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科技人员知识存量激活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存量论文,科技人员论文,能力论文,模式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95(2007)01-005-0042
1 引言
企业技术知识存量反映的是企业内在技术潜力和实力,是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的所有内在资源的总和,这些资源在没有活化之前以凝固态存在,只有当这些资源转化为现实能力,才能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由于企业技术知识的获取主要是以企业内部科技人员为载体实现的,在企业内部技术知识的积累、储存和重组过程中,科技人员起着核心作用,所以,企业提高技术核心能力的根本途径是激发企业科技人员的学习意识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实现企业科技人员技术知识的积累和增长;激活企业技术存量的根本途径是激活企业内部附着在科技人员上的技术知识存量。科技人员知识存量的激活是整个企业技术存量激活的核心。如果科技人员知识存量不能被有效盘活,就会出现资源相对过剩而导致“沉没资产”,企业能力优势无法活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在动态环境中就无法保持竞争优势。
那么企业科技人员的知识存量该如何激活呢?Gaarud与Nayyar(1994)认为企业要激活技术知识存量,途径一是通过组织和个体学习获取知识;二是把知识充分运用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去[1],但他却忽视了知识获取与知识应用的协同效应。魏江、林星(1998)提出了利用技术流量激活技术存量的模式和观点[2],但也没有深入阐述流量存量的内在作用机理。本文借用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理论深入探讨企业科技人员知识存量激活机理。
2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科技人员知识存量激活思路
“激活”是物体在外部或内部条件影响和作用下,通过内部结构调整或联结关系的改变,将自身处于固化状态下的部分变得更为活跃,可供利用。企业科技人员知识存量的激活,是指通过调整组织内部机制,最大限度地活化附着在科技人员上的技术知识资源,即Know-what,Know-why,Know-how,Know-who知识[3],使其技术知识资源通过创新活动转化为外在技术竞争优势。
那么如何实现知识存量的活化?Teece与Pisano(1994)提出的动态能力观为此提供了思路。“动态”是指延续或重建自身竞争力(competence)的能力(capability),以便与动态变化的经营环境相一致;“能力”强调战略管理在独特地运用、集成和重构内外部组织知识、资源和能力以匹配变化的环境的关键作用[4]。企业之所以要改变自身的能力,是因为隐藏在能力背后的知识不再适合环境的变化[5]。动态能力观认为在动荡复杂的环境中,建立在原有技术知识体系基础上的竞争优势经常会受到削弱,这就要求企业要不断活化其知识结构体系,进行动态管理,从而获得持续动态的而非静态的竞争优势。Eisenhardt和Ma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观是组织为适应市场环境而对各种知识、能力不断更新的过程[6]。这实际上与知识激活殊途同归,知识激活的内在要求就是要保持知识存量的动态流动,以免出现“沉没资产”,知识的动态能力过程从根本上保证了知识存量的激活。
动态能力观体现了知识的动态特征,知识的动态能力化涉及两个动态过程,即知识应用和知识重构,这两个过程也是推动知识存量激活的根本动力。一方面,知识的动态能力化注重知识应用与企业选择环境(市场环境,如产品需求、要素供给、价格等因素)相融合。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人员知识受制于外界的因素变化,一般都来自如下几条线索的集成:一是消费者需求提供的线索,二是同类技术线索,三是科学研究成果[7]。这就需要科技人员嵌入生产、销售、市场等活动的相互作用之中,加强与所有其它外部实体之间的互动,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协同共生,建立与生产、市场等环节之间发生知识转换的独特机制。另一方面,知识的动态能力化不应局限于应用知识,而是要重构知识。企业科技人员在不同的情况下形成各种各样的新思想,一些新思想进而发展成有前途的知识(Promising Knowledge),在适当的情况下,一部分有前途的知识又发展成为企业的核心知识,通过扩散和传播,这些知识被逐渐地广泛应用到研发或生产过程。但在动态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这些知识在应用过程中会逐渐过时,成为过期知识,不再被人们应用于研发过程。科研人员知识的这种发展过程又被称为“知识生命圈”。因此,知识的应用必然要跟知识重构结合起来。动态能力观认为,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要重新构造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体系。这就要科技人员走出实验室,通过“干中学”、“用中学”、“模仿中学”获取外部知识和内部产生的知识。尽管这些知识是零散的,但当大量的零散知识聚集时,会实现不同知识面的重构,一方面形成新的知识,另一方面是零散知识系统化[1,2]。
