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学术品牌振兴学科建设--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学学术发展年会综述_自然辩证法论文

打造学术品牌振兴学科建设--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学学术发展年会综述_自然辩证法论文

打造学术品牌 振兴学科建设——记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论文,学科建设论文,辩证法论文,年会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盛夏的北京,闷热难当。只是在两场雷雨过后,空气才稍许清爽起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联合举办的“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在今夏难得的这股清凉劲儿中,于2002年8月7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

在去年“首届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开幕式的致辞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同志提出:为表达对于自然辩证法事业的感谢和支持,愿意继续承办第二届学术年会,并欢迎把年会办到研究生院的校园里去,为这个全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研究生院的人文学科的发展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添光增色。朱训理事长当即拍板赞同。于是成就了今年会议的主办单位和会议地点,也成就了10个月后这个更大规模的全国综合性学术年会的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近60篇。

与往届会议不同,此次会议的第一天,代表们参观了科学院的高科技研究基地:自动化所的模式识别研究室和高能物理研究所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内一流的实验装置,为始终瞩目于高科技发展中的哲学、史学、社会学、伦理和政策等方面问题的自然辩证法界的学术讨论,更增添了一种现场震撼和真实感。

八日上午九时,会议正式开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国政主持开幕式。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朱训同志在大会致辞中,首先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对于此次学术年会的热情邀请和具体筹办表示感谢。他充分肯定了由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和青年工作委员会操作的学术年会的意义,并希望这种年会能逐步走向制度化。因为第一,它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中央强调的与时俱进的精神。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开展学术交流,促进自身发展,而且通过自身的工作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其次,中国科协最近提出要求,各个学会要每年要出学术发展蓝皮书,反映各个学科的进展。学术年会为这种蓝皮书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这种综合性的学术年会也为各个专业委员会展现自己,为它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舞台。总会支持这样的综合性年会,要求各个专业委员会在会前做好交流准备,也希望今后能把这种会议组织得更好,使得大、小会结合起来。江总书记最近在视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提出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我们自然辩证法研究总体上说,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范围,应当在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做出我们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同志在大会致辞中,首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表示热情的欢迎。他强调指出,自然辩证法研究处于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交叉结合部,在很大程度上能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思想武器,提供实用的好的方法。因此,研究生院领导一贯重视自然辩证法的教学研究,支持办好主管的《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要求学生学好自然辩证法课程,在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境界中成长。江总书记今年内的三次重要讲话,都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科学院党组在创新工程中也一再强调创新文化建设,作为科学院改革发展的尖刀班,研究生院也正通过内部调整,加强交叉学科、人文学科的建设,组建人文学院。今天作为研究生院的代表有幸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人文学院老师们有幸接待来自各地的同行,我们非常感谢大家以往和今后会继续给予的帮助、支持,并将在研究会总会领导的支持下,为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继续做出我们的贡献。

王国政副理事长在随后的发言中,希望能把每年一度的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打造成国内知名的学术会议品牌,办好综合性的学术交流活动。

