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级马拉松事件的思辨:从开端到未来的预见论文

现象级马拉松事件的思辨:从开端到未来的预见论文

现象级马拉松事件的思辨:从开端到未来的预见

李琳琳1,2,刘一民1

(1.曲阜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2.山东体育学院 体育社会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2)

摘 要: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马拉松成为现象级事件并非偶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马拉松现象蕴含唯物辩证法所总结的发展普遍性与统一性原理、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和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等事物发展规律,沿着产生、发展与未来的逻辑主线,在漫长且充满文化底蕴的发展史中孕育、发展、演变。该文运用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分析现实问题,以马拉松开端之思为起点探讨马拉松现象产生的必然,通过对马拉松现象的发展方向、发展状态和发展动力的全面阐释与解读,进一步厘清马拉松事件发展的历程。研究以国际化前瞻性视角重新审视我国现已出现的政策加码、场景革命、跨界融合、资本投入等全新市场环境后,对即将到来的服务型市场、互联网4.0时代、文化全融入时代以及资本回冷时期等新市场、新形势、新常态进行充分展望,以期有效应对我国马拉松运动的未来发展,为我国马拉松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现象级事件;马拉松热;马拉松市场;马拉松事件

根据国际经验,当某个国家人均GDP超过5 000美元时,该国的多个城市将以“马拉松赛事”为依托,进入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黄金周期[1]。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5540美元,马拉松破茧而出,走进人们生活,其参与规模之大、影响范围之广有目共睹,业界将其称为“马拉松现象”。

马拉松现象不是中国现象,是全球现象。国际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马拉松热效应刚刚显现,未来市场热度将会更高,这是马拉松运动发展的历史必然,是受其特征、内涵、形式、规则等多元因素决定的。本研究直面现象级马拉松事件,以国际视野审时度势,客观分析我国马拉松运动发展现状,积极探寻推动我国马拉松运动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马铃薯封垄后,植株生长稳定期开始,每隔10d喷施1次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在田间发现早疫病症状时及时喷施治疗性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d喷1次,共喷3次。

1 以史为鉴:关于马拉松运动开端的思考

哲学,本质上就是对开端的追寻与思考。对于开端是什么,或从何处开端,且无论这开端是物理的、历史的或存在论意义上的开端(本原)还是法则学意义上的开端(原则)[2],一直支配着从泰勒斯开始直到现代乃至后现代解构主义等绝大部分哲学[3],始终是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对开端进行思考,是为了了解开端,重返开端,重新开端,解构开端。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思辨过程。如何开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有何种未来。基于这样的逻辑,对马拉松运动开端的思考是全面认知马拉松运动发展内在规律的有效途径,是应对马拉松运动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1.1 了解跑步开端:从原始奔跑到最初史料记载

1.1.1 原始奔跑是对人类自然属性的充分展示

继续完善和优化医疗技术的相关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物质激励与科室、医务人员自身发展之间高度统一、相互协调的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科室和医务人员投身于医疗技术创新的革命浪潮之中。

奔跑源于人类本能,是人类最原始、最基础的一种能力,它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工具,仅凭自身的体能来完成。人类在原始社会为了生存,能够在炎热夏季的中午跑赢斑马和麋鹿,从容地将疲惫的猎物杀死,这是人类的自然属性。马拉松运动追求的是在一次次对人体体能极限发起冲刺与挑战后所展现的一种沉稳而持久的“完美”,它蕴含力量却不张扬,过程艰苦但绝不会妥协。人类面对马拉松运动时必然会对人体的体能进行思考,就如面对古希腊雕塑时必然会对人体之美进行思考一样。在马拉松的跑道上,诠释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对自我速度与耐力的挑战,一切的成功都源于自我,自己才是“自我人生”的“控盘手”。直到今天,每一个跑完马拉松全程冲向终点的跑者都会在内心大喊“我胜利了!”。

