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与世界主要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中国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上个世纪资本主义曾被认为进入垂死、腐朽阶段,后来却又表现出新的活力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最突出的就是以美国为典型的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强势发展;与此同时,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与新自由主义模式不同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在欧洲闪亮崛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也是在上个世纪社会主义曾不断发展壮大,最突出地表现为苏联模式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今天苏联已经不存在了,但苏联共产党创造的苏联模式的确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虽然只有30年,但它既顺乎潮流,又独立自主,为人类贡献了一条有中国特点的发展模式,且在当今越来越表现出独有的风采。可以这么认为,正是这四大发展模式主导了二战以来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本文拟对这四种模式作一简略地比较和分析,并就中国模式之所以能够持续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深厚根基作一简单评述。
一、四种模式兴起的理论渊源、历史条件和主题
每一种模式的兴起都有其不同的理论渊源、且都与其所处的历史条件和所面对的问题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主导该模式的主题也就各有不同。
就新自由主义模式而言,它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该思潮主张摒除政府对于经济事务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整个19世纪直至20世纪早期,经济自由主义都盛行于美国,直到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而使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的国家干预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最佳政策。但是1974年的“石油冲击”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全部卷入了经济衰退的旋涡,在这种情况下,以冯·哈耶克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经济学家和自由主义思想家所早已提出的反对国家干预主义和福利国家政策的理论主张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批人就是新自由主义派,其理论主张就是新自由主义。具体地说,所谓新自由主义就是在坚持政府有限度地调节和干预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对古典自由主义的回潮。因为就其本质而言,新自由主义理论主张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全面干预,依然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倡导者。
从新自由主义模式兴起时所处的历史条件看,凯恩斯主义应付大危机的失灵只是其兴起的引线,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经济全球化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强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压力的急剧减弱,引发了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调整。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公开宣布实践新自由主义纲领,使得英国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一个践行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国家。一年之后,里根上台,宣告了新自由主义在美国的实行。其他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英美,掀起了实施新自由主义纲领的浪潮。而在苏联剧变后的10年间,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为新自由主义所控制。此后,新自由主义模式在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经济秩序中占据了主流地位。
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其外化的理论思潮及内在的追求,而后者无疑就是该模式的主题。新自由主义模式的扩张性、征服性已经明显凸现出其主题就是“主导”。尽管目前正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暴露出该种模式的弊端,即解除金融管制,从而实现一个纯粹和完美的市场的乌托邦构想使得全球金融资本攫取了很多的市场,造成了极大的金融泡沫。危机即是泡沫破碎的结果。但是,直到今天,新自由主义仍然是当代世界居支配地位的话语体系,这是一种“强势”话语,这种话语在一个由各种强力关系构成的世界中完全站在强力者一边。面对这种强势,大多数人感到别无选择,认为这是所能想象的最好的制度,即弗朗西斯·福山所谓的“历史的终结”。
就苏联模式而言,其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是资本主义走到尽头时的社会主义。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最高最后的形式,因而市场经济将伴随资本主义走完全部路程,未来社会只能建立在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产品经济基础之上。由于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所以,苏联共产党人在探索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之初,便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描述。斯大林更是僵化地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从而在实践中建立起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发展模式。
苏联模式兴起于“战争与革命”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中。斯大林时期的苏联面临两个生死抉择:旧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必须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否则“落后就要挨打”;同时面临法西斯入侵的威胁,必须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因此,斯大林创建的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备战型模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由于这一模式是建立在落后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且又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因此,它的主要历史使命就是既要改变落后面貌又要赶上甚至超过资本主义,这也就决定了该模式的主题是“赶超”。纵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历史进程,它始终处于与资本主义的竞赛之中,努力在各方面不但要追赶上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要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一国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苏联特别重视在军事方面超过资本主义国家。冷战加剧了这一态势,并最终将苏联拖入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军备竞赛之中,这成为该模式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在美国新自由主义模式与苏联模式展开激烈博弈的同时,欧洲社会民主党也在积极探索“第三条道路”,并最终形成了具有特定内容和形式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从其理论渊源上看,它根植于基督教伦理、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直接继承了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改良主义、修正主义的理论,广泛吸收了现代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流派的思想和观点。因此,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超阶级的伦理特征,可定义为自由、公正和团结。“自由”意味着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参加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公正”要求尊重人的尊严,保证人人都有平等的自决机会;“团结”表现为对人的强烈仁爱,让整个社会结成互助互让的伙伴关系。