开幕式结束和照相后,开始第一次大会:主题报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社科学部主任李伯聪教授主持了会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刘大椿教授以“现代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变革”为题,着重论及“现代科技革命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嬗变”,剖析了“科学精神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指出科技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嬗变的助力,正是科技与资本主义的结合,使西方世界实现了现代化。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巴黎手稿》中所说,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完成非人化”。一方面,新兴资产阶级那种将积累资本、创造财富当作一种神圣的事业来追求的资本主义精神体现了西方文明的拓殖精神,另一方面,这种精神所要求的市场机制的全面展开,科层制度的建立完善,经济系统的技术规则和合理化等工具理性层面又是与科学精神内在联系的。正因为此,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的批评和对科学主义的批评是相关联的。当今资本主义的专家治国,市场营销,管理理念和大众消费等各个方面仍然渗透着种种科技手段的配合。至于如何将其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则仍然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荆继武教授报告的重点是“电子政务”。从介绍什么是电子政务入手,他首先指出电子政务的目标在于减少管理层次,便于信息查询,节省资金,快速响应,为公民提供更为便捷有效的服务,极大地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将对改善政府的办事能力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其远景是使公民能上网得到服务,节省大量的时间、费用和人力,从以往的行政型大政府成为知识型小政府,有利于数字经济的繁荣。其意义在于不仅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不致于使那些追求新生活的先驱,如热衷于上网的年轻一族远离政府,如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中年轻中参与投票的只有三分之一,而网上投票必定会激发他们的热情,有助于真正的更大范围的民主。电子政务的范围可涵盖信息搜寻、资金转移、选举登记、税收申报、更换驾照等大量政府对个人的内容,也涵盖政府对企业、政府对政府等内容,可设计得便捷易用,人人可用,现在的瓶颈是安全问题,公众和法律都要求电子政务中个人隐私得到保护,个人信息不被误用,个人身份标识可靠有效,不被黑客侵害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李醒民教授以“关于科学精神研究的几个问题”为题,针对当前几乎党政民学齐谈科学精神的现象,谈了自己对相关学术问题的看法。指出在西方,直接论述“科学精神”的文献多年来似乎难得觅见,但“科学精神”的提法和研究早已有之,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传统,经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解放和人的觉醒,直至近代科学以来三百年的发展,其间的科学启蒙和普及,使得科学精神早已浸润于他们的思维和心智之中。皮尔逊,梅尔茨等都有经典的论述。而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俊彦对科学精神乃至科学之“道”早就有精湛研究和真知灼见,他们把“赛先生”和“德先生”一起请进中国,让西方思想这两大瑰宝并驾齐驱地进入中国知识界,任鸿隽,王星拱,胡适,梁启超等对于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及中国当时的学术界和国民性中的弊端都有极为中肯的论述。近年来国内讨论科学精神的文章数量不算少,但是学术水准还有待提高,从操作层面上讲,这就有必要厘清概念,博览资料,明确目的。缺乏科学精神的遗传基因,中华民族将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化工大学张明国教授发表了“以学术发展研究推动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专题报告。他在总结了新一届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领导班子成立以来所做的几项工作基础上,着重强调学术工作委员会和青年工作委员举办学术发展年会,旨在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研究,也是响应教育部加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的要求和中国科协最近召开的学科发展研讨会的精神。促进学术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是要努力寻找能够带动整个学科发展的生长点或突破点,在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层次上和各个分支学科中,都应致力于寻找这样的生长点或突破点。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术活动、学术期刊、科研课题之间的辩证法关系,为寻找学术生长点或突破点,促进学术交流与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做贡献;要积极地开展学术争论,并在其中发展促进学科发展的生长点或突破点;要明确并持续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或方向,这有助于在已经寻找到的学术生长点或突破点上实现新的突破,促进学科发展,完成重振自然辩证法雄风的历史使命。

八日下午和九日上午,会议分三个小组,进行分组论文报告会。第一小组的主题为“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曾国屏报告了他们为《北京社科年鉴》撰写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介绍了北京地区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学术进展和学科组织建设。金吾伦的发言着重分析了关于创新的几个概念问题,从辞典上五花八门的定义,到经济学和人类学中的概念,强调创新与科学发现的不同,创新应当是面向开发、面向市场的,创新的主体应当是企业。薛晓舟在介绍量子引力及其当代进展的基础上,对其时空量度的离散性、运动规律的统一性、物质微观结构基本单元的存在性等哲学意蕴进行了分析。刘明认为怀特海的实践体现了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的完美统一,介绍了他关于智慧重于知识、文学-科学-技术并进、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在适当分工前提下相互渗透的人本教育思想。王志康区分了自然哲学、分析哲学和理论自然科学三种意义上的科学哲学,并讨论了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设置。黄华新提出科学发展要真正达到复杂科学的新阶段,必须实现思维方式的根本转换,进而从科学思维方式演进与科学革命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复杂范式兴起的哲学意义。白屯提出当代地球科学在研究策略和方式上发生了新的变化,标志着地学思维的主流正在向地学系统思维转变,以此为背景,地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引起了科学家对地球、地球科学及地学方法新发展的思考和创新。李海峰提出着眼于人类思维方式的演变,才能把握科学技术哲学的本质,走出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困境,促进科学的自觉和哲学的发展。乌力吉通过对化学史料的分析,论证了世界化学研究中心从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迁移过程,探讨了这一过程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严火其提出东西方科学的区别在于察同和求异的区别,二者都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某种努力,从不同方面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共同深化了对自然的认识。周岩从科技发展对于人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三方面造成的不协调出发,提出生命科学应以人自身为研究核心,建立大生命观,提高人类综合生命指数。王西华分析了大卫·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祛魅世界观的批判,考察了科学何以返魅的根据,同时指出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返魅世界观的局限性。

