评价,得出研究区八种土壤重金属中,土壤砷元素的单因素污染指数最高,对土壤重金属综合质量评价结果的贡献率最大。总体来看,研究区西部小块区域即泊头西北和献县西南部的边界区域存在轻度重金属污染。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存在部分氟化物和碘化物高值区。5、结合金丝小枣品质相关元素和土壤环境条件将研究区划分为金丝小枣优质区、金丝小枣适宜区、金丝小枣次适宜区和金丝小枣不适宜区。
俞琰垒[8]2012年在《硒的存在形式和生物利用率及其对磷脂和胆固醇酯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硒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在南美白对虾蛋白和多糖中的分布情况以及硒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利用率和对肠磷脂和胆固醇酯代谢的影响。全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建立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MD-ICP-MS)分析元素硒,通过提取南美白对虾中各类蛋白和多糖,确定硒的分布情况;第二部分建立了小鼠模型,通过饲喂不同浓度的硒,确定其生物利用率以及对肠磷脂和胆固醇酯代谢的影响。第一部分,首先建立了MD-ICP-MS分析微量元素硒的方法,优化了前处理条件和仪器参数。结果表明,该方法样品制备快速简单,在0.2~20μ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检出限低,灵敏度高,且精密度(RSD<1.84%)和回收率(87.16%~90.18%)均符合分析要求;经测定南美白对虾中硒的含量为0.225±0.015mg/kg (n=3)。然后采用顺序提取法,依次提取南美白对虾中水溶性蛋白、盐溶性蛋白、醇溶性蛋白和碱溶性蛋白,但未提到醇溶性蛋白,其它三种蛋白含量的相对百分比依次为碱溶性蛋白(63.17%)>水溶性蛋白(23.79%)>盐溶性蛋白(13.04%);应用已建立的MD-ICP-MS法测定三种蛋白中的硒含量,结果显示碱溶性蛋白(1.320mg/kg)>盐溶性蛋白(1.283mg/kg)>水溶性蛋白(1.052mg/kg),结合各蛋白提取物的提取率,可知蛋白硒占总硒的66.67%,可见硒在南美白对虾中主要以与蛋白结合的形式存在;同时,提取南美白对虾中的多糖,多糖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w/v)1:25,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5h,提取次数1次,最终测得多糖的提取率为75.67%;文中比较了Sevag法、木瓜蛋白酶-Sevag法和胰蛋白酶-Sevag法脱蛋白的优劣,综合考虑蛋白质去除率和多糖损失率,选择胰蛋白酶酶解,Sevag法反复脱蛋白4次的工艺流程。应用已建立的MD-ICP-MS法测定提取的脱蛋白多糖中硒的含量为0.911±0.014mg/kg (n=3),多糖硒占总硒的5.89%。第二部分,首先建立小鼠模型,饲喂不同浓度的来自南美白对虾的硒,通过测定小鼠各器官及粪便中硒含量变化及肝脏和血液中硒依赖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变化,确定硒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利用率。结果表明,分别补充2、8、16μg/kg小鼠体重的含硒虾的实验组Ⅰ、Ⅱ和Ⅲ湘比于饲喂普通饲料的对照组,小鼠各器官中硒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肝脏和肾脏样品中,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Ⅰ硒含量增加不显著;实验组Ⅱ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Ⅲ则表现出极显著性差异(P<0.01);血液样品中,实验组Ⅰ和Ⅱ中的硒含量没有显著性增加,实验组Ⅲ则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脾脏样品中,实验组Ⅰ、Ⅱ和Ⅲ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1)。通过测定小鼠器官中硒保留量和随粪便排出的硒含量得到四个小组中硒的吸收率分别为87.6%、87.9%、85.7%和85.6%。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能够反映硒被机体利用的情况,结果显示,肝脏样品中小鼠GPX活性随着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实验组ⅡI和Ⅲ相比于对照组都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血液样品中,这个差异更加明显,均表现出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来自南美白对虾中的硒在小鼠体内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率;随后,应用已建立的小鼠模型,研究硒对小鼠肠中磷脂和胆固醇酯代谢的影响: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利用三重四极杆质谱的母离子扫描或中性丢失扫描功能,通过扫描磷脂和胆固醇酯的特征性子离子或中性质量丢失实现对三类磷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丝氨酸)和胆固醇酯的定性和定量。结果表明,小鼠肠样品中一共检测到了22种磷脂酰胆碱,22种磷脂酰乙醇胺,24种磷脂酰丝氨酸和18种胆固醇酯,不同浓度的硒并没有改变三种磷脂和胆固醇酯的分子种,但是对其含量具有重要影响,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和胆固醇酯总含量都随着补充的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部分分子种的含量随着硒浓度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表明硒通过一定方式影响磷脂和胆固醇酯代谢。