1.1.2 跑步运动是跑者对智慧与健康的诉求

2.2 研究对象喘息发作期RSV感染与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 以API合并RSV感染分组,分析研究对象喘息发作期T细胞亚群,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种不同分组其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均不全相同(P<0.05),两两比较(LSD检验)结果显示RSV+儿童的CD3+CD4+百分比低于RSV-儿童,API-组RSV+儿童CD3+CD8+百分比低于RSV-儿童,API+RSV+组CD4+/CD8+高于其余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关于跑步最早的史料记载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刻在古希腊奥林匹亚阿尔菲斯河岸山壁上的那句格言:“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它记载着跑步运动历史,诠释着跑步哲学。就连古希腊的思想巨擎们,无不有着强健体魄,如哲学家柏拉图是体操、搏击、马术多项选手,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参加过古代奥运会的角力比赛,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是专业的拳击手,雕塑家米隆是著名的大力士,亚里士多德只在运动场和体育馆讲授哲学等。人们注重精神与身体的双重健全,对人类自身完美的追求几乎达到巅峰。正因为跑步运动满足了跑者对智慧与健康的诉求,才得以在众多体育运动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积极生活方式的重要推手。

1.2 重返现代马拉松开端:从现代奥运到城市马拉松

1.2.1 现代奥运对马拉松战役的历史人文追忆与传承

由于电厂所用的水大多来自自然界,这些水的水质含有大量的HCO3,经过阳床的处理之后,自然界水中的HCO3会导致阴床的除硅作用与效率大大地降低,并且树脂对于水质当中的离子吸附作用有限,因此在传统的作业当中,往往会首先利用除碳器将CO进行清除,再展开之后的工作。除碳器由于荷载水量过多,会导致其效率降低。在除碳过程中,如风压不足,造成水体与风力不能有效融合,同样会导致除碳效果低下。因此电厂首先要保证除碳器进水量的合理性;其次要对除碳器工作当中的风量保持在4800m3/h。保证水力与风力进行有效地融合,确保除碳器工作的正常运行[2]。

现代马拉松诞生于1896年顾拜旦复兴奥林匹克运动,源于对古希腊马拉松战役和菲迪皮茨的纪念,起初沿用当年菲迪皮茨所跑的路线。它承载着史诗般、最原始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意蕴。菲迪皮茨顽强的品质,坚定的信念,对胜利的渴望,对快乐的分享……将平凡、枯燥、乏味的跑步运动赋予了生命与价值。在首届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希腊村民路易斯荣获冠军,希腊皇室王子与观众一起振臂狂呼;2004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重返雅典,希腊人将最具古希腊特征、奥运灵魂的男子马拉松项目的颁奖典礼安排在闭幕式进行,向世人昭示着现代奥运百年后重归故里的历史特殊意义与马拉松的价值。

设计的数字低通滤波器以一阶无限脉冲响应IIR(Infinite Impulse Response)滤波器为基本滤波单元,原理如图4所示。输入信号与负反馈信号进行累加,此操作在Z域的传递函数为1/(1-Z-1),转换到S域的传递函数为F(1/s),F为控制时钟信号。

2.3.2.1 政策加码:注入市场新活力

2.2.3 赛事供给覆盖面不断扩大,但供给不充分不均衡

2 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构马拉松现象的开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4]。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5]。跑步运动从原始奔跑到充满神话色彩的菲迪皮茨跑,从现代马拉松到城市马拉松,从精英马拉松到大众马拉松,有其生长孕育的土壤和一定的发展过程和轨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集合体。

2.1 马拉松现象的发展方向:基于发展普遍性与统一性原理的认知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也要时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于接受挫折与考验。

2.1.1 从专业化到大众化,再到专业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马拉松始于1981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后更名为北京马拉松,简称北马),历经三十九载风雨前行,道路坎坷曲折。创办初期的北马竞技性色彩浓重,仅设男子全程马拉松项目,直到1989年才增设女子全程马拉松项目,这期间呈现出专业化特征;1996年北马增设10公里项目,1998年又增设半程马拉松和迷你马拉松等项目,允许业余选手参赛,并且比赛结束时间由先前的3小时延长至5小时,开始渗透进了娱乐元素,打破了专业与业余的隔阂[6],并于次年参赛人数从几百人一跃升至3.8万人,迈进了马拉松大众化发展阶段;为了与国际主流赛事接轨,2012年北马取消10公里项目设置,增大全程项目选手规模,2014年更是取消了迷你马拉松项目,只保留全马和半马两项比赛,北马正式跨入国际专业化赛事行列。北马在历经从专业化到大众化,再到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一直领跑,是中国最高水平马拉松赛,也是中国田径协会市场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单项赛事。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AR、VR等为代表的数字科技的应用,跑者对跑步的需求和供给已然随着场景的变化而变化。首先场景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焦点思维、第一思维、快一步思维、粉丝思维、碎片化思维等移动互联网思维[12],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视为连接不同个体制造场景的工具[13]。其次场景是一种连接方式,它基于用户获取和用户经营的逻辑,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接方式等场景要素串联起来,实现产品与产品、人与人、人与产品的连接和资源重组,实现沟通距离缩短、社交成本降低、社交维度扩大、沟通效率提高的综合性营销。按照连接产生价值,场景创造价值的逻辑思维,马拉松与“网红”连接来增加赛事的关注度和点击率,借直播、点赞、评论、打赏等形式完成价值交换,人们不自觉地被裹挟进这场支付场景和应用场景中,市场空间变得多元而立体,跑步被不断地细分为慢跑、荧光跑、定向跑、迷你跑、半马、全马……细分的过程就会连接出新的产品,创造新的商业价值。再次场景又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运动手环或跑步APP,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将跑步路线、畅爽体验分享朋友圈,给人以真实的运动场景。

