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支书王廷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支书论文,王廷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山东省沂蒙山区,有一位受到农民群众交口称赞的艰苦创业带头人。他曾是一个穷汉子,凭着勤劳奋斗,成了“百万富翁”,可他却把600万元个人资产无偿献给村集体,带着全村1600口人苦干实干, 在短短的六年间,使全村人均年收入从300元增加到6000元。 他的名字叫王廷江,是临沂市罗庄镇沈泉庄村党支部书记。
1992年7月28日,江泽民总书记到沂蒙山区考察, 在临沂亲切会见了28名战争年代的英雄和新时期的劳动模范,其中就有王廷江。在与王廷江交谈时,总书记三次竖起大拇指夸奖王廷江:“不简单!”“了不起!”“好样的!”
奉献之举“不简单!”
那一天,江泽民总书记全神贯注地听着罗庄镇党委书记李桂祥讲述王廷江的事迹。王廷江原来是一个文盲穷汉子,但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舞下,他苦干致富,成为沂蒙山的一个“百万富翁”。虽然他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但他信党爱党,想着穷乡亲,他把自己拥有420 万元固定资产和180万元流动资金的白瓷厂捐献给村集体, 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沈泉庄建设成了沂蒙山区出名的富裕村。
总书记问王廷江:“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已是村支书的王廷江,第一次面对面地回答总书记的问话,又激动又紧张,他毫无掩饰地掏出自己的心里话:“俺靠党的富民政策富了,要知党情,报党恩,一人富了不算富,共同富裕才幸福。俺琢磨着,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不能只为钱活着,重要的是要干一番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事业,所以俺就献了厂子。”
“不简单!”江总书记竖起大拇指,称赞王廷江:“你思想好,有本事,又有追求,对钱没有看得那么重,这样将两个文明结合起来,太好了。”
总书记接着对在座的人说,只要我们发扬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沂蒙山区就大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就大有希望。
王廷江确实不简单!
沂蒙山区,是光荣的土地,也曾是贫困的土地。它岱崮相连,河流纵横,历史上灾害频繁,直到本世纪80年代,这里仍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
因为贫穷,王廷江小时只进过一天小学。他讨过饭,捡过煤渣,14岁开始干整劳力的农活。1968年,他刚满18岁就拉起地排车四处奔波卖陶瓷挣脚钱,结婚以后,王廷江驾辕,妻子拉套。他干了整整10年拉地排车的苦力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沂蒙山区吹来了脱贫致富的春风。1980年,王廷江与别人一起承包了村里的代销店,走南闯北运销陶瓷,一年多下来,靠辛勤劳动挣到近万元钱。接着他又先后买拖拉机、买汽车搞起运输队,到1986年他积攒下30万元家产。一些亲朋好友劝他:“钱挣得不少了,吃利息也够了,该享享清福啦。”“树大招风,万一政策变了,还不知道怎么样呢。”于是,王廷江变卖了汽车和货底子,把30万元存进银行。
罗庄镇党委书记李桂祥上门推心置腹地说:“你才36岁,就想享清福,是不是早了点?”憨厚质朴的王廷江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李桂祥语重心长地说:“党的富民政策变不了,你勤劳致富挣钱,政策允许,法律保护,钱挣得越多越好。”这话激起了王廷江再创大业的雄心。
他决定用30万元存款,再贷款60万元,开工兴建一座白瓷厂。当王廷江在工地上没白没黑苦干的时候,父亲被检查出晚期肺癌。兄弟姐妹轮流守护父亲,王廷江却抽不出身。工厂建成了,他跪在父亲坟前大哭:“爹,儿子不孝,俺没能床前伺候,现在工厂建好了,俺为群众办了件好事,您老人家该原谅儿子了吧!”