从民主社会主义模式兴起的历史条件看,一是社会民主党成为合法政党参加竞选并陆续参政或单独执政,参政执政的社会民主党尽可能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某些企业国有化,建立社会保险,扩大公共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为民主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二是各国社会民主党活动家纷纷著书立说,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改良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理论,提出一系列构成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观点和主张。这为战后民主社会主义运动的全面展开及模式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随着战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经济结构的更新,产业结构的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迎来了一个持续高涨的“黄金时期”,这为以高收入、高消费、高福利为特征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的推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时期也是民主社会主义模式发展的“黄金时期”,从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到实践,可以说“调和”和“渐变”是该模式的主题。“调和”即强调阶级合作和阶级妥协,而不再强调阶级斗争,“渐变”即试图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逐步增加社会主义因素,以期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就在上述三种模式已经确立并逐渐走向成熟之时,中国却正处于曲折的探索之中,当“十年内乱”结束之时,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已经落后于时代。中国完全是拖着濒临崩溃之躯,怀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无奈走上改革开放道路的。但即使是这样,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终于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模式。中国模式的兴起是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中脱离出来开始的,它的先导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此其理论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坚定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形成的一整套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兴起的时代背景已经不再是“战争与革命”,而是“和平与发展”。直到今天,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综合指数上看,我们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中国模式的主题就是“追赶”,这样的主题概括虽然有些无奈,但却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主要任务,不承认落后就不会有进步。
通过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四种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兴起的历史条件并没有重大的差异,但是为什么却会出现不同的模式选择,关键在于创建模式的主体有着不同的指导思想,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背负着不同的民族期望,这些决定了他们的探索必然既是世界的,更是民族的,这也就决定了不同的模式自然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
二、四种模式的性质、特征和影响
上述四种模式因其理论渊源、兴起的历史背景和主题不同,因而其性质和特点亦有所不同。
新自由主义是当代右翼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适应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理论思潮,一种思想体系和一套政策主张。对新自由主义的定义也就是对新自由主义本质的概括。正如《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导言的作者罗伯特·迈克切斯尼所说:“新自由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明确的政治、经济范式——它指的是这样一些政策与过程:相当一批私有业者能够得以控制尽可能广的社会层面,从而获取最大的个人利益。新自由主义首先与里根和撒切尔关联,最近20年,它一直是主流政治党派、大多数传统左派和右派所采取的全球政治、经济趋向。这些党派及其实施的政策,代表了极端富裕的投资者和不到1000家庞大公司的直接利益。”①具体地说,新自由主义模式即企图通过信贷和金融投机活动,而不是通过向贸易和生产部门投资的方式,来建立一种促进资本积累的社会环境。新自由主义模式的特征是对新自由主义理论的集中反映,是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的主要体现和本质表现。它包括:市场统治;削减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的公共开支;放松管制;私有化;抛弃“公共物品”或“共同体”的概念,代之以“个人责任”这样几大要素,概而言之,即: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这是新自由主义模式的重要特征。自新自由主义模式确立以来,私有化浪潮迅速席卷全球,这既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阶段的过渡,同时又摧毁了原苏东国家的公有制经济;经济市场化波及全球,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的运作有了越来越可靠的制度保障。在经济自由化进程中,金融自由化影响最大,它为国际垄断资本控制全球经济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杠杆;新自由主义的全球一体化,是国际垄断资本企图统一全球的制度安排。
就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影响而言,应该看到,它顺应了全球化发展的潮流,发挥了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和经济上的优势,推动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升级的运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的框架内,对国内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进行了调整,增强了国际竞争能力,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70年代“滞胀”的困境,促进了20世纪80和9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不同程度的繁荣。但是新自由主义模式在实践中也产生了许多消极后果,如导致消费需求不足以及泡沫经济,加剧社会结构的两极分化。更严重地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这套模式向全球推广,并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双重标准。实际上,发达国家从未实行过彻底的新自由主义,但它们却要求发展中国家实行不折不扣的新自由主义。结果使部分发展中国家过分依赖外资,又由于缺乏有效的公共政策而造成严重的贫富不均。非洲的悲剧、亚洲金融自由化的消极后果以及拉美的经济和金融动荡等,都是证明。