2.1.2 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型

当前,中国马拉松正经历从遵从外部逻辑、实现外在目的、受外部需要操控的“外延式”发展阶段,向遵从内部规律、实现内在目的、受自身需要支配的“内涵式”发展阶段的战略转型,逐渐摆脱简单、枯燥、乏味等运动形象标签,摇身变成健康、时尚、励志、仪式等社会形象标签。2014年我国取消赛事审批权制度后,体育市场活性被释放,各种问题层出不穷,马拉松面临内涵式发展困境,如马拉松文化基础薄弱,行业规则意识尚未健全;产品创新不足,赛事同质化现象明显;行业监管理念和方法亟待创新;针对相关办赛方出现的违规问题处理不及时;马拉松项目竞技水平有待提高等。[7]

若想破解中国马拉松发展困境,首先要根植马拉松精神,加强马拉松文化建设,解决根本动力问题;其次要优化赛事结构,加强优质赛事建设,积极发挥带动和引领作用;再次要加大马拉松赛事的监管力度,加强“放管结合”,通过完善竞赛管理、赛风赛纪、国际活动、运营公司管理、俱乐部管理、赛事组织指南和参赛指南等制度建设,规范赛事运营,保持市场环境健康有序;最后要优化人才梯队结构,通过各级各类培训有效缓解因赛事需求过旺造成的人力资源短缺现状。

为了有效遏制灌区地下水位的下降,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确保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依托节水型社会改造项目建设时机,将该灌区作为试点区域率先架设IC卡式预付费机电井水资源管控器系统,以此有效严格管控水资源,有力保障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阶梯水价的顺利推行。

2.2 马拉松现象的发展状态:基于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认知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跑步运动正是遵循着这样的轨迹,沿着历史的时间轴线向现代蔓延,凭借其文化精髓和对身体最本质诉求,从古代到现代,从跑步到马拉松跑,从精英马拉松到大众马拉松不断向前发展的。

2.2.1 赛事供给数量持续增长,但逐渐放缓并回归理性

自2011年以来,中国马拉松经历了爆发式的几何级增长,规模赛事(指路跑赛事人数在800人以上,越野跑赛事人数300人以上)总量翻了近72倍,参赛人数总量翻了近15倍,群众参赛人数比例达95%以上。对比近两年数据,我国马拉松市场不仅规模赛事和参赛人数出现增幅减缓,认证赛事数量和产业总规模等指标也不同程度出现增速减缓的现象。

2018年我国半程马拉松、迷你跑和越野跑异军突起。全程马拉松较2017年仅增加10场,已经进入相对平稳发展期;迷你跑增速最快,由123场增至371场,涨幅高达201.63%,这表明小规模、趣味性跑步成为大众新宠;超级马拉松赛由17场增至35场,涨幅达105%,这表明国内深度体育参与者、高水平跑者越来越多[7-8]。随着我国马拉松规模赛事类型的发展与变迁,理性参与和深度参与的跑者越来越多,跑步环境正朝着健康、舒适、休闲、专业的方向发展。

2.2.2 赛事供给产品多元化,但创新不足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为了迎合社会的多元化需求,马拉松赛事不断推陈出新,五彩纷呈,除了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四分马拉松、迷你马拉松赛事外,还推出了针对特色人群的女子马拉松、名人马拉松等;针对不同表现形式的彩虹跑、荧光跑等;针对特色文化的长城马拉松、城墙马拉松等;针对不同地域的高原马拉松、山地马拉松等;针对项目融合的轮滑马拉松、城市定向马拉松等……各种马拉松赛事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为百姓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供给,多角度满足大众的不同需求。