白瓷厂试车投产那天,王廷江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产品快出窑了,30台窑车因轮轴受高温膨胀影响,全部卡死在窑内,眼看价值几十万元的财产就要付之东流。王廷江披上两床湿被子,奋不顾身钻进炉火通红的窑里,冒死拉出了第一辆窑车。他披的被子烧着了,脸上烤得红一块紫一块,手、肩上都烫出血泡。他和工人们连续奋战7小时, 终于拉出了全部窑车。让人惊喜的是,第一批产品全部合格。
王廷江的白瓷厂越发展越大,到1989年,已拥有固定资产420 万元,流动资金180万元,并且还清了全部贷款,形成年产日用瓷1000 万件的生产能力,每天盈利近万元。
王廷江富了,但沈泉庄的大多数人依然受穷。几年了,现实使他产生了深深的困惑:自己先富了,父老乡亲仍在穷窝窝里打滚,全村有13个老光棍娶不上媳妇;村东头王自俭一家五口住一间破土房,下雨天,屋里只有锅台那块不漏雨,只好把孩子放在锅台上睡觉……
王廷江萌生了把白瓷厂献给村集体、自己与大伙一起共同致富的念头:“党的富民政策让俺先富起来了,俺要知党情,报党恩,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数。”镇上组织村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到胶东参观,王廷江被许多村走上共同富裕路的业绩所感染。在参观返乡的路上,他向镇领导袒露了自己献厂子给村集体的想法。镇党委书记愣怔地说:“廷江,党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没变,共同富裕也不是平调,你献哪份厂子啊?”“党的政策是没变,但政策里不是还有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吗?”镇党委书记说:“几百万元来之不易呀,是你的血汗钱,还是回到家商量商量再说吧。”
当王廷江把自己的想法征询亲友们的意见时,许多人不理解,有的说他太傻。王廷江坦然地说:“人活着没钱不行,光为钱活着也不行,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与王廷江同甘共苦的妻子陆振云,最理解丈夫的心思,最清楚丈夫的为人,她坚决支持丈夫的打算。她对丈夫说:“咱不忍心看着乡亲们受穷。”
镇党委了解到王廷江是真心实意献厂子,就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同意王廷江把厂子献给沈泉庄村。1989年9月29日, 王廷江带着自己苦心经营多年、拥有420万元固定资产和180万元流动资金的白瓷厂,回到了沈泉庄村。王廷江献厂的思想和行动深深地印在沈泉庄村乡亲们的心里,人们夸奖他,感激他。可是王廷江觉得自己为乡亲们干好事,才开个头,后面的路还长着呢!不久,他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随时准备为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的一切。
江总书记的话鞭策着王廷江。他不断干出“不简单”的事。村里的会计做过一个统计,按镇上规定,这些年王廷江的工资和超额奖应不下100万元,可他实际上只领了很少一部分,不少钱给村上和社会办了好事。70多岁的于登之老人,瘫痪在病床上十多年了,王廷江经常抽空去看望他,逢年过节自己掏腰包送上三五百元。1993年,苍山县芦柞乡遭受特大水灾。王廷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前去考察,看到当地老百姓吃粮困难,就拿出自己的5万元钱,买了5万公斤小麦,叫人送到灾民手中。
王廷江对集体、对需要帮助的人,慷慨大方,对自己却十分“抠门”。他出差很少在宾馆吃饭,总是找个小饭店吃碗面条或是吃几个包子。即使出国,他也总是带些煎饼、咸菜和方便面。许多人对此不理解,王廷江却认准一个囫囵理:“人一馋就容易变懒,一懒就容易变坏,这样的人是不会为大伙做事的。”
艰苦奋斗“了不起!”
“沈泉庄办起了10家企业,人均年收入达到4500元,比俺三年前回村时增长了10多倍,人家说俺们是沂蒙山区首富村。”江总书记又一次竖起大拇指:“了不起!人就是要有这么一种精神。”
时光倒流到1989年腊月二十八,那天晚上,刚刚被乡亲们全票选为村委会主任的王廷江,主持召开了沈泉庄新一届村委会第一次会议。
屋外寒风凛冽,屋内人们闷头一言不发。谁都明白:沈泉庄要脱贫致富谈何容易!全村1600口人,每人不到一亩薄地, 平均亩产粮食200来公斤,勉强能填饱肚子,上一年的工农业总收入只有90万元,人均收入300元,在罗庄镇38个村中倒数第二。村里的集体经济是个空壳子, 帐面上仅剩428元钱,欠外债13万元。这几年,村委会换了十届, 党支部换了四届,像走马灯,领导无力,人心涣散。人们担心:王廷江能收拾这个乱摊子吗?
“咱沈泉庄不是能不能富,而是想不想富”,王廷江激动的话语打破了沉寂:“咱村人多地少,单靠土里刨食富不了,但咱在矿区,周围净是煤、矸土、焦宝石、石灰石,发展陶瓷工业谁也比不了,再有俺那白瓷厂打底,还愁不富?‘人要闯,马要放。’咱沂蒙山人过去跟着党英勇奋斗打天下,眼下只有英勇奋斗才能挖穷根。只要大家都豁出去,一定能闯出一番大事业来!”
