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正处于第三个长期增长时期_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正处于第三个长期增长时期_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处在第三次长增长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次长论文,世界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经济正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经历金融危机后,亚洲经济强劲复苏;欧元启动有利于欧洲经济加快发展。从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现状和趋势看,自90年代初开始的世界经济增长期有可能持续到2020年前后,这将是第三次世界经济长增长期。在此期间,不仅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仍将是不平衡的,而且还会发生波动甚至经济衰退。但是,各国深化改革和加强合作,能够避免发生20世纪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和70年代后期那样的“滞胀”困境。

第三次长增长期

18 世纪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0.5%,19世纪为1.0%,20世纪约2.7%。但是,300年来,世界经济已有两次较长增长期,即从1870 年到1913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达3.45%,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5.3%(注:International Affairs 1997 411), 从1953到1973年的20年内,世界工业产量相当于1800年以后一个半世纪工业产量的总和(注: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高教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第3页。)。 现在处于第三次世界经济长增长期。

20世纪既是世界文明进程中充满艰辛苦难的世纪,又是创造无与伦比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世纪。20世纪前50年,相继发生的30年代大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 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发展,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2.1%。随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处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20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达3.4%。“在1950—1997 年之间全球经济年度总产出从5万亿美元增加到29万亿美元,增长了将近5倍”。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在公布该所主编的1998年度世界状况报告时指出:“如果全球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3%,那么整个经济产出将从1997年的 29万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57万亿美元,几乎翻一番。而后到2050年将不只翻一番,达到139万亿美元。 ”(注:《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8年第7期。)

德国《世界报》载文认为:“迈向21世纪的一个好兆头是:自从东方开放后,和平的‘地缘经济’取代了‘地缘政治’。”根据最新的估计,21世纪前25年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肯定要超过过去25年达到的增长幅度,而且富裕国家将越来越多。“到2025年,全球生产年均增长率可达4%,人均生产效率大约提高3%。如果考虑到人口增加,那么生产增长就在2.5倍以上,人们的富裕程度平均提高一倍多。”文章指出,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知识开辟崭新的前景,“现在,就连高度发达的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也可以达到4%至5%,而不再是原来的1%—2%。专家们从在知识经济中居领先地位的美国经济繁荣中发现了这种苗头。自1992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比欧洲快一倍。”文章预测:“从长期看美国经济增长率可能超过3%,日本、欧洲和德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5%。”(注:德国《世界报》,2000年1月3日。)

到2000年2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107个月,打破20世纪60年代持续增长106个月(1961年2月到1969年12月)的纪录,成为美国历史上经济持续最长的增长期。美国斯特拉特福公司预测,“美国在今后五年或更长时间内(2005—2010年)将继续进行经济扩张。不过似乎有理由预计,扩张过程中的某个时期将出现短暂黑暗而急剧的衰退。但是,同1982年开始扩张后已经发生过的经济滑坡一样,这不会影响基本趋势。”(注:新华社《参考资料》,2000年2月24日。)1999 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在世界GNP中所占比重已高于28%,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所占23%的比重。美国21世纪国家安全委员会1999年9月15 日发表的《新世纪来临:21世纪的美国安全》的报告认为:“虽然在绝对和相对两个方面,美国都比其他任何国家或国家联盟强大,今后25年也不大可能出现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但新兴强国——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联盟——将越来越约束美国的地区性选择并限制其战略影响。”

美国的实力地位和影响之所以将遇到挑战,这是因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已进入全面恢复、复苏或振兴时期,世界经济将不再是“一枝独秀”而将是“百花齐放”的形势和格局。1999年欧盟经济增长率为2%,明显低于美国4.1%的增长水平,年初问世的统一货币欧元对美元的比价从1∶1.17下跌到1∶1以下。德国6大著名经济研究所之一的慕尼黑经济研究所最近发表的一项调查报告认为,欧洲经济气候明显好转,其中德国经济将加快增长。欧元贬值受多种因素影响,被称为“欧元”之父的芒德尔教授说:“我不赞成欧元必须比美元坚挺的看法,理想的是1∶1。我们的问题是,在引进欧元时缺乏在日元、欧元和美元间进行顺畅换算的办法。”1999年3 月在德国首都柏林召开的欧盟理事会特别会议上决定的《2000年议程》,不仅为欧盟今后7 年划定了它的财政框架,而且还为欧盟东扩确定了方针大计,为其内部改革提供了新的动力。特别是从2000年起欧盟将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缓解失业问题。欧盟15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与美国GDP相等,欧盟领导人认为,如果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欧盟将承担起牵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任。

