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工业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品论文,批发市场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业品批发市场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批发形式。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工业品流通大部分是由企业来完成的,很少或根本没有出现过专门经营工业品的专门场地。那么我国工业品批发市场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在哪里?
一、我国工业品批发市场的产生
(一)产生原因的理论分析
由于流通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渠道和网络,将市场交易中的一部分生产者和经营者连接起来,形成固定的契约关系,可以替代市场交易中每个交易者所需的搜寻信息成本、谈判和签约的成本,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或者说,流通企业是将市场上的偶然交易规范成企业内部有序的商品流通,从而提高了交易效率。
批发市场属于外部化市场交易,它是通过形成一个可供生产者共同享用的销售网络来促进交易的。应该说,流通企业替代交易市场是交易成本降低规律的选择,大多数情况也是如此。但是,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流通企业都比批发市场能更有效率地组织流通。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下,批发市场更有效率,即当商品生产者数量极多、商品种类多、生产批量小、效率低且生产关系不稳定时,通过批发市场更能节省交易费用。原因在于:这时流通企业需要签约的数量太多,不能形成稳定的契约关系;其花费的谈判和维持协议的成本太大,甚至会超过消费者自身搜寻信息的费用。进入批发市场的企业大多不通过或不靠自己的商标、品牌、厂牌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以求拓展市场,而是依靠交易市场的知名度,通过交易市场的信息搜索,集中和反馈各种信息,这不仅可以增加交易量,而且可以大大节省单位交易量的市场交易费用。此外,批发市场的优点还在于容量大、交易灵活、加入成本低、进入和退出都比较自由。而且,批发市场的规模经济效益是递增的,市场越大,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越充分,平均交易费用就越低。
(二)产生原因的实践分析
1.根本原因——我国乡镇、个体经营企业的兴起
我国由于具体国情的不同,工业品批发市场有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首要原因就是乡镇、私营个体经营企业的发展。自1954年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以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工业品生产完全由国家组织形成的大企业来完成,农村地区人口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巨大变化。如果说农村“包干到户”等措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的话,乡镇企业和个体经营企业的蓬勃兴起促进了我国工业品生产的大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经营企业是随着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和大量剩余劳动力出现而产生的新的企业形式。乡镇工业的发展,使农村非农产业比重迅速提高,生产的工业品数量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原有的工业品生产和供应体系。但是,由于资金和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乡镇企业总体来说呈现出数量多、单个企业人数少、生产效率低、生产不稳定的现象。这正符合了我们在上面所分析的工业品批发市场的产生条件。以我国服装工业为例,其行业特点是产地分散,生产的集中度低。1995年,我国最大8家服装生产企业的市场份额仅为3.8%,在1998年为5.4%。而在日本,在妇女服装、儿童服装、男士西服市场中,前五家最大厂商的份额分别为32.2%、51.4%、24.5%。在我国服装产业中,各种非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很大,其中尤以乡镇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突出。如在1998年,我国服装行业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只有33%,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为88%,产值比重为15.6%。1999年的服装产量为33.8亿件,产值为124.9亿元;而乡镇服装企业则有1.8万多家,产量为39.4亿件,产值为231.7亿元。无论从企业数量还是从产值、产量上来看,乡镇企业都高于国有企业。这就直接导致了对工业品批发市场流通的不同要求。