尽管我国马拉松赛事供给做了很多尝试,产品也在不断丰富,但大众体育需求供给方面结构性受限,创新性不足,赛事同质化问题仍然是束缚我国马拉松运动内涵式发展的主要桎梏。虽然国内部分赛事已开始尝试将马拉松赛事与地域性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历史人文等城市文化进行融合,但融入点和融入度仍是改革焦点,如何尽量避免融合中产生违和感,打造赛事系列化、主题化、特色化,引领赛事品牌建设已成为业内共识。

其中:和分别是语言变量Rij和对应的三角模糊数,当Rij≻时,Fij表示Rij相对于获得的收益,Rij越优,获得的收益越大;当Rij时,Fij表示Rij相对于产生的损失,Rij越劣,产生的损失越大;当时,Fij表示Rij相对于既无获得收益也无产生损失。

此外,参赛选手性别也由1981年只设男子项目发展到1989年增设女子项目,特别是近年甚至推出女子马拉松赛,参赛选手女性多于男性。赛事覆盖地域也不断扩张。有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马拉松赛事已涵盖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79个城市。截至2018年,我国马拉松赛事已遍及全国31个省区市的285个地级市,占地级市总数的85%,赛事由东部沿海城市向西部内陆城市扩展,并开始登陆三、四线城市。

城市马拉松是继现代奥运马拉松项目后诞生的全新的马拉松赛事,1897年创立于美国波士顿。波士顿马拉松从创办之初,一直高举复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伟大旗帜,传承古代奥林匹克文化。据了解,该项赛事自创办至今从未间断过,一直沿用古希腊最古老的奖励方式,选手们以享受古奥运冠军的礼遇为荣,主办方会向获胜者授予橄榄叶编制的花冠,颁发获胜奖杯。直至1986年,受体育赛事商业化运作影响,才对获胜者颁发获胜奖金。对参赛者而言,波士顿马拉松是一场充满历史文化积淀、古老而传奇的赛事,是所有马拉松跑者的“终极之战”,犹如“朝圣”般神圣、庄严而隆重。

综合高密度电阻率法、自然电场法、综合测井及井下电视方法等物探方法的应用,几种方法吻合较好,高密度电阻率法较好地反映了地下地质体的真实情况,综合测井及井下电视直观地反映了地下岩石的真实情况,自然电场法起到了辅助作用。根据各钻孔的钻探结果显示,本次综合物探方法很好地完成了地质任务,因此合理利用多种物探手段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地下地质体的真实情况。

明清时期的陶瓷纹饰开始以龙纹、花卉纹为主,婴戏纹和狮子则是作为经常使用的纹饰。当瓷器的装饰图案的宗教色彩愈发浓厚的时候,像狮子纹饰一类的图案便开始频繁出现与陶瓷之上。

然而,马拉松赛事供给不充分不均衡仍然是我国马拉松运动发展的主要阻力,主要表现在赛事数量、赛事分布地域、赛事名额等方面。首先赛事总量严重不足,2017年中国有1102场规模赛事,每万人拥有马拉松场次数量为4.27场,而同期美国年均3 000多场马拉松赛事,每万人拥有马拉松场次数量为21.67场。其次赛事分布城乡差异较大,尚未实现全国覆盖,空间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再次赛事名额供不应求,优质赛事常常遭遇数小时报名名额清空的窘境,如2018年北京马拉松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1万人大关,A类选手中签率约36.5%、B类选手中签率约10.4%[9],中签率一降再降。在中国,大约有1/5的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吸引了近2/3的跑者。这些都从不同侧面表明,我国马拉松赛事供给不充分不均衡,未来发展任重道远。

在中国,马拉松似乎“一夜成名”,大江南北、男女老少参与广泛,常年参加跑步人次超过1 000万。这期间有80岁以上的跑者,也有特殊的残障人士,参赛人员遍布各行各业。据中国田径协会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全程马拉松项目中35~39岁男子选手和40~44岁女子选手数量最多;半程马拉松项目中30~34岁男子选手和25~29岁女子选手数量最多,80%以上的参赛选手被80后、90后年轻群体占据,跑者呈低龄化发展趋势。

