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实证分析论文_刘航帆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海淀 100089)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目前的教学现状出发,剖析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实践教学;能力;现状;建议

一、引言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决定因素。在高等院校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作为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及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手段。全面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全面协调发展,提升创新意识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拥有竞争优势的客观需要。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及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在高校教育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内容调整、模式创新等多种途径建立既能紧跟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又能够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中国农业大学实践教学现状数据分析

1.样本基本特征

选取中国农业大学入学年份为2015年—2017年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调查我校现有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方式、学生对重要实践能力的认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状况以及试图找出实践教学对于同学们能力之间的关系。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90份,样本以经管学院为主,同时覆盖食品、工、信电等16个学院,其中男生98人,女生192人;农科专业49人,非农科专业241人;15级46人,16级129人,17级115人。

2.学生能力的自我评价

我校学生对自身的实践能力总体来说比较良好,各项实践能力都相对均衡,虽然没有明显的能力短板,差异相对较小,但是总体评价水平在满分为5的情况下,能力的平均得分超过3分。对于一些实践能力,学生在自我评价中都选择了“非常弱” 、“较弱”,如:在抗风险能力方面,有27.2%的人认为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不强;在创新性思维方面,有20.7%的人比较悲观,这说明我校学生虽然在自身的实践能力评价中总体感觉比较良好,特别是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是在抗风险和创新性思维方面尚缺乏自信,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培养创新性思维应当成为今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

认为抗风险能力“非常弱”、“较弱”的人数是79人,占比为27.2%。认为团队合作能力“非常弱”、“较弱”的人数是21人,占比为7.2。认为学习能力“非常弱”、“较弱”的人数是19人,占比为6.6。认为决策能力“非常弱”、“较弱”的人数是40人,占比为13.8。认为创新性思维“非常弱”、“较弱”的人数是60人,占比为20.7。

3.对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评价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要载体。知识和经验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而能力的形成则需要一定形式的活动。我校的培养体系明确为学生提供的实践能力培养载体也相对多样,主要包括社会调查、专业认知实习、军事训练和实验室模拟实训等环节,具体特征:

认为军训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作用小的有16.9%,较小的有17.2%,认为中等的有31.7%,认为较大的有17.2%,认为很大的有16.9%。认为社会调查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作用小的有4.9%,较小的有12.3%,认为中等的有28.5%,认为较大的有38.0%,认为很大的有16.2%。认为专业认知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作用小的有3.1%,较小的有14.3%,认为中等的有31.7%,认为较大的有37.3%,认为很大的有13.6%。认为实验室模拟实训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作用小的有7.7%,较小的有14.6%,认为中等的有35.9%,认为较大的有25.4%,认为很大的有16.4%。

总体来看,培养方案中的各个实践载体都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很少比例的人会认为该实践载体的作用是非常小的。不难发现,军训项目作为实践环节之一,其作用对学生们的能力提升作用十分有限(认为军训对个人能力提升作用小的比例达到了15%以上),所以相比起社会调查和专业认知等其他环节,学生认为军训项目对个人能力提高作用,显得格外有限;社会调查和专业认知对个人能力的提升作用比较显著,均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上述两项实践环节对个人能力的提升有着较大或者非常大的作用;而对于实验室模拟或者实训环节,多数人认为该环节发挥的作用比较适中。

4.课外活动参与状况

事实上,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培养方案中的一些硬性学分规定的项目,参加课外活动同样是增强同学们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我校的丰富的校园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环节,例如:创新创业类比赛、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学术研究和公司实习等。同学们的问卷反馈结果是,参加课外活动对自己能力的提升作用较大,超过60%的人在课外活动对自己能力的提升作用方面选择了“大”或是“较大”选项。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情况如表3-4所示:

从3-4表中可知,社团、学生组织构成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最主要部分,学生的参与度达到了89%,而参加的社团中又以艺术类社团、体育类社团和公益类社团为主,参与度分别达到35.2%、25.5%和24.2%;各项学科竞赛的参与度也比较高,达到了54.1%,同学们参加的学科竞赛以英语和数学竞赛为主,其中英语竞赛的参与度达到了54.5%,数学竞赛的参与度达到33.1%;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起数学和英语竞赛的高参与度,专业类竞赛的参与度只有17.2%,而科技创新类的学科竞赛仅仅只有2.4%。从此看出,在我校专业类竞赛和科技创新类的学科竞赛与英语数学等传统竞赛的参与程度相比,差距十分大,这可能是由于宣传力度引起的,在调查过程中许多同学表示自己因为信息的不灵通,并不知道有一些创新活动的举办,未能及时报名参加;甚至还有同学表示一些科技创新类的比赛,没有数学和英语竞赛的含金量高,并没有什么用。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近两年将社会实践作为必修学分处理,社会实践的参与度仅仅次于社会活动和学生组织。但是,由于调查问卷的问题中并没有涉及到社会实践的效果究竟如何,所以在社会实践高参与率的背后,是否有较高的收货,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最后,我们注意到同学们参加公司实习(该实习为非学院安排的实习响度)的比例是相对低的,仅为15.5%,有关研究表明,拥有多份实习经历有助于增强职场竞争力,因此,为提高我校学生的就业水平,可以增加提供实习的信息渠道,形成浓厚的实习氛围,增加接触外界的机会,从而提高同学们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5.培养方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状况

结合我校的培养目标,我们将学校对同学们的各项能力培养分为9大部分,其能力分布强弱如图3-2所示。根据同学们的反馈,现有的培养方案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相比起对专业和人际沟通等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决策判断能力是远远落后于专业能力的培养的。虽然我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从其培养效果来看,大学生对其满意度并不高,说明我校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逻辑思维训练,轻实践经验的运用与培养;重课内,轻课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深度与广度,而忽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的教育误区。

图3-2 同学九大能力自我评估结果

三、建议

1.改变传统教育观念,确立实践育人新观点

首先,在育人目标层面上,坚持面向“三农”和面向企业,始终把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开拓精神的高级农业应用型、科研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形成“崇尚实践、知行并重,坚持走实践育人之路”的育人特色。其次,在管理方式层面上,加强对实践教学实施情况实行过程监控、督导,并对实施的效果进行时时考核与评估,以确保其管理到位。再者,在育人途径上,做好教学计划内实践育人和教学计划外各专项实践的规划、监督与指导工作,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划、组织与实施工作。最后,在评价体系层面上,完善和实施有效的评价机制。根据学校各教学实践环节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项目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加强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考核,保证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使实践育达到最佳效果。

2.加大实践课程设置力度,密切关注实践教学效果

针对我校学生实践能力弱、创新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比较欠缺的特点,我校在课程设置中应加大实践课程设置比重,并改变以往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把与实践密切联系的相关课程放入实践教学之中,同时还应当对农业院校中农业学科和非农业学科各自的特点,有所针对、有偏好地开展适合自己学科的实践项目,对农业学科加强课程实验课和科研项目的指导,对非农学科增加社会实践环节和公司实习的机会,实践环节的设置绝不能一概而论,盲目地都开展科研项目,要进一步地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以提高学生就业为核心。此外,事前对实践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对于一些易出风险的实践环节,要采取防护措施,注重学生的安全,防止在实践过程中发生危险;并且加强对实践项目的结果进行追踪和反馈,对于一些成本高、收益低的实践项目,减少在这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逐步找到最适合的实践培养方式。

3.提供更多的外部实践机会,加强内部创新业氛围的营造

学校为同学们提供的实践机会可根据实践地点的不同,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的实践活动包括一些科研训练和一些竞赛活动。由上述分析可知,在我校一些传统竞赛如数学竞赛和英语竞赛的参与率大大高于创新类和专业类竞赛的参与率,因此,在校内要加强创新类和专业类竞赛的宣传力度,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积极参与,在校内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校外的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和公司实习项目,由于近年来我校将参与社会调查作为学分的一部分,因此我小社会调查的参与度较高;相比之下,我校同学对公司实习的参与度较低。

而实习作为学生实践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对帮助学生领会、理解、消化吸收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是非常重要的。但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学生人数剧增,实习单位难找、实习时间缩短、实习基地建设困难等问题导致了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实习效果不佳,实习质量不高。所以,一方面,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校外实习,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引入各种社会资源,构建起校内与校外、大学与用人单位之间全面互动的合作培养机制;另一方面,依托项目建立常态合作机制,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可以开展多个项目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实践的机会。总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要做到“走进校门”,能够进入到专业学习,更要做到帮助同学“走出去”,积累必要的社会经验。

参考文献

[1]孟曦.机械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J].农家参谋,2019(05):186.

[2]梁阿莉.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以陕西警官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05):205-207.

[3]田学辉.基于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2):82-83.

作者简介:刘航帆(1998.04-),女,河北邢台人,在校本科,中国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

论文作者:刘航帆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实证分析论文_刘航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