2.国有经营渠道的排斥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曾经建有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国合销售渠道,即当时的国有商业部门和物资部门。它们是巨大的组织,分别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流通中独家经营,其组织结构几乎从整体上取代了市场功能,在国营企业内部建立起严密分工、各司其职的三级采购和垂直供货系统,商品流通按固定区域、固定对象进行。从理论上讲,避免了大量获取信息、寻找交易对象、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但由于科层过大,导致了不经济,其流通费用较高。而且,这些渠道大都由城市大中型企业所占据,乡镇、个体、私营等企业很难进入。另外,由于资金、技术、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企业又很难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所以只能采用人员购销的方式,这耗费了大量的交易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乡镇企业和个体经营企业的商品顺畅流通就成为它们能否更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大量的乡镇企业产品要找出路、找市场。因此在一些某一产业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以这种产品为主的专营批发市场便自发地或是由政府有意识地培育起来。在那些主要的销售地或在交通便利的地区,销地或集散地型批发市场逐步发育起来。组织工业品批发市场可以将大量的买者和卖者集中在一起,使信息沟通的费用得到大幅度降低,因此受到了广大乡镇、私营和个体企业的欢迎。从我国服装的流通来看,原来分三级进行批发。在城市地区,主要由综合百货商店和服装专业店零售;在农村地区,则由农村供销社经销。而在改革以后,原有系统在整个服装流通中所占的比重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在我国的服装购进与销售总量中,原商业部系统企业所占的比重在1996年已处于36.5%和63%的较低水平,近年来仍呈现直线下降趋势,到2000年下降为26.5%和42.5%,5年中分别下降了10个和20.5个百分点。
3.各地政府的扶持和政策倾斜
在工业品批发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中,政府扶持起了很大作用。如果我们像许多发达国家一样政府不参与经济的话,很可能我国也将出现由许多小的私营批发商来完成沟通的任务。但是,政府的支持使之发生了改变。许多政府为了吸引客商,采取低税等优惠条件,如采取一次性收税、包税等形式,使工业品批发市场具有竞争优势。此外,政府还对市场征用土地的地价给以优惠,使摊位租金下降。在我国的工业品市场中,甚至有部分大中型企业也参与进来,主要是看中批发市场的低税和优惠政策。
4.可以打破原有商品流通的限制,改变价格形成机制
原先的国有商品流通渠道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商品的流动不是按流通规律而制定,所以,商品流通存在不合理因素。工业品批发市场可以打破这种制约,不分国营私营,商品来自哪个地区,都能参与。另外,由于传统经济的影响,我国工业品的价格往往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由部门定价,不能反映真实的供求关系和竞争状况。在工业品批发市场中,价格信号尽管也有局限性,但比之国有渠道还是准确的。
5.批发市场的交易主体行为效率更高
由于工业品批发市场的主要构成是个体、私营和乡镇企业,它们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所以对商品的价格变化,各项成本收益的核算更具理性。原有的国合流通渠道却并非如此。据调查,仅进货渠道就使专业批发市场的产品比国有商场具有10%的成本优势。此外,摊位经营机制和国合销售渠道也是不同的,前者可以提供激励、监督并分担风险的有效机制,而后者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激励和有效分担风险,这使二者在经营绩效上产生较大差别。批发市场的激烈竞争往往能使最有经营能力的人成为经营者,所以,批发市场这种交易费用的降低来源于一种效率更高的交易组织制度或市场制度对另一种市场制度(国合商业组织)的替代。或者可以这样说,工业品批发市场的出现和发展不是由于它是最节约交易费用的组织,而是由于我国传统经济制度下的流通企业的效率过低造成的。
6.工业品批发市场的限制较少
工业品批发市场的产生不但依靠它的优点,还倚仗了它的负面作用。由于我国对国有企业的规章制定得较严,也有完善的监督体系,对于国有渠道来说,进货质量要有一定的保证,否则会受到处罚。而对于乡镇、个体和私营企业来说,由于资金、技术和管理各方面的制约,生产的产品质量往往不能和国有企业相比较(当然随着发展和壮大,现在情况得到了改观),“三无产品”、假冒伪劣产品多产自少数乡镇企业,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工业品批发市场的出现客观上为这类产品提供了销售渠道。由于这种企业的生产不稳定,转产快,很容易改头换面,所以工业品批发市场很难杜绝它们的出现。此外,方便偷漏税也是批发市场的负面成因之一。
二、我国工业品批发市场的发展
目前,我国大约有11万个各种各样的工业品批发市场。首先,按流通客体可以分为综合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属于综合批发市场。按照交易的商品种类分,又可以分为服装批发市场、鞋类批发市场、纺织品批发市场、建材批发市场等,还有的如钢材、汽车、机电产品、建筑材料等也有形成批发市场的(虽然这并不一定是好的方式,但确实存在)。其次,按举办主体分,可以分为国有商业主办(包括物资流通企业)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办。国有商业主办的工业品批发市场从其经营目的和方式上分,又可分为经营服务型和服务经营型。前者是指主办单位确立“自营批发业务为主,服务为辅,以服务促进自营批发业务的扩展”的原则,因此,排他性较强,市场开放度较小;后者是指“服务为主,自营购销业务为辅”,广招天下客商,欢迎各类所有制企业和个人进场交易,建立了多功能服务体系,实行市场的全面开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办的专业批发市场,主要的经营主体是私营、个体和乡镇企业,也有部分国有企业参加,实行价格放开,买卖双方直接见面交易的方式。
