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危机”会来吗?_书法论文

“汉字危机”会来吗?_书法论文

“汉字危机”是否会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字论文,会来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及面临的困境

正如有学者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汉字书法不仅是人类所创造的最为抽象的艺术,而且也是人类文明最为发达、最富有想象力,能够全面揭示自然本质的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数千年来,汉字除了它的实际功用外,还被视作艺术品,更被看作人格的标记——“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能写一手好字曾经被视为一种竞争的资本,一件足以令人自豪的事情。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技术怎么革新,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与弘扬,不能在各种冲击面前丧失汉字文化的自尊、自重与自觉。

然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突变。在很多情况下,手写、笔写常常会被键盘上的“敲字如飞”所取代。而因为长期使用键盘输入,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结构。一项调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中有逾八成的人承认写字有困难。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种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的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法国规定“法国生产的商品的标识必须使用法文”,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俄罗斯甚至把保护母语纳入国家安全战略……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滋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血液。在信息时代,我们不能让“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让汉字沦为一种“失落的文明”。

二、围绕汉字发生的几件很有意味的事情

针对汉字书写危机,中央电视台近期推出了一档特别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据央视统计,此节目播出后同时段收视率飙升4倍,微博话题登顶热门榜,点击突破18万,百度搜索高达42万!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已经成为一年一度国家级规模最大、水准最高、影响最广的文化娱乐赛事之一,充分说明了国家、地方教育部门、有关媒体对传承汉字文化的高度重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开启,一方面可以检验国民整体的汉字书写水准;另一方面让汉字文化得以交融,让人们“振兴中华文化、传承华夏文明”的信念得以凝聚,让汉字书写美德的观念得以传递,充分展示汉字书写的真谛和魅力。

与此同时,一档名为“汉字英雄”的节目在河南卫视开播,收视率连续跻身全国前十。在节目中,中小学生比拼写字能力,在被难住时,孩子可以打电话求助家长,但成人也误答连连。这个节目凸显当代中国人“写字能力”严重退化。一款和节目同名、可玩游戏的应用软件下载量也高达80万次,不少书店设立了汉字学习专柜,书法教室里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电视等媒体正在带动起一股重视汉字书写的热潮。

其实不仅在内地,港台许多文化界人士也对内地的汉字运用颇有微词。这种訾议并不仅仅限于汉字的书写,还有汉字使用上的“简繁之争”。不久前香港知名演员黄秋生在微博中写道:“在内地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哎,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微博中“正体字”本指人类在特定时代及范围内使用的符合标准或规范的文字,此概念多用于指标准汉字。现在大陆的规范字是简化字,而港台的规范字是繁体字。在语言政策的争议上,台湾采用的“正体字”这一词语除了含“标准汉字”之义,还意味着繁体字是“正统的汉字”。马英九曾发表谈话表示,不应将“正体字”称为“繁体字”。他认为将中国人使用几千年的正统汉字称之为“繁体字”是对正统汉字的“不公平”,因此应当称之为“正体字”。

很多网友表示,简体字和繁体字都类属中文,简体字使用方便,这恰恰是一种进步。文字的变革和传承并没有冲突,就传承而言,繁体字也许胜过简体字;但就使用来看,简体字绝对胜过繁体字。汉字简化是历史必然。

被网民称作“汉字叔叔”的62岁的美国人理查德·希尔斯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美妙的故事。”他倾其所有自费研究汉字字源,将9万6千多个古代汉字字形收录在网上,建立起“汉字字源网”,供人们免费查阅。为了收集相关资料,他经常往来于美国和中国,几乎将所有积蓄都用来购买珍贵的中国古文字典籍。这样一位文字界的“白求恩”,真让人感动不已。

三、所谓的汉字危机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

所谓的“汉字危机”,其实并非自今日始,最初表现在汉字的“繁简之争”上。

新中国诞生之初,为了尽快扫除文盲,中央政府倡导、推行了一套汉字简化方案。这一方案的施行,从正面看,大大降低了汉字的书写难度,方便了没有文化的劳动者去学习、掌握和运用汉字,对文化普及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准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汉字简化,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小觑:简化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中华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割裂,使年轻一代阅读古籍出现障碍,人为地造成了大陆与港台地区在文字使用上的分隔状态……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日渐增多,文字使用上的龃龉也就日益凸显出来;再就是大陆民众言论环境较前大为宽松,所以汉字“繁简之争”也就呈现出一种日趋激化的态势。

古文字学家陈梦家说过:“文字是需要简单的,但不能混淆。这些简化字,毛病出得最多的是同音替代和偏旁省略。简化后有些字混淆了。”一些简化字的确有“苟简”之嫌,大概与绵延近一个世纪的“汉字拼音化”主张有关。如今,汉字废除论也就是拼音化也许可以不提了,繁体字恢复论还在争议中,尤其是知识界呼声最烈。如《汉字五千年》总策划兼撰稿指导麦天枢就说过:“过去几千年的历史比我们几十年的历史重要得多。”更多专家则指出,“复繁”是用错误的手段改正当年“苟简”的错误。繁简并用、识繁用简是比较稳妥的做法。繁体字和简体字都是“国字”,都需要加以珍惜,留出适当的缓冲期,逐步规范和整形是必要的,但不应非此即彼或厚此薄彼。

汉字危机的“重症”乃是最近一段时间引起公众瞩目的汉字“失写症”现象。

由央视和河南卫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两档文化类节目,原本出于“拯救汉字危机”、“领略汉字之美”的理念,由于电视媒体的普及率很高,所以其间暴露出的成人、孩子在汉字书写上低能的问题,引起了国民的热议和反思。据报道,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中,只有30%的成人体验团写对了“癞蛤蟆”一词,而“熨帖”一词的正确率仅有可怜的10%。一档电视节目,成了一道让当代中国人尴尬、汗颜、犯难的“公众考题”,这难怪要让许多人感叹“汉字的危机来了”!

