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地方国有交通企业改革和经营状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改革论文,经营状况论文,交通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黄镇东部长在今年全国交通电话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年内要对地方交通企业改革和经营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要求,我们于今年五、六月份组织各省厅对地方交通企业改革和经营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大部分省厅选择了经营状况较好和较困难的具有代表性的二至三家企业做为调查对象,共调查了116家企业。调查中多数厅采取了深入基层重点调查的方式,有的还采取了调查表、答卷等形式。通过调查,了解了当前国有交通企业转机建制和经营管理的基本情况,明确了交通企业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及急需解决的问题等,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经对116家具有代表性的国有交通企业调查情况的综合,在企业改革方面,广大交通企业以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加快了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步伐;交通主管的职能转变,也推动了企业改革的深化。据不完全统计,被调查企业90%以上建立了新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95%以上的企业推行了租赁承包、全额抵押承包等不同形式的承包经营;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联营、兼并、组建企业集团,初步显示出了优越性;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试点初步积累了经验,正在逐步推开;财会“两则”从1993年7月接轨运行以来,进展顺利。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为转机建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经营方面,交通企业上缴的税费增长幅度较大,而企业效益上年有所下降,企业经营好的、一般的和差的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变化不大,效益滑坡的企业比例有所增加。不少企业经营方式发生了跨跃式的突破和创新,走出了一条多元化经营的新路子;交通运输正在由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转变为国有交通企业为主体,各种经济成份共存,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围绕企业改革这一中心环节,各级交通主管部门把贯彻《决定》精神和《转机条例》、《监管条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推动了交通企业向良性特环的方向发展,企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是:
企业改革阶梯式推进
交通企业的改革,大体经历了局部政策调整到企业制度创新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局部政策调整的改革基本上是沿着两权分离,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以市场为导向,搞活搞好国有大中型交通企业的思路向前推进的。第二阶段是在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框架的同时,重塑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在这方面,交通企业作了积极的探讨和实践,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交通企业改革的现状看,仍处于转机与建制的结合部,仍然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作为企业改革的主攻方向。交通企业由于改革力度不同,经营机制的转换步代也不同,就经营方式看,有些企业仍处于经济责任制,当然多数企业已经实行了不同形式的承包制并在向公司制过渡。极少数企业,象深圳鸿基运输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钢铁汽车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等,加大了产权改革的力度,已经按照《公司法》进行了股份制的改造。
企业经营自主权逐步落实
全面贯彻《转机条例》,把企业的各项经营自主权落到实处,是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呼声和心愿,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在这方面,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企业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实效,各项经营自主权基本落实。但因受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禁痼和制约,落实经营自主权也并非易事,所站角度不同,反映也不同。交通主管部门认为,政府转变职能是把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不折不扣的交给企业,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清理和修改了有关的法规性文件,工作已经尽职尽责。交通企业则认为时至今日企业经营自主权仍未完全落实到位,各种干预仍然难以避免。上海市交通企业十四项经营自主权落实情况较好的有六项,一般的有六项,差的有两面;北京市交通企业好的有六项,一般的有五项,差的有三项。自主权落实差的集中在拒绝摊派权、联营兼并权、资产处置权和进出口权这几项。上海和北京市的情况基本反映了交通企业的总体水平。
从东北和西北几个省的情况看,《转机条例》赋予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无论是在落实程度上,还是在范围上,都在逐年扩大和提高。企业做为市场经营的主体地位得到逐步加强,企业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法制观念普遍提高,自觉主动的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面向市场,服务于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已经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多数省厅反映落实经营自主权的要求正在降温。面对宏观配套政策的呼声则越来越强烈,广大企业希望有一个宽松的、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以利于企业改革的整体推进。
为贯彻党的十四大《决定》精神,各省交通系统都把落实《转机条例》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据调查,1993年下半年以来,山东、上海、江苏、黑龙江、河南、湖北、辽宁、深圳等16省市交通系统把转机与建制相结合,有52个交通企业相继按股份制规范进行运转,有力地推动了交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落实。
企业产业结构和运力结构调整多元化