2.3 马拉松现象的发展动力:基于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认知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起加速或延缓作用。马拉松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元的,有马拉松运动自身发展的动力,也有市场外部环境的助推力,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马拉松运动发展。

2.3.1 根植于马拉松文化的内生力

从古至今,马拉松经历了从专业化到大众化,再到专业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型,马拉松文化一脉相承,却又在内容、形式、意义、特征等方面不失文化创新。马拉松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其文化创新,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便是社会实践。马拉松运动来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生活、社会思想、社会风尚的一种反映和表现[10]。它凭借比赛场地的开放性,参赛者的多元性,向人们诠释着它的开放与包容的新时代特征;借以参与者的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内涵。参与者可在运动中感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可在互动中感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

马拉松现象所遭遇的赛事同质化、赛事供给不充分等问题均是由马拉松文化建设薄弱造成的,各家都标榜最美赛道、最佳补给、最人性化服务,实则大同小异,千“马”一面,真正的特色赛事凤毛麟角。一票难求只是那些特色知名赛事的专属标志,像二三线城市的马拉松比赛报不满名额的现象则较为普遍,跑者对特色赛事的需求已成刚需。一场真正有特色的马拉松,首先要考虑跑者对赛事的最佳体验,只有尊重马拉松比赛的规律,才能让马拉松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只有当马拉松与一座城市的历史人文精神融合在一起时,其独一无二的特色才会凸显出来。马拉松跑对城市文化建构过程分为向内和向外两个方面:向内文化建构,将体现竞争、崇尚健康的“表意符号”注入本市居民的文化图式,改变本市居民对城市文化的认知;向外文化建构,将体现包容、积极向上的“表意符号”注入外界人们的文化图式,重塑了外界人们对本座城市文化的认知[11]

以世界马拉松六大满贯赛事为例,波士顿马拉松是最古老的马拉松,伦敦马拉松大约三分之二的跑者都是通过慈善捐款的方式获得参赛资格,柏林马拉松拥有世界上最快的赛道,东京马拉松以细致服务著称……它们之所以难以超越、难以模仿,成为马拉松爱好者向往的圣地,皆因马拉松文化建设而起。在亚洲,创办于2008年的新加坡马拉松,地处热带,常年高温,组织者不得已选择夜间办赛,精心策划创意,最终以日落马拉松闻名于世,成为亚洲最大的夜间马拉松。在国内,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将古运河、东关街、唐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老城区融入赛道,“唐宋元明清,从古跑到今”,充分展示了扬州独特的历史人文和景观,无论是市民还是跑者都可以通过这条线路融入到对扬州文化的阅读中。可见,一切优秀的赛事,一定是根植于马拉松文化建设的,是文化的内生力推动其向前发展的。

2.3.2 潜藏于市场环境的外助力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没有全民健身就没有全民健康,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全面小康就没有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马拉松现象的出现,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全民健身为基础发展起来,得益于国家政策的系统设计和宏观调控,有效激活了市场的活性;得益于产业消费升级和场景革命,催生了消费市场空间的延伸;得益于资源的跨界整合和深层融入,拓宽了消费者的市场参与度;得益于产业资本投入和价值追求,驱动马拉松市场化运作。

针对非线性误差模型进行结构误差辨识时的不足,本文将建立线性化误差模型,辨识出托架结构误差,并进行误差补偿,将线性化误差模型的结构误差辨识结果分别与非线性化误差模型辨识出的结构误差和给定结构误差进行对比,验证线性化误差模型的有效性。线性化误差模型不考虑微分旋转矩阵中的二阶项和三阶项,将微分旋转矩阵线性化为仅包含一阶项的矩阵,带入误差分析中建立误差模型。建立线性化误差模型时的坐标系设定与托架运动学反解时的坐标系设定相同。

2)施肥方法。主要采用环状沟施、穴施、放射状沟施,有条件的成龄园可采用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以实现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预算考核有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期末决算和财务会计预算,为了保证这两项工作的执行情况,企业应该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标准,这样在进行预算考核时才能够有效的执行,进而保证经济管理的高效性。而在加强预算考核过程中,企业应该把负责每项任务的工作责任具体化和个人化,并要重视预算考核在分析过程中可能造成差异的因素,以此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动预算方案,进而确保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科学性,促进企业的经济管理发展。