我国工业品批发市场具有商品集散、信息传递、价格形成和配套服务等项功能。在工业品批发市场中,由于众多的卖者和买者进行同种类商品的批量交易,公开平等地竞买和竞卖,可以形成反映供求的批发价格,引导生产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零售企业调整销售策略;由于工业品批发市场环节少,价格透明度高,产销直接见面,信息反应快,可以有效调节产销,弥补了国合商业批发覆盖面窄的缺陷。此外,工业品批发市场对于城市化与工业化也起着积极作用:扩大流通途径,为乡镇企业提供低成本交易方式,有利于竞争局面的形成,有利于带动地区乡镇工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和专业化,加速城乡一体化,加快地区资金的积累。再者,许多工业品批发市场是利用原有的闲置场地兴建的,建成市场后,不但有租金收入,还为国家带来了税收。引导第三产业的发挥和兴旺,扩大就业,也是其作用之一。例如,据统计,2000年广西柳州市56个商品市场有固定业主16857户,25120人,临时摊点3370人,其中30%为失业人员,批发市场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
由于我国国情的需要,工业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恰逢其时。各个地方都曾兴起建批发市场热。一些乡镇、私营和个体企业发展较快的省、市和地方更是如此。像浙江省的批发市场建设就是一个典型。浙江的市场建设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1978-1985年是浙江市场的前期恢复和发展期,各地共建立2000余个商品专业市场,主要以农产品市场为主。
1985-1995年,浙江省的各类市场开始步入大发展时期,不少市场由单一的农产品市场向综合的小商品市场转变,如义乌等地已开始涌现出一批具有地区乃至全国影响的集散型大市场。此外,以当地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品批发市场也开始出现。被称为“亚洲最大的布匹交易市场”的中国轻纺城,其前身就是1985、1986年间依托绍兴本地年产值达100多亿元的乡镇纺织业发展起来的产销型市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浙江市场进一步扩大规模,对全国的辐射力大大增强。至1998年底,全省市场总数达到4388个,年交易总额2245亿元。单个市场交易额过亿的有286家,超过10亿元的有57家。在全国80000多家市场中,浙江的市场总数占1/20,成交额占全国市场成交额的1/5强,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南亚最大的民间市场”义乌市场和“绍兴中国轻纺城”。义乌市场自1982年开放以来,从一个有几百个摊位的马路市场发展到今天交易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拥有近4000个摊位,具有配套市场服务体系的全国性小商品的源头市场。市场成交额由1982年的700万元到1998年的几十亿元,税收额增长上千倍。绍兴中国轻纺城正在形成一个总建筑面积为20多万平方米,有东、西、中、北四大交易区和一个33层的轻纺大厦组成的轻纺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其中设5000多间营业用房及相应的服务设施,日客流量在5万人以上。
三、工业品批发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有场无市”
“有场无市”现象是现在各地建设工业品批发市场最常见也是最大的问题。下面略举几个有说服力的例子。
我国广东省花都市建有15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没有达到兴建的预期效果。比如在狮岭镇的107国道旁兴建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岭南皮革城”,投资3500万元,建筑面积12480平方米。但最后招商时却少有人入场,或进场后因生意清淡而撤走。
我国江苏省1999年投资6838万元用于建设市场,一年新落成的市场占建国以来所建市场总数的1/5,而投资额超过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建设投资的总和,新市场注意硬件设施上档次,流通规模上台阶,尤其建了一批占地上百亩、摊位数千个的大批发市场。但是新建市场的运行效果不佳。如果以摊位出租率超过70%为繁荣、40%-70%为一般、40%以下为萧条的话,据工商部门调查,117个新兴市场中,繁荣的40个,约占34.2%,一般的44个,约占37.6%,萧条的33个,约占28.2%。
工业品批发市场出现“有场无市”的现象,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工业品批发市场作用具有局限性,主观因素则是在市场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工业品批发市场作用的局限性
1.商品的限制
在前面分析工业品批发市场产生的原因时,我们可以看到,批发市场不是对所有的工业品流通都能产生高效率。对于绝大多数商品流通来说,通过批发企业为媒介使生产和消费的交易成本更低。对于服装、鞋帽、小百货等商品,批发市场比较适合,而对汽车、钢材等商品,企业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会更有效率。
2.市场主体的限制