第二小组的主题为“科学哲学专题”。盛晓明以“巴黎学派与科学的社会研究转向”为题指出,科学的社会研究尽管成果卓著,但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陷入困境。近来,拉图尔以及巴黎学派已经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向一些重大的哲学问题,试图寻找新的突破口来挽救科学的社会研究运动。他以对称性原则的重构为重点,探讨了社会研究新转向的种种契机。王克迪提出,运用计算机系统对修正了的三个世界相互作用理论和逻辑推理进行模拟验证,来探讨机器—知识互动机制的可能性。其方案是在类似于虚拟现实系统的预设运算环境中加入非人为控制的知识或物理信息,期待某种新知识的产生。其意义在于从科技与哲学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一种解释人-机关系的新理论和未来知识生产的新机制,用计算机系统模拟验证哲学概念推理。马来平提出,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哲学基础和认识论前提表明,其理论影响所及,已经远远超越了它所在的学科,而指向更广泛的领域,对中国科技哲学的科学观、真理观、自然观和社会观形成了一种全面冲击,有必要就SSK提出的各项前沿性问题,直接与其对话,针对SSK的实质和核心,在批判相对主义最新形态上有新的进展,在对其总体评价的基础上,为科技哲学描绘新的蓝图。贾玉树认为当今科学实在论研究的两个根本缺陷是不了解实在观念的认识论根源及其超越本性,没有从终极意义上去把握实在观念而流于肤浅;囿于具体的殊相层面,没有能够到抽象的共相层面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理论。他指出“实在”一词的更深一层的涵义是指向某种终极的、不能够感知而只能被推论的、作为共相的抽象性存在。而当今的种种执着于现象界中各种感性具体的属性的科学实在论实际上是有违实在论初衷的。事实上,无论是现象世界还是理念世界都是属人的,它们都不能构成科学理论的实在基础,唯有人本身才能真正成为科学理论的实在基础。王幼军在“重审概率革命”一文中指出,库恩和科恩关于科学革命的理论使得人们得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概率革命,但这些审视并不足以对其做出完备的历史理解和描述,更不足以揭示概率革命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在于概率统计思想所导致的人类对于自身及其自身所处的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上的根本性转变。文成伟在报告中简述了混沌理论的发展及其科学和哲学意义,着重论述了它在社会系统中应用的数学模型及应用前景。周丽昀讨论了科学知识的文化研究及其与社会建构论的关系,分述了它的六个研究主题。常春兰则讨论了SSK与库恩哲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指出了SSK无法克服相对主义的理论矛盾。石益祥系统回顾了人们对于复数的认识过程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认为复数是时空的数量关系的显现。肖显静讨论了“后现代科学成立吗?”这一问题,通过考察后现代科学的基础——泛经验和泛心理学的不成立,认为大卫·格里芬所倡导的后现代科学是一种在范式上完全不同于现代科学的新学科类型,其本体论和认识论与现代科学不一致,其研究对象是不存在的,其理论之间的联系上是矛盾的,其理论上是无效的,没有经验的验证,因此,后现代科学是不成立的,它是一种伪科学。

第三小组发言讨论的主题是“技术哲学与STS”。万长松和陈凡对苏俄技术哲学百年来的历史分期主要贡献和缺陷进行了客观分析,强调应重视而不是放弃这一领域的研究。丛杭青在报告中讨论了“知识生产中的资源配置问题”,建立了个人思维模型、资源模型、不饱和与饱和状态下的科学发展等几个模型,认为正是对科学内部资源关系的不了解造成了资源利用上的浪费,资源配置伴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优化,进而提出了宏观调控的几种方法。徐继开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成为国家振兴和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尽快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才能全面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李利人在“关于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哲学思考”中,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类主体面临机遇和挑战,必须发挥人类主体的能动性,实现科技进步中的人与自然的统一。朱成全提出认为经济学具有实证精神,因而是科学只是一种低层次的理解,经济学更主要是关于人的行为的学问,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因而还具有人文精神,必须从功利境界提高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董贵成介绍了戊戌维新派对于洋务运动派只重技术、轻视基础科学,使军事现代化成为无源之水,导致战败的批评,认为他们开创了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方玉媚提出科学家的研究自由只是相对的,从选题到成果的应用,都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限制和约束,必须对社会负责并受到社会的监督。唐丽的报告论及“科学作品的版权保护”及其特殊性,以及这种保护中的分类问题。卢翼翔和黄力民的论文都论及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问题,认为历史与现实的人文学科的疲软和人文教育的被扭曲,造成了当今人文素质教育的混乱。