交通企业为适应生产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资产构成和生产布局,打破单一经营运输和产业结构,分层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储运工商贸多种经营,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产业格局,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做法有开办“三资”企业的,有企业之间参股经营等多种形式。山东省交通系统办“三资”企业,立项的有65个,已开业的22个,合同利用外资总额达1.3亿美元,其中引进德国1.2亿马克用于船舶建造和运输,积极开辟国际、国内二个市场,先后开通12个国家和地区18条外运航线。上海航运公司除拓展境内航线外,还办了港澳航线,发展沿海和港澳运输业务。同时与澳方合作在悉尼开设境外合资企业经营集装箱销售、租赁和运输业务。山西侯马汽车运输公司按举债经营及时回收的原则,投资15万元开办三家工厂、三条商业街,初步形成了规模,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企业内部,多数企业采取了划小核算单位,分立经营的方式,把企业原来的场、站、队等分立出去,并赋予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了企业和基层的积极性,形成了一种上精(公司上层精干)中实(中层环节实体化)下活(基层搞活)的新型经营管理格局,出现了一种国家将企业推向市场,企业将生产单元和职工推向市场的趋势,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据调查,企业多种经营人员已占职工总数的10~20%,营业收入占总收入的15~35%。针对交通企业运力老化、技术状况差、更新速度慢的情况,许多企业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集中财力、物力,采取淘汰、更新并举,以技术进步为先导,大力进行运力结构调整,淘汰了一批老旧车船,更新为高中档客车,另外,零担车、集装箱车、大型专用特种车的比重明显增加,卧铺客车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以形成合理、先进的运力结构。车辆大中小型结构比例由过去的1.5:6.5:2变为2.7:1,高中低档比例由过去的0.2:5.8:4变为1:7:2。
交通工业企业加快了技术改造的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一批优质,豪华客车已投入运营。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企业经营方式有了明显突破
企业经营方式的改革是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企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1992年以来,交通企业在这方面改革的力度和步伐是最大、最快的时期。经营方式的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扩权让利、联产计酬打破“铁饭碗”的经济责任制,过渡到两权分离、责权利相结合的承包经营制,到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公司制。在构筑新的运行机制的过程中,每前进一步,企业改革就深化一步。经营方式不同,改革的力度不同,经济效果就不同,这已在广大交通企业中形成共识。在所调查的116家企业当中,绝大多数还在实行承包经营,从具体的承包形式看,因地区不同,企业状况不同,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归纳起来,可分为在单车承包基础上的抵押承包,租赁经营,资产承包等,其基本原则是:经营者出资,产权转让,自负盈亏,管用有偿,限期收回,循环投入,滚动发展。黑龙江省五常县运输公司1985年至1987年连续亏损33万元,外欠16万元,1989年开始实行租赁经营后,当年实现利税12万元并还欠款16万元。黑龙江省从1992年开始向全省推广该公司的经验。目前已有80%的交通运输企业实行了单车租赁经营,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山西省汽车总公司所属13个交通运输企业,从1992年未开始实行租赁承包,在1992年亏损700万元和企业减利因素急剧增长的情况下,1993年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利润250万元。
天津市交通企业普遍推行“小(划小)包(承包)租(租赁)”的经营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调查表明,承包制产生于改革的实践,而且正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功效,同时也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缺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承包制,用契约的形式代替行政命令,不失为一种进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老的承包制越来越力不从心,说明用这种经营方式的改革,代替企业制度的创新,无法解决企业走向市场这一根本问题,只有在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产权制度上建立的承包制才能有充分的施展空间。
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步子稳,效果好
交通企业为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认真学习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以提高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认识,把握企业改革的方向。全国许多省厅(局)都抓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在试点过程中,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按《公司法》规范运作。
首先,仍然坚定不移地贯彻《转机条例》和《监管条例》,贯彻两个《条例》既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基础,又可与现行制度和改革相衔接,防止出现脱节和扭曲。
其次,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不是把所有交通企业都改组为公司,而是依法分类、分期、分批、有步骤、按程序进行试点。在公司改组前,着重抓了以资产评估为主的前期工作,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第三,在进行公司制改革试点时,掌握一个基本原则,即选择具备条件的企业进行。大部分采用了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少数改组为股份公司。从目前看,试点的交通企业基本顺利,并在不断总结和提高。深圳市鸿基运输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市中南实业股份公司给我们提供了可取的经验。
加大转机建制工作的力度,积极优化资本结构
部分交通企业在抓好各方面改革的同时,根据国家经贸委等九部委联合提出的若干城市进行“优化资本金结构”的试点方案,在当地政府的统筹安排部署下,开展了以“增资、改造、分流、破产”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在整体推进转机建制的前提下,重点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来增加企业资本金,减轻企业债务负担。通过“增资、减负”,北京市交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仅为57%,而多数省市则在80%左右。多数企业在加速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通过企业内部劳务市场分流富余人员,把企业办的学校、医院、服务机构能交社会办的交社会,或面向社会逐步向实体转化,建立优胜劣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