有形的交易市场对于数量众多的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来说是费用低廉的通道,小企业交易量小,数量多,产品价值低,品牌无知名度,流通企业一般不愿意经销其产品,利用批发市场可以使小企业获益。而对购销量较大的企业来说,利用批发市场就有困难了,批发市场内的买者一般是小型批发商或零售商,购买量小,交易随机性大,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稳定交易。
3.地域限制
对交易者来说,愿意在批发市场内交易是因为它是买卖双方的集中地,交易成交的机会较大,市场效率导致平均交易费用的下降,从而可以弥补入场交易的各项费用。但入场交易的吸引力同经营者与市场距离成反比,因为远地的经营者在货物运输、通讯、交通往返等方面的花费会很大。
4.竞争限制
当多个批发市场经营雷同时,各个市场的效率都会受影响。这时,批发市场的作用范围就会缩小。当市场相邻时,就会产生竞争,比较的内容是市场的效率,效率高、服务质量好的市场将吸引更多的买者和卖者进入本市场,从而对其他市场排斥。当几个市场的效率相差不多时,就会导致各自的效率都下降。
(二)“有场无市”现象产生的主观因素
由于我国的绝大部分工业品市场是由政府部门投资建设,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主观问题。
1.观念问题
决定市场建设的人对我国工业品批发市场的产生原因、作用范围和发展趋势认识不清,以为建设工业品批发市场同农产品批发市场差不多,没有认真研究市场发展规律,不清楚工业品批发市场的特殊性,以为其将一直存在下去,只要建设出来,迟早会被使用。因此建设时不惜工本,大建特建。此外,有些地方将建市场作为政绩,这样自然建的市场越多,“政绩”就越大,岂有不建之理?
2.缺乏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市场重复建设是导致现在许多市场出现有场无市的重要原因。先不考虑工业品市场存在的合理性,即使再有用的市场如果建设过多,也会导致市场效率受损。这不单是工业品批发市场的建设问题,所有的有形市场都存在这种问题。由于我国的工业品批发市场大多是地方性的,没有统一的协调,各地都为发展地方经济而努力,导致即使地区内市场有规划,而地区间的市场总体建设还是缺乏规划。另外许多市场建设时为了降低开发成本和营运成本,市场所在地选址不当。如缺乏必要的仓储、保险、信息、交通、通讯、金融结算等辅助设施和服务,致使卖者和买者都不愿进入。
3.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一个市场的建设成功必须要有先天条件,如本身就聚集有众多的乡镇企业,是工业品的集散地等。像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上,有1/2的产品是本地企业生产的;而绍兴纺织品批发市场上70%的产品是本地乡镇企业生产的。没有产业支撑的市场是“无根市场”。有些地方政府不考虑自身的条件,如本地商品流量、流向、产品结构特点,照搬别地的做法,自然会遭受失败。例如,浙江某县耗资3600万元,在距温州桥头钮扣市场仅13公里的镇上建起包括占地5000平方米的商品贸易楼、高档旅馆、国内国际自动电话等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市场。然而由于没有本地区域经济基础为依托,结果不仅没能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反而因此背上沉重的包袱。
四、关于工业品批发市场发展趋势的认识
工业品批发市场是中国特有的产物,它的发展不是偶然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是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和大量分散的乡镇工业的存在和发展相适应的流通形式。就工业消费品有形批发市场而言,在世界其他国家比较少见。但是,在中国现阶段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这是与我国生产方式和消费水平相适应的。它是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的产物。可以这样讲,批发市场所节约的交易成本是以高生产成本为代价的。从长远来看,工业品批发市场不是永存的,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在市场竞争中,伴随着大量乡镇、个体和私营企业在竞争中的翻身落马,相当部分的乡镇、个体和私营企业已经发展壮大,利用先进的管理和工艺技术组织生产,国有企业和它们之间在产品质量等各个方面已没有优势可言,有些方面还处于劣势。总体来讲,它们已经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它们已经有实力通过建设自己的销售网络或委托更有效率的流通企业来实行产品流通。这种先进的方法比工业品批发市场更有效率。
第二,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的流通渠道有了很大改善,是市场而不是企业的所有制决定产品是否被接受。原来被非国有企业视为比登天还难的国有流通渠道已经畅通。另外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我国流通企业的效率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从交易成本的角度看,工业品批发市场的优势已经不大。
第三,工业品批发市场一些原有的税收等各方面优惠的作用正在逐渐降低,原来工业品批发市场可以流通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也会随着市场的规范化而难以存在。
第四,工业品一般属于垄断竞争产品,每个企业的产品各具特点,企业间的竞争不仅在于产品的价格,而且包括质量,品种,功能,服务等多个方面,以价格竞争为主要特点的工业品批发市场很难全面体现工业品的竞争特点。
