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中考语文试题的导向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充分发挥论文,中考论文,导向论文,语文试题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地区的中考试题不仅具有对该地区初中阶段学生学业水平进行检测的功能,同时也要对教师的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当然,我们反对功利主义的考什么教什么的做法;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作为一个地区的中考试题应该力求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遵循教学规律,科学高效地实施自己的教学。笔者参与了所在地区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的命制工作,想就语文试题该如何导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科学理解“考什么”和“教什么”的关系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不少一线教师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在日常教学中眼睛仅仅盯着中考试卷的几种题型,大搞题海战术,进行反复训练,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如一段时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淡化语法知识的讲授,其出发点是把学生从烦琐枯燥的语法知识中解脱出来,在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也没有出现纯粹考查学生语法知识的题目。于是,有一些教师就错误地认为既然中考都不考了那我还教什么。导致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从语文课堂中学不到一点语法知识,甚至连名词、动词,单句、复句都无法区分;进入高中学习后,高中的老师叫苦不迭,后患无穷。语文课程标准只是要求淡化语法知识的教学,但并没有要求取消该知识的教学。因此,作为具有较高信度、效度的中考语文试题承担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今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我们设置了这样一道题:
有外地朋友发短信向你了解扬州个园、何园的情况,请将下表内容转写成一个判断句,用短信回复给他。
拟写短信: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虽然没有考语法知识,但是学生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判断句”,那么要想得分也是比较难的。从阅卷反馈统计的情况来看,该题的得分率仅为23.8%。这道题的命制,其意图当然不是要教师都去搞语法教学,而是旨在给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个醒,要科学正确地理解“考什么”和“教什么”的关系,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
二、正确处理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的关系
语文知识作为传授的载体,不仅承载着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责任,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魅力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素养,获得对生命的感悟。因此,作为具有导向作用的中考试卷,其考查的选材和命题都应着眼于能最有效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仅仅是知识能力。中考命题应力避考查机械的、死记硬背的知识,特别是古代诗词、古代文学的考查更应规避一些已成定论的东西。这可以引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真正地带领学生鉴赏、品评优秀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再是那种支离破碎的讲解,告诉学生几条现成的答案,让学生背诵记忆。为此,在今年中考试题的命制中,语文综合应用我们出了这样的考题:
阅读下表,完成9-10题。
9.用一句话为上表的调查情况作结论。
10.有了多年学习经验的你,对上述初中生学习行为习惯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请仿照下面的句子,用你“心中的语文”积累,针对上述情况,接着例句提三点忠告:
学习要善于思考,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
要______,______;
要______,______;
要______,______;
诗歌鉴赏命制了这样一道题:
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修辞手法:拟人、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
现代文阅读命制了这样一道题:
从下面备选的名著中任选一部,从中概括出一个相关的事例,仿照示例为第④段补写一个论据。
示例:《老人与海》——桑地亚哥为了带回自己捕获的一条大鱼,与鲨鱼、与自然、与自己的心灵搏斗,无畏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为他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备选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西游记》____________
这种导向就是引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热爱文学要从个性化的解读入手,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语文素养都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合理协调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纵观这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在阅读材料的选取方面有课内转向课外、课外阅读材料取代课内材料的趋势。笔者翻阅了今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无论是现代文的阅读还是文言文的阅读,只有几个省市的阅读材料取自课内。于是,有一些教师就不再重视课内文本的教学,不再重视课内选文的探究,将目光转向大量的、随意性的课外“阅读训练”上去,学生陷入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而收效甚微。虽然说命题材料选自课外,但是不等于不需要下工夫教好教材中的材料。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是基础、根本,而且也是试题选材和命制的依据。因此,中考试题的选材应注意课内外知识的勾连,也就是说虽然选材来自课外,但所考查的知识点是课内的,或者需要用课内所学到的方法来解决,从而引导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着力于教材,教好教材。如我们今年的命题:
1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涓人言于君曰余将告于莅事者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其真无马邪
D.隗且见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的虽然选自课外,但在课内都出现过,如果学生课内的知识掌握牢了,答题是不会有问题的。又如:
16.通读全文,参看下表,简要概括第①段的中心意思。(不超过15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a、b、c三句写阳光变化,其实是在暗示少年心理变化,请你选用4个字的词语分别概述少年当时的心理状态。
这些阅读题的命制,其出发点有的就是课内明确的知识点,有的是必须要运用课内养成的能力才能解决。这种导向是告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立足于课内,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增强语言修养,提高语言感悟能力。阅读教学必须坚持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览的原则,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四、作文训练要注意话题和命题的辩证统一
近几年来,在各地的中考试题中,作文的命题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是采用话题作文的方式。然而,从这几年的实践看,单一的话题作文的命题弊端正在迅速凸显。它使作文教学的循序渐进的训练被架空了,有些教师作文课上从来都不安排系列训练;文体训练也受到严重的削弱,导致许多学生写出些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文章;它还使宿构、套构等“投机取巧”的现象蔓延,几乎在每年的中考作文阅卷中,都能发现考生直接搬用套用的“好作文”。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不是按照作文教学的规律科学系统地训练学生,而是简单随意地找一个话题抛给学生,任学生去写,有的教师甚至给学生准备一些不同类型的例文,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话题去套,严重违反了作文的教学规律,扼杀了学生作文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针对这种现象,今年本地区中考试卷的作文题就采用了命题作文的形式,虽然说仅仅是一个形式的改变,但其目的在于打破常规,旨在引导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审题选材的方法、构思的策略等作文教学规律性的东西。教师的作文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它要求教师从作文教学的备课、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学生写作素材的提供等方面动脑筋,才能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具有导向作用的中考作文试题的命制,不应该有固定的程式,可以是“开放”型的题目,可以是“限制”型的题目,也可以是“开放”和“限制”并举。这种导向就是要引导教师从全面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角度出发,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总之,中考语文试题的导向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对一线教师的导向作用还有很多内容可说,本文仅作一点浅薄的探讨,以期同行们一起关注与研究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