亚洲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9.4%,人口占世界人口的近60%。还有俄罗斯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的约2/3位于亚洲。亚洲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发表的《2020年亚洲产业竞争力》的报告预测,在2020年以前,亚洲实际GDP 年均增长率仍将达到5%左右。英国《泰晤士报》1999年12月20日载文预测:“到21 世纪中叶,世界上约2/3的国家、至少50亿人口将享有目前只有发达经济国家才拥有的生活水准,其中约30亿人生活在亚洲。亚洲国家的总体经济规模将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在一起的经济规模。”美国外交委员会高级研究员曼宁指出:“尽管发生了1997年的金融危机,但是亚洲经济无疑还在快速增长。必须认识到亚洲在经济和战略上的重要性。”他认为:“新兴的亚洲和中东的能源联合会产生什么样的地缘政治影响,将是21世纪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注:香港《南华早报》,1999年12月23日。)

亚洲经济倔起始于东亚,特别是日本、中国和东亚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对亚洲经济走势具有重大影响。日本GNP 占亚洲GNP的70%左右。到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 日本经济在低谷徘徊长达10年之久,以信息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比美国落后10年以上。但是,日本仍把美国做为主要竞争对手。日本在广泛征求经济界和学术界意见、并对美欧国家和日本产业结构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正在制定2025年以前的日本产业技术战略,提出在4 年内要在一系列高技术领域赶上美国。日本即将踏上新的“赶超美国”的征程。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就21世纪的政策展望所做的报告阐述了2025年前日本将面临的经济社会课题以及日本应寻求的经济产业政策。该报告估计,如果能够实现政府的精简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产业结构改革,将有可能实现年均2%左右的经济增长(注:日本《朝日新闻》,2000年2月28日。日本《读卖新闻》,2000年2月11日。)。

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将继续保持较高经济增长率。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发表的《2020年亚洲产业竞争力》报告预测,在2020年以前,新兴工业化经济区(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东盟主要4 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6%,其中中国经济增长率仍将在7%以上。亚洲振兴仍将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扩大作出重大贡献。

流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从1990年的68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532亿美元。从1990年到1997 年流入这个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达3754亿美元,近5年来外资年净流入量翻了两番。如果说20世纪 80年代是拉美“失去的10年”,90年代是“动荡和大调整的10年”,那么今后10年或更长时期将是拉美经济继续调整和恢复增长期。

非洲是世界上最动荡、最贫穷的大陆。近几年来,非洲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非洲开发银行行长卡巴杰2000年1月10 日在介绍非洲经济形势时说:“尽管受到世界经济活动减缓等综合因素的影响,1999年非洲经济仍继续保持了3.5%的平均增长率。 ”这是连续两年经济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率。非洲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外贸易连年出现逆差和外债急剧增加。到1999年底,非洲国家的外债总额已达3360亿美元,偿债率已达24.6%。非洲大陆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只要维护稳定、各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和加强区域合作,非洲是很有希望的。

经过近10年的动荡和滑坡,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东欧国家经济已开始恢复性回升。1999年俄罗斯经济已止跌回升,由于石油价格上升和进口大幅度减少,外贸出现401亿美元的顺差。 俄罗斯代总统普京2000年2月8日在会见科技人员代表时说:美国在科技服务领域所占的份额近20%,而俄罗斯所占份额不到1%。 主要问题在于科学研究与其成果推广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他指出:“如果没有富有竞争力的科学技术,那么它就不会有未来。”据英国《外事报道》周刊2000年3月9日一期介绍,俄政府正在制定10年经济发展计划。但是,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在90年代俄罗斯GDP下降了50%以上,要恢复到1990 年的水平大约需要15年。东欧国家经济趋于恢复,但由于面临结构改革困难、竞争能力不强和大量外贸逆差,东欧经济前景依然严峻。

有利因素和环境

前两次世界经济持续较长增长期的有利因素和环境,不仅现在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将继续存在,而且还有一些新的有利因素。这些有利因素和环境主要是:

第一,有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在世界大发展时期。一方面,民族统一、改革和革命运动汹涌澎湃。从1824年到1871年,相继发生了英国的改革、德国的统一、俄罗废除农奴制、美国内战和奴隶全部获得自由到日本明治维新,从欧洲到北美和日本,资产阶级从此掌握了政权,大大加速了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这些国家加速对外侵略扩张。另一方面,西方列强侵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诸国,把这些国家纳入资本主义轨道、变成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在这个时期,在主要大国之间没有发生多国对多国的大规模战争。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43年的重要条件。从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第一次世界经济长增长期的中断,战争中心欧洲生产遭到沉重打击,从经济角度估计,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8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几次大规模局部战争都是在经济实力和增长中心以外地区进行的,美苏两极格局相互牵制,维护了世界相对和平的局面,占世界总产值近80%的地区,都处在恢复和重振经济的“黄金时期”,这就是第二次世界经济长增长期。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困境,造成这次增长期的中断。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按综合国力比较,其他大国各有所长和各有不足,都无力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一超多强”的大国力量对比和格局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维护其“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需要有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保障美国的安全、促进美国的经济繁荣、向海外推行民主与人权。其他大国也没有准备进行一场世界大战的,都在争取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国际和周边环境,加快经济发展,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大国关系呈现出的协调、合作与摩擦,竞争交织的复杂局面将维持很长时期。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有利地位,各种形式的区域合作不仅有利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地区稳定。总之,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仍将是时代的潮流,这是第三次世界经济长增长期能够持续的重要国际环境和条件。

第二,科学技术将继续取得巨大突破和发展

“人类的历史是地球史的几十亿年的两千分之一,而人类历史的99%以上的时间又是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有自己的文化生活只有五六千年,但是真正把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到生产上,并引起社会生产、生活的巨大变革还不到300年。 人们普遍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人类社会进步起着推动作用,则只是近50年的事。”(注:宋健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第9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德国发生了化工技术革命,人类进入“化学合成时代”、人工制品的新世纪。1866年西门子发明电机后曾给他在伦敦的弟弟写信:“电力技术很有发展前途,它将会开创一个新纪元。”电力技术革命起源于欧洲,完成在美国。继西门子发明电机之后,1878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这三大发明照亮了人类实现电气化的道路,人类迎来了“电气化世纪”,完成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在这个条件下开始的第一次世界经济长增长期,若不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不会中断的。

20世纪前半期,人类的研究成果超过以往2000年的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支拄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应用,开辟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纪元,拉开了信息技术革命的序幕。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拉开了航天技术大发展的序幕。这是从50年代初开始的世界经济持续23年高速增长的重要条件之一。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新技术的潜力巨大”,到2020年前后,成年人都能掌握计算机,因特网将使世界经济发生彻底变化并给以巨大的推动。“一场真正的知识革命正在开始。知识量每五六年就增加一倍。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本尤其受重视,它的重要性超过体力劳动、自然资源以及实物资本。富国创造的2/3的财富都归于人力资本。在美国高效率的知识工作者在就业者中占2/5。到2025年,在新的‘知识经济’中老的工业部门所占比重将降到10%。”(注:宋健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第9页。)(注:德国《世界报》,2000年1月3日。)(注:法国《回声报》,2000年2月34日。)(注:新华社《参考资料》,2000年3月13日。)科学家们预测,到21世纪中叶前后,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技术和航天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将取得巨大突破和发展,这是世界经济将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三,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大调整方兴未艾

经济结构大调整,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大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之一。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化工技术革命带动了酸碱、造纸等许多新产业的发展,在合成染料工业兴起的基础上,形成了纺织工业(合成纤维)、制药工业(阿斯匹林等)、油漆工业和合成橡胶工业。电机、电话和电灯的发明,使人类进入实现电气化的时代,推动了汽车、航天、钢铁、石化工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大发展。化工技术革命和电气化革命引起的经济结构大调整,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崛起,这是前两次世界经济持续增长较长时期的重要条件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率先开始的经济结构大调整,正在向各国和地区延伸、方兴未艾。这次经济结构大调整的特点和目标是:改革农业(第一产业),在现有耕地、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条件下,依靠生物技术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副产品,满足人口不断增加的需要;优化工业(第二产业),物质生产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方面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加强服务业(第三产业),随着信息服务业的大发展,这个产业将从第三产业分离出来形成第四产业。迄今主要是信息技术和相关产业及其对综合国力各个领域的渗透影响,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航天技术还处在突破和大发展阶段,这些高技术将在21世纪中叶前后相继取得巨大突破并转化生产力和相关产业,这是世界经济将持续增长的强力推动力。