与新自由主义模式性质截然不同的苏联模式从本质上说,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实践形式。苏联模式尽管存在种种弊端并最终被取消,但它高扬的始终是社会主义这面旗帜,追求的是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在苏联的最终实现。其弊端主要表现在其具体特征上,也就是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为依托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地说,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一切资源完全掌握在国家手中。在政治上,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党的机关垄断了行政和经济管理机关的管理职权和事务,进而形成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模式,权力掌握在各级官员手中。由于历史的、领袖的个人局限性,最终在苏共党内形成了一个与党章规定相违背的领导体制、权力体制。当然,对苏联模式历史地位的评价,要坚持把苏联模式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不要抽象地谈论它的功过是非。苏联模式所包含的有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容,包括政治上以共产党为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经济上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思想文化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它第一次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二战以后,苏联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要求经济从粗放经营发展为集约经营,苏联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苏联没有适时有效地进行改革,严重地影响了苏联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再加上后来苏联领导人错误的改革路线将苏联导向解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扩展到欧亚多个国家,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东欧一些国家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南欧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亚洲的中国、越南、朝鲜、老挝、蒙古和拉丁美洲的古巴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些国家均不同程度地照搬了苏联模式,当然在其建设中也存在着苏联国内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后的命运也各不相同。
民主社会主义模式尽管从字面上看有“社会主义”这样的字眼,但它并没有超出资本主义制度的范畴,实质上只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改良。民主社会主义作为西方国家中的左翼力量,历史上同马克思主义有过某种联系,受到过一些影响,但它绝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什么社会主义的“正统”。有学者将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概括为三种:欧洲内陆模式,即联邦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以德意志人为主的国家的民主社会主义;北海——波罗的海模式,主要指地处北海——波罗的海地区的英国、爱尔兰和斯堪的纳维亚三国的民主社会主义,同时包括情况比较特殊的芬兰和冰岛;地中海模式,即南欧的法、意、西、葡、希腊等地中海北岸国家的民主社会主义。不管这种概括是否准确,但它们还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存在。首先,在思想上,均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在世界观上是多元论和实用主义;其次,在政治上均赞同和支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张在资产阶级国体条件下的多党轮流执政;最后,在经济计划上均主张不改资本主义私存制。这三点可谓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最重要的特征。从实践来看,搞民主社会主义的国家,都以私有经济为绝对主体。如北欧一些国家,私有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一般达90%左右,工业、农业、对外贸易和金融部门基本都是私人所有。当然,值得肯定的是,民主社会主义模式实行的“高税收、高福利”政策很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减少了贫富对立,改善了人民生活,对维护社会的稳定有某种作用。
苏联剧变后,民主社会主义模式受到了冲击,但也由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许多人把目光转向这种模式,甚至认为中国也可以进行这样的试验。实际上,民主社会主义推行的模式,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过分强调社会福利的保障作用,目前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著名经济学家林德贝克批评说:这种经济患上了“动脉硬化症”,“对劳动缺乏刺激作用”,带来了社会发展的放慢或停滞。比如,由于特殊的福利政策,一些人宁愿领失业救济金过日子也不去工作,形成了一个寄生于该制度的阶层;由于赋税重,一些重要企业越来越不愿在这些国家扩大投资规模,使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②因此,即使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搞这样的政策。
相比较于上述三种模式,中国模式是中国在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其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完全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基础上的独立探索。其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以增进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公民福祉为核心。因为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公民福祉又是发展的核心。目前中国人口存量已超过13亿。中国的发展以13亿人的价值和13亿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旨在满足13亿人的基本需要,并促进每位成员的全面发展。这实在是举世无双的事情,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首先应强调这一点。二是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巨大制度潜力。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它有若干质的规定性,这个制度是有潜力的。在所有制问题上,在调节机制问题上,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这种新的体制模式,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中,大致只有三个,中国、越南和老挝。应该说,在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上,中国是最早的国家。三是努力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和作为后发国家三大优势。