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党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建和谐社会论文,党执政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十六大提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1](p.15)概念的基础上,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p.24)并且明确了构建这一社会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这样,就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这表明,经过55年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更加注重治国安邦。
一、全面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
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五项要求是根据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情况新特点,着力于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提出的,既有现实的针对性,又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当前,落实这五个方面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我们党执政55年所经历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内容的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融洽和谐的良好社会关系的建立离不开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发展,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不可能会有人的自由、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经济实力还不雄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还是主要矛盾,因此,发展经济一刻也不能停滞。
没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构建不成和谐社会。那么,生产力高度发展,财富增加了,和谐社会是否就能自发生成呢?不然。构建和谐社会,还要有种种因素和条件。单就经济而言,还要看其如何发展,发展的成果能否给全体人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如果发展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本身也就处于一种不和谐状态。如果增加的财富不能在全体人民中进行公正合理的分配,而是向少数人口袋集中,必然会增加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社会就不可能进入和谐状态。世界上一些国家曾有过经济快速发展,但没有处理好一些关系,社会照样动荡不安。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对此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尽早引起高度警觉。
因此,对于我们党来说,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必须肩负起两方面的重任:一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夯实物质基础。二是要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好多方面的关系,解决好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既要推动发展,又要协调发展,既要更快发展,又要更好发展,这对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是更高的要求,也是一次新的考验。
(二)大力整合不同的利益主体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们国家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的转变。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经济制度从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制度从平均主义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经济基础的这种剧烈变革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剧烈变化和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其中一个重要表现特征就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原有的一些阶层分化了,新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在分化过程中,有些阶层的经济社会地位提高了,有些阶层的经济社会地位下降了,出现了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利益集团。这种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典型特征,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社会阶层的分化,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使我们所面对的利益主体情况更为复杂,整合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来得艰难。同时,不同的利益主体由于占有社会资源的不同和利益的差别,相互之间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甚至冲突,如果不能有效化解,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从而影响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因此,对于执政党而言,既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打破影响正当竞争和合理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保证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特别是为社会位置较低的弱势群体成员向更高位置的流动提供平等的机会,促进社会阶层分化的趋势朝着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发展。又必须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的利益主体,满足他们合理的利益诉求,合理地调节利益差别,有效地化解矛盾和冲突,真正做到既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鼓励和支持其它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既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动,又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激发各个社会阶层、各行各业的创造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执政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解决的新的重大课题。
(三)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毋用讳言,当前我国社会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矛盾。正如江泽民所说:“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民内部矛盾会明显增多,有的还会日益突出起来,这是新时期的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正确解决的重要政治课题。”[5](p.18)这些矛盾既有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内部的矛盾,也有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既有表现在经济领域的矛盾,也有表现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的矛盾,等等。总的说来,当前我国社会内部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的矛盾,而且比较集中地表现为由利益关系引发的矛盾,带有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的明显特征。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矛盾。但任其积累和发展对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对和谐相处局面的形成,对社会的稳定同样会有损害甚至破坏作用,执政党不能熟视无睹。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我们党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毛泽东早在五十年代就提出:“凡属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解决。”[6](p.762)十六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其中强调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手段和方法既有继承,也有创新,特别是政策和经济手段的提出,显然是针对当前利益矛盾较为突出的新情况,反映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政策调节和经济杠杆来化解利益矛盾,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思路。
(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党是执政党,负有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任,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如果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不和谐,其它的和谐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键在于党自身的建设。党的自身建设是一项立体工程,包含着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内容,但核心的问题是能否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就公开宣称,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的任何一点私利,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民主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努力为人民谋利益,党的许多优秀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连自己生命都可以舍去的人还会有其它什么私利呢?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正是凭着这一优势,我们党才能从弱小到强大,最终战胜了占有很多优势资源的统治阶级,取得了全国政权。执政以后,也是凭着这一优势,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才能历经坎坷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如今,经过55年长期执政,我们党的性质没有变,党的绝大多数成员也经受住了各种风险和考验,保持了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总体上也是和谐的。但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的变异、金钱的诱惑、腐朽思想的侵蚀也在毒害一些党员干部,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有滋长和蔓延的势头,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甚至相当严重。