汉字“失写症”固然是一种危机,但这一危机的形成大多非“主观故意”,如“网络文字”对传统汉字的冲击往往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行为,比如用88代表拜拜,用MM代表妹妹;如一个囧字,意义特别丰富,不同的使用环境中意义也不一样……还有很多广告商也在肆意错改、错用汉字,如:“咳不容缓”、“饭醉团伙”、“骑乐无穷”、“一戴添骄”、“天尝地酒”、“无胃不至”……这对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丰富,还是一种冲击?

再有一点,就是书法遭到空前的冷落。随着计算机、手机以及网络的普及,电子文档渐渐改变了大众书写方式,键盘几乎取代了笔,成为文字的“书写工具”,办公越来越趋于“无纸化”……这些,使得手写的意义日见式微。我国的大中小学,清一色都是非考不教,书法课程自然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需要决定投入,既然升学、就业与书法已经没有太大的联系,又有多少家长、学子愿意为书法投资呢?书法被冷落似乎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四、汉字是否真的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不过,很多人认为,现在舆论界、学术界炒得热乎的“汉字危机”其实不过是一种“居安思危”,因为汉字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机会并不像某些专家渲染的那么恐怖和不堪。

“提笔忘字”被有的人评价为现代“文盲”,这个标签贴得有些过分。现在不少人离开电脑书写就错漏百出,甚至不能书写,这是一种电脑依赖症的表现。但是,书写本来就是一种技能,依靠笔或是电脑来写其实并不重要,要看到以电脑的方式来进行文字交流,效率更高更轻松,这是一种进步。

用手写字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显得效率低下,从书写的工具来看,从甲骨文、竹简上的字,到写在纸上的毛笔字、钢笔字,人类的书写速度是越来越快了。到现在电脑打字、语音识别,更是把文字表达的速度提升到了极致,这是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必然。再者,电子文档方便多次修改。如果只论结果,无论用笔还是用电脑写作,只是使用工具不同,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电脑输入不可能完全取代手写,中国人不会写字的日子不会出现。

面对“汉字危机”引发的焦虑,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表示,书写能力退化并非汉字才有,英语世界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他说,解决书写能力退化的问题,可以考虑在学校进行文字书写能力的相关训练,而汉字书法在传统时代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在现代同样可以作为艺术来保留下去。所以,面对“汉字危机”不必太悲观,汉字会有人遗忘,也会有人把它作为艺术去热爱和传承。微电子技术专家许居衍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从改进输入法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汉字“失写症”的方法。他说,使用“形码”输入法或许是缓解“汉字危机”的一个办法。“形码”是依形编码,使用时就相当于直接输入汉字,唯一性强,人们就不容易忘掉汉字的笔画和结构,使得汉字在信息时代照样得到传承与弘扬。北大教授张颐武也在微博上发表了类似看法,他认为在计算机时代,汉字书写将会在手写电脑中复兴。新的电脑一般都有手写功能。可以倡导大家用这种方法多练练字,保证自己不患上汉字“失写症”。

其实,“汉字危机”这一感觉的形成的深层原因还是我们强烈的“文化危机”感。因为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标识和载体,它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字只需“牵一发”,我们的文化便会“动全身”。这里我想摘引香港学人梁文道先生发表于2009年4月15日《南方周末》上的一段论述,借以证明这两种危机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们可以了解到现代汉字改造计划背后的种种张力。它不单是为了扫盲(其实,即便扫除文盲也是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的常见步骤),更是为了建立一个新中国,把中国从过去的‘天下中心’变成现代民族国家之林的一员。问题是外来的民族主义思潮总是要求我们统一国语,并以语言驾驭文字,仿效西方民族国家在语言上的种种规划。但这种举措却与传统中国文言分离,以文字形体为思维核心的现实差得太远。这是现代民族主义不可排解的内在紧张,一方面想要树立自我,另一方面却不得不跟随现成的模式;每一个民族国家都要宣称自己的独特,但每一个国家宣称自己独特的方法却是一模一样的。围绕汉字汉语的种种争议正源自这种深层的矛盾:如果它要成为一套现代的民族国家语文,就必须放弃自己固有的特色;如果它要保持字形构义、言文分离的传统,就不得不违反现代民族主义的惯见模式。所以语言和文字的问题总会特别敏感地引起中国人的兴趣,从媒体上的方言和口音之争,到汉字该不该回复繁体的论战,再小的涟漪下面都是汹涌的暗流。昔日我们以改革汉字为代价,换回民族国家大舞台的入场券,于是留下了难忘的创口和难解的矛盾,与现代中国建立过程中的各种耻辱一起进入集体记忆。今天我们自觉强盛,自然就有抹除伤口的冲动,以回复汉字原貌为崛起象征。近年有不少学者重提古人的‘天下’秩序,觉得它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石的‘国际’秩序外的另一选择。把‘天下’的重现和汉字的复原这两种提法放在一起并观,实在是件别有兴味的事。”一场简化汉字运动,绝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化,更体现出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诸多用心。而今很多国人连汉字的书写都陷入了困境,这自然让关注民族复兴、关心民族文化的国人内心涌起巨大的浪涛——全民患上“失写症”与一个强大的国家是不相称的。

不管怎么说,现阶段我们许多同胞在手写汉字方面的表现确实令人尴尬——这究竟是不是一种“危机”,其原因何在,如何去应对,这实在值得每一位华夏儿女好好思量。

标签:;  ;  ;  

“汉字危机”会来吗?_书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