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经济学的精髓: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确定性论文,确定性论文,精髓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339(2003)06-0012-03
演化经济学是一门借鉴生物进化的思想方法和自然科学多领域的研究成果来研究经济现象和行为演变规律的学科。目前,对方法论的探讨有几种说法:首先,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对方法论的探讨,一是经济理论的哲学基础——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均衡与不均衡(失衡),三是静态经济学与动态经济学;其次,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对方法论的探讨,一是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二是均衡分析与过程分析,三是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四是经济模型,五是经济理性定义;再次,把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相综合对方法论的探讨,一是作为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基本前提和分析工具的“经济人”假设,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和新古典主义等流派的“经济人”假设,二是“理性人”假设。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是“唯科学主义”的。它的基本特征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基础上的公理化的演绎逻辑方法。“理性人”假设决定了主流经济学以均衡分析为基本方法。如果对演化经济学方法论的演化过程进行考察,我们会发现其精髓即是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这条主线贯穿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始终。
一
威廉·配第由于深受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创始人培根·霍布斯的影响,他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上也采用了确定性的方法。他力图以事实、感觉和经验为依据,尽可能用数字来说明问题。他说:“用数字、重量和尺度的词汇来表达我自己想说的问题,只进行能斥诸于人们感觉的论证和考察在性质上有可见根据的原因。”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通过人类的“利已心”和“自爱心”,通过“看不见的手”就可以实现社会的“预定调合”,把经济现象看作是客观的人类利已本性的表现。同时,他又指出在经济制度的运行和个体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在亚当·斯密之后的一百多年中,经济理论的经济准则一直遵循理性选择,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与最大化密不可分,经济系统内部行为完全可以以一种确定性状态而存在并以此方法进行研究和描述。直到20世纪初,机械决定论一直占统治地位,牛顿力学的理论纲领对近代科学有着决定性影响。由于科学向复杂转化,研究经济科学用确定性方法论已经行不通。在20世纪中期不确定条件下经济行为分析得以系统建立,如,凯恩斯在30年代用不确定性方法来研究宏观经济理论,他的不确定性以非均衡为基础;随着40年代信息论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信息概念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50年代经济学家们开始将不确定性运用于金融领域盛行的资产组合理论;以理性预期理论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60年代确立了用信息论作为宏观分析的微观基础;产生于70年代的混沌经济学对经济系统不确定性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8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及90年代博奕论与制度经济学的有机结合,预示着主流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促使主流经济理论的研究必然与不确定性打交道。
二
马歇尔主要运用均衡(亦称“局部均衡”)分析法来研究相反经济力量关系。他认为,在分析经济现象正常状态时,要重视在一定条件下使各种相反经济力量保持均衡问题:均衡有动、静态之分,动态均衡虽然是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但它比静态均衡更复杂,而近代经济生活的正常状态是静态的不是动态的,静态均衡应是经济研究的起点和基础。洛桑学派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不同于马歇尔的“局部均衡”。“一般均衡”设想经济系统中通过市场交换商品和要素,价格代表供给和需求力,买卖双方之间的竞争保证价格精确达到一个均衡,市场能够完全出清。他的这种理论是以假定条件为前提的,它将经济系统看成是一个确定的系统,具有明显的非现实性。在现实生活中,并非经济问题都可归纳为趋向均衡,例如,在微观经济学“蛛网理论”中指出,一种商品的供给、需求与价格在其相互作用过程中,既可能趋向均衡也可能始终按照一定的波动幅度上下波动永不趋向均衡,还可能是供求失衡的幅度越来越大永无止境,这表明是存在不确定性。
三
边际效用学派在美国的代表约翰·贝茨·克拉克研究的理论核心是分配问题。他运用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理论来研究分配问题,突出重点地研究分配规律。他在分配论中主要是论述工资和利息形成的自然规律基础或静态标准;把利润看作是过渡性的超额利润,是动态的范畴,是“动态势力”变动的结果;地租被认为是利息的一种特殊形式。他是运用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方法来研究工资论和利息论的。克拉克的动态经济学任务就是揭示静态社会的均衡状态如何受到破坏,静态正常规律的作用如何被阻止和改变,说明如何从一种均衡过渡到另一种均衡。在社会经济中,他又以静态经济分析为基础,他的《财富的分配》主要研究静态经济的自然规律。他把动态不确定性问题转化为静态确定性问题。
边际效用学派的另一个分支数理学派,把边际效用论和数学分析方法相结合,以运用数学方法研究、论证和表述经济现象的规律为特征。数理学派用数学代替理论分析,把各种经济事物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交换作为应用数学方法的出发点,把生产、分配、消费都说成是交换的不同形态;抛弃一切以因果关系解释经济现象的理论,完全以经济现象的函数关系代替因果关系。以上观点都试图运用数学方法来精确地研究经济事物,一切经济事物的关系都变成了没有社会内容的机械的数量关系,把社会经济的内在不确定性的本质的关系,从政治经济学中排除掉了。这种确定性方法论传统直至20世纪30年代一直占据着经济学的主流地位。
