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水利工程管理所 510006
摘要:水闸作为水利工程中重要设施,在服务经济社会中发挥着显著作用。然而我国很多水闸带病工作,存在着不少安全隐患。因此,应根据水闸工程管理现状,查问题,找不足,积极探索改进措施,以确保水闸安全运行。
关键词:水闸工程管理;现状;改进措施
水闸是建于河道、渠系、湖岸、水库边上利用闸门挡水、泄水的水工建筑物,在城市供水、灌溉、防洪、排涝、挡潮、通航等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水闸运行条件复杂,加上不少水闸建成年代久远,限于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质量差、配套设施不足等先天缺陷,兼之维护管理手段落后,所以水闸运行状态并不理想,全国病险水闸比例甚至高达2/3[1]。因此本文对水闸工程管理现状与改进措施进行了探讨。
1 水闸工程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水闸老化失修,超期服役严重
我国大部分水闸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80年代后建成的水闸比例不到30%,水闸老化严重,尤其是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很多都在超期服役,因此水闸的功能退化,安全性下降。受到当时社会经济环境影响,早期水闸建设普遍存在“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现象,甚至不经勘察设计就开工建设,所以水闸工程建设总体质量较差。再加上长期运行过程中缺少资金维护,只进行必要的修理,小伤小病熬成大病大险。
1.2 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手段落后
水闸工程管辖权分散于地方水务局、灌区管理局、河道堤防管理局等多个部门单位,甚至一座水闸被两个单位共管,这给水闸工程日常运营管理带来不少问题[2]:一是工程检查观测不到位,工程养护维修不周到,工程控制运用不严密,工程调度不科学;二是工程管理体系不健全,不结合水闸工程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程,致使规章制度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足,日常运行、操作、维护尚未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轨道。在管理手段运用上因循守旧,机制不活,手段不灵,投入不足,运行观测设施简陋低效。
1.3 配套设施不足,技术力量薄弱
由于水闸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明显不足。例如闸房破旧,缺少管理房;安全监测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雨、水情预测预警手段;进闸公路破损,甚至没有进闸公路;防汛、办公、通信设施不完善等。仅凭肉眼无法准确判断闸室结构的应力变化、基础位移的大小,而且也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维护、检修计划,科学调度、合理控制就更谈不上了。随着国家、地方对水利工程投入的不断增加,各水闸工程的硬件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除险加固工作也在持续推进。然而水务职工整体素质并未有明显改善,由于水闸站点较为偏远,工作条件较为辛苦,工资待遇比其他行业没有明显优势,所以留不住高素质人才,现有职工队伍老龄化较为严重,难以适应信息化、科学化的管理要求。
2 水闸工程管理改进措施与对策研究
2.1 加强安全鉴定,加快除险步伐
水闸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安全运行条件是否有保障,必须通过全面检查和安全评价来确定,这就是水闸安全鉴定的目的。安全鉴定应依据水利部《水闸安全鉴定管理办法》(水建管〔2008〕214号)等相关规定的要求,遵循科学合理的鉴定程序,通过现状调查、现场检测、复核计算和安全评价等流程,全面了解和掌握水闸运行工况和安全状态,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除险加固工作。对于主体结构完好,但工程等级、防洪标准及设计流量中的任何一项不满足要求的水闸,应当保留原闸室结构,再通过加高、增加闸孔数量等措施提高水闸过流能力,并对水闸配套设施进行加固和完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整体稳定性欠佳、地基承载力不足的水闸,应通过灌浆、振冲加密等措施来提高整体稳定性和地基承载力。对于闸基及两岸渗流超标的水闸,应通过延长渗径等措施加以处理。对于结构老化、安全隐患很大的水闸,应当拆除重建。对于消能防冲等局部设施存在严重问题的水闸,应当根据损毁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改造计划。对于闸门、启闭机等机电设备陈旧老化的水闸,可依据相关规范进行更新改造或报废换新处理。对于河道淤积严重的水闸,应采取清淤、设置挡沙设施等办法加以处理。在进行上述除险加固的同时,还应恢复和完善安全监测和管理的相关设施,以便为水闸创造更好的安全运行条件。
2.2 推动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方法
管理体制不合理将严重制约水闸工程管理效率的提升,因此应加快水管体制改革的步伐。应根据市场经济特点,改革现行水费征收办法,适当提高收费标准,并按量计收。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以及设备、技术优势,发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以维持正常的养护、维修水平,并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效益。转变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方法,根据基层管理单位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形式和手段。例如对水闸工程采取分区管理方法,将管理区域分成水闸工程区(A区)、办公及辅助用房区域(B区)、道路绿化等其他区域(C区),大区之下还可细分小区,如B1、B2、…及C1、C2、…等。采用分区管理后,便于落实责任和采取更加灵活的管理方法,如A区实行集体管理模式,单位主管为负责人,B区采用承包到人形式,C区采取集体管理之下个人负责制。通过实行分区管理方法以及配合相应的考核办法,便于落实管理内容,促进了管理水平提升[3]。
2.3 注重精细管理,严格管理考核
过去水闸工程管理水平低,主要凭经验管理,管理方式粗放、低效,所以这种管理方式必须改变,而改变的方向是科学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精心策划、精明决策和精心管理,以及细化目标、细化责任和注重细节[4]。对于水闸工程管理而言,精细化管理重点在管理规范化、管理常态化和管理标准化几方面。管理规范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水管单位领导职工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摒弃等靠要思想,开拓进取,创造新的工作局面;其次建立水闸安全管理体系,分解细化目标,层层落实责任,并规范观测、检查、保养、维修制度。管理常态化就是要注重日常管理和维护,通过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少搞突击和做表面文章。管理标准化就是要制定并依据管理标准进行管理,无论是日常检查、工程观测、资料管理都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并依据标准管理和考核。考核方法应依据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及考核标准》(水建管〔008〕187号)进行申报和接受考核。
2.4 建设人才队伍,用好现代技术
水闸管理单位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外引、内培、实练方式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同时完善培训、学习、考核机制,鼓励领导职工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培养和建设学习型队伍。在信息化时代,要重视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提高水闸监控的自动化水平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3 结语
水闸工程管理中反映出的问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影响,为了提高水闸管理水平、保障水闸安全运行,水闸管理和技术人员应当与时俱进、积极进取,针对存在的不足,要敢于并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水闸管理尽快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轨道,使水闸成为人民群众放心和满意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林哲浩,宋力.我国病险水闸成因及除险加固工程措施分析[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1(1):71-72,61.
[2] 吕笑笑,何芸.水闸科学管理研究刍议[J].山西水利科技,2014(3):90-91.
[3] 薛承剑,薛承明.创新水闸工程分区管理新办法[J].水利技术监督,2014(5):38-39,50.
[4] 刘刚.关于水闸精细化管理问题[J].治淮,2013(6):47-48.
论文作者:黄智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7
标签:水闸论文; 工程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设施论文; 措施论文; 手段论文; 工作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