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视角下国内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定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链论文,服务业论文,视角论文,国内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97(2005)02-0072-04
产业链是由具有特定内在联系的产业环节共同构筑的产业集合,这种产业集合由围绕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的生产与服务提供所涉及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赖的产业构成[1]。从组成产业链的产业之间所具有的关系特征看,产业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产业链是满足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某一产品的生产所涉及的全部企业集合,而狭义的产业链仅仅涉及直接满足特定需求或特定产品生产的企业集合。与广义的产业链所关注的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相比,狭义的产业链以特定产业内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为立足点。用产业链理论引导特定产业的结构调整,并对其中某一环节的企业进行发展战略的设计,是近年来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涌现出愈来愈多的成功案例。将产业链及其相关理论引入信息服务业,并结合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当前特征进行产业发展战略设计,无疑将成为有关信息服务业的理论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崭新课题。
1 产业链及其基本特征
产业链的形成基于产业内部分工的细分化,当产业内部的这种分工发展到各个环节在规模上取得相互匹配的进展,且在各产业环节之间保持一定的产业关联比各产业环节封闭独立发展更有利于提升各自的产业竞争力、形成竞争优势的情形下,才能形成较为稳定的产业链。专业化的分工体系的不断发展,在更为细分的产业领域有了形成产业链的可能。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多个产业环节,这些产业环节可分别归入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产业链上的各个产业环节呈现如下主要特征:①构成产业链的各个产业环节是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个有机整体,共存于同一技术平台且以多样化的链接形式发生联系;②产业链上的各个产业环节由于技术背景的变化及产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呈现出分离和集聚并存的趋势;③受产业特征及发育状况影响,各产业环节在技术层次、增值与盈利能力上具有差异性,在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上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引发产业链内部的结构变动。
2 信息服务产业链的形成及其构成环节
2.1 信息服务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向信息服务业转移,信息服务业的规模效应日益显现。受益于快速发展的技术信息产业构筑的技术平台和产业基础,信息服务业内部各环节之间形成分工与合作相互交融的产业聚集趋势,以前向关联的形式呈现出明显的产业链结构特征。信息服务业内部所有相关业务因此形成一个融合信息产品、基于信息产品的信息服务、与信息产品的生产和信息服务提供相关的技术标准等,需要紧密配合的庞大产业价值链。
信息服务产业链是由信息产品的生产、信息的发布与传输、信息源的收集、组织、管理及以加工组织后的信息向信息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等诸多环节构成。各环节依照信息的流动规律进行组合、聚集,形成信息产品的生产以及基于对信息源的收集、加工、组织、管理与信息服务提供两大分工明确的产业环节。这些在信息服务业中有着不同的价值结构与价值取向的产业集合,共同组成了信息服务产业链。信息技术与公共网络平台则是信息服务业各产业环节共同的外部支撑。
2.2 信息服务产业链的构成环节
信息服务业是现代产业群中一个具有相当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是与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关的产业集合。美国1997年颁行的《北美产业分类标准》将信息产业作为一个全新的产业类型列出,该标准还对信息产业涉及的范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信息服务与数据处理服务成为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国内关于信息服务业的构成的提法有多种,基本认同信息服务业包含软件开发业与系统集成、数据库与信息库开发业、计算机信息处理业与计算机信息服务业、信息应用增值业与信息咨询业、网络支持与集成服务、系统集成服务、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咨询与培训等[2]。国外的相关研究将信息服务业视同为内容产业,且对其构成的认定更为宽泛。如美国的锡拉丘兹信息学院在1996年所作的专题研究中,将内容产业分为产品和服务两大类别,其中信息产品包括传统与电子图书出版业、新闻、报纸、印本期刊与网络杂志、电视与有线电视及交互电视频道、电影与音像制品、电子游戏与游戏软件、信息提供商提供的电子信息内容;信息服务则包括联机数据库、联机与增值服务、网络服务、网络信息搜索引擎及利用信息推送技术所开展的信息服务。欧盟各国倾向于将传统与电子出版物、联机数据库、音像制品及以音像传播方式提供的一切服务、电子游戏归入内容产业。本文从产业链视角将信息服务业分为两大产业环节:
(1)专门提供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技术的产业环节。它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等传统印刷型信息产品,以电子技术为支撑的各类数字型信息产品与信息处理服务,各种以光盘或直接通过网络生产与发行的数字图书、电子期刊与网络期刊,政府信息的生产与发布,广告、报纸与网络新闻在内的各种大众传播工具,以及为信息服务提供软件支持和集成服务、网络支持与集成服务、系统集成服务、数据库及资源服务、网络信息内容提供、公用网络平台建设等相关产业集合。尽管各种信息产品在满足信息用户的不同需求上存在功能上的差异,但生产不同信息产品的生产企业与企业集团形成一个以信息产品为核心的产业集合,它们共同构成信息服务业的上游产业。
