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高考之改革论文_代守龙

综述高考之改革论文_代守龙

代守龙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考走过了三十多个春秋。如今,高考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学生的命运,那么,国家应该怎样进行高考改革,高考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本文将对此展开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高考;改革;培养目标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新的改革阶段。此次改革更加强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课程结构和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另外,随着高校多年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跨入大众化阶段,在一些发达地区甚至已达到普及化水平。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等教育不断走向多样化,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和选才标准上体现出很大的差异性,高校对学生的个性要求日益突显。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然而,如今传统的高考已很难满足高校多元化的招生要求。因此,传统的高考方式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一、中国高考改革的历程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制度一直就处于一种改革状态。而从1997年开始,改革呈现加速的过程。1998年下半年,教育部提出“3+x”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的基础上,加考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或综合科目中的一门或几门。这种“3+x”的方案意在引导中学生在均衡发展的同时能够突出个性与特长,并借此消除学生普遍存在的偏科弊病。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包括一些人性化的措施。

2003年,夏季高考时间由传统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据称这是为了消除炎热天气可能给考生带来的发挥失常的隐患。也是在这一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2所高校被教育部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这种自主招生虽然范围相当有限,却预示了高考改革的方向:扩大学校和学生双方面的自由选择权。

2007年广东省实行“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的方案。其中,“3”为语文、数学和外语。“文科基础”“理科基础”全部只考新课标的必修课内容。“x”为选考科目,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术科、美术术科、体育术科等九门学科,任选一科。这种选考科目x的设置,打破了传统高考统一命题、统一科目的旧框架,学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理念中所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多样性的特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来选择考试科目。2010年,北京大学推行“校长推荐制”的自主招生政策。在面向社会公示的前提下,各校长可实名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经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可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的直接候选人。6月24日,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发布了 “2011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该方案指出,2011年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自方案公布之日起,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学均可报名申请。

在北大确定试行校长推荐制后,清华大学与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五所高校达成协议,通过五所学校共同命题进行自主招生,即“五校联考”。通过“五校联考”的学生可以在报考五校中任何一所学校时享受优惠条件,作为应对校长推荐制的策略。 

此外,复旦大学从2007年起实施“直推生”政策。对于部分排名前列,而且愿意报考复旦大学的学生,将免去其参加“复旦大学优秀高中生文化水平测试”,直接进入面试环节。引另有消息称,获得“直推生”资格的考生无论面试成绩如何,将能享受高考成绩达到一本线就被录取的优惠政策。

2010年11月19日,之前就已举行“五校联考”的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加上2010年10月加入的浙江大学,和刚刚加入的中国人民大学(简称“清华七校”,被戏称为“华约”)一起,宣布将共同开展“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

总结这些年的高考改革,可以看出这样一条思路:高考制度是在朝着分散化、地方化、多样化的方向前进,让学校和学生享受到越来越多的选择的自由。但是,改革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尽管“3+x”使得高考大统一的局面开始改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两季高考的政策初衷是多给考生一些机会,但是春季招考由于无论是学校还是专业都不理想,导致考生并不重视。扩大高校自主招生,往往出现进入自主招生范围的考生都是尖子生,最后并不需要降分,而需要降分录取的人却难以进入名单。

二、对高考改革的若干建议

为了应对高考改革面临的这些困难与挑战,国家需要对传统的高考模式进行改革。首先,改革要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其次,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选拔的需要。为此,高考改革应该向着考查学生能力的方向进行转变,注重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同时,高考应该注重考查学生在文学、科普知识方面的积累。因此,笔者认为高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调整考试目的和目标

新课改对高中生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改动,主张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随着新课改对学生培养目标的改变,高考改革的目标应适当改进。高考的目标应突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问题时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行培养。另外,对学生文学素养的考查也是不能忽略的。同时,高考还应对学生所掌握的科普知识进行简单的考查,因为这是在现实生活中都能运用到的简单的常识。国家在对高考目标进行改革时,还应把握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能偏离此目标,要与新课改的学科设置相符合。

2.调整考查的方式和特色

我国的高考的各省命题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现在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高考试题应在各省命题的基础上加大地方特色,突出地方性的内容。使考生尽量去熟悉自己身边、自己家乡的事物。同时,自主招生的高校的选拔试卷应尽量体现自己学校的特色,结合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命题,命题范围可以不局限于高考大纲的要求,可以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能力的考核。由于自主招生的学校相对而言都是中国的名校,而能够去参加自主命题选拔的学生都是各个学校乃至各个省的尖子生。所以,自主招生考试在基础知识方面对学生的考查不一定要花多大的工夫,而应尽量去考查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对于文科的考生应着重考查其文学功底,对某一事物的看法等等方面;对待一些理科生应当着重去考查学生的外语水平。外语的考查应采取听、说、读、写的方式去进行能力的考查,重点是在交流沟通以及阅读方面,因为交流可以使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出国深造方面占据优势,而阅读文章的能力可以使其适应科研工作。

3.将一次考试变成多次考试

一卷决定成败,是中国高考的特色。其实这种一次考试决定命运的做法有很多的弊端。为此,笔者认为应打破这种考试模式,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的平时能力的考查。将学生平时在学校的表现引入其中,确定其在最终成绩的比重。但是这样做很难界定学生在学校表现的好与不好。学习好的学生未必就是好学生。未必能在大学里表现得非常好。因为大学不仅强调学习,而且也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一次考试决定成败的弊端确实很明显。虽然多次考试也有其弊端,但是相对于现行的高考,其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4.大学教育模式改革

笔者认为,大学教育模式应该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因为现行的教育模式根本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学的教育模式的改革会直接影响到高考的改革。当大学不再过多地看重学生每一科的成绩而看重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高考的内容将会迅速地向此方向靠拢,因为这样就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

5.高考改革建议的小结

上述建议当中肯定有很多不妥之处,因为每一个建议都不能照顾到每一位考生,而且上述建议的改革力度还不是很彻底,因为中国的教育模式已经延续了很多年。要想真正实现飞跃式的发展,肯定要做彻底变动。这样的改革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三、总结

高考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教育的最大公平,使得每一位考生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中国高考进行了这么多年,最近这几年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向着考查学生素质这个目标靠近。但是如今的高中教育是否向着这样的素质教育迈进,还需要我们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1]刘海峰,李立峰.高考改革应顾及社会政策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2(9).

[2]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我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个案研究[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汪德营.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2.

论文作者:代守龙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9月下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6

标签:;  ;  ;  ;  ;  ;  ;  ;  

综述高考之改革论文_代守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