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0
【摘 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对小儿呼吸衰竭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00例呼吸衰竭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中,两组采用同样的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纳洛酮联合氨茶碱配合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0.0%,比对照组的72.5%高出17.5个百分点(P<0.05)。观察组对呼吸衰竭症状以及血气分析的氧分压缓解情况较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小儿呼吸衰竭效果明显,在紧急治疗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使用纳洛酮联合氨茶碱联合治疗法进行抢救措施。且具有的不良反应较少,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可以进行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小儿呼吸衰竭;效果分析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and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naloxone combined with aminophylline on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safety in the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failure in children.Methods: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to select 100 cases of respiratory failure,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each group of 50 cases,respectively,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In the treatment,the two groups using the same routine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based on the increase of aminophylline plus naloxone treatment.Results: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7.5,72.5%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 the respiratory failure symptoms and blood gas analysi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naloxone combined with aminophylline in the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failure has obvious effect,in the process of emergency treatment can be carried out using the rescue measures of naloxone combined with aminophylline treatment method considering.And has less adverse reactions,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afety and reliability,can be used for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naloxone and aminophylline in children;respiratory failure;effect analysis
小儿呼吸衰竭是婴幼儿死亡的常见原因,死亡率极高,一般常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急性呼吸衰竭是呼吸系统和非呼吸系统疾病所致呼吸中枢和/或呼吸器官病变引起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由此产生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小儿呼吸衰竭常见病因为严重肺部感染、哮喘持续状态、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等,是危及婴幼儿生命的重症疾病之一,所以对急性呼吸衰竭的早期诊断与治疗非常重要。我们对我院收治的100例呼吸衰竭患儿进行具体治疗分析发现,纳洛酮联合氨茶碱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一般资料与治疗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呼吸衰竭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都符合《儿科学》(第7版)小儿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在100例患儿当中,男患儿57例,女患儿43例。年龄在4月~3岁,平均(1.75±0.25)岁;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的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在治疗和控制感染的基础上实施氧气治疗,保证其呼吸道通畅,并对并发症进行及时积极的处理。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采用纳洛酮联合氨茶碱配合治疗。具体方法为纳洛酮0.01~0.04mg/kg,每2~6h重复使用一次;氨茶碱首次剂量为5mg/kg,每8~12h重复使用一次,重复使用时剂量控制在2~3mg/kg,直到患儿病情稳定为止。
1.3 疗效 痊愈:患儿在用药后3~4h内呼吸衰竭症状以及各种并发症明显减轻,血气分析各氧分压达到正常值;好转:在用药48h之后呼吸衰竭症状明显减轻,80mmHg>SaO2>60mmHg:在用药超过48h之后呼吸衰竭症状以及相关指标并没有改善,SaO2<60mmHg,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对于具体疗效来说,有效率的计算方法为:有效率=(痊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利用χ2进行检验,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具体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0.0%,比对照组的72.5%高出17.5个百分点(χ2 =4.02,P<0.05)。
2.2 两组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对比根据治疗之后对比,两组患者呼吸困难、呼吸频率紊乱和发绀等症状都比治疗前有明显的疗效(P<0.01);观察组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症状的缓解情况要比对照组更明显。
3讨论
小儿呼吸系统结构发育不够完善以及呼吸系统代偿功能差是造成小儿呼吸衰竭症状的主要病理因素。呼吸衰竭是小儿常见危重症,多种严重的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肌肉神经系统疾病及意外事故等均可造成呼吸衰竭,小儿呼吸衰竭常见的原因有中枢性及周围性两种。小儿呼吸衰竭症状在3岁以下婴幼儿中属于常见危重疾病之一,死亡率也很高,根据资料统计发现,对于某些特定婴儿(早产儿),小儿呼吸衰竭发生率高达20%—30%,一般在出生后一周或两周出现,也有在一岁到三岁之间出现这种症状的可能。
小儿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为低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发生机制,小儿呼吸系统正处于发育阶段,代偿能力较差,在疾病的影响下,易产生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其中小儿呼吸肌容易疲劳,呼吸频率快但效率低,呼吸中枢发育不健全,调节功能差,肺顺应性差,扩张受限是小儿容易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生理基础。纳洛酮属于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能穿过血脑屏障,增加呼吸频率,降低CO2分压,改善通气障碍,缓解低氧性呼吸衰竭,从而改善中枢性呼吸衰竭和脑组织的血氧供应。单独使用氨茶碱在治疗小儿呼吸衰竭时效果不佳,虽然氨茶碱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缓解呼吸中枢受到的抑制,但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恢复兴奋的同时会增大大脑的耗氧量,容易造成更重程度的脑缺氧。
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对小儿呼吸衰竭的治疗比普通的常规治疗更能显现出治疗效果。本文观察组共50例患儿中,痊愈36例(72.5%),好转9例(17.5%),无效5例(10.0%)。对照组50例患儿中,痊愈26例(52.5%),好转10例(20%),无效14例(27.5%)。两组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对小儿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曾静好,陈江龙.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小儿呼吸衰竭临床效果观察[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1):68-69.
[2] 吴婕.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1):101.
[3] 孙薇薇,逯军,厉广栩等.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干预早产儿呼吸暂停39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0,21(22):97-98.
[4] 张惠霞.小儿呼吸衰竭应用纳洛酮联合氨茶碱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7):110-111.
[5] 孟莲花.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方案与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方案治疗继发性新生儿呼吸暂停67例临床疗效比较[J].临床医学,2013,33(10):4-5.
[6] 饶树考,练冬娣.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3,(30):174-175.
[7] 徐轶俊.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261-262.
论文作者:金玉萍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8
标签:呼吸论文; 氨茶碱论文; 小儿论文; 患儿论文; 疗效论文; 症状论文; 对照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