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效果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2)07-0106-003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的重要对象,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效果,总结提炼长期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把握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认为,教学目标明确、内容讲述准确、教法选用得当,是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效果的重要路径。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职责,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其根本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应始终围绕着这一根本目标来实施。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用“统一指导思想”教育新一代,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新一代,用“强大精神力量”引领新一代、用“基本道德规范”培育新一代,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才能确保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承载着这样的功能和职责,关系到培养的人究竟走什么路、跟谁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十分激烈,敌对势力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大学生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青年大学生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最终达到推翻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等学校的主导地位,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目标之一。对此,教师必须从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高度,充分认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效果的极端重要性,下大气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政治鉴别力,有效防范和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各种思想文化渗透。
二、内容讲述要准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的内容讲述要围绕教材、突出重点,把握难点、贴近现实,要把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学中所涉及的四个方面内容,都要求精心谋划、设计相应的教学专题。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一专题,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教学的灵魂,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属于最高层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向,并提供正确的教学方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效果,必须从解决大学生的世界观问题入手,这是因为世界观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正确的世界观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辨明方向,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政治信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原理”课应侧重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帮助大学生从基本理论层面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引导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纲要”课应注重从历史实践的角度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更加深刻地懂得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概论”课主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重大的理论成果,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课应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本质,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自觉融入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在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专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的主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准确把握这一主题的核心内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大学生。“原理”课应突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认清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增强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纲要”课应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概论”课应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全面准确地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大学生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基础”课应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统一起来,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专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的精髓。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一精髓,培育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原理”课应通过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关系等问题的分析与阐释,为大学生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加深对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战略意义的认识。[1]“纲要”课应着重讲授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和走向复兴的生动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和体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巨大力量。[1]“概论”课应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刻阐释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巨大作用。“基础”课要教育学生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并自觉融入自己的人生追求、价值选择和道德实践。
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专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注意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原理”课应通过科学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明辨是非,站稳立场。“概论”课应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视域下,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纲要”课应着重讲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的优秀革命道德传统以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突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础”课应准确阐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通过历史使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人生价值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等,多角度、全方位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通过专题讲授、引出问题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内容,依次展开,由点到面,对令学生困惑的一些价值问题和社会现象作出合乎逻辑的、有说服力的回答,才能让学生在专题教学、启发引导中建立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信服感,增进知识传授的效果。
三、教法选用要得当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就实际教学效果而言,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对比分析法、价值澄清法和课件辅助法穿插运用是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
首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是当下教学中常见的辅助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事先确定好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界面的表现形式和素材的选取等方面内容,尽可能把课件做得精致些。不过课件设计不能太花里胡哨,如果过分追求形式和色彩,学生注意力就会集中在图文或视频上而影响教学效果。[2]其次,教师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时,可以运用对比分析法。对比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不明白的事情,经过比较,往往就变得清楚了。我们可以对比中西方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政治土壤、文化基因、主要内容以及实施途径等,让学生在横向比较中,采取阶级分析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态度,正确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要内容和本质区别;让学生在问题的剖析中体会到:盲目地崇拜和照抄照搬西方价值观念体系,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仅无益,反而会引发更为严重的价值认同问题。任何一种核心价值的确立和认同,离不开特定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都有与其相对应的文化支撑。如果缺少或没有这些因素的依托,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会出现危机,甚至会成为国家秩序混乱的祸根。通过纵向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西方国家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背景、内容、特征等相关知识准备充分、把握准确,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的本质和危害。
在运用对比分析法、课件辅助法等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恰当运用价值澄清法,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因为价值观教育在向学生传授特定的价值体系时,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价值澄清的过程、方法和技巧,以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活动,采取包括班组讨论法、澄清问答法、书面评价法等,寓教于乐,其目的是为了发现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成熟、不稳定的价值倾向,并通过这些活动启发引导学生进行价值思考和评价,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人的一种天然心理习惯是保持自己对世界(包括他本人)的认识的一致性。这种认识前后一致,即表现出连贯性,人就感到舒适、和谐,反之,就会感到不舒适。[3](P161-162)为了克服心理失衡,一个人就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改变外来信息,以适应自己;二是选择改变自己,以适应外部世界。第一种选择,涉及教学对象的主动性,以及我们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障碍。第二种选择,是教师可以借鉴利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指出学生本身的认识或行为与外部世界之间实际存在或潜在的矛盾,来动员他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行为,使其产生“换脑筋”的动机,自觉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政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大学生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