会场活跃了,大家争先恐后发表“高见”。最后村委会制定了一年脱贫、二年致富、三年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良种化,村民住房楼房化,工业年产值过一亿元,争当江北陶瓷第一村的发展规划。后来,村里有人把这次会称为“沈泉庄的三中全会”,是它吹响了沈泉庄向贫穷宣战的号角。
说干就干。阴历大年初六,沈泉庄同时开工上马了第二白瓷厂、瓷釉厂、氧化锌厂三个项目,总投资1250万元。当时许多国营大厂正忙于搞“高、精、尖”产品,大众日用瓷市场出现部分空白,沈泉庄铆足了劲要抓住战机,用最快的速度,拿下这三个项目。
整个沈泉庄都动员起来,村干部带着全村人兵分五路:一路筹集资金,一路施工,一路采购原材料,一路招收管理人员和职工,一路搞技术培训。身为总指挥的王廷江,夹着铺盖卷住进了工地临时搭起的板棚,带领几百人打地基、建厂房。地冻得梆硬,一镐一个白点,王廷江就让人买来柴油,泼在荒地上,用火烧开冻土,一边烘一边挖。没日没夜地干,身体一向结实的王廷江也顶不住了。一天中午,他一头晕倒在工地上,被送到医院。一打完吊针,他又出现在工地上。只用了110天, 三个项目就全部建成投产,当年实现产值4300万元,创利税486万元。
此后,沈泉庄发展工业,每年都上三四个项目。村办企业上项目,最愁的是缺资金、少技术。为解难,王廷江跑临沂,到济南,进北京,下南京。一次去唐山融资和建立销售网点,在返回途中,出了车祸,王廷江身负重伤。他在医院苏醒过来便急切地说:“快给俺村打个电话,俺从唐山跑回一笔资金,村里正急等用呢。”闻讯赶来的村干部感动得落下泪珠。
1992年底,三年时间到了,沈泉庄围绕陶瓷办起了10个工厂,实现工业产值1.6亿元,利税175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由300元猛增到4500元。村里还建立了农场,买了45台农机具、20台自动喷灌机,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水利化、良种化。近300座别墅式楼房拔地而起, 村民住房基本实现了楼房化。
沈泉庄大干快上的这几年,正是国内外陶瓷市场不太景气的时候,国内许多陶瓷企业亏损,有的甚至倒闭。但沈泉庄办的陶瓷厂效益一个比一个好:产品合格率99.5%、产品销售率96%、产品利润率20%、资金周转天数仅120天。 华盛集团总公司先后荣获“全国最佳效益乡镇企业”和“全国最高利税总额乡镇企业”等桂冠。这一切得益于沈泉庄人强烈的市场意识、成本意识和他们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
沈泉庄家大业大,大小企业28家,固定资产4亿多元, 但王廷江却很“抠门”,连办公室招待用茶,一包沏多少杯,都作了规定。在他眼里,降低管理成本,就是要从小处做起。沈泉庄的企业共有7100多名职工,管理和后勤人员只占7%,而且这500人还要承担原材料和产品的装卸任务,因为直到如今,沈泉庄还没有专职的装卸工。
王廷江十分重视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几年来,沈泉庄从全国各地引进各类人才246名,其中高级工程师有12名。 王廷江视他们为沈泉庄发达的“村宝”。在沈泉庄,最好的楼房是科技人员的,待遇最高的是科技人员,最受人尊重的也是科技人员。
到1993年初,乡亲们日子好过了,村民们和有些干部想歇口气,王廷江说:“冲市场竞争的激烈劲儿,一歇就别想再站起来。”他提出办合资企业,“借水行船”,到国际市场上闯一闯,尽快赶上国际陶瓷业的发展潮流,让自己的产品上档次。
沈泉庄与香港一家公司合资960万美元, 建起了沂蒙山区第一家村办中外合资企业临沂东方陶瓷有限公司。1995年,沈泉庄又投资960 万美元,同意大利公司合资,生产国际上仅少数几个国家能生产的高档内墙彩印砖。他们从意大利引进90年代最先进的电脑自控设备,从西班牙进口了釉子等主要原料,终于在今年初生产出了合格产品。经国家技术检测中心检测认定,达到国际一流标准。现在,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
一心为民“好样的!”
还是王廷江与江总书记那次难忘的见面。王廷江告诉江总书记,自己从个体户当了村支部书记,图的不是个人名利,图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说:“俺当沈泉庄的家,就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要让老百姓打心眼里说共产党好。”
江总书记第三次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好样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王廷江正是这一崇高宗旨的模范执行者和实践者。
1989年11月,王廷江成了党的人。他横下一条心,做党的人,就要做党的事,就要一心一意为乡亲们谋幸福。不久,他当了沈泉庄村委会主任,后来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廷江的信念越来越坚定。他常说:“村这一级干部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在群众眼里,代表着共产党的形象。当村支书,甭看官不大,管的事却不少。这些事,从小处讲,是村里的事;从大处讲,就是国家的事、就是党的事,管好了,大伙就说共产党好。”
王廷江让全村群众折服的第一个举动是,他敢于冲破农村旧的家族意识的束缚,用人办事不徇私情。农村宗族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有些亲戚本家看王廷江掌了权,就议论,这下有靠山了。王廷江知道,闯不过这一关,就干不好村委会主任。他上任后,就请来了王姓本家所有的长辈,他在每位长辈面前放了1000元钱,说:“这钱是俺干个体户时挣的,算是对各位长辈尽一点孝心。从今往后,俺就是村干部了,恳请各位长辈支持俺的工作。在家族中咱是爷们,论公事咱是上下级,丑话说在前头,谁要是违反了村规厂法,侵害了集体的利益,是本家的严加一等处理,到时候别说俺六亲不认。”
王廷江的三弟在厂里当司务长,过八月十五,厂里规定免费给职工供应一顿午餐,三弟没按规定办,不仅收了钱,饭菜还给的不够,当职工提意见时,他醉醺醺地与人家动了拳脚。王廷江火了,当即下令:“按制度办事,限他一小时之内卷起铺盖走人!”老母亲知道后数落他说:“一揸没有四指近,砸断骨头连着筋,那可是你亲弟弟呀,你就忍心砸了他的饭碗?”王廷江对母亲说:“兄弟归兄弟,工厂是工厂,没钱俺可以给他三千、五千的,但违反厂规谁也不行!”
