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大书抗洪史诗——湖北日报社抗洪抢险报道简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书论文,湖北论文,史诗论文,日报社论文,抗洪抢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滚滚洪水,浊浪滔天。湖北日报社近百名新闻工作者以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转战长江各险段,冒着生命危险,用笔和镜头,描绘着百万军民锁洪魔的英姿,书写着百年不遇的历史画卷。
及时部署 紧急出动
50多天来,针对湖北的汛情发展,湖北日报社三次召开党委扩大会和8 次总编辑扩大会,及时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具体部署落实报道方案。防汛抗灾的每一个关键时期,我们都有得力记者出现在重要险段。
7月4日,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新闻宣传提出的要求,报社派副总编辑江作苏带小分队急赴荆江大堤,副总编辑张家厚带领另一支小分队奔赴荆沙,同时命令驻站记者沿线布防。簰州湾、公安、石首、监利、洪湖、汉川等地出现重大险情后,记者都是连夜赶到现场,当晚就向编辑部发回稿件。8月1日晚8 时许,簰州湾突然溃堤,编辑部得到信息后,立即派摄影和文字记者火速出发,成为最先到达现场的记者。公安县孟溪围出险已是深夜,本报记者乘坐冲锋舟赶到现场,一方面采写报道,一方面帮助营救转移群众。以上两地的报道,成为众多媒体中最生动、最权威、最有现场感的报道,被诸多媒体转发。8月10日, 洪湖燕窝发生重大管涌,正在前线指挥的江作苏,立即率小分队急行车100 多公里赶到出事点,采访完返回住地时,已是第二天凌晨。
长江汛情,牵动着中南海,牵动着总书记、总理,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随着长江防洪抢险的形势愈来愈严峻,温家宝副总理5次、朱总理两次亲临湖北。 在长江抗洪抢险的紧要关头,江总书记来到湖北,对抗洪抢险作出重要指示。编辑部及时安排最得力的记者随中央领导采访,及时传达了党中央的精神,留下了一幅幅极其珍贵的镜头。
今年长江的洪峰,一峰高过一峰,峰峰相迭,险象环生。人民解放军在抗洪抢险的斗争中,功不可没。编辑部及时调整报道思路,在众多的新闻单位中,湖北日报社率先派出10余名记者随部队采访,以整版整版的版面,报道他们的事迹。
深入一线 顽强拼搏
今年汛期时间长,来势猛,突发性事件多,在报社统一指挥下,共派出90多名记者,其中两名副厅级干部,28名处级干部冒着生命危险,战高温,连续作战,用实际行动颂扬百万军民锁洪魔。
随着汛情的不断加剧,副总编辑江作苏先后三次率小分队战斗在抗灾前线。其间,他父亲住院动手术,他都无暇顾及。在一线,他连续几天发高烧,一面打吊针,一面坚持工作,哪里最险,就赶向哪里。近30个日日夜夜,采写稿件60余篇。张家厚副总编辑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坚持在一线采访,克服了诸多困难,从一线发回了大量的感人报道。
8月5日,记者部主任杨敬文受报社委托,到一线统一指挥记者采访,当天下午出发,当晚就发回稿件。由于连续作战,他嗓子哑了,患了皮肤病,编辑部几次催他回来休息,可他仍然坚持在第一线。8月16日,荆江大堤水位再次突破历史纪录,随时都有分洪的可能。他带着病坚持在一线,每隔一小时向编辑部发回一篇稿件,一直到第二天早晨。在一线的10多天里,他率领的小分队发稿80多篇。
驻荆州记者站站长陈启海50多天里,多次转战石首、监利、公安、洪湖等县市险要地段,几次病倒了,打完吊针,又赴现场,共发稿70多篇。摄影部副主任杨发维既是部门前线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入汛以来,从这个战场转向另一个战场,夜以继日,马不停蹄,拍下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照片,记录了抗洪抢险的感人场景。7月28日,长江第三次洪峰即将通过黄梅,适逢天降大雨,江堤发生重大险情。 他三次冒雨趟水赶赴现场,三套衣服全湿透了。在水中拍摄的《众志成城》的照片十分感人。8月12日11时,杨发维在洪湖一线采访刚刚休息,11时15 分接到编辑部命令,要他在14时30分赶到武汉参加航拍采访。航拍采访进行了4个多小时。他19 时回到编辑部,20时又奉命连夜赶赴沙市,随江总书记采访,出色地完成了报道任务。武汉新闻部担负着武汉市的报道任务,每天要完成一个版的发稿量,人手少,时间紧,当天采访,当天写稿,当天发稿。部门的几个负责人日夜连轴转,一面亲自带队到前线采访,一面回编辑部编发稿件,一天只能休息几个小时。
在防汛抗灾一线的记者,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美好的一页。青年记者赵稳波在一线采访时患病,倒在病床上还在向同事们口述着采访的内容。后因病情加速发展,虽全力抢救而不治,他献出了年仅26岁的生命。去年刚大学毕业分来的年轻记者黄俊华,今年一入汛就住进了省防汛指挥部,同指挥部人员一道通宵达旦地工作,常常是其他工作人员休息了,他还要加班写稿,20多天时间内,共发稿40多篇。潘文华后期住进防指时,正赶上老人、妻子、女儿生病,他克服种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报道任务。年轻记者杨耕耘和郑元昌在簰州湾溃堤后,都冒着生命危险冲进洪水之中,一面采访,一面同解放军战士一道,救出了30多名群众。孟溪围出险后,几名年轻的记者也救出了10多名群众。