中国劳动力队伍庞大且成本较低,这是很大的优势,同时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随着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的到来,无论是老的工业化国家,还是新的工业化国家,都处于同一个起点上,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我们正在发挥并利用这种优势。四是着力实行有中国特色的“四轮推动”,即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五是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五位一体”的建设,基本宗旨是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自己的贡献。概而言之,中国模式的特点突出表现为较强的中国特色,在实践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在理论上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国经济30年的大发展不仅使中国从贫穷走向富裕,而且发展成果惠及全球,中国已成为全球的经济驱动力之一,中国发展模式也越来越有吸引力。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就曾预见到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必将崛起。他在《1999年:不战而胜》一书中说:“我们时代的奇迹之一是中国在惨遭20世纪各种最可怕的天灾人祸之后,在21世纪必将成为一个头等强国。”又说:“如果中国继续走邓小平的道路,我们孙辈的世界会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是世界超级大国”。美国华盛顿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前院长、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何汉理2006年说:“二战后崛起的大国包括苏联和日本,但是这两个国家都是‘单一强国’。苏联是军事强国,而日本只是在经济上称雄。但中国不仅仅是在军事和经济领域突飞猛进,而且在国际舞台上的‘软实力’也大大增强。”“中国以一种过去许多年来我们从未见过的方式崛起为一个全方位的大国”。③邓小平在1987年时就曾指出: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但给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可以说,中国模式给解决世界难题带来了新思路和新范式。
通过分析比较上述四种模式的性质、特征和影响,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人类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发展模式是可以多样化的,这是一种“历史的多样性”;一个国家发展模式之优劣、成败,关键看其是否适合于这个国家的国情,是否给这个国家的公民带来福祉;每一种模式的产生都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借鉴,但绝不可以照搬和模仿。
三、中国模式持续中兴的深厚根基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模式越来越有吸引力,既是客观事实又是举世公认。那么,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三十年的改革进程中为什么能够持续中兴,并在未来亦充满希望,有必要深入考察其原因。
实际上,任何一种模式的发展和完善都有其内在的深厚根基。概括地说,中国模式持续中兴的深厚根基,首先在于它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不是要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搞改革开放,这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因此,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不能从书本、概念或别国的模式出发,只能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既没有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对改革开放的指导作用,从而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勃勃生机。
中国模式的持续中兴还在于它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承续完整文明的国家。在处理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方面,中国的软实力对外部世界有其独特的魅力,因为它回应了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根本性的挑战:发展中国家有没有权力把消除贫困、实现现代化放在最优先的地位?有没有权力从自己的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衍生出适合自己国情的制度安排?有没有权力在实现各项人权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分轻重缓急?有没有能力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影响迄今为止西方思想占主导的主流价值体系?中国的经验对此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回首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历史选择了中国,中国就必定造福整个全人类。“中华民族始终处于发展进步之中”,这是江泽民在美国哈佛大学讲演中的话语,它深深蕴藏了中华一脉沿承的壮骨,生生不息的中华之魂。
中国模式的持续中兴更在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的不懈求索,从“走苏联人的路”到“以苏为鉴”、到“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到“和谐发展”,无不体现着中共历代领导集体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可以说,中国模式今天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我们党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探索真理、把握规律的结果。党的十七大要求全党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这是我们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总之,作为晚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中国错过了多次现代化浪潮,而始于1978年的中国转轨改革,本质上讲就是中国政府在新的思路下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的全新探索,是在原有框架内无路可走的不得已选择。尽管今天已经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但仍任重道远。因此,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认真地研究世界上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哪怕是不成功的经验。把中国放到世界发展的大舞台上,与其他典型发展模式相比较,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分析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目的是为了批判和借鉴;分析苏联模式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而分析自身则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注释:
①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③转引自:“中国模式”影响深远,越来越有吸引力,2009年1月4日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http://www.chinanews.com.cn。
标签:中国模式论文; 民主社会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政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新自由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