(2)基于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技术提供信息中介服务的产业集合。该产业环节包括电信服务业、咨询业、经纪业、公共信息服务业、其他信息服务业。这些信息服务机构与企业开展以各种方式向信息的终端用户提供从信息的检索、查询到文献全文的远程获取服务。包括:以信息的增值为目标的各种信息的深度分析与信息开发服务;以各种载体、各种来源的信息资源为基础开展的信息获取服务及信息咨询服务;以政府信息资源为基础的政府及社区公共信息服务等。由于信息资源有公共资源、准公共资源及商品化资源之分,信息服务这一产业环节聚集了商业化的信息营运商以及如图书馆一类的以公共信息品提供的非赢利性信息服务的信息服务机构。总的来看,该产业环节作为信息服务产业链上的下游产业,需要依赖信息产品生产商与信息服务技术提供商提供的资源与技术的双重支持,在广泛收集各类信息资源并构建信息资源的本地化利用环境的基础上开展相关业务。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服务产业链上各个产业环节构筑的产业集合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链的所有特征:聚集于各产业环节上的产业集合以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技术为核心开展业务合作;信息内容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以及基于这两类产业提供的资源及技术支持开展信息中介服务提供方,必须依赖于公共网络平台及其提供的信息加工、存取、发布的便利;公用信息平台的信息传输能力与信息技术对信息内容的处理能力与效率,对信息服务业提供的信息量和服务效能均构成影响;处于信息服务产业链末端的信息服务提供业反过来又促进公共信息平台的升级、发展、完善。
3 当前信息服务产业链的演变趋势
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政府产业政策的变动、新技术的大规模引进、产业结构的局部调整、市场环境的变化及处于特定产业环节上的企业或企业集合对自身产业属性的主动调整与业务扩张等,所有这些宏观或微观层面的变化都会对业已形成的产业链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使产业链的形态发生变化,产业链的结构因而处于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之中。当前信息服务产业链的结构演变同样反映了产业链的这一演变规律。
3.1 信息服务的非中介化趋势
新型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在信息服务中的普及与推广使用,信息服务资源基础向虚拟化转移,信息资源依托网络分布储存与集成化整合成为一种重要趋势。一些网络信息的内容提供商的业务扩展模式已从单纯经营信息产品的生产与信息传输,向集信息的网络化采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原文提供于一体的信息服务模式过渡,并逐步建成以信息资源的开发为基点,依赖公共信息网络为信息管理平台构筑信息服务网络,在对各类信息资源实施全面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信息产品体系,以网络链接形式覆盖了包括原始文献、文献检索工具等不同层次的信息产品[3]。其用户发展模式亦由原来的单纯依靠信息服务中介转变为将部分业务通过与网络营运商建立协作直接面向信息的终端用户,信息服务的中介功能因此弱化,单纯以中介服务介入信息服务产业的企业将面临产业的转移。
3.2 信息产品的生产商在信息服务业中的主导地位确立
学术出版商、文摘索引商、以学术研究协会为代表的学术研究机构及联机信息服务系统形成的信息服务企业与企业集团,凭借长期积累的自有信息资源及在信息服务技术上的持续创新能力,业已取得在信息服务业中的主导地位。他们依附公共网络平台,通过建立和出售数字化文献数据库的网络使用权。这些处于信息服务链上的上游产业环节的企业及企业集团,在继续发展与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之间业务合作关系并向这些机构提供联机馆藏与文献信息的长期保存的同时,亦逐步开通基于网络面向最终用户的免费检索与收费文献传递服务[4]。信息产品的生产商在信息服务业中的主导地位,还体现在他们通过网络建立与其他出版商及信息服务商之间的双向链接,构建数字化、集成化的信息服务体系,以统一的检索界面提供包括文献检索、文献原文的在线订购、联机文献传递等在内的全面信息服务,实现对现有信息资源的全方位覆盖。已建成的集成化信息服务系统覆盖了出版商的数字化全文资源、二次文献数据库生产商的文献检索工具、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联机目录、网络信息资源目录,具有信息检索、信息导航、信息定制与信息推送等多种服务功能。这一发展趋势,使信息产品的生产商通过网络将业务链从信息产品的生产向信息内容的服务延伸,其业务范围已然跨越传统信息服务业务链中信息产品的生产与信息中介服务提供的分工界限,信息服务产业链的各个产业环节之间在服务内容与服务模式上逐渐形成交叉与融合的态势。
3.3 信息服务业内部的产业重组成为产业链结构调整与演变的重要途径
信息服务业的产业重组大多以同一业务环节上的企业之间的业务并购方式实现,不同业务环节的企业通过对具有技术或资源优势的相关业务的整合也成为信息服务产业链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这类行为通常发生在信息服务产业链的上游或下游企业之间,并以相关业务的并购方式实现,这一趋势在近几年有愈演愈烈之势。它带来了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的变动,使信息服务产业链上的各个产业环节之间由明确分工演变为分工与动态合作并存的局面。处于信息服务产业链上任何一个产业环节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均可以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通过将业务向产业链的上游或下游渗透来实现产业规模的扩张。DIALOG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的发展轨迹极具代表性,它记录了信息服务业产业重组与结构调整的全过程:从1972年Roger Summit建立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联机系统——Dialog开始,到2000年Thomson公司收购该公司的信息服务部,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该公司曾先后成为Lockheed公司、Knight-Ridder信息有限公司的一部分,这其间的所有变迁均是以业务关联企业之间对主流业务的市场并购方式完成的[5]。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并购行为均发生在信息服务链的同一产业环节上。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某些数据库检索软件提供商向以资源为主导的信息服务产业环节渗透的行为中,洞察这一演变趋势。
信息服务产业链的上述演变趋势,将引发对传统信息服务链结构的相应变动,需要对由此产生的相关影响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估,并结合国内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对国内信息产业发展定位做出相应的策略性调整。
4 从产业链视角看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定位