1.2.2 城市马拉松对古代奥运文化的致敬与传承

近年来,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积极加强在法规、政策、标准等方面系统引导,推进市场规范性发展,市场环境与活力不断增强。自2012年起,中国田径协会开始制定马拉松赛事相关标准。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市各级政府纷纷印发配套实施意见。同年底,中国田径协会率先提出取消马拉松等群众性赛事审批,大大激发社会力量办赛的热情。中国体育产业迎来首个春天,马拉松成为当年最热门、最受欢迎的全民健身项目。

2016年,为了使体育产业持续保持活力,国家陆续出台《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激活市场活性。政策加码是深化体育系统改革,推进体育产业新发展的有效保障。可以说,马拉松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健康意识提升的必然结果,是体育市场正外部性特征的动力表现,是未来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板块。

2.3.2.2 场景革命:催生市场空间延伸

Bruegel:美国关税政策旨在遏制中国技术崛起。4月10日,欧智库布鲁盖尔研究所(Bruegel)发文称,美国对华关税政策旨在遏制中国技术崛起,中国可将此视为加强与欧盟和亚洲邻国经贸关系的有利时机。美国此举或影响中国技术赶超速度,但效果取决于其他发达国家是否效仿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跑步所引发的场景革命是指跑步运动借助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技术而出现的时代产物,它将原本静态的场景进行了动态重构,人们通过APP、微信等互动交流平台,分享线下跑步体验,在每一个点赞或评论中,引爆场景……将跑步赋予个体生存意义和商业价值,并助推跑步运动在朋友圈不断走红、变热的现象。它使都市白领彻底摆脱了“生活傀儡、工作奴隶”的工具属性,借助跑步这一极简运动方式,赋予生活新的内涵和理念。人们喜欢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处的场景,以及场景中自己浸润的情感[13],是以人为中心的细节体验。可以说,是场景革命助推了跑步运动实现指数级变化,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2.3.2.3 跨界融合:拓宽市场参与度

2016年体育产业的新特征便是跨界融合,“马拉松+”的理念被广泛认同并应用,这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更多的可塑发展空间。马拉松与城市协同发展成为业界不争的命题,42.195公里超长赛道将城市重要景点、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城市标志性建筑、历史人文等串联起来,成为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建设的重要窗口。通常,马拉松赛事由协会、地方政府、赛事公司、企业共同参与,涉及所在城市的道路、交通、卫生、餐饮、医疗、保险、房地产、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市场服务供给。赛事当日,赛道横跨城市多个区域,牵扯众多公交线路,有时还需要协调路过社区进行配合,其参与面之广,影响范围之大有目共睹。

马拉松赛事品牌除了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外,还要与公益文化、志愿者文化、礼仪文化等相融合,强调参赛者的深层文化体验。在以跑步为核心产品的市场中,表现出多元化和融合性特征。除了配套的穿戴装备外,吉祥物、纪念邮票、T恤、金属徽章、盛衣包、纪念奖牌、完赛证书等特许产品和以马拉松为主题的电影、文学、歌曲、杂志、综艺节目、游戏、广告等周边产品也将以实体产品的形式成为跑步产品的重要内容。多行业、多领域、全方位的跨界融合正向跑步运动发起冲击。

3.3.2.4 资本投入:驱动市场化运作

2015年中国迎来体育产业资本元年,大量社会资本涌入体育产业,马拉松市场也成为商家争夺之地。参照国际经验,考虑市场外部环境和体育产业体量,以及以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跑步产业自身发展,其增长值将保持在20%左右,即2025年马拉松赛事经济和马拉松衍生经济将有望实现500亿元和4 000亿元规模[14]

马拉松赛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不容小觑。在这场吸金热潮中,各种体育赛事运营商、体育用品企业、智能硬件企业、地产企业以及医疗机构等虎视眈眈,重新布局企业资本,进行企业结构升级,企业资本与民众需求良性互动,共同推动马拉松运动快速发展。2018年,阿里体育以超1亿的价格成功中标杭州马拉松,赛事IP所有权归政府所有,运营商仅拥有赛事运营权,马拉松赛事市场风云再起。