知识应用和知识重构的动态相互作用,必然出现不同知识面的交叉,产生新的知识,在合适的时点上实现两个知识面的耦合,新知识的进入将激活原有知识。至此,可将知识存量的激活与动态能力观结合起来,知识应用和知识重构的动态过程是知识存量激活的重要途径。
3 基于知识应用与重构的企业科技人员知识存量激活模式
动态能力观强调知识应用与知识重构的动态协同效应。技术、知识的价值性并不都是事前给定的,企业科技人员必须在“试验和错误”的过程中,在与企业内外部活动的互动中激活自身的知识存量。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基于知识应用与重构的企业科技人员知识存量激活模型(见图1)。从模型中可以看出,科技人员应该渗透到企业各基本活动要素中去,这可以是组建跨职能团队,也可以是定期举行研发—制造—营销部门联席会议,或者是让科技人员直接参与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在此基础上,科技人员把知识充分应用到研发、生产、销售等创新活动中,并不断反馈、修正,进而重构自身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存量的更新激活。需要指出的是,在影响科技人员知识激活的四大要素中,环境是活跃要素,研发、生产和销售相对而言是稳定性要素,实际上,这正是知识动态能力化(知识应用/知识重构)的根本原因。
图1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科技人员知识存量激活模型
3.1 知识的应用
知识应用在知识激活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运用知识的同时能丰富和聚集同新的问题或需要相应的其他知识。“知识越用越活”,只有把知识灵活运用起来,才是真正激活了知识。技术知识存量的激活本质上是一个知识的应用过程[8]。
Demsetz(1991)认为知识应用就是把各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以获得产品和服务[9],与此类似,Kogut和Zander(1993)认为开发技术潜在知识的行为是“能力的联合”[10],两观点都强调知识应用中知识联合的作用。我们认为技术人员知识存量的应用过程指利用联合而成的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知识联合不仅仅是收集过程,也是知识转化过程。知识联合指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和管理的过程。知识的联合过程包含了隐性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综合化这两个模式的知识转化。比如,科研人员对来自企业内外部的技术信息和科研进展,通过专门的分析,可以提炼出一些新的思想,这就是综合化的过程;科研人员根据过去的成功与失败经验进行技术创新,并开发出新产品就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科技人员把联合而成的知识运用到实践,通过行动和实践来具体表现自身的知识存量,只有行动才能产生效果,科技人员的知识存量只是可能的生产力,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生作用。
3.2 知识的重构
动态能力观强调将知识体系进行重构以推动技术人员知识存量的激活更新。知识的重构是建立在知识应用的基础上,这是一个内部的升华过程,具体而言,涉及知识的变异、知识的选择以及知识的保持[11~13]。
在知识应用中,个人或群体致力于惯例化搜索,对如何运用新方案解决老问题或如何面对新挑战产生了一系列想法。这些想法处于一种萌芽状态并部分以缄默的形式存在,此时知识处于变异阶段。科技人员在变异阶段所产生的新想法受其潜在有效性的影响,面临内部选择的压力。选择旨在评价这些初步的想法是加强了现有惯例的效率还是提供了建立新惯例的机会,并确定更优的知识结构、资源构造。跟“变异”一样,选择是一个脱线的、感知的过程。在选择的过程中,要尽量客观、公平、公正地对新知识、新思想做出筛选。在保持阶段,科技人员通过知识的运用积累了大量经验,并且通过分析反馈信息,增加了整合性知识和配置性知识。保持是新知识构造的实际执行,在重复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新信息要经过评价、分类、分析的处理,否则是无法用于创建新的知识或重构现有知识的。
