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危机研究综述_图书馆论文

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危机研究综述_图书馆论文

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危机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危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05-12-21

〔分类号〕G251

我们正处于一个与危机共存的时代。从两次世界大战到美国“9·11”恐怖事件,从非典到禽流感,各种危机随时都可能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爆发,并且引发危机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政治、经济、民族、宗教、卫生等。各种危机问题的研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图书馆危机及其管理逐步引起了我国学界的关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截至2005年11月底,笔者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共获得研究图书馆危机的学术论文33篇。本文主要依据这些文献资料对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危机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并分析其不足。

1 图书馆危机的定义

在西方,“危机”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希腊语,并被普遍用于医学领域,以形容一种至关重要的、需要立刻作出相应决断的状态。18-19世纪,该概念逐渐被引入政治领域,表明政治体制或政府面临的紧急状况,继而有了危机管理的概念。目前,不同学科由于角度不同,对危机的含义有不同定义。例如,危机管理理论认为,危机是事物的一种不稳定状态,在危机到来时,当务之急是要实行一种决定性的变革;企业管理学认为,危机是一种决策形势,在此形势下,企业的利益受到威胁,任何拖延均可能会失控而导致巨大损失;组织行为学认为,危机是组织明显难以维持现状的一种状态。危机研究专家罗森塔尔(Rosenthal)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从危机的定义可以看出,危机具有突发性、危害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决策的非程序化等特征。

对于图书馆危机的定义,大多数学者只是引用了危机这一概念,并没有对图书馆危机定义进行深入探讨,只有少数几位学者对图书馆危机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如庞恩旭认为,图书馆危机是各种危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专指由图书馆内外的某种非常规性因素所引发的非常事态;马海群认为,图书馆的危机即它自身的生存问题。

2 图书馆危机的类型

根据“ISO2789-1974(E)国际图书馆统计标准”,图书馆可以分为国家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其他主要的非专门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六大类型。图书馆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图书馆危机的类型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学者们在研究图书馆危机类型时,其研究思路可以粗略地概括为两种:

一种是区分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专门研究某一类型的图书馆危机。如刘丽雅对公共图书馆危机进行了探讨,其《公共图书馆的危机与发展》一文指出,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正面临着读者人数降低、经费不足、工作人员流失严重等危机;冯建平对乡镇图书馆的危机进行了研究,其《乡镇图书馆危机与反思》一文分析了乡镇图书馆面临危机的原因,并提出了乡镇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吴智勇对中小型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危机进行了分析,其《中小型高校图书馆的危机与对策》一文分析了中小型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危机及其对策。

另一种是不区分图书馆类型,而是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图书馆危机研究,具体分析图书馆面临的危机有哪些。如刘凤琴、王荣等人认为图书馆正面临着人才危机、服务危机、经费危机、管理危机;蒲红斌认为图书馆面临着图书馆员群体信心危机、图书馆员素质危机和图书馆生存危机。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归纳起来,我国图书馆面临的危机达十几种之多,如经济危机、资源危机、人才危机、形象危机、社会危机、安全危机、馆员危机、管理危机、服务危机、突发事件危机和生存危机等等。

3 图书馆危机的成因

作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共服务部门,不同类型的图书馆面临的危机不尽相同,其危机的成因也不一而足,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从学者们的研究来看,图书馆危机的成因可以粗略分为以下类型。

3.1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即由于人的直接行为而导致图书馆危机的因素。

3.1.1 蓄意破坏 蓄意破坏即故意破坏图书馆及其馆藏文献信息,以获得某种利益及达到某种目的,如:战争、网上黑客入侵、网络病毒泛滥和蔓延等。蓄意破坏将对图书馆造成安全危机。现代图书馆是一个人员密集、知识密集和设备设施密集的地方,任何使图书馆的馆舍、读者、文献资源和设备设施遭受重大损失的蓄意破坏都有可能导致图书馆的安全危机。

3.1.2 管理不善 管理不善主要表现为管理思想陈旧,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管理体制不完善,责权利不明晰。管理质量和水平决定着图书馆的正常运作,落后的管理必然会使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威胁和挑战,是引发图书馆管理、服务、人才等危机的重要原因。

我国图书馆事业和结构是以行政关系为基础,按照图书馆领导系统组合而成的。这种结构表现在纵向联系上的特点是等级隶属制,即在本系统内的相互联系是借助于行政管理来实现的,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纵向联系,由各系统的中心图书馆对本系统所属的各级图书馆起组织、协调和辅导作用。图书馆事业的这种纵向结构造成其在横向的“块块”上的特点是各自为政、相互分割、多头领导。因此,这种结构特点不利于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组织层面上埋下了诱发图书馆各种危机的祸根。