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和公共资源攫取社会财富以中饱私囊,其性质与抢劫和偷盗等犯罪并没有两样。这是最大的社会不公,最容易造成公众的不满和社会的激愤。因此消极腐败现象虽然仍是局部和少数人的行为,但对党的执政基础,对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对社会的和谐以及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损害是十分严重的,如果惩治和遏制不力,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正如江泽民所说:“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1](p.55)
二、构建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发挥重要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基础具有决定性作用,执政党必须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节财富分配,实现多数人的社会公平,为社会和谐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是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作用亦不可低估。尤其在当前,社会还存在利益差别很大的各种社会阶层,还存在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甚至还有权力腐败、偷盗抢劫、恶意欺诈等社会丑恶现象,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情况和问题还会不断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和问题,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在全社会倡导有利于人际关系融洽和谐的思想意识,教育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强化和谐合作意识和氛围
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都还有竞争,但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合作是竞争的前提和基础。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都在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就连以血腥的剥削积累财富而繁荣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也在寻求各种新的制度,给管理和生产岗位上的员工赋予一定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的生活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虽然主观上还是为了自己更多地积累财富,但客观上也缓和了阶级矛盾。由此可见,强调和谐合作,追求“双赢”、“多赢”、“共赢”已成为时代的主流。而这种趋势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显然是有益的。
中华民族是个注重和谐、和睦的民族,和衷共济、和气生财是传承了多少代的良好观念。但由于建国以后相当一段时间“以阶级斗争为纲”,“斗争哲学”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在那段时间里,运动不断,斗争不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在舆论宣传中,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时也常常把市场竞争描绘成血淋淋的你死我活的残杀。至今,这种阶级斗争的烙印仍残留在相当一些人的头脑中,一些人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仍然表现出“好斗”的习性,一些人在市场竞争中不择手段,甚至靠恶意欺诈来获益谋利,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显然是不利的。因此,我们的舆论宣传必须在全社会强化和谐合作意识,消除过去阶级斗争留下的痕迹,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利益差别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国社会也出现了较大的利益差别和贫富差距,而且尚有持续扩大的趋势。这一问题已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成了新的热点问题。
应该看到,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不利的。我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党和政府对这一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完善制度和法规坚决堵住非法获利甚至暴富的机会,运用二次分配等政策调控机制让更多的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解决不合理的利益差别和贫富差距问题。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到目前为止的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避免存在利益和贫富差别。我国目前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资源短缺、人口多、底子薄仍然是基本国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差别、社会成员自身素质的差别而导致的收入差别、贫富差别必然存在而且将长期存在。我们之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为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配置资源的最佳制度和方式,而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利益引导机制,没有利益差别就不可能有竞争,也不可能有资本的合理流动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就难以提高效率,激发创造的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合理的、适度的利益差别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可以肯定,在前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如果没有打破平均主义,及时改革分配制度,落实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行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这样快。改革开放前那段时间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结果是社会死水一潭,人民共同贫穷的历史教训我们不会忘记也永远不能忘记。
因此,当前的舆论宣传既要积极关注贫富差距等社会公正问题,推动政府在政策取向上高度重视和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对这一问题要进行辩证的客观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否定利益差别,任何的偏激和简单化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特别要警惕平均主义的重新抬头。 中国是个平均主义思想极为根深蒂固的国家,“不患贫、患不均”是流传了多少代的观念,“均贫富”的旗帜很多人都举过。如果误入平均主义的老路,改革发展的成果就有可能被葬送,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也无法实现。
(三)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法治环境
一个没有民主和法治的社会是不可能有任何和谐可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只有不断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才能使国家的治理行为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从而有效地化解很多矛盾,减少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如果一个社会的法律体系是完备的,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依法处理各种事务,那么,这样的社会一定是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我国的民主和法治化程度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也毋用讳言,目前还存在着大量问题,社会的民主法治环境尚未进入理想状态。主要表现为法律尚不完备,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法制观念还不强,一些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依法执政的能力不够,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还大量存在等等。目前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损害社会和谐稳定的事件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很多都与此有关。因此,舆论宣传必须大力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以推动全社会增强在民主法制的正确轨道上处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民主法治环境。
(四)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
道德是调节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也是维护社会良好秩序的又一重要支柱。它虽然不像法律那样带有强制性,但在社会生活中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起着法律所起不了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道德理应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这可以从两方面认识其重要意义。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贫富差距的拉大,在调节这种利益关系时,我们既要运用政策的手段,也要重视道德的手段,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互爱,倡导发达地区和先富群体以实际行动关心、帮助、带动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以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引发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既呈现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积极的一面,诸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勇于竞争、讲求效率等价值观念的确立。也表现出与社会主义道德相背离也有害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消极的一面。诸如诚信缺失、唯利是图、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等。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倡导社会主义道德,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下团结、互助、互爱的新型人际关系,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