周密策划 力出精品
从7月3日至8月20日,《湖北日报》用于防洪抗灾报道的版面达150多个,刊发稿件达1900多条(幅),其中言论20余篇,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
从1954年至今,44年间,湖北没有发生过如此之大的洪水。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汛情形势,从7月5日起,《湖北日报》在一版打出了通栏题“紧急行动起来 全力以赴抗大洪”、7月7日改为“百万军民防大汛 众志成城抗大洪”、7月9日改为“反对麻痹松劲 确保安全度汛”、7月12 日又打出了“反麻痹抗洪保安全 抓发展抗灾保规划”、7月31日又改为“抗洪保安全 抗灾保发展”,8月16日又改为“落实江总书记重要指示 夺取抗洪斗争最后胜利”,以此来激发全省军民抗洪抢险的士气。
为了多出精品,编辑部从总编辑到部门主任,不断强化组织、策划,要求一线记者牢固树立精品意识。7月30日至31日,长江今年最大的一次洪峰通过湖北全境,总编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出精品的时刻,就把编辑部的意图告诉一线记者,将收集到的历史资料、武汉及上游江段的抗洪报道以及兄弟报的有关资料一并传给一线。一线记者理解编辑部的意图后,采写出《长江今年来最大洪峰通过湖北 军民严守黄广大堤洪水安全过境》一稿。记者通过采访老水利、防堤大军、80岁的老人、防洪志愿者等,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洪水的无情,写出了防洪大军严防死守的精神,写出了大堤内的安详。稿件见报后,各方人士给了很高的评价。与此稿同一天见报的通讯《惊心动魄六昼夜》在编前会上进行了充分讨论,然后要求记者用日记的形式进行表达,生动记叙了第三次洪峰到达湖北的六个昼夜,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武汉的防汛报道任务十分繁重,总编辑们常常给一线记者出点子,同他们一道精心策划,产生了一批较有分量的作品。如《长江第三次洪峰袭击江城时——堤外波涛汹涌 堤内一派祥和》、《恶雨狂倾洪魔频袭——武汉:巍然屹立》等稿件均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8月11日,武汉新闻版以《昨日, 长江第四次洪峰通过武汉时》的通栏标题报道了第四次洪峰通过武汉的情况,10多名记者分布在各个险段,凌晨向编辑部陆续发回报道,并用图表的形式,将1954年同1998年进行对比,达到了有很强新闻冲击力的效果。
为了全面展示湖北境内1500多公里长江大堤锁洪魔的英姿,展示广大军民的精神风采,总编辑们集体策划,进行一次沿长江干堤的航拍采访。8月12日下午2点15分,当第五次洪峰咆哮而至的时候,三位记者乘坐总参陆航的直升机,从汉口王家墩机场起飞,在海拔300米的高度沿江而行,拍下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8月15日,经总编辑们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再次策划,决定取消“双休特刊”的两个版,把五、八版通开,以“巍巍大堤锁洪魔”为题,刊发了两版气势恢宏的照片,配以长江防洪险段示意图,产生了较大的震撼力。
前方后方 协同作战
今年的汛情早,洪水来势猛,时间长,有时一个洪峰接一个洪峰,峰峰相迭,首尾相连。
前方后方,相互配合,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证。入汛以来,党委书记、社长卢吉安统一指挥全社抗洪抢险报道和社内工作,带头值班,晚上常是12点以后才休息,双休日也不例外。在家主持新闻宣传工作的刘建勋副总编辑,白天上班,组织、策划报道,审定重要稿件,晚上又到夜班值班。副总编辑雷刚一直坚持上夜班,下午还参加编前会,一天只能休息几个小时。承担抗洪抢险报道任务重的农村工作部、记者部、武汉新闻部、摄影部、政宣部等部门,每天要紧急处理前方记者和通讯员的大量来稿,多数同志都是夜以继日,超负荷运转。总编办公室主任及秘书科工作人员人汛以来一直坚持夜间和双休日值班,认真做好上传下达,并根据总编辑的意图,及时组织、调度前线记者的重点采访,统一协调前方、后方的报道工作。
出版部是报纸夜班的“总装车间”,进入抗洪抢险紧急阶段50多天里,由于每天有三到四个版集中刊发抗洪报道,所有版面只能在夜间编校、组版划版。部里取消夜班轮休制,5位部主任和30多位编、校人员全力以赴。汛期,前方急稿多, 变化大,发稿晚,抗洪报道政治性、政策性极强,他们在夜间严格把关,精心组版、划版,每天比正常班要推迟三至四个小时下班,常常从晚上8点半一直到天亮。 这段时间抗洪抢险报道版面集中、突出,很好地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省防指的意图。
防汛抗灾,报社的全部力量都投入进来。社办公室统一协调后勤保障工作。后勤部门召开誓师大会,保证为前线服好务。车队的司机全部进入临战状态,司机刘刚到目前为止,共出车40多天,行程5000多公里,其中有11天连跑了9个县。医务科的同志在汛期延长了值班时间,为一线回来的同志和上夜班的同志检查身体,并为他们准备了必备的药品。夜班食堂的同志想方设法改善伙食,提高服务质量。前方后方协同作战,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保证出色地完成了防汛抗灾报道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