当前国内信息产业发展定位研究,应遵循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规律,以我国信息服务业的现状为基础,根据现代信息服务产业链的特征与演变规律,在信息服务链分布空间的全球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中,制定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对策,进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战略设计与宏观规划。同时,以产业链的形成、发育与完善及动态调整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基点,结合国内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背景与基本发展态势,开展相关研究。
4.1 以信息服务业的技术创新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确立了技术在信息服务业中的主导地位。现代信息服务业两个较为突出的特征是:①由出版商、文摘索引商、学术性的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信息内容提供商以取得数字化文献资源的网络所有权的方式,已形成对绝大部分的学术信息资源的市场垄断;②信息服务技术开发商与信息服务软件提供商通过发展核心技术提升信息服务的技术含量,已成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信息服务业的上述发展态势使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技术的导向作用日趋明显。拥有自有知识产权与以自有信息资源为基础,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垂直整合的信息企业,将成为信息服务业的核心企业。信息服务综合性、集成化发展趋势引发信息服务产业链上各产业环节的分化与重构。在制定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规划时,应将信息服务的技术创新置于战略性的高度,以技术与资源的双向驱动带动国内信息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基础设施的CNKI以开发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数字化信息资源集群及信息服务技术为发展导向,在信息服务的网络平台上实现了从软件、硬件到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等产业环节,以产业链形式实现成功的衔接。这种发展模式佐证了技术创新不仅对单个信息服务企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也是整个信息服务业产业升级的强大动力。
4.2 在现有产业框架与产业基础上通过多种制度设计扩大产业规模、培育优势企业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主要是指建立在对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上的整体水平的完善与提高。在继续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还要立足长远、明确目标,从产业链的角度明确信息服务业策略定位。现阶段应以不断提高信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率为目标,加强我国信息服务业战略规划,依据当前信息服务产业链的发展与演变规律,进行信息服务产业链的合理设计。具体讲,应以提升我国信息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优势企业,不断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扩大产业规模,作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导向。核心竞争力包括企业的战略、规模、品牌、管理体制、技术、人才、企业文化七个方面,只有当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各个因素作为一个整体得到充分平衡的发展时,各个因素在有机结合的前提下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才能成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对目前具有资源与技术基础的信息服务企业进行大力的政策扶持,从法制建设、有针对性的经济制度安排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等多种途径,扩大产业规模并培育优势企业,应是当前信息服务业宏观政策制定的着眼点。同时,通过提升国内信息服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信息服务业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来应对信息服务产业的国际一体化趋势。
4.3 以产业链理论指导信息服务业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在选择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模式时,一方面要实施集群战略,实现主导产业、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以及专门化基础结构的集聚,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推进专业化分工,发展一批有技术、有品牌、有竞争力的信息服务企业。政府应在信息企业的业务重组中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促进具有特色的优势资源与技术的相关企业开展互补性组合。以公共网络为资源聚集平台,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引导业务上具有明显的相关度的信息服务机构的业务合并以实现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在遵循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的基础上开放国内的信息服务市场,并使跨国公司扎根于本土。以精品化的中文信息产品与服务品牌提升我国在全球信息服务产业链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要以资源的合理配置实施信息资源的整合为基础,选择最适合自身的产业和环节进行发展。从产业链角度来考察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①要有整体、系统、全局的观念,在全球信息服务产业链的背景下看待我国信息服务产业及其环节,充分考虑上下游产业的衔接问题,以及相关产业和支撑体系的匹配问题。②根据现代信息服务产业链结构调整与演变的规律,信息服务产业链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在制定我国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目标与规划,着手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时,既要立足现状,又要放眼未来,不断向信息服务的核心技术挺进,逐步向以信息集成服务与系统集成等产业链高端靠拢,最终促进综合性信息服务网络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