3.2 非人为因素

非人为因素是指不是由于人的直接行为而造成图书馆危机的因素。

3.2.1 环境因素 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指各种自然灾害,如雷电、水灾、火灾、台风、地震等。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直接威胁到图书馆及其馆藏文献信息的安全,例如1966年,佛罗伦萨大洪水使意大利国家图书馆损毁了200多万件手稿;1986年,洛杉矶中心图书馆遭受两次火灾,40万册图书被毁,125万册图书受损;1988年,圣彼得堡科学院图书馆发生火灾,30万册图书被毁,360万册图书受损。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指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从政治上看,政治的稳定有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但如果政治不稳定,社会动荡不安,则会给图书馆事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从经济层面来看,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各界对图书馆的支持,是图书馆经费来源的重要保障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要客观条件。我国图书馆目前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经济危机。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图书馆经费短缺;二是书刊价格的急剧上涨。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图书馆所面临的现实是因为没有立法保障,图书馆购书经费普遍存在匮乏甚至严重匮乏现象,即使是政策规定(指导)的文献建设经费投入也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图书馆经费尤其是购书经费的严重短缺,已成为世界各国图书馆的最大障碍,其直接后果是图书馆订购的图书品种和数量大滑坡,然后是被迫减少服务项目、缩短服务时间,设备陈旧也无法维修或更换,人才流失而又难以得到补充,直接诱发出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危机。

3.2.2 技术因素 现代信息技术既给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又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互联网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一种现代的文明,和其他的任何一种科学技术一样,具有两面性:好的一面是互联网给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传播与交流带来极大的便捷性,突破了时空限制;不好的一面是网络系统的安全技术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计算机网络分布的广域性、通信信道的公用性等,都为图书馆文献信息被窃取、盗用、非法增删改及各种扰乱破坏带来了安全隐患。

4 图书馆危机的对策

图书馆面临的危机类型多样性以及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决定了学者们在研究不同类型图书馆的不同危机时,所提出的对策也各不相同。总起来说,目前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不断加强图书馆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加强立法、管理、人才培训、服务等工作,改善图书馆面临的内外环境,从而化解图书馆所面临的各种危机。蒲红斌在《图书馆危机》一文中指出,面对机遇与危机,唯有变革才有出路。为此,一要更新观念;二要完善内部竞争机制;三要面向社会为经济发展服务;四要培养跨世纪人才。唐作新提出,实现图书馆工作信息化、多元化,是图书馆生存的必由之路。詹衍玲认为,提供更好的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也是克服危机的最佳良方,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理论,创建品牌化服务,全面引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并从信息服务转向知识服务。

第二种思路是运用危机管理原理,通过建立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严密防范及应对图书馆所面临的各种危机。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网络时代的危机给图书馆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已经提上了图书馆管理的议事日程,图书馆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自身的危机管理制度,组建危机处理组织,制定安全防范预案。当危机发生的时候,图书馆员应以积极的态度,积极应对和处理各种危机,使图书馆转危为安,化危机为发展的契机。如庞恩旭在《试论我国的图书馆危机与危机管理》一文里,针对现代图书馆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分析了我国现代图书馆所面临的现实危机和潜在危机,提出了现代图书馆进行危机管理的具体策略:一是要明确危机管理的程序和步骤,具体包括:①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②追根求源,快速反应;③处乱不惊,改善管理,化解危机;④搞好善后处理,挽回影响。二是建立现代图书馆的危机管理系统,具体包括:①加强教育和宣传,树立起科学的危机观;②制定现代图书馆的危机管理计划和方案;③努力建设现代图书馆的危机预警系统;④努力建设现代图书馆的危机管理系统。三是要建立并完善图书馆危机处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5 存在的不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学界对图书馆危机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同时,由于我国这一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还存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 实证性研究不够

目前我国学界对图书馆危机及其管理的研究主要为学究式的,能立足于国内图书馆面临的具体危机做调查研究的尚不多见,缺乏强有力的数据和案例支持,因而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相反,有关图书馆存在诸多问题的报道常见于报纸、网络等媒体。可见,我国图书馆危机研究没有很好地与图书馆面临的危机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不强。因此,如何立足于国内图书馆危机现状,将危机管理理论与我国图书馆危机的实际相结合,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的方向。

5.2 跨学科研究不够

所谓跨学科研究,是指研究对象领域之间有交融,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有交叉点(重叠部分),这个交叉点常常是学术研究的生长点,新学科、新观点由此产生;同时还指各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图书馆危机形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该领域的研究必须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与生态学及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而目前关于我国图书馆危机研究的文章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章只是套用危机这一概念,并没有充分运用危机管理理论及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而导致了研究视角的褊狭,制约了新领域的拓展与学者研究的创新。

5.3 存在危机扩大化倾向

目前我国学界对图书馆危机的研究存在一种把图书馆危机扩大化的倾向。在一部分学者看来,只要图书馆面临某一困难或问题就以为是图书馆危机,从而分析出目前我国图书馆面临的危机达十几种之多,图书馆真可谓“危机四伏”。笔者认为,对图书馆危机的研究应该抱着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而科学地进行分析,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能视若无睹。根据危机的基本特征及危机形成的原理,图书馆面临的某些困难或问题还没有严重到足以构成图书馆危机的程度,因为危机至少是一个有严重影响的事件或状态,而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紧急事件或突发事件,或者说一般程度的困难状态。

5.4 研究范围狭窄,重点不突出

从研究图书馆危机的33篇学术论文内容来看,有5篇研究高等院校图书馆危机,有4篇研究公共图书馆危机,其余则是一般意义上的图书馆危机研究。根据图书馆类型的多样性,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的图书馆危机研究的领域和范围较为偏狭。众所周知,在图书馆各大类型中,公共图书馆是全国图书馆事业的主体,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理应成为研究的重点,而实际上学界对公共图书馆危机的研究并不多,图书馆危机研究的重点不突出。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危机的研究理应成为今后我国图书馆危机研究的重点。

标签:;  ;  ;  

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危机研究综述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