在第三小组中,关于工程哲学的建设和发展成为一个中心话题。王宏波的论文论及“社会工程学中的哲学问题”,提出社会工程学是以社会政策、法规、计划的概念为核心,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加以整合,并具有自己特殊内容的新兴学科。张顺和王洪波的论文分析了“公共政策设计中冲突分析的一般方法”,指出公共政策是调整社会结构、推动社会前进的直接动力之一,其设计与工程设计有同构性,其冲突有目标冲突和利益冲突两个基本类型,解决政策设计冲突的一般方法有:分离法、平衡法、补偿法。张秀华论述了“作为工程范畴的创新”,认为创新是工程的核心,具有超技术性、人文性和社会性,以市场化、社会化为前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李伯聪刚刚发表的《工程哲学引论》一书,更是成为会上大家讨论的热点,具有相同或相近理论旨趣的同仁讨论了如何在中国推进工程哲学研究的相关举措,希望这一新近萌芽和发展的学科能真正发展成为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三足鼎立、面向人的造物实践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学科增长点。

九日下午,在小组发言的基础上,大会组委会挑选了若干代表进行最后一轮大会报告,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胡新和教授主持。东北大学陈凡教授首先报告了他所出席的国际技术哲学学会2001年7月9日-11日于英国苏格兰阿伯丁大学举行的第12届会议和2002年6月13日-15日由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举办的“技术知识的哲学反思”国际技术哲学会议,介绍了会上知名学者对“技术与自然”、“高技术伦理学”、“若干技术哲学思想分析”、“技术知识的分类”、“技术知识和标准化问题”和“技术知识的发展与整合”等问题的思考。北京邮电大学教师牟焕森提出在当前的“技术转向”中,要“加强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研究”,在分析总结了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其原因,提出了改变现状的若干建议。浙江大学许为民教授介绍了他们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对《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进行的改革和制作的《自然辩证法》网络课件,指出网络技术为提高《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平台,现代网络技术与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机结合,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高了教对象的参与性,丰富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益经验。清华大学吴彤教授针对复杂性研究中的结构复杂性给出了自己的“多组分,多层次,多通路”的尝试性定义,并且给出了它的一个综合性测度公式,进而介绍了两个与结构复杂性相关的研究案例。中国科技大学刘仲林教授在报告中提倡跨学科的整体研究,指出应关注交叉学科,加强科技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互动,共同合力构建新世纪中华新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刘钢研究员介绍了近年来在美国和欧洲正在兴起的作为研究纲领的信息哲学的发展,它的批判性层面和建设性层面,以及它的旨在取代分别以存在、知识、意义为中心的哲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发展出一种以信息为中心的哲学,一种以统一的信息理论为其最终的理论诉求的“第一哲学”。湖北大学的甘永超以“历史学和方法论将波粒二象性逼上成功之路”为题,介绍了对于著名物理学家费米的辐射的量子理论包含光的经典电磁理论这一论断的一个实验设计,可以验证这位大师的论断,并解决相关的佯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孟建伟教授在发言中重点探讨了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问题,指出我们当前的尴尬是科学和哲学两不靠,发展方向有技术化道路——干预科学和文化道路——人文转向这两种,并重点阐述了他对第二个方向的设想及相关的科学文化哲学的研究,认为这样可以跳出西方科学哲学的困境,开辟出自己的道路,对中国文化的建设和国民性改造做出贡献。

大会最后一项日程为闭幕式,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李醒民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孙建国在讲话中,对于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他介绍了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两年来进行的改革业绩和发展目标,强调了研究生院与其它高校的不同在于没有大学教育的依托,而是依托于科学院遍布全国的104个研究所和五大教育基地。自然辩证法教学和人文学院的建设不仅在研究生院的教学体系和校园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在科学院的创新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孝廷代表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作了大会总结。他首先充分肯定了此次学术发展年会取得的成功。从参观科学院研究基地获得的高科技震撼,到与会的80余名代表及提交的约60篇学术论文,从朱训理事长的高度重视,到会上围绕科学前沿、技术哲学、工程哲学、交叉科学、科学技术学等一系列理论热点展开的热烈讨论,充分展现了自然辩证法学科综合性、前瞻性和国际性的特色,但问题是议题不够集中。对于下一步的工作,他提出问题还在于增强实力,提高水准,加强教材课件建设和学术期刊建设,逐步实施会员制,筹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25周年的纪念活动,举办纪念活动周,以鼓舞士气。对于今后的学术发展,他提出了增强问题意识,正确评价形势,明确学科定位等三点意见,认为要培养新型的学问家,学术活动家。最后,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王国政宣布,2002年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闭幕。

标签:;  ;  ;  ;  ;  ;  ;  

打造学术品牌振兴学科建设--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学学术发展年会综述_自然辩证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