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运用探讨论文_王平

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运用探讨论文_王平

王平 莒南县人民医院 276600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中个性化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11年4月-2014年8月接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抽选100例作为对象,分成两组不同处理组,即:常规组(基础急救护理)、干预组(个性化护理),预后对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患者成功转运率、急救率和常规组相比较高,两者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护理中行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作用突出,可提高临床成功急救率,延长生存期限,值得借鉴。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特殊性病症,情绪过度激动、劳累过度等为疾病主要因素。临床针对此类患者来说,均将尽早抢救,开通相关血管作为抢救原则,以拯救心肌功能,恢复正常心肌血液灌注量。为了更好地评定此患者抢救效果,本文将我院接收者作为调查对象,旨在探究个性化护理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从我院2011年4月-2014年8月接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抽选100例作为对象,分成两组不同处理组,干预组50例,女性、男性分别27例、23例,年龄段55-75岁,平均(60.2±0.2)岁;常规组50例,女性、男性分别26例、24例,年龄段56-77岁,平均(60.3±0.3)岁。接收100例患者均符合病症诊断,均无严重性外伤。2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无差异,可评定(P>0.05)。

1.2方法 临床针对常规组患者行基础抢救护理措施,如:医护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达到现场,根据所了解的情况行全身性检查,并实施急救方案,如:吸氧、静脉通道建立等;干预组患者则行个性化护理急救措施,如:①及时出诊。临床针对急救出诊制度,需充分考虑患者实际情况和相关因素,这就需要对急救医护人员行业务能力培训,以提高专业素质[1]。待接到急救电话后,首先需了解患者实际情况,快速安排救护车。救护车运行过程中,和患者家属联系,叮嘱其做好保护措施,从而保证患者生命安全;②急诊护理。急诊护理期间,应尽最大限度的保持安静,并严格限制患者行动。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是应该于急诊过程中多和其交流,适当给予安慰,以舒缓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建立成功救治信心;建立静脉通道,保证一次性成功穿刺,减轻临床疼痛度;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出现并发症征兆后及时处理;③转运护理。待急救措施实施且患者病情得以缓解后,需及时转运至医院治疗。转运前期需向患者家属说明极有可能出现的现象,确定转运后行相关工作。并且,转运前期还需联系医院做好准备,进而快速实施治疗方案[2];转运过程中叮嘱患者保持平卧位,保证静脉通道畅通,预防并发症;④心理护理。一般来说,心理护理是临床整个护理措施的关键步骤,由于病情的突然病发、疼痛剧烈等因素的影响,患者易出现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甚至消极懈怠,给抢救工作的顺利实施增加难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需多和患者交流,充分了解其心理特征,以制定个性化疏导方案,促使患者建立疾病治疗信心,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3]。

1.3评定项目 评估患者成功转运、成功急救情况,并分析其护理效果。标准:发放调查问卷,统计总分判定,即:满意(>90分)、比较满意(>60分)、不满意(<60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主要选用SPSS18.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研究和分析,按照临床参数种类进行χ2检验,用百分数表示,若P<0.05,则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成功转运、急救情况评定 调查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成功转运50例,成功率为100.0%;常规组成功转运40例,成功率为80.0%,两者成功转运率有区别(P<0.05);干预组成功急救49例,成功率为98.0%;常规组成功急救39例,成功率为78.0%,两者成功急救率有区别(P<0.05)。

2.2临床护理效果评定 调查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34例,比较满意15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率为98.0%;常规组满意25例,比较满意15例,不满意10例,护理满意率为80.0%,两者护理满意率有区别(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病情相对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报告显示,此病症死亡率高,预后效果差,发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和院前急救处理关系密切。以往院前急救处理中,只是单纯性重视急救措施,如:吸氧、静脉通道建立等,不够重视院前急救护理,间接提高患者院前病死率。因此,临床需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措施的实施,以提高整体效果[4]。

个性化护理是临床常用护理模式,将患者作为工作出发点,为其提供全面、舒适的护理服务。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病发后加大患者疼痛度,致使其出现紧张、恐惧等心理,这就需要护理期间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以在减轻临床疼痛度的同时,帮助患者建立疾病治疗信心,提高临床效果;并且,转运期间实施个性化护理措施,还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急救成功率。我院通过院前急救中实施个性化护理,取得显著效果,即:干预组患者成功转运率为100.0%、成功急救率为98.0%,和常规组相比较高,有区别(P<0.05)。说明:临床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护理中行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作用突出,可提高临床成功急救率,延长生存期限,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刘颖,赵婷.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13-15.、

[2]赵立力,曹明英,姚朱华,等.协同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463-1465.

[3]姜明霞.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9):1-3.

[4]丁红霞.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5):260-261.

论文作者:王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1月第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8

标签:;  ;  ;  ;  ;  ;  ;  ;  

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运用探讨论文_王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