知识经过变异、选择、保持实现知识的重构,使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实现交叉融合,这解释了知识存量和流量相互激活的内在机理过程。流量和存量的持续交叉融合,最终把资源活化为现实竞争优势以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
4 案例分析——浙江医药集团新昌制药厂科技人员知识存量激活
新昌制药厂(以下简称“新药”)是浙江医药集团的主体企业,前身为新昌县制药厂,创办于1954年,为一家国有小型企业。“新药”经过50年的发展,积累了相当雄厚的技术能力,具有强劲的产品研制能力和独立承担重大项目的科研开发能力,维生素E产量国内第一、世界第三,企业综合经济指标列全国医药行业二十强。
新昌制药厂拥有860多名科技人员(截至2000年),其技术知识存量主要以两类形式存在:一类是经过精心整理和编写的客观知识,如技术专利、产品手册、方案建议等等,“新药”目前拥有国家级新药技术专利40项,其中国家一级新药6项,二级新药18项;另一类是隐性的经验知识,如科技人员的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等,这类知识依附于人的大脑之中,是“新药”科技人员知识存量的主体。但是很不幸,这些过去投入很大精力形成的劳动成果,具有难模仿、不易编码等特性,往往很难活化为现实生产力,容易导致“知识沉淀”。对此,新昌制药厂有一套适合自身的科技人员知识存量激活机制。
一方面,“新药”十分注重科技人员技术知识的有效应用,以科技人员为核心,以市场为纽带开发新产品。首先,在课题立项时,公司科技人员要根据科技进展、产业动态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拟定课题方向,并向公司研究院提出立题报告,由研究院的新药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才由报告人作课题组长,进行组阁。如此,在课题未开始之前,从上游开始把关,保证技术知识的实用性。其次,在课题成果产品化和市场化时,“新药”实行“科技人员一条龙”,具体做法为:由原课题组带着成果组建车间组织投产,课题组长担任车间主任,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相结合,由技术人员负责工艺路线设计,选择生产装备;待生产稳定后,课题组开始分流,一拨人留下,其中一人任车间主任,并参与新产品市场推广,其余另选课题,而科技人员在市场推广、产品销售中进一步应用原先积累的知识。这样,由于科技人员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已掌握大量关于产品的隐性知识,科技人员直接进入生产、销售,实现研发、生产和销售知识的联结;进而利用联合而成的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实现知识的有效应用。
另一方面,“新药”强调科技人员在实践中要不断学习、总结以重构原有知识体系。例如,当科技人员带着科研成果进入车间时,科技人员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生产,平时还要了解新产品开发信息、最新科技进展,并要与外部专家学者保持紧密联系。这样,其技术知识本质上并没有退化,科技人员不会因为做生产而疏忽了技术知识的更新。除此之外,“新药”规定科技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讨论会,交流心得,就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组员一起探讨研究。如此,科技人员在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产生的新想法、新思想,通过及时交流、总结,就能不断转化为新知识。
新昌制药厂科技人员知识存量激活机制可以用图2表示。企业科技人员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明确研究方向,直接进入设计、生产等环节并最终延伸到产品销售部门。如此环境—研发—生产—销售一脉相承,知识应用与知识重构动态循环,该厂的科技人员全成了科研、生产、市场都懂的全才。与同行相比,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率高、新产品开发周期短,技术创新绩效显著;像“来立信”、“海尔康”、“氧氟沙星”等课题在产品化、市场化时都比较顺利,而国内重大科研难题——“三甲酚”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只用了两年时间。
图2 新昌制药厂科技人员知识存量激活模式
5 结束语
在动荡复杂的环境中,科技人员知识存量的激活要与企业内外部活动相结合,通过知识应用与知识重构,使知识存量动态能力化。为此,本文提出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科技人员知识存量激活模型,并探究激活机理,认为知识在应用与重构的动态循环过程中持续更新激活。该模型体现了知识存量激活的动态性、联系性、系统性,较好地反映了知识激活和动态能力观的本质联系,为科技人员知识存量的激活提供了新思路。需要指出的是,知识动态能力化的关键在于科技人员与企业内外部活动的交互作用,因此,合理的科技人员流动机制将不可或缺。
收稿日期:2005-01-18