王廷江用人不搞家天下,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现在沈泉庄村28个企业的厂长、经理中,22人是外地的,并且没有一个是王廷江的兄弟子侄。他的大哥一开始在纸箱厂当厂长,后来因迟到早退被他免职了。管住自家人,凝聚全村心。
王廷江回村后办的第一件征服人心的好事是:改造旧村,让村民普遍得实惠。沈泉庄地处黄泥滩,过去“远看像村庄,近看泥汪汪,全村破草房,风吹尘土扬。”王廷江把自己办工厂时攒下的180 万元流动资金拿出来,铺道路、通大街,并宣布:村里不管谁家盖楼房,都给补贴1万元。
王廷江领着村委成员丈量大街、规划楼房,不少村民转着看热闹。有的还说风凉话:“1972年,咱村就搞规划,20年了,量来量去这是第七回了,还不是老样子。”王廷江一边放着皮尺,一边提高嗓门:“今天,俺敢对全村老少爷们下个保证:咱庄保证不会再量第八回!”
旧房子拆了,王廷江一家四口搬到白瓷一厂两间办公室里住。家里人吵吵嚷嚷早一点盖自己的楼房,王廷江却说:“村里大多数人还没住上小楼,咱们当干部的先造起来住进去像什么话!”就这样一住就是三年。
等到本村里250多户村民住上了别墅式住宅楼, 村里大小几条街道也大部分得到拓宽,王廷江才开始筹建自家的楼房。当第256 座楼房的主人王廷江乔迁新居的那天,不少人家自发放起了鞭炮。本村村民王兴元挥笔写下一副对联,上联是“补贴万元盖楼房”,下联是“多亏书记王廷江”,横批是“共产党好”。
江总书记的鼓励,成了王廷江为人民服务不停步的动力。他的追求也更高了。
“再紧不能紧了老人,再缺不能缺着孩子,在他们身上最应该体现党的温暖。”王廷江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现在,全村180 多位老人,每人每月补助40元生活费,雷打不动及时发放。在村里连续上项目、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王廷江毅然决定投资1000万元建山东一流的幼儿园和实验小学,从全省聘教师。现在,沈泉庄的幼儿园里,有专门聘来的营养师安排孩子们的食谱,每餐“四菜一汤三样饭”,早中晚各加一次水果和点心。他说:“二十年后的沈泉庄村就看他们的了。”
四年来,在济南,在北京,在上海,在中央机关的会议上,在我驻外使馆,江泽民总书记多次谈起王廷江,他说:人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的,没有这些就会一事无成。每个人都追求美好的未来,但是,如果没有艰苦奋斗的今天,就不会有生活幸福的明天。沂蒙山区的王廷江大字不识几个,却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一个农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干出了那样的成绩,是令人感动的,我们应当提倡这种精神。这种精神,实质上就是不忘国家,不忘党的事业,不忘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江总书记的每一次鼓励,王廷江都铭记在心,他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的劲头越来越大,沈泉庄发展的步子也越来越大。去年,沈泉庄组成了华盛集团总公司,拥有28家企业、4.2亿元固定资产、7100名职工、 年产日用瓷1.3亿件、建筑用瓷550万平方米。去年全村实现销售收入4.9 亿元,利税4719万元。如今的沈泉庄,近300幢村民楼鳞次栉比, 全村百姓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有人这样问王廷江:“你无偿献厂子,没白没黑干,究竟图个啥?”王廷江回答得朴朴实实:“在革命战争年代,数不清的先烈牺牲在沂蒙山,光留下姓名的就有6万多。为了咱们的今天, 他们连命都搭上了,俺献个厂子,为群众致富出点力又算得了啥!”
这就是王廷江——一个沂蒙山区村支书的宽广胸怀。
标签:王廷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