赵传凯[9]2012年在《南极磷虾油脂提取、分析及其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地球上数量最大、繁衍最成功的单种生物资源之一的南极磷虾,营养丰富全面,又因其巨大的生物量和潜在的渔业资源,及在南极生态中的关键地位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南极磷虾油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用价值。相关研究已发现,南极磷虾油可以降低血糖和调节血脂等,对脂肪肝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目前国内对于南极磷虾油的研究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探索南极磷虾油脂提取工艺技术和进行生物活性实验验证,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南极磷虾油开发技术路线,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本研究利用无水乙醇萃取南极磷虾干粉,经溶剂浸提、减压蒸馏、恒温干燥后得到高纯度南极磷虾油。并以此为基础,优化提取工艺,并对南极磷虾油的生物活性进行验证,对受试酒精性肝损伤小鼠作用效果作了评价。本研究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南极磷虾油提取工艺优化研究使用有机溶剂提取南极大磷虾油脂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以无水乙醇为提取剂,提取温度为65℃,时间为3h,料液比为1:9。按此工艺虾油的提取率为19.60%。第二部分:无水乙醇提取物成分分析对使用优化工艺提取的南极磷虾油脂的丙酮不溶物、乙醚不溶物、磷脂、虾青素含量进行检测,并利用担气相分析提取物中的脂肪酸组成,气相分析,发现无水乙醇提取物中含有比较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提取物中共检测出2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5中,共占总含量33.32%,不饱和脂肪酸成分16种,占总含量的66.43%。;主要脂肪酸种类包括棕榈酸(21.3%)、油酸(13.3%)、十四酸(10.11%)、二十二碳六烯酸(11.6%)、二十碳五烯酸(15.0%)、十六烯酸(5.54%)、亚油酸(2.67%)、亚麻酸(1.38%)。油脂样品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第三部分:南极磷虾油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作用的研究以高脂饲料加乙醇灌胃30d造成小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后,分为南极磷虾油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组和自然恢组5组,连续给药10d后,检测相关生化和病理指标。结果,南极磷虾油组与自然恢复组相比,血清中的三酰甘油(TG)和胆固醇(TC)、谷草转氨酶(AST)以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5);肝组织中的三酰甘油(TG)和胆固醇(TC)含量显著降低(P<0.01或P<0.05),冷冻切片脂肪染色结果显示南极磷虾油剂量组肝细胞脂滴蓄积明显减少,脂肪变程度减轻。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南极磷虾油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有治疗作用。
郝春明[10]2010年在《浙江平湖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估及演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质量平衡理论评估浙江平湖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并利用成壤时间序列,分析了近1000年来滨海农田土壤重金属元素演化规律。研究结论为该地区农田土壤明显受到了人为污染,除了5.6%的农田土壤受到了元素Hg中度人为污染外,其余均为轻微人为污染。重金属元素质量变化才是判断污染的标准,因为元素含量高并不一定是人为作用影响,也可能为自然风化的结果。近1000年成壤过程中,重金属元素Hg率先受到人为活动干扰,其质量逐渐增大;自然演化下元素Cd含量值越来越低,而其余重金属元素含量值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 生命微量元素硒环境营养背景研究[D]. 李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00
[2]. 糖尿病患者特膳营养食品的研究[D]. 管巍. 武汉工业学院. 2010
[3]. 陕西汉阴富硒地区主要农作物硒富集能力及其农产品中硒赋存形态和分布规律研究[D]. 于振.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4]. 浙西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硒与重金属的表生地球化学及环境效应[D]. 宋明义. 合肥工业大学. 2009
[5]. 福建龙海杨梅产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杨梅适生区划[D]. 严洪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6]. 蛹拟青霉对三种重要微量元素的有机转化及有机转化物的功能研究[D]. 陈宏伟. 安徽农业大学. 2010
[7]. 河北省金丝小枣主产区土壤地球化学背景研究[D]. 刘宁. 河北农业大学. 2009
[8]. 硒的存在形式和生物利用率及其对磷脂和胆固醇酯代谢的影响[D]. 俞琰垒. 浙江工商大学. 2012
[9]. 南极磷虾油脂提取、分析及其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作用研究[D]. 赵传凯. 中国海洋大学. 2012
[10]. 浙江平湖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估及演化规律研究[D]. 郝春明.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0
标签: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金丝小枣论文; 多糖论文; 富硒土壤论文; 富硒大米论文; 土壤重金属污染论文; 富硒水果论文; 重金属元素论文; 重金属检测论文; 有机硒论文; 重金属中毒论文; 土壤检测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