所以,工业品批发市场的存在是具有阶段性的,它不可能永远存在。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它就象VCD技术,虽然从技术上并不成熟,但适应了中国国情,所以在中国销售火爆,可是它最终要被DVD技术或其他更高级的技术所取代,同样,我们的工业品批发市场也会逐步被其他更高级的工业品批发流通形式所取代。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工业品批发市场在我国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并发挥作用。其原因是我国小乡镇、私营、个体企业数量仍然众多,即使由于竞争产生生产集中的趋势,小企业的绝对数量也不会减少。因此,只要这种生产方式还存在,这种流通方式就有存在的必要。另外,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每种制度的改变有一个条件:即当这种制度的维持费用比其变迁的费用更高时才会发生变化。就像我们在生活中烧水时,99度只能冒泡,而到了100度才会出现猛烈沸腾的现象一样。如果把工业品批发市场看作一种交易制度,它既然产生了,那它的维持只要会给企业带来好处,就不会很快消失,尽管利用其他流通渠道可能好处更大。所以在现阶段,我们还必须重视工业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发挥它的作用。
五、关于促进工业品批发市场发展的几点政策建议
(一)工业品批发市场建设要进行统筹规划
批发市场建设规划应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并纳入经济发展和市场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具体体现在:一是工业品批发市场的布局应与整个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二是批发市场的培育应与整个商品市场发展格局结合起来;三是批发市场建设应与城镇建设规划结合起来。统筹规划还表现在对新建工业品批发市场要慎重,对已经建成但明显不符合条件的要坚决予以关闭。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同类工业品批发市场之间的相互制约,提高现存市场的市场效率,延长现存的工业品批发市场的寿命。
(二)注重市场各种功能的综合完善
工业品批发市场是进行大批量商品集中交易的场所。市场的重要功能是:商品集散,价格发现,信息传递和综合服务。“十五”期间,工业品批发市场的重点应是着力完善现有市场的主要功能,在交易、结算、储运、加工、包装、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在加强市场交易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与之配套的各种服务设施的建设。
(三)要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使之规范化
高效率、规范化的批发市场,要求有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分散管理、各行其是、政出多门只会削弱市场功能的完善。对大型批发市场应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吸收有关部门参加,成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市场实行按职负责的管理体制。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税收管理工作。对个体商业由现行定额税征税法向建账过渡,凡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一定要建账,按账纳税,同时加强查账和征收工作。另外,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工商部门在批发市场中必须实行“管办分离”,其主要职能是管理市场,严格执法,为市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
(四)大力发展与批发市场相关的中介组织
发达的市场经济离不开发达的市场中介组织。在我国,市场中介组织还处在萌芽阶段,需要进一步发展。在批发市场建设中,一是要引导市场主体建立自律组织,如专业化的商会、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等,改变市场参与者的无组织状况。二是发展各种类型的经纪人和经纪人组织。随着批发市场辐射范围和交易规模的扩大,市场经纪人和经纪人组织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成为促进商品交易,提高流通效率的重要力量。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有关法规和政策,规范经纪人的行为,引导经纪人组织向着有利于批发市场建设的方向发展。”
(五)加强批发市场发展中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
法规建设滞后和制度建设薄弱,是批发市场发育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使批发市场交易中各种关系的调整和行为规范缺乏法律依据。“十五”期间,应将批发市场的立法工作提上议事日程。20世纪90年代,国内贸易部曾制定了《批发市场管理办法》,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对规范批发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批发市场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实践的发展呼唤着适合我国国情的完善的《批发市场法》的正式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