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古典诗歌教学模式探究——《登岳阳楼》教学设计论文_杨春燕

职高古典诗歌教学模式探究——《登岳阳楼》教学设计论文_杨春燕

四川省简阳市高级职业中学 641400

“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的教学根本。我一直在努力思考、整理这样的一些教学模式,力图也教给学生这样的一些鉴赏思路,教学相得益彰,一劳永逸未尝不是好的思路。结合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我教学的主要思路是:朗读——解读——研读——吟读——比读。

第一步:朗读

正音正字,初步感知。(说明:朗读是诗歌教学的必由之路,每个环节都要涉及,只有这样才会不断形成学生的语感。初步感知是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步,也是学生良好语感的必要训练。)

第二步:解读

解读文本,描述诗意。(说明:描述诗意是我在教学中为了区别于文言文学生翻译文意而特别命名的诗歌训练方式,相当于扩展语句的能力训练,要求学生不是“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文言文翻译原则,而是要在感受原诗意境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合理的扩展。描述诗意的训练是整个鉴赏的基础,从教学实践看描述诗意过程中学生能否对诗句、文辞进行准确解读,尤其是对古代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能否理解直接决定学生对于诗歌意境个人情感的把握。描述诗意可以说是学生诗歌鉴赏中的基本功。)

第三步:研读

基本问题设计:

1.从题材看这是一首什么诗歌?

比如:写景抒情诗歌就是要从景和情入手学习,咏史诗就是要从史入手看今,咏物诗就是看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叙事诗叙述了什么事情等等。所以诗歌基本题材决定诗歌主要内容和情感。

2.整体把握: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理、志?

比如关注题目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思路。而这正是诗歌鉴赏的前提和基础;比如首句表明内容,尾句参透主旨,比如抓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的词句等等方法来确定诗歌的写作对象、思想情感。

3.具体研读

(1)写了什么景、物、事、人、理等?从哪里看出?特点是什么?营造了什么意境?有什么艺术特色?(提示:要抓意象、抓修饰词炼字炼句——即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抒发什么情感?从哪里看出?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具体说说。(提示:要抓情语和背景体味诗人情感,抓注释理解诗意,善于知人论世)——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3)概括意境。(意境概括主要是“景+情”的方法。学生能够用精炼准确的词语概括自己对景和情的理解本身是有难度的,所以这个问题放在最后,既是总结,也是提炼。也是极好的鉴赏训练。)

这个环节需要教会学生鉴赏时的“文本意识”,即每个鉴赏都要结合文本的诗句来说明;其次要抓住每个物象前诗人所用的“修饰词”,因为这个是作者的“意”之所在。

其次鉴赏要建立在学生具备一定诗歌鉴赏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例如对意象、意境、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相生、托物言志等等概念的理解。

其他类型的诗歌思路基本相近,不过是把景和情切换成事、史、物等等罢了。

第四步:吟读

反复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涵咏,强化学生对于诗歌的深层次解读。教师可以通过轻重、快慢、高低、升降、抑扬等指导让学生有感情朗读。

第五步:比读

这一步是诗歌鉴赏教学的延伸拓展。主要方法是比较阅读。一种方法是同一诗人的众多作品比较,主要是求同。一种方法是不同诗人同一题材或者类型作品比较,主要是求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教学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时,大可将王维的其它山水田园作品一起推荐给学生,例如《鹿柴》、《山居秋暝》、《归嵩山作》、《鸟鸣涧》、《辛夷坞》等等作品,让学生比较中总结这些作品主要选取什么意象,意象有什么相同特征,营造意境有什么特点,大多抒发什么情感,并进而体会这些诗歌中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比较教学和研究对加深教材理解,对扩大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鉴赏能力都是不无帮助的。

以上为我每首古典诗歌教学的基本设计,也是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基本学法。

下面具体以杜甫《登岳阳楼》为例说明: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教学设计:

第一步:朗读

正音正字,初步感知。

第二步:解读

解读文本,描述诗意。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第三步:研读

基本问题设计:

1.从题材看这是一首什么诗歌?前两联侧重于写景状物,后两联侧重于叙事抒情。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2.整体把握: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理、志?

写了登岳阳楼所看到的洞庭湖雄浑壮阔的景色,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这一步学生分析不一定完全准确,可以存疑,在后面的学习中进一步探究)

3.分析诗歌写景语言,把握景物特点及意境。( 写了什么景、物、事、人、理等?从哪里看出?特点是什么?营造了什么意境?有什么艺术特色?(提示:要抓意象、抓修饰词炼字炼句——即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4.探究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把握主旨,了解诗歌的抒情方法。〔抒发什么情感?从哪里看出?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具体说说。(提示:要抓情语和背景体味诗人情感,抓注释理解诗意,善于知人论世)——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四步:吟读。

指名朗读、点评并指导诵读,划分节奏,注意轻重、缓急、快慢。

第五步:比读。

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两首诗同时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诗中所采取的联想、反衬手法,情景交融的布局,也更好地表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突出了诗人强烈的现实精神。,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论文作者:杨春燕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6月总第3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职高古典诗歌教学模式探究——《登岳阳楼》教学设计论文_杨春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