与过去不同的是,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全球近6 万家跨国公司的产值已占世界总产值的近40%,跨国公司内部和相互贸易已占世界贸易的60%以上。这些跨国公司在全球的直接投资已占全球直接投资的90%,这些跨国公司控制国际技术转让和专利的80%左右。跨国公司已渗透到各国和地区的所有物质生产和服务业领域,进行跨越国界和地区界限的生产和资源要素的优化组合,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生产体系”正在形成。跨国公司仍具有两重性,但从总体上看,跨国公司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推动力。

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

世界经济较长增长期之所以中断,是由于除有利因素、经济自身规律外,还有不稳定因素,过去如此,今后仍将是这样。为使世界经济能够持续增长较长时期,各国应加强合作,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继续维护和平

世界经济史表明,没有和平与稳定,就没有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冷战结束以来,要和平、求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但是,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和地区战争危险,特别是霸权主义仍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和不稳定的根源。意大利总统钱皮1999年12月31日发表新年祝辞时说,内部仍存在分歧的欧洲依然面临爆发战争的危险。因此,必须进行努力,在意大利和欧洲以及更广大的地域确立和平。

在当今世界,美国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高、新、尖”样样俱全。但引人关注的是,克林顿总统向国会提交的2001年度美国国防预算总额高达3054亿美元,已超过美苏加紧军备竞赛时期曾达到年军费开支2911亿美元的水平。美国大幅度增加国防预算开支,其实质是为其推行“参与和扩张”的全球战略服务的,既确保美国“不受任何威胁”,又确保美国“足以威胁任何敌人”。与此同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正在从经济大国迈向军事大国,美国正在联合日本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日本年度军费开支已超过5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美日增加军费开支,很可能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这是很危险的。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应控制军费开支、加强合作,继续维护世界和平,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修改现行国际规则

美国历史学家兰德斯认为,贫富之间的鸿沟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有了全球化的赢家和输家”。兰德斯认为:“那时英国正开始工业革命。从那以后,这条鸿沟越来越大,把由于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应用而发生变革的国家同没有机会(或没有条件)充分受益于科技和医学的国家分开了。3个世纪以前, 一个莫桑比克居民与一个瑞士居民的收入之比大约是1∶5,现在却是1∶400。”(注:宋健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第9页。)(注:德国《世界报》,2000年1月3日。)(注:法国《回声报》,2000年2月34日。)(注:新华社《参考资料》,2000年3月13日。)

过去的经济全球化没有国际规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相继建立了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以及有关国际规则,但这些国际机构和规则都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建立和确定的,主要有利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接二连三地爆发金融危机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使多数国家认识到现行国际机构和规则需要改革,逐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使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国的经济发展和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三、区域合作应该是开放的

与国际合作相比,区域合作更具有互补性和互利性。各个大洲几乎都建立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区域合作组织以及跨洲合作组织。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有欧洲联盟;正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联盟和南方共同市场;比较松散的有非洲经济共同体、独联体等;跨洲的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亚欧会议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强调开放性和面向世界。各种层次和形式的区域合作都应该是开放的,特别是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不应实行区域贸易保护主义。应该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英国首相布莱尔说:“我们对发展中国家可能做的最坏的一种事,莫过于将贸易自由议程束之高阁而坐下来看着贸易壁垒在全球重新建立起来。”他提出:“美国、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立即同欧盟一起,给最不发达国家近乎所有产品提供免税和免额度待遇。”(注:宋健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1994年3 月第一版,第9页。)(注:德国《世界报》,2000年1月3 日。)(注:法国《回声报》,2000年2月34日。)(注:新华社《参考资料》,2000年3月13日。)

只要各国深化改革和实行开放政策,各国和地区加强协调与合作,国际机构和规则有利于各国和地区经贸发展,就能够使世界经济增长持续较长时期,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各国走向共同繁荣。

标签:;  ;  ;  ;  ;  

世界经济正处于第三个长期增长时期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