4 未来的预见:基于市场走势的马拉松发展应对策略与路径

解构开端是为了重新建构,更好地应对未来。若想充分把握马拉松运动的未来走势,就要充分了解马拉松现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状态,由内而外地探寻马拉松现象出现的动力源。马拉松现象是跑步运动繁荣的盛况,是马拉松文化内生力和市场环境外助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积极推进马拉松内涵式发展,搞好马拉松文化建设,充分把握市场环境变化,才能在未来的新常态下应对自如,助推马拉松运动走向新的繁荣。

4.1 服务型市场的角色转型

以跑步为核心产品的马拉松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群多属服务业范畴,服务性为其基本属性,市场资源供给者多以为跑者提供优质服务为主要目标,关注跑者体验,既包含参与过程体验,也包含相关衍生活动体验。

面对马拉松C端需求的服务型市场,政府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角色也由以往的控制者、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提供者;智美体育、阿里体育等大型企业纷纷发起结构调整,在体育产业及延伸链业务上进行布局和资金重组,以应对体育市场新需求。随着社会资源不断入场,旅游公司和新闻媒体也发出调整信号。城市旅游公司已改变“愿者上钩”的营销模式,主动与赛事组委会取得联系,利用赛事平台或企业平台为跑者提供赛后休闲旅游服务;新闻媒体已不再是宣传工具,他们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组建融媒体,有的甚至注册自己的赛事公司运作体育市场。相信未来的服务型市场将在创新驱动下,发出更多的转型信号,满足跑者的多元化需求。

4.2 互联网4.0时代的营销管理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诞生,互联网4.0时代正悄然向我们走来,企业营销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互联网+”的理念、思维和模式被广泛应用。互联网4.0时代,以人为核心,以信任为基础,通过人际圈开展营销传播。在这个人人皆为营销中心,人人皆为消费中心的时代里,市场成本随之降低,去中心化、泛平台化特征显著,场内的营销者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品质、性价比和服务体验而竞争。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大量的碎片化时间获得资讯,手机移动终端成为营销的主要工具,并以微博营销、微信营销、APP营销、O2O营销、内容策略、粉丝策略和互动策略等途径展开。在诸多营销中,场景营销是跑步运动最为基础的营销方式之一。它基于对跑步用户数据的深度挖掘、追踪和分析,在由时间、地点、用户和关系构成的特定场景下,通过线上线下连接用户情感、态度、需求和行为,为用户提供实时、定向,具有创意的资讯和服务。对于马拉松赛事而言,场景营销可以串联衣、食、住、行、游、娱、购等多方面的内容,细分化的场景可以直接触达跑者环境,为跑者提供精准服务,实现精准营销。根据国外路跑赛事成熟运营模式显示,大约有40%左右的收入来自于版权,30%左右的收入来自于赞助商,剩余的30%来自于跑步用户的B2C收入[15]。在我国,B2C方面的收入仅为10%以内,市场前景巨大。马拉松必将成为生活的“万象汇”,成为跑友的一站式消费平台,营销变得无处不在。

4.3 文化全融入时代的创新融合

马拉松从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了传奇性的色彩,斐迪彼德斯为了将胜利的喜报从马拉松传至雅典,他舍身取义,心脏衰竭而亡。当年复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之时,顾拜旦正是看中了“马拉松”所传达出的现代体育精神,和对自由、和平、平等的追求,而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设置此项目。正是基于马拉松运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才使得马拉松在现今社会得以爆发,成为精神的源动力。这是文化碰撞、文化认同、文化创新和文化升华的结果。

放眼国际马拉松赛场,日本东京马拉松当属“文化全融入”的典范,被誉为世界上最年轻、最具文化内涵、最有影响力的马拉松大满贯赛事,闻名遐迩。赛道上,除了串联起来的风格迥异的知名景点以外,井然有序的上万名赛事服务志愿者和自发参与的百余万沿途观众都足以让世人惊叹。各种cosplay跑者、艺伎、名媛、政客亦会不约而同,参与这场“全民盛宴”,以多种形式展示着日本民族文化;本土企业、协会也不甘示弱,以全天侯循环展演的形式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独特文化。东京马拉松也因此被誉为人气最火爆、评价最好和参与度最高的马拉松赛事。

马拉松文化建设应从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做文章。目前我国围绕马拉松开展的博览会、论坛、训练营、摄影大赛、征文比赛、主题采访、专业杂志、编印年刊、跑步公益、嘉年华、年度评选、年度报告等种样繁多,马拉松与城市文化、公益文化、志愿文化、礼仪文化的融合较为成熟,与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及其相关行业、产业文化的融合尚有待进一步开发,对马拉松文化融入的思考与实践尚处于萌发期,而创新才是文化融入的动力源泉。2017年“我要跑奥运”以全民奥运的名义创造性地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深度融合,借助马拉松文化向社会传播正能量。马拉松运动正在与文化创意产业发生全方位的互动,共同推进“文化全融入”时代的来临。