四
世界是运动的,运动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经济活动同样如此,因此由于运动和变化导致的不确定性必然贯穿于经济活动始终。在经济活动中,不确定性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内生不确定性,另一种是外生不确定性。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外生不确定性的表现,而内生不确定性往往生存于经济系统内部,相对外生不确定性,内生不确定性的变化则更为复杂、敏感。在1921年,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奈特开始关注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并把概率型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定义为风险,把非概率型随机事件定义为不确定型,认为处理不确定性的积极手段是信息,信息是不确定性的负量度。
经过无数经济学家的不断探索和耕耘,不确定性被引入经济理论之中,经济理论的研究也被拓展到更广、更深、更新的境界。
五
凯恩斯在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坚持了不确定分析思想,他认为大多数经济决策都是在不确定条件下作出的,并把不确定作为其理论体系的基础。凯恩斯革命的真正意义是引进了时间因素,通过对不确定性的强烈认同,区分了过去和未来,为不平衡研究奠定了基础。凯恩斯模型包含三个本质要素:(1)时间和不确定性因素;(2)因为不确定性而衍生的特殊市场制度、组织结构及各种限制因素,如契约、法律、货币等;(3)货币的存在。他总结了三大心理规律:一是消费倾向规律;二是流动偏好规律;三是资本边际效率规律。这三大心理规律的基本背景是未来的不确定性。他高度重视不确定性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在他的理论体系中,联结现在和未来的纽带是预期,预期是决定经济稳定和波动的控制阀。他将不确定性因素引入其宏观货币理论,强调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并不在于预防动机,而在于利率的未来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将货币变成一种应付不确定性的手段。正是由于凯恩斯强调了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的存在,才能得出投资会产生波动从而使产量和就业会产生波动的结论。
六
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货币主义学派也称芝加哥学派。该学派在采用预期量分析法时引入了时间因素,通过现期量和预期量的差异来区分货币作用的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在此基础上,该学派又利用名义量分析法,通过经济变量的名义量和真实量的差异来分析货币的短期作用和长期作用,以及短期些用向长期作用的转化。这两种分析方法都是运用由确定性到不确定性的方法来研究市场经济下的货币作用过程。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产生的理性预期学派,其代表人物约翰·弗雷择·穆斯首次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预期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对于当前决策的有关经济变量未来值的估计(或概率分布),或指决策者对于那些与其决策有关的不确定性经济变量的主观预测。穆斯充分考虑了经济系统中的不确性,强调对经济运行的动态分析,并同理性预期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含有理性预期的动态经济分析理论。理性预期理论认为不确定性只来自于经济系统外部,预期本身也是确定的,忽视了预期本身误差的严重性。
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混沌经济学认为经济系统的时间具有不可逆性,经济系统具有极为复杂的非线性特征,是由于多重因果反馈环及不确定性的存在导致经济系统本身处于一个非均匀时空中。由于经济变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便能产生混沌行为,从而导致系统的不确定性;在看似简单的系统中,却可以产生复杂行为,确定系统可以产生不确定行为。混沌理论的出现改变了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方向,并为之提供新的方法论,经济系统作为具有能动意识的耗散结构,必然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和常态的非均衡。
七
信息经济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它正是经济不确定性理论自然发展的结果。传统经济学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是在假定完全信息的情况下进行研究,而信息经济学是在不完全信息的假定条件下进行研究的。后者与前者相比更具有现实性,也决定了市场不确定性的始终存在。完全信息的假定保证了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但完全信息的假定并不符合现实。在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甚至是很不完全的。信息经济学是研究如何使不确定性缩小或排除的问题。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制度学派相互融合进一步推动了决策理论、博弈论等诸多经济分支领域的发展,使得这些领域的研究迅速成长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博弈论的核心假设是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贝叶斯理论原则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纳什均衡理论的贝叶斯知识理性框架是从现代不确定性决策理论的核心发展而来的。博弈论对参与者的理性要求很高,而人们对它能否得到满足的怀疑越来越多;而且,动态的贝叶斯理性忽视了人们的失忆现象,人们有时很容易忘记,但有时刻骨铭心,即使有记忆,也有记错的时候,使条件概率机制作用不稳定。所有这些,使普遍的博弈中充满不确定性。
纵观科学领域无不用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分析问题,而该方法在演化经济学中的充分运用,展示了演化经济学方法论发展的美好前景。
标签:经济学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静态分析论文; 经济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不确定性分析论文; 动态分析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理性预期论文; 凯恩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