4.4 资本遇冷后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跑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廉价、最简单、最有效的运动方式,群众基础良好,市场需求巨大。当前,我国马拉松运动正处于爆发期,产业利好政策不断,市场处于非理性投资热潮。从长远角度审视未来市场,当国家政策红利消退后,马拉松必将面临资本遇冷期,如何使已培育壮大的跑步市场永葆青春活力?答案不言而喻,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成为跑步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以我国马拉松第一大省——台湾省为例,每年举办700多场马拉松赛事,其中90%由社团发起主办,大多数比赛唯一的收入来源便是报名费,且均能保持在10%~20%的经济结余。在台湾,绝大多数比赛只能申请到路段的使用权,只有极少数比赛会采取封路。比赛全程一般不会设置硬隔离、警戒带,沿途也不会安排严阵以待的警察、保安,更不会进行安检。这一切均得益于该地区健全的群众组织和科学合理的步道设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步道设计应充分考虑路跑安全,尽可能避开危险的十字路口,要保证步道建设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这是降低路跑风险和赛事运作成本的关键,是提高步道供给利用率,使赛事变得易于组织的关键,是助推跑步市场进入常态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推手,对于推动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丁杰.马拉松经济,中国才刚刚起步[J/OL].http://www.ipivot.cn/Wealth/84/3625.aspx.2016-04-14.

[2] J.Derrida,Mal d’Archive,une impression freudienne, Galilée,1995:11.

[3] 朱刚.开端与未来——从现象学到解构[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 编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0.

[5] 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7.

[6] 李康,刘俊一.中国城市马拉松运动的历史梳理与时代特征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5):73-76.

[7] 编者.2018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马拉松产业总产出达746亿[EB/OL].http://www.sohu.com/a/300597739_505583,20190312.

[8] 编者.2017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EB/OL]. https://www.sohu.com/a/218886935_498674,20180125.

[9] 咕咚体育.2018马拉松中签率排行榜,谁才是赛道上最幸运的崽?[EB/OL].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30HVDLJ0529BKEP.html.2018-12-14.

[10] 朱慧芳,吴富勇,尹梅.马拉松运动的体育功能与文化内涵[J].四川体育科学,2014,33(5):12-15.

[11] 李军岩,姚远.“马拉松跑现象”对城市文化建构机理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7):22-26.

[12] 王力. 移动互联网思维[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3] 吴声.场景革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0-28.

[14] 中国田径协会.2017中国马拉松年度工作报告[R].北京:中国田径协会,2018:1.

[15] 澎湃新闻.中国马拉松“生意”困境:收入结构还显“畸形”[EB/OL].http://sports.qq.com/a/20150908/038809.htm,2015-09-08.

Phenomenal Marathon in China :From Beginning to Future

LI Linlin1,2,LIU Yimin1

(1.College of Sports Science,Qufu Normal Univ.,Qufu 273165,China;2.School of Sports Social Science, Shandong Sport Univ., Jinan 250102,China)

Absrtact :The rise and fall of marathon becoming a phenomenal event is inevitable due to multiple factors, and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phenomenon of marathon fever contains the principles of universality and unity of development,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ntitative change and qualitative change an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can be summarized by materialist dialectics. The logic of its emergenc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has been bred, developed and evolved in the long cultural deposits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This paper applies the principle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to analyze practical problems,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phenomenon of marathon fever and further clarifies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athon fever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status and momentum. This predicts the new norm from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ed policies, environment,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capital investment, upcoming service market, Web 4.0, capital withdrawal 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athon in China.

Key words : phenomenal event; marathon fever;marathon market;marathon event

收稿日期: 2019-09-07;修回日期: 2019-10-19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TY041);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3CTYJ09)。

第一作者简介: 李琳琳(1980-),女,河北阜城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曲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通讯作者简介: 刘一民(1958-),男,山东夏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 G8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20X(2019)11-0029-07

标签:;  ;  ;  ;  ;  ;  

现象级马拉松